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中的哲理

发布时间:2019-09-05 17:37: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哲学趣味案例

疑人偷斧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ㄤ也。

简析: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正确。从主观方面讲,影响人们的意识正确与否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丢斧之人由于其利益出发点的影响,怀疑其邻居的儿子偷了自己的斧头,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去看其邻居的儿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鈇也;言语,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鈇也。”直到有一天丢斧之人在挖坑时偶然找到了他的斧头,才知道自己以前的猜测是错误的,此时再看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鈇者。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端正立场和主观动机,只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简析: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越国的实际是越人跣行、被发,鲁人徙越的做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虽有所长,但“游于不用之国,必穷矣。”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正确解决矛盾。鲁国人喜欢穿鞋戴帽,而越国人则喜欢光脚披发,生活习惯迥然不同,各自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因而只有抓住各自的特点,对症下药,做生意才能有经济效益。鲁国人不去分析两国的不同矛盾,而欲徙于越,其结果必将事与愿违。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客观条件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分析条件,利用有利条件,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甚至可以创造条件为人类服务。尽管越人不习惯穿鞋、戴帽,但凭着鲁人夫妇精湛的手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越人传统的生活习惯,开创一片新天地。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和僵化的观点,要有创新精神,积极促进事物的发展。尽管越人不穿鞋、戴帽,但从另一方面说明其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开拓这块市场,就不能象文中劝说之人一样思想僵化,而应当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鲁人徙越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冀枭凤鸣

楚太子用梧桐树子饲养猫头鹰,希望它能够发出象凤凰一样的动听的叫声。

春申君告诉他说:“这是只猫头鹰,(它与凤凰)天生的禀性不同,是不可能改变的,跟用什么饲料喂养它,又有什么关系呀!”

简析:辩证唯物论认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猫头鹰与凤凰天生禀性不同,它们的生理规律不同,因而发出的叫声不同。楚太子用梧桐树子饲养猫头鹰,希望它能够发出象凤凰一样的动听的叫声的想法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只能是徒劳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这是世界上的事物只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这要求我们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楚太子“冀枭凤鸣”,不去区分猫头鹰与凤凰的特殊矛盾,其想法只能落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于猫头鹰与凤凰的内部矛盾

不同,所以不管楚太子如何用梧桐树子饲养猫头鹰,它都不可能发出象凤凰一样的动听的叫声。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简析: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宋人偶然于树桩旁捡到一只“折颈而死”的兔子,便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结果是落的个“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的结局。这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凭空洞的主观想象,而应立足客观实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与必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是偶然性的基础,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但是因为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所以必须抓住必然性。虽然也应注意偶然性对事物进程的影响,但切不可把偶然性的东西当成必然性的东西。宋人把偶然当必然,落了个可笑的结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和僵化的观点。宋人看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便由此认为其它兔子也会如此。殊不想,虽然树桩还是那个树桩,但彼兔非此兔,彼时也非此时,用固定的思维、静止的观点去处理问题,只能事与愿违。

学屠龙

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简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脱离实际的理论和技术再高明,学了也无用。朱评漫耗尽千金之家去学习杀龙技术,虽“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告诫我们青年学生,不要把所学知识仅仅当成夸夸其谈和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更不应将其束之高阁,要做到学以致用,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dd800cf78a6529647d532b.html

《寓言故事中的哲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