二十四节气文章

发布时间:2019-06-12 01:34: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文章



  篇一: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二十四节气文章)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答案解析】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
  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答案解析】c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答案解析】bA项,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全部。c项,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2-5日交节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18-20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4-6日交节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22-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8-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22-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20-21日交节
  文武二圣
  孔丘被后世尊称为"文圣",这个"文圣"的意思是文化的圣人。
  欧阳修被尊称为"文圣"是指他的散文成就达到极高境界。这个"文圣"与孔子"文圣"不可混为一谈,此""指文章。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对关羽的真正神化是在关羽死后形成的。关羽死后曹操加封关羽为荆王,直到晋代更成为勇将的名词,并且更加深了关羽的地位。后来从北宋又继续加封到清代,成为了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始龀之年(78)
  及笄(jī)之年出自《礼记·内则》。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奇货可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中的诗句。作者南宋诗人释志南。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朱自清
  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篇三:二十四节气与生活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以端午节为例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次重大浩劫,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尤其是十年文革导致了传统礼制的彻底崩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节日也失去了很多原本节日本质的内涵与意义性纪念。本文以端午节为例,以传统节日的世界性意义,传播媒介的影响和打造旅游节日的视角,挖掘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最终对端午节日旅游的发展提出探索性建议,以期能给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节日、端午节、新媒介、旅游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恢弘。节日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遍性、广泛性、丰富性的要素,其内容几乎包括了民族生活和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性格等等,无不通过节日体现出来。
  在现在传统节日愈来愈弱化,外国节日凶猛涌进的今天,如何通过发达的现代媒体传播手段,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发展旅游经济这个朝阳经济,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原传统节日对民族的重要纪念意义和影响力,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传统节日的现状
  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和仪式活动等都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已经趋于失传了。过节的氛围越来越淡,而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也随着习俗和仪式的消失也逐渐地被人们忽略或者是淡忘。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但是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文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因为我国在古代在亚东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使得我国的许多民族节日不仅是我国独有,甚至为很多领国所接受。近代以来,我国大量移民,更使得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但是由于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在过去这些传统节日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被视为旧社会陋习,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淡化了,很多民族节日专有的仪式也被破坏。朝拜、过庙、菩萨进家门、舞龙狮等等在一些大节日里也成了稀罕。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却屡遭陷害以至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大。但是这些习俗起源却被许许多多的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遗忘,端午节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成为了放假休息的代词。
  与之相对的却是这些传统节日在国外的走红,端午节在韩国注册为了端午祭。屈原早已被国人所忘记,龙舟堆积在江边、湖边默默地等着腐朽,再也没有了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气势。近些年来,国内竟有很多人为了带自己的孩子看舞狮特意跑到美国唐人街。
  二:新媒介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作为节日,都、宗教功、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如: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宗教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德育功能。以端午为例,不仅个人们带来了一个休闲的假日,而且表达了人们对古人屈原的哀思与敬意,也为各地特色端午节活动的举办带来了不少经济上的促动,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华人的端午节从内心与精神上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我们不仅要对传统节日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还要探讨传统节日的创新与发展,顺应时代步伐,对其加以传播。
  传播传统节日,除了传统的媒介。如电视、报纸和传统的说教和口口相传的传播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因势利导的应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年轻人们喜闻乐见的方法来进行传播,比如利用短信、网络为媒介进行传统节日信息的传递。
  以端午节为例,根据调查显示,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中,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接到或发出端午节的祝福短信。30%的人在端午节送上了电子形式的祝福——不论是贺卡或者月饼。他们都表示:既然有这么便捷的方式,有什么理由不利用呢?
  新的传播途径可以更有利的渗透到年轻人的群体之中。比如网络,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发送节目祝福,更可以利用它的互动性、娱乐性的特点,通过视频短片和动画等多种网络传播手段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极其重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手机以惊人的速度普及,手机的功能逐步增多,它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讯工具了,手机通讯及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快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和文化思维,并营建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其中,空前普及的手机短信给人们带来了表达节日心声和感恩祝福的新动能,其在中国节庆传播中的作用十分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节庆传播的传统景观,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与生活。?
  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传播媒介不断的更新换代,为传播传统节日,促进传统节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传统节日换上新的时代内涵,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提供了基础。各种传媒载体正在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带来变革性的影响。
  三: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
  中国人向来有“天下一家”的概念,这种古典的世界主义虽然与今天全球意识不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节日中尤其有这种感觉,似乎要将自己的节日快乐带给普天之下的人民。?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这些节日虽然历经千年但是经久不衰,每一个节日都有着其独有的文化蕴意。就以端午节为例,它的由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为了追悼爱国诗人屈原,在他投江自尽处进行划龙舟、包粽子等方式表达心中的哀思,并且这个仪式在后来相继的延续了下去。
  端午节是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节日。在没有官方的强制组织下,连绵延续了数千年不衰不得不说是极为珍贵的一笔财富。纵观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端午节,能够流传至今一直不衰的节日几乎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那么这些节日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深刻内涵,保证了他们历经千年不朽,也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直到今天仍然希望保存这些文化,是他们继续延续下去。
  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④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还体现出了农闲农忙安排有别的特点。从节日在一年四季的分布上看,农闲的冬春两季,安排的节日较多,节庆活动内容丰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而农忙的夏秋两季,则安排的节日相对要少,节庆的内容和时间也相对要稍短一些。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我国农业文明的缩影和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产物,更是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本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厚重而多彩的文化内涵,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二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四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
  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⑥
  正因为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具有着如此众多的重大意义,因而无论是时间的洗刷还是人为的浩劫都无法从根本上抹除掉传统节日的生存根基,因为传统节日扎根在民族精神当中。
  四: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即使传统节日对于民族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外国节日的流入冲击以及本国的对传统节日的长时间漠视,导致了现在本国传统节日的淡化,影响的削弱,甚至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传统节日对于民族的重要意义。韩国将我国的端午节申请注册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民族文化流失现象。
  如何在新时期内,通过发达的通讯媒介传播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了保护民族文化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新媒介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的存续与发展、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呈现出新的情况与态势,产生新的经验与问题。这些需要我们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及时了解现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性意见。⑥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必须要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集中表现在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依托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和文化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开展端午旅游时,要坚持文化大产业的发展观念,积极利用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优势,将端午节诸多传统文化象征符号诉诸于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感性载体之上,打造端午旅游文化大餐。⑦
  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端午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提高。比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出端午“超越时空”虚拟旅游项目,⑧让旅游者能够亲临其境般地了解端午文化演变的历史,体会其生动别样的传统文化特色。
  总之,我们要用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进一步地丰富和充实传统节日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我们要在挖掘并坚持其传统及时代价值和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d5b2d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7.html

《二十四节气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