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8-02 15:51: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等多种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非人为的强制性规定。

3.精心选择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小熊购物 1课时

2 买文具 1课时

3 过河 1课时

4 练习一 1课时



小熊购物。(教材第2~4)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课件。

:星期天,小熊胖胖和好朋友壮壮一起去逛食品超市买好吃的,你们想一起看看吗?说说你们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图中几种食品的价钱:饼干每包4,面包每个3,糖果每袋5,蛋糕每个6,花生每包7元。

• 我知道了胖胖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

• 我看见图中的壮壮拿着20元钱。

: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多!你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呢?

:胖胖应付多少元?

:胖胖应付多少元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以小朋友们喜欢的小故事开头,让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解决“胖胖应付多少元”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面包是3,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计算出胖胖买4个面包用的钱数3×4=12();然后加上买一个蛋糕用的6元钱,这样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就是12+6=18()

:淘气和笑笑是这样列式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算)

学生可能会说:

• 淘气是先计算买4个面包的钱,然后加上买1个蛋糕的6元钱,这样就算出了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

• 笑笑是用买蛋糕的钱数加上买面包的钱数,算出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你发现他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

1:他们列的算式里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计算的时候都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他们列的算式一个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买面包的钱,一个是用买面包的钱加买蛋糕的钱。

:你觉得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呢?

:我们只有先算出了买4个面包的总钱数,才能加上买蛋糕的钱,才是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壮壮有20,如果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你能帮壮壮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我们已经知道每包饼干4,那么买3包饼干用的钱数,就是计算4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4=12();壮壮有20,买饼干剩下的钱就是应找回的钱数,用减法计算20-12=8()

:你能写出综合算式吗?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综合算式是20-3×4,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结合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结合小熊购物的情境,跟小组的同学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算式)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

20-2×7表示壮壮如果买2包花生应找回多少元。

5×3+4表示如果买5个面包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5×3+4还可以表示如果买3袋糖果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4×6-20表示如果壮壮买4个蛋糕还差多少元。

4×6-20还可以表示如果壮壮买6包饼干还差多少元。

(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在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两种不同的乘加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后在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答。】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知道了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A

1.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下图,求一共有多少人。

(考查知识点:乘法与加法的混合运算。能力要求: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3.妈妈买来25个橘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结果正好放了4,一共吃了多少个橘子?

4.请你帮小兔算一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能力要求: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3×4+7=19()

2. 3×5+4=19()

B:

3. 25-5×4=5()

4. 4×(3+1)-7=9()

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 4×5+3=23()   3×6+1=19()

2. 说一说略。49  72  74  94  50  54

3. (1)50-4×8=18()

(2)8×2+4表示买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共用多少元。

50-4×5表示拿50元钱买5张儿童票后还剩多少元。

8×7-50表示拿50元钱买7张成人票还差多少元。

4. 10  12  66  38  8  74

5. 2×8+34=50()

6. (1)24-4×5=4() (2)4×8-24=8()



买文具。(教材第5~7)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课件。

:今天我们陪笑笑和淘气一起去学习用品超市看看好吗?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情境图)

1:从图中我知道了英文本每本4,算术本原价每本3,现价510元。

2:淘气拿着20元钱,要买3本作文本,售货员阿姨说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3:我还知道笑笑要买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取的数学信息很全面。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

: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买文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跟小组同学说说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从情境图中我们已经知道,3本作文本一共需要18,那么一本作文本的价格就是18÷3=6();笑笑买了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已知英文本的价格是每本4,所以笑笑应付的钱数是6+4=10()

:你能列成综合算式吗?应该先算什么?

:列成综合算式18÷3+4,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说得很好。那么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该怎样解答呢?说说你的想法。

:已知每本算术本的原价是3,关键就是算出每本算术本的现价。我们已知现在5本算术本需要10,所以每本算术本的价格是10÷5=2(),这样2元就比3元便宜了3-2=1()

:说得很棒!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算式里先算什么呢?

:列成综合算式是3-10÷5,在有除法和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结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看看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下面的做法对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最下面左边的题)

: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这样等号前后的部分才是相等的。

强调:脱式计算的时候,不参加计算的部分一定要抄下来,必须保证等号前后的部分要相等。

: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情境图及问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大家说一说?

:根据淘气所说的上次2支钢笔花了16,我们可以算出上次1支钢笔的价钱是16÷2=8(),而图中信息告诉我们现在1支钢笔的价钱是7,这样淘气所买的钢笔就贵了8-7=1()。列成综合算式就是

 16÷2-7

=8-7

=1()

:结合上面的情境图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算式)

1:算式3×7+12表示的是买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需要多少元。计算过程是

 3×7+12

=21+12

=33()

2:算式5-12÷4表示的是1支自动铅笔的原价比现价贵多少元。计算过程是

 5-12÷4

=5-3

=2()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理解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的合理性。】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了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A

1.

(1)一个比一个贵多少元?

(2)24元买了4,买一辆和一架共需要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2.

(1)一共需要多少辆高空缆车?

(2)还差几条船?

(考查知识点: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27÷3-8=1() (2)24÷4+4=10()

B:

2. (1)30÷6+2=7() (2)45÷5-8=1()

教材第6~7页“练一练”

1. (1)14÷2+5=12() (2)5-12÷3=1()

2. 说一说略。7  6  3  25  38  18

3. (1)9-56÷8=2()

(2)9+18÷6=12(),表示单买1盒酸奶和1瓶绿茶需要多少钱。

3×9+15=42(),表示单买3盒酸奶和1桶饮料需要多少钱。

4. 24+40÷8      15-6×2      35÷5-4

=24+5 =15-12 =7-4

=29 =3 =3

5. 23  33  50  0  56  9

6. (1)20÷4-2=3() (2)20+3×4=32()

(3)(答案不唯一)一套风景图片比一套鲜花图片贵多少元?20-2×4=12()



过河。(教材第8~10)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难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课件。

:淘气和笑笑在河边说什么呢?你想知道吗?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男生有29,女生有25人。

• 我知道一条大船能坐9名同学,一条小船比一条大船少坐3人。

:观察得很细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1: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

2:如果同学们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

:是啊,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设计意图: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说说你的想法。

:已知有男生29,女生25,可以计算出坐船的总人数是29+25=54(),且已知每条大船可以坐9,549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大船,所以需要54÷9=6()

:综合算式写成这样行吗?为什么?(课件出示29+25÷9)

:这样写不行,如果写成这样就要先算除法,不能先算加法了。

:是啊,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可是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先算出总人数,才能算出需要大船多少条,也就是说这道题要求我们必须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果能讨论出结果,教师就加以强调: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呢?在小组里讨论并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我们先要计算出每条小船能坐几人,已知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坐3,说明每条小船能坐9-3=6();然后计算546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小船,列式是54÷6=9()。列成综合算式的时候要想先算减法,就必须要用到小括号, 54÷(9-3)

=54÷6

=9()

: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情境图)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应该先算剩下多少人,再算需要几辆小车,所以列成综合算式是 (70-46)÷8

=24÷8

=3()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图)

学生可能会说:

• 一本书有70,已经看了46,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 有70元钱,买书包用去了46,剩下的用来买每本8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

……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小括号。认识到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时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了它,有什么作用?

(用到了小括号,算式中含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促进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9+25)÷9

=54÷9

=6()

:需要大船6条。   

A

1.甲商店售出24包果冻,乙商店售出32包果冻,8包果冻装一箱,售出的这些果冻可以装几箱?

(考查知识点: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能力要求: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B

2.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下午有270,如果每9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考查知识点: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能力要求: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24+32)÷8=7()

B:

2. (270-180)÷9=10()

教材第9~10页“练一练”

1. (1)(1)班有男生和女生各18人参加队列和团体操表演;队列表演时,同学们站成4;团体操表演时,3个男生和3个女生组成一个图案。

(2)(18+18)÷4=9() (3)36÷(3+3)=6()

2. 说一说略。35  9  9

3. (42-24)÷6=3()

4. 5组图案中黑点和白点一共有多少个?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需要多少钱?

5. (1)(100-64)÷6=6() (2)19-4×4=3()

(3)(答案不唯一)用买一袋大米的钱买了一桶方便面,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袋面条?

(64-4)÷6=10()

6. 20-2=18() 可能买的是第一种糖,18÷2=9();

可能买的是第三种糖,18÷6=3();

可能买的是第四种糖,18÷9=2()

7. (15-6)÷3=3   2×(5+3)=16   15÷(6-3)=5



练习一。(教材第11~12)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件。

:同学们,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我知道了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 我能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这些知识,你们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7)

1:我看到第一幅图中有气球,每排有6,共有3,其中小狗已经打爆了4个。

2:我知道了第二幅图中有16只小猴子和20只小狗,它们要坐小火车,小火车的每节车厢可以坐6只小动物。

3:我知道了第三幅图中有48只小动物要坐船,每条大船可以乘坐8只小动物,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2个座位。

: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要想知道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就必须先计算出小狗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16+20=36();已知每节车厢有6个座位,所以366的几倍就能坐满几节车厢,算式是36÷6=6()。综合算式是(16+20)÷6,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

:结合情境图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3×6-448÷(8-2)分别表示的意思,并算一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 计算算式3×6-4的时候,要先算乘法3×6,表示每排有6个气球,3排共有18个气球;然后算减法,18-4表示的是小狗打爆了4个还剩下14个气球,所以3×6-4这个算式表示的是还剩下多少个气球。

• 计算算式48÷(8-2)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8-2=6()表示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这样每条小船有6个座位;然后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48÷6=8()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8条小船,所以48÷(8-2)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小船多少条。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并尝试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头脑中再现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A

1.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00平方分米,用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2.操场上有9排同学,每排人数同样多,张红站在第五排,从排头开始数她是第4,从排尾开始数她是第8,操场上共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3.有两袋糖,一袋是84,一袋是20,每次从多的一袋里取出8粒放入少的一袋里面,经过多少次才能使两袋糖的粒数相等?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9×9×100=8100(平方分米) 8100平方分米<8500平方分米 不够。

B:

2. (8+4-1)×9=99()

3. (84-20)÷2÷8=4()

教材第11~12页“练习一”

1. 5×4+6=26()    (12+18)÷6=5()

20-3×5=5()   10-24÷3=2()

2. 说一说略。25  38  8  9  7  0  9  8

3.

4. 3×4+1×3=15()

5. 12÷6=2()  2<3  小男孩儿买的饮料便宜,每瓶便宜3-2=1()

6. 45÷(45-36)=5

7. (1)3排气球,每排有6,小狗打爆了4;16只小猴和20只小狗,每节车厢可坐6只小动物;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共有48只小动物。

(2)(20+16)÷6=6()

(3)3×6-4表示还剩多少个气球。2 14

48÷(8-2)表示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几条小船。2 8

8.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环节,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四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单一物体或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学生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以观察为载体,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观察物体”的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外,根据给定的平面图形中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含着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1 看一看() 1课时

2 看一看() 1课时



看一看()(教材第13~14)

1.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同一物体的三个面;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学习利用事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重点: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图形。

难点: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捐款箱、玩具熊、课件。

:谁来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题西林壁》诗画图片)

指名学生朗诵古诗,其余学生倾听。

:下列照片中有什么?说说从照片中看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一组照片)

让学生说出是从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

:这些照片中的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形状不一样,因为拍照片时所站的位置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一番,然后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第一幅情境图)

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1: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淘气是低着头从箱子的上面看,所以箱子上面的图片应该是淘气看到的。

2:第二幅图应该是笑笑看到的,因为笑笑站在箱子的左边,应该看到了箱子的左侧面;而且笑笑的眼睛在箱子的上方,所以笑笑也看到了箱子的上面,这样笑笑看到的就是箱子的左侧面和上面这两个面。

3:第三幅图应该是妙想看到的,因为妙想所站的位置不仅能看到箱子的上面,还能看到箱子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她看到了箱子的三个面。

:说得有理有据,很好。那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先想一想,再亲自看一看。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

: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

: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再看一看。(出示教材第13页第二幅情境图)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在小组内进行观察,验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奇思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左边,所以第三幅图是奇思看到的。

• 淘气看到的图形应该和奇思看到的是反着的,也就是说淘气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右边,所以第四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 妙想坐在熊的前面,应该能看到熊的眼睛、嘴巴和鼻子,所以第一幅图是妙想看到的。

• 笑笑坐在熊的后面,应该看到的是熊的背部,所以第二幅图是笑笑看到的。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亲自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和推理判断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有条理的思维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1:知道了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学会了根据图形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物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看 一 看 ()

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A

1.想一想,填一填。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展开空间想象,判断图形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

B

2.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展开空间想象,判断图形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B:

1. 2.

教材第14页“练一练”

1. 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说一说略。

2. ③  ①  ②

3.   4.



看一看()(教材第15~16)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实物,感受两个物体或一组物体的位置关系,能从某个角度观察的结果,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牙膏盒、杯子。

: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三个面。

: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一样吗?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在以前观察物体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之前获得的经验,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

: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一)

学生可能会说:

• 第一幅图应该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从淘气所坐的位置看,牙膏盒在杯子的左边,杯子在牙膏盒的右边。

• 第二幅图应该是奇思看到的,因为奇思是站起来从高处往下看的,可以看到杯子口的正面。

: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得对吗?

:杯子把牙膏盒都挡住了,应该是对的吧。

:是这样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看一看。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叙述正确完整、条理清楚的学生给予表扬。

: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境会是哪幅图?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二)

:可以先肯定的是,淘气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部,这样就排除了第 幅图和第幅图;然后我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淘气,那么从淘气的角度看笑笑的位置在桌子的右边,这样综合起来判断淘气看到的情境应该是第幅图。

:与同伴合作,模拟上面的情境做一做,看看你的判断对吗。

学生合作模拟情境,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观察图片是学生喜爱的活动,用观察图片的游戏引导学生判断图形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结果可能不一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让学生在“玩”中有观察、有思考、有合作、有交流,“玩”出了数学知识,“玩”出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看 一 看 ()

一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

A

1.想一想,填一填。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2.四个小动物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向贝贝的红房子走过来,那你知道下面这四幅图是谁看到的吗?猜猜看,谁猜对了,贝贝就会邀请谁去它的红房子里吃水果。现在在每幅图下面写上它们的名字吧!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B:

1. 2.

教材第16页“练一练”

1.

2. ①  ④

3. (1)第一幅图 (2)②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样性。例如,在“运白菜”一节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剩余白菜的数量。

2.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解决每个问题前,先要求学生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1 捐书活动 1课时

2 运白菜 1课时

3 节余多少钱 1课时

4 里程表() 1课时

5 里程表() 1课时

6 练习二 1课时



捐书活动。(教材第17~18)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课件。

:六一前夕,学校举行了一些活动,图中的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这是在进行什么活动吗?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学校正在举行捐书活动。

• 从表格中知道,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18本、104本和95本。

• 从表格中也可以知道,四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03本、109本和98本。

: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我们可以把每个班捐书的数目取整百数或整十数,那么这两个年级捐书的总数都可以用算式100+100+90=290计算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年级捐书的数量都超过了290本。

2:我们可以把每个年级的三个班捐书的数量分别作比较,三年级(1)班捐的118本比四年级(1)班捐的103本多出了15;三年级(2)班捐的104本比四年级(2)班捐的109本少5;三年级(3)班捐的95本比四年级(3)班捐的98本少3本。这样综合起来看,三年级捐的比四年级捐的还要多15-5-3=7(),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设计意图: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

• 三(1)班和三(2)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1)班和三(3)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1)班和四(1)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格,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次。

:(1)班捐书118,(2)班捐书104,(3)班捐书95,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怎样列式呢?

:计算三个班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18+104+95

:说得对。老师想先请大家来估计估计,大约会在多少本左右?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因为这三个班捐书的数量都接近100,所以我们就都当作100来计算,100+100+100=300(),所以三年级捐书的数量应该在300本左右。

:你能根据估计的结果,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会口算,因为11810018,所以要加18;1041004,所以也要加4;951005,所以是算得多了,就要减5;这样就相当于18+4-5=17,结果应该是300+17=317()

• 我们也可以列竖式笔算,先把118+104算出来是222,再加上95,结果是317本。竖式计算如下。

  • 我们还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写在一起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 我们还可以用递等式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118+104+95

=222+95

=317()

  :大家喜欢哪种竖式计算方法呢?为什么你喜欢这种方法?这样写竖式有什么好处呢?

1:我喜欢把三个数列出来一起加,这样计算更简便。

2:我喜欢列两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三年级的捐书情况,现在来看看四年级同学一共捐书多少本,在小组里完整地说说题意,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叙述题意,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经过刚才的计算,到底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呢?与之前我们的估计一样吗?

:三年级捐书多一些,跟我们估计的情况一样。

【设计意图:用文字完整叙述表格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在计算前进行估算,让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一步步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今天通过解决“捐书活动”中的问题,你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三位数连加计算的计算方法)

捐 书 活 动

100+100+100=300()

18+4-5=17()

300+17=317()

: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118+104+95=317()     118+104+95=317()   118+104+95 =317()

     

: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三年级一共捐书317

A

1.看图计算。

(1)从冬冬家到学校有(  )路线。

(2)从冬冬家经商场和学校到公园的距离是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连加。能力要求:能运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B

2.看图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连加。能力要求:能运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两条  (2)200+460+180=840()

B:

2. 88+97+105=290(千克)

教材第18页“练一练”

1. (1)李叔叔花的钱多一些。因为他们都买了录音机,花的钱一样多,不用再作比较,我们只要比较其余两件物品的价格即可。张阿姨的电饭锅295元看作300,手表140,一共是140+300=440();李叔叔的自行车是408元看作400,台灯是65元看作70,一共是400+70=470(),440<470,所以说李叔叔花的钱多一些。

(2)张阿姨:140+320+295=755()  李叔叔:408+320+65=793()

(3)买电饭锅、自行车和录音机这三样东西能获得大礼包。295+408+320=1023()

2. 727+114+86=927   397+304+120=821

475+260+149=884   292+450+108=850

3. (1)(答案不唯一)①买第一种糖1,第三种糖1袋。买第二种糖2袋。

(2)50+50+100+100+150+150=600(),600>500,500块了。

4. 220290相加最接近500196210385三个数相加最接近800



运白菜。(教材第19~20)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及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连减的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

:秋天到了,田野里忙碌着人们收获的身影。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

:从图中知道一共收了850棵白菜,第一辆车运走了256,第二辆车运走了280棵。

:观察得很细心,“运白菜”的情境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你能提出和减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 可以先计算运走一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850里面先减去256;再运走一车,就是再减去280,就算出了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 也可以先计算出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棵白菜,再计算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1:我先算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再用剩余量减去第二车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594-280

=314()

: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2:我先计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白菜,再用总量减去两车一共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850-536

=314()

: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说说下面的错误错在哪,你能帮他们改正过来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两个错题)

1:第一个错在把数抄错了,256不是265

2:第二个错在850-536的时候个位上是06,不是60,这样倒过来是不对的。

: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一定要细心。

2:算完之后要验算,验算能帮助我们检查出错误。

:算一算1000-372-210,并进行验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连减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位数连减的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

:三位数连减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减再减去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去减它们的和,不要忘记添上小括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方法一  850-256-280

=594-280

=314()

: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方法二  850-(256+280)

=850-536

=314()

: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A

1.淘气和笑笑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兴地往前走,他们来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421只鸭子,白鸭子有179,灰鸭子有125,其余的是黑鸭子。”黑鸭子有多少只?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连减。能力要求:能运用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B

2.淘气和笑笑来到果园,阿姨她们正在摘果子,荔枝、桃子和杨桃共450,桃子和杨桃共150,荔枝和杨桃共380,杨桃有多少筐?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连减。能力要求:能运用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421-179-125=117()

B:

2. 150+380-450=80()

教材第20页“练一练”

1. (1)200-78-35=87()

(2)(答案不唯一)200元买一套衣服,应找回多少钱?200-78-75=47()

2.

3. 367   46   78   545   370   670

4. (1)1000-395-315=290()

(2)255+340+205=800()

5.

种类

文学类

科普类

传记类

合计

原有本数

315

280

190

785

借出本数

105

118

80

303

剩余本数

210

162

110

482



节余多少钱。(教材第21~23)

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件。

:同学们,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一条信息,请说说你们看了之后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最上面左边的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进城务工人员的辛勤劳动。

• 进城打工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而且也可以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

: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亮亮的爸爸妈妈也是其中的一员,看看亮亮在家跟奶奶聊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最上面右边的情境图)

1:奶奶说每月可以领取补助185元。

2:亮亮说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每月寄回生活费800元。

:,原来他们俩在聊钱的问题,他们的钱够用吗?节余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小事引入新课,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亮亮和奶奶8月花了745,8月节余了多少元?跟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然后自己尝试解答。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呢?

1:我们可以先计算8月亮亮和奶奶共收入多少元,185+800=985(),从中减去花掉的745元就是节余的钱数,985-745=240()。列成综合算式  185+800-745

=985-745

=240()

2:也可以先用父母寄回的钱减去花了的钱,800-745=55(),这样还剩55,加上奶奶领取的补助185,这样共节余的钱数就是55+185=240()。列成综合算式是  800-745+185

=55+185

=240()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你能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问题二)

:我们可以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如下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计算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就必须先计算10月节余的钱数。因为10月比9月节余的260元少30,所以就是用260元减去30,260-30=230(),这样两个月一共节余的钱数就是260+230=490()

:你听明白了吗?同意这种方法吗?试着列成综合算式并解答。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能把你的做法告诉大家吗?

学生可能会说:

 260+(260-30)

=260+230

=490()

:两个月一共节余了490元。

 260-30+260

=230+260

=490()

:两个月一共节余了490元。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试一试”情境图)

:从图中可以知道,亮亮觉得奶奶很辛苦,想买一台洗衣机。已知洗衣机是每台580元。

:如果平均每个月节余225,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我们可以把每个月节余的225元看作200,把每台洗衣机的价钱580元看作600,这样3200元才是600,所以应该需要3个月节余的钱才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真的是这样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几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算法:

• 可以画图算出结果(如下所示),

• 也可以一个月一个月地把节余的钱数相加,看几个月相加的钱数能达到580元。两个月节余的钱是225+225=450(),再加一个月的是450+225=675(),675>580,这样三个月就能买到一台洗衣机了。

• 还可以从580元中减去225,减去几次就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580-225=355(),说明一个月后还差355;355-225=130(),说明第二个月后还差130,还需要一个月,所以需要三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给学生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及感受。

A

1.小明从家经过少年宫再到学校比小明从家直接到学校远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2.下面是小南庄养鸡场某天鸡蛋的产销情况记录。到傍晚时,养鸡场存有多少个鸡蛋?

上午  产蛋  528

售出  480

下午  产蛋  326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438+312-623=127()

B:

2. 528-480+326=374()

教材第22~23页“练一练”

1. (1)75-23+75=127()  (2)125-35+125=215()

2. 画图说说略。425-185+425=665()

3. 759  995  100  382  953  535

4. 1200-500-260-260=180() 180<260 3个月能全部付清。

5. (1)290+315-475=130() (2)290+315+395=1000()

(3)(答案不唯一)冒险乐园比卡通世界多售出多少张票?290+315-395=210()

6.



里程表()(教材第24~25)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能借助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

重点: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难点:能运用图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课件。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你们知道火车“里程表”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知识的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并解决关于“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的认识,为新课的探究学习做准备。】

: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从图中我知道了“北京—西安”沿线主要有保定、石家庄、郑州、洛阳四个大站。

• 从表格我知道了北京到不同站的路程。

• 我知道了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是146千米,北京到石家庄是277千米,北京到郑州是689千米,北京到洛阳是813千米,北京到西安是1200千米。

:你知道保定到石家庄是多少千米吗?画一画,跟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尝试画图,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通过画图,我们很容易看出北京到石家庄的277千米中,就包括了北京到保定的146千米,所以保定到石家庄的路程就是用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

: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订正,明确答案:

277-146=131(千米)

:保定到石家庄有131千米。

:你能算出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吗?接着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从图中我们应该能看出,保定到郑州的路程,就是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所以算式是689-146=543(千米)

:谁知道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画一画,说一说。

:结合画图,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来了,831千米表示的是北京到洛阳的路程,689表示的是北京到郑州的路程,所以北京到洛阳的路程减去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剩下的就是郑州到洛阳的路程。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画图分析行程问题,掌握画图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技巧。】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画图分析路程问题。

• 我学会了看里程表,能从图表中了解很多信息,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里 程 表()

A

1.下面是“北京—南京”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到站

天津

济南

徐州

蚌埠

南京

里程/千米

137

497

814

979

1160

  (1)北京到天津有(  )千米,北京到济南有(  )千米。

北京到徐州有(  )千米,北京到南京有(  )千米。

(2)天津到济南有(  )千米,济南到徐州有(  )千米。

天津到徐州有(  )千米,蚌埠到济南有(  )千米。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减法。能力要求:能看懂里程表并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B

2.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到站

保定

石家庄

郑州

洛阳

西安

里程/千米

146

277

689

813

1200

  保定到郑州与石家庄到洛阳这两段铁路,各长多少千米?哪段铁路长?长多少千米?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减法。能力要求:能看懂里程表并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137  497  814  1160 (2)360  317  677  482

B:

2.保定到郑州689-146=543(千米) 石家庄到洛阳813-277=536(千米)

536千米<543千米  保定到郑州的铁路长,543-536=7(千米)

教材第25页“练一练”

1. (1)637-269=368(千米)

(2)芜湖与南京之间的距离。“画一画,说一说”略。

(3)

2. 938  977  426  128  100  200

3. (1)371  586  816

(2)990-816=174()

(3)学校到博物馆586 学校到电影院230+174=404()

586>404  学校到博物馆的路程比较长,586-404=182()



里程表()(教材第26~27)

1.在具体情境中,综合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并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数学的奥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里程表中的学问。

课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火车里程表相关的问题,你们会看汽车的里程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车里程表的问题。

【设计意图:暗示学生都是关于“里程表”的问题,可能有相通之处。】

: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请看下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我知道了星期一里程表的读数是160千米;星期二里程表的读数是350千米;星期三里程表的读数是555千米;星期四里程表的读数是745千米;星期五里程表的读数是955千米。

:星期一是行驶了160千米吗?为什么?

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这是星期一收车回家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

2: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是35千米,收车回家时是160千米,收车时的读数减去出车时的读数的差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160-35=125(千米)

:既然都是里程表,我们能不能借鉴研究火车里程表时画图的方法,来研究汽车的里程表问题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下面是淘气根据题意画的一个图,跟你画的一样吗?你能看懂吗?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淘气画的图)

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从图中容易看出出租车星期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35就表示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 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

: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1:我先估计了一下,星期三、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都超过了200千米,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天行驶的里程数555-350=205(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205千米<210千米,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2:我是分别计算了每天行驶的里程数,160-35=125(千米),350-160=190(千米),555-350=205(千米),745-555=190(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发现是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看汽车里程表的方法同看火车里程表的方法是一样的。汽车里程表上的读数其实就相当于从出发(0起点)到结束(当天终点)的距离,而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则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里 程 表 ()

出发到结束的距离

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A

1.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刚买了一辆新车,星期一出门时里程表的读数为3千米。小军记录了他爸爸这一周汽车行驶的里程表上的读数。(单位:千米)

(1)星期三和星期四的里程表上的读数为什么是相同的?

(2)小军的爸爸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少?相差多少千米?

(3)小军的爸爸这一周共行驶多少千米?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301

613

910

910

1214

1503

1830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看懂里程表中的信息并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B

2.小乐家的电表读数如下。(单位:千瓦时)

6月底

7月底

8月底

9月底

10月底

11月底

12月底

437

545

643

730

825

917

998

  (1)分别算出小乐家7,8,9,10,11,12各月的用电量。

(2)小乐家下半年(7月份至12月份)总的用电量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看懂里程表中的信息并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说明星期四没有开车出门,汽车没有行驶。

(2)星期一 301-3=298(千米)   星期二 613-301=312(千米)

星期三 910-613=297(千米)  星期四 910-910=0(千米)

星期五 1214-910=304(千米)  星期六 1503-1214=289(千米)

星期日 1830-1503=327(千米)

0千米<289千米<297千米<298千米<304千米<312千米<327千米

327-0=327(千米)

:小军的爸爸星期日行驶的里程数最多,星期四行驶的里程数最少,相差327千米。

(3)298+312+297+304+289+327=1827(千米)1830-3=1827(千米)

B:

2. (1)7  545-437=108(千瓦时)    8  643-545=98(千瓦时)

9  730-643=87(千瓦时) 10 825-730=95(千瓦时)

11  917-825=92(千瓦时) 12 998-917=81(千瓦时)

(2)108+98+87+95+92+81=561(千瓦时)998-437=561(千瓦时)

教材第27页“练一练”

1. (1)(答案不唯一)知道了从7月到12月每月电表上的读数。“画一画,说一说”略。

(2)7  545-430=115(千瓦时)    8  640-545=95(千瓦时)

9 730-640=90(千瓦时) 10 825-730=95(千瓦时)

11 920-825=95(千瓦时) 12 998-920=78(千瓦时)

(3)115+95+90+95+95+78=568(千瓦时)998-430=568(千瓦时)

(4)(答案不唯一)哪个月用电量最多?除了7月份的用电量以外,其他月份的用电量都低于100千瓦时。所以7月的用电量最多。

2. 48  928  676  1000  189  609

3. (1)255+240+305=800(千米) (2)1000-800=200(千米)

4. (1)28+27+31+29+28=143(千米) (2)632+143=775(千米)



练习二。(教材第28~29)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

:同学们,第三单元“加与减”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还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

• 我学会了看里程表,从里程表中能获得很多信息。

• 我知道了画图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这些知识,你们真正地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你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使竖式成立吗?自己试一试,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8)

学生尝试完成填空,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第一道是三位数的加法竖式,我们先看个位上的5与一个数的和是8,由此能算出这个数是3;然后看十位上的一个数与7的和是10,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写0,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是3;最后看百位上的7与一个数的和再加上进上来的1,和是10,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只能是2,这样就把这道题的竖式补充完整了,如下所示。

7

3

5

+

2

7

3

1

0

0

8

• 第二道是三位数的减法竖式,我们先看个位上的0减一个数的差是4,显然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变成10减一个数得4,由此可知这个数是6;再看十位上的一个数借走1后再减26,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9;最后看百位上的8减一个数差是0,所以这个数只能是8,这样就把竖式完整地填好了,如下所示。

8

9

0

-

8

2

6

6

4

• 第三道是三位数的减法计算,我们先看个位上的一个数减56,这样的数应该是11,也就是说个位是1,因为不够减向十位借1,变成1156;然后看十位上是一个数借走12,得数不知道,那就看百位,百位上是64,得数是1,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十位上不够减借走了1,只有这样竖式才成立,那么十位上是几减2才不够减呢?有三种可能,210,如果是1,那么十位上的得数就是8;如果是0,十位上的得数就是7。如果是2,十位上的得数就是9

6

1

1

-

4

2

5

1

8

6

  

6

0

1

-

4

2

5

1

7

6

  

6

2

1

-

4

2

5

1

9

6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设计意图:在具体练习中,培养学生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

  

三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

看里程表,解决问

A

1.请你把下表填写完整。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216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加、减法。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2.两条彩带各长2,第一条用去50厘米,第二条用去75厘米,哪条彩带剩余的部分长?长多少厘米?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89   207

B:

2. 2=200厘米  200-50=150(厘米)  200-75=125(厘米)

150-125=25(厘米) 第一条彩带剩余的部分长,25厘米。

教材第28~29页“练习二”

1. 800-276-314=210()   198-76+198=320()

2. 532+168=700   251+369+142=762     400-245+517=672

  

5

3

2

+

1

6

8

7

0

0

2

5

1

3

6

9

+

1

4

2

7

6

2

4

0

0

-

2

4

5

1

5

5

 

1

5

5

+

5

1

7

6

7

2

962-804=158 738-560-120=58 174+726-378=522

 

9

6

2

-

8

0

4

1

5

8

7

3

8

-

5

6

0

1

7

8

 

1

7

8

-

1

2

0

5

8

1

7

4

+

7

2

6

9

0

0

 

9

0

0

-

3

7

8

5

2

2

3. 430+280+270=980()   410+460+290=1160()

1160-980=180() 从奇思家经学校、电影院到运动场的路近,180米。

4. 199   185

5. 256-142+150=264()

6. 280+310-210=380() 380-210=170() 170<210 3次能全部运完。

7. (1)126  158  164

(2)表示那曲与拉萨两站之间的里程。“画一画,说一说”略。

(3)(答案不唯一)安多到拉萨有多少千米? 1142-694=448(千米)

8.

7

3

5

+

2

7

3

1

0

0

8

  

8

9

0

-

8

2

6

6

4

  

6

1

1

-

4

2

5

1

8

6

 (最后一题答案不唯一)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是口算乘、除法,主要为今后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本单元共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小树有多少棵”和“需要多少钱”两个情境活动之中;第二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丰收了”和“植树”两个情境活动之中。“小树有多少棵”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理,并掌握口算方法。“需要多少钱”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同样为了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多种计算的方法。“丰收了”主要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植树”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口算基础,再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些算理,可以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1.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口算的方法。

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目,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要充分利用这些,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学到的乘、除法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 小树有多少棵 1课时

2 需要多少钱 1课时

3 丰收了 1课时

4 植树 1课时

5 练习三 1课时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课件。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图中有3捆杨树。

•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20相加,20+20+20=60()

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26,可以推算出32060

: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3车就是3500相加,500+500+500=1500()

2: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

: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

A

1.一共有多少个?

(考查知识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B

2.填一填。

(1)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  )条腿。

(2)一只青蛙4条腿,20只青蛙(  )条腿。

(3)一只蜘蛛8条腿,200只蜘蛛(  )条腿。

(4)一只蜈蚣42条腿,10只蜈蚣(  )条腿。

(考查知识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300×4=1200()

B:

2. (1)20   (2)80   (3)1600   (4)420

教材第31页“练一练”

1. 40×5=200()  20×9=180()  30×7=210()  说一说略。

2. 560  180  5400  240  200  4000 说一说略。

3. 80×5=400  400×3=1200

4. 30×3+7=97()   10×3-5=25()

5. (1)60×3=180()  180<200  够。

(2)90×7=630()

(3)2头小象和1头大象。



需要多少钱。(教材第32~33)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书写及检查习惯。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课件。

: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从图中知道一件泳衣是28,一条泳裤是13,一顶泳帽是9元。

• 我知道一个泳圈是12,一个皮球是18,一副泳镜是16元。

• 我想问:三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 我想知道:4个皮球多少钱?

• 买一个泳圈和一个皮球要多少钱?

……

:在这么多的问题中,今天我们先选择与乘法有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好吗?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们先来看看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已知每个泳圈12,3,就是计算312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12+12+12=36()

2:312的和是多少,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列成乘法算式是12×3。就是310再加上32,所以10×3=30,2×3=6,30+6=36()

3:如果每个泳圈10,3个泳圈就是30;每个泳圈少算了2,3个泳圈就少算了2×3=6(),所以一共是30+6=36()

:大家的算法都很好,淘气和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淘气和笑笑的算法)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看他俩的算法的?

学生可能会说:

• 淘气是把12平均分成了26,这样312就相当于是两个3×6=18,最后18+18=36

• 笑笑是用3依次去乘12每一位上的数,个位上是2×3=6,十位上的1表示10,3就是30,最后30+6=36

: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看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如果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一个小皮艇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皮球的价钱是18,小皮艇的价钱是18元的4,所以算式是18×4,可以先计算10×4=40,8×4=32,再计算40+32=72()

对于采用其他算法的学生,只要解答正确,就给予适当的鼓励。

【设计意图: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A

1. 一个计算器24,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B

2. 每艘清理淤泥的船只每月可以清理淤泥18万吨,3艘这样的清淤船每个月可以清理多少万吨淤泥?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24×4=96()  96<100  够。

B:

18×3=54(万吨)

教材第33页“练一练”

1. 60 66 20×3=60 2×3=6  60+6=66

2. 15×5=75() 说一说略。

3. 39  60  48  45  93  68  96  65

4. 70  28  70+28=98     60  18  60+18=78

10 2 8 80 16 80+16=96

5. (1)14×6=84() (2)(54-14)÷5=8() (3)14+13×4=66()



丰收了。(教材第34~35)

1.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重点: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课件。

:同学们,秋天到了,田野里的胡萝卜和大白菜都丰收了。我们也去帮忙吧。

: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情境图一)

1:2只小兔在收胡萝卜,每捆有10,图中共有6捆。

2:正好是10×6=60(),一共有60根胡萝卜。

: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吗?

学生可能会说:

• 共有6捆胡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3,就是平均每只小兔分到30根。

• 一共有60根胡萝卜,平均分成两份,算式是60÷2,因为30×2=60,所以60÷2=30()

• 一共有60根胡萝卜,就是6个十,除以2,就是6÷2=3,也就是每份是3个十,所以60÷2=30()

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要适当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小兔的问题是解决了,你能帮帮山羊伯伯吗?先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情境图二)

:从图中知道山羊伯伯收了160棵白菜,每次只能运8棵。

:根据这些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山羊伯伯要把这些白菜运回家,需要运多少次?

:是啊,需要运多少次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最下面的式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只要说法合理就予以肯定,没必要强求统一说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效的情境,为学生提供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6÷2=3                  16÷8=2

60÷2=30()               160÷8=20()

: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30根胡萝卜。 :需要运20

A

1.小蜗牛找家。

(考查知识点: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B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考查知识点: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B:

2. 600÷3=200()

教材第35页“练一练”

1. 80÷2=40()   80÷4=20()   80÷8=10() 说一说略。

2. 20  40  30  30  80  300  70  30  说一说略。

3. 420÷(25-19)=70     20×3÷6=10

30÷6+25=30 78+600÷3=278

100-70÷7=90 (48+52)÷5=20

13+16×3=61 180÷9-18=2

4. (1)180÷6=30()

(2)(180-80)÷5=20()

(3)(答案不唯一)小李有180元钱,买篮球用去80,他用剩下的钱买了5本连环画,平均每本连环画多少钱?

5. (1)60  80  160  180  240  480  210  280  560

(2)40  50  120  100  250  160  320  400



植树。(教材第36~37)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口算,并准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课件、小棒。

: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同学们在分树苗,要进行植树活动了。

• 从图中知道有三个班参加植树,一共有36棵树苗。

: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情境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所要探究的问题做准备。】

:要把这36棵树苗分给三个班,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同学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先分3,每班分到1;再分6,每班又分到2,这样每班一共分到12棵。

2:还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30÷3=10,6÷3=2,10+2=12

:那该怎么列式计算呢?

: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算式是36÷3=12()

:如果三(1)班有48人参加植树活动,4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试一试看,自己能算对吗?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

1:我们可以在点子图上圈一圈,4个为一组,最后分成了12,所以48÷4=12()

2:我们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40÷4=10,8÷4=2,10+2=12

3:这道题实际是要求我们计算48里面有几个4,或者说484的几倍,用除法计算,48÷4=12()

:自己算一算下面的习题,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算法多样化,通过交流让学生经历算法的优化过程。】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A

1.谁写得快?

(考查知识点: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B

2.小青和小天一起去果园,小青摘了48个苹果,小天摘的是小青的一半。如果把这些苹果装在袋子里,每个袋子中装8个苹果,他们一共需要几个袋子?

(考查知识点: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00÷5=20()  40÷2=20() 20=20  写得一样快。

B:

2. 48÷2=24()  (48+24)÷8=9()

教材第37页“练一练”

1. 46÷2=23       39÷3=13

40÷2=20   30÷3=10

6÷2=3   9÷3=3   说说略。

20+3=23    10+3=13

2. (1)55÷5=11 (2)55-5=50()

3. 46  21  70  21  20  90  43  50

4. (1)100÷2=50()

(2)(100-7)÷3=31()

(3)可能是圆珠笔,也可能是日记本。

5. 72÷3=24    75÷3=25    78÷3=26    81÷3=27 ……



植树。(教材第36~37)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口算,并准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课件、小棒。

: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同学们在分树苗,要进行植树活动了。

• 从图中知道有三个班参加植树,一共有36棵树苗。

: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情境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所要探究的问题做准备。】

:要把这36棵树苗分给三个班,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同学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先分3,每班分到1;再分6,每班又分到2,这样每班一共分到12棵。

2:还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30÷3=10,6÷3=2,10+2=12

:那该怎么列式计算呢?

: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算式是36÷3=12()

:如果三(1)班有48人参加植树活动,4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试一试看,自己能算对吗?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

1:我们可以在点子图上圈一圈,4个为一组,最后分成了12,所以48÷4=12()

2:我们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40÷4=10,8÷4=2,10+2=12

3:这道题实际是要求我们计算48里面有几个4,或者说484的几倍,用除法计算,48÷4=12()

:自己算一算下面的习题,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算法多样化,通过交流让学生经历算法的优化过程。】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A

1.谁写得快?

(考查知识点: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B

2.小青和小天一起去果园,小青摘了48个苹果,小天摘的是小青的一半。如果把这些苹果装在袋子里,每个袋子中装8个苹果,他们一共需要几个袋子?

(考查知识点: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00÷5=20()  40÷2=20() 20=20  写得一样快。

B:

2. 48÷2=24()  (48+24)÷8=9()

教材第37页“练一练”

1. 46÷2=23       39÷3=13

40÷2=20   30÷3=10

6÷2=3   9÷3=3   说说略。

20+3=23    10+3=13

2. (1)55÷5=11 (2)55-5=50()

3. 46  21  70  21  20  90  43  50

4. (1)100÷2=50()

(2)(100-7)÷3=31()

(3)可能是圆珠笔,也可能是日记本。

5. 72÷3=24    75÷3=25    78÷3=26    81÷3=27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周长,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对周长已经具备感性的认识,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最后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活动中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互相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测方法;其次才是关注结果。

1 什么是周长 1课时

2 长方形周长 1课时

3 练习四 1课时



什么是周长。(教材第45~47)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认识周长,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难点: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课件、细线、直尺、树叶的图片等。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来研究周长的相关问题。首先,拿出数学教材,谁能用手指给大家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指名让学生演示用手指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引导学生集体动手做一次。

:你能用彩笔描出教材第45页图中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学生尝试用彩笔描出周长,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仔细认一认,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二)

1:封闭图形沿着边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描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从不同的起点开始,但是最后必须再到这一点终止,首尾连接。

2:从图中我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你能跟同伴合作想办法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在小组里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你们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树叶的周长是由曲线围成的,属于不规则图形,我们不能直接用直尺测量得到,需要“化曲为直”,用绳测法,通过转化的思想,才能得到树叶的周长。先用线绕树叶的边缘一周,然后把线拉直,最后用直尺测量这段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 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由线段组成的,属于规则图形,可以通过直尺直接测量计算得到。用直尺依次测量出围成图形的线段长度,然后相加,这样就得到了规则图形的周长。

: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的方法不同,是因为围成这两种图形的线不同。我们可以分别采用绳测法和尺测法。你能数一数并告诉大家,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1: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只要知道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几倍,就能知道每个图形的周长。先用笔把每个图形的周长描出来(如图所示),然后按顺序数一数,就可以知道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2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8厘米,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30厘米。

2:也可以“平移”某一些线段,借助“平移”的方法得出图形的周长,并且便于比较图形的周长,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能直观地看出第一个图形是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其周长是6+4+6+4=20(厘米);第二个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是长方形,5厘米,4厘米,其周长是5+4+5+4=18(厘米);第三个图形的周长平移前比平移成的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的周长还要多出四条线段(每条长是3厘米),实际周长是18+3×4=30(厘米)

:你能尝试自己算出图中小公园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试一试”第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做法告诉大家好吗?

1: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实质就是计算这条环绕小公园的小路的长度和。我们可以依次把这些小路的长度相加240+410+200+190+560=1600()

2:我们也可以把小路的长度两两相加凑成整百数,然后继续算,190+410=600(),560+240=800(),600+800+200=1600()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你能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试一试”第2)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 从图上观察得知,三角形的每条边长都是120,也就是3120,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我们可以列乘法算式120×3;也可以用加法计算,依次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120+120+120=360()

• 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图中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86+90+124+110=410()。也可以根据对边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数,先计算对边相加的和,然后继续相加,86+124=210(),110+90=200(),210+200=410()

• 图中五边形的周长就是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75+75+75+75+100=400();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75×4+100=40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合作交流、明确图形的周长,探索得出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1:我知道了计算图形的周长就是计算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什么是周长

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A

1.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2.动物锻炼身体。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鼹鼠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它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吗?

(考查知识点:认识周长。能力要求:能正确认识图形的周长。)

B

3.小明的妈妈买来15米花边,想把自己家长为3米、宽为2米的床单装饰得更漂亮一些,小明妈妈准备的花边够吗?

4.小明和小刚赛跑,裁判员宣布比赛路线:小明沿图(1)的边线跑,小刚沿图(2)的边线跑。小刚着急地说:“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他的长。”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说裁判员公平吗?到底谁跑的路程远呢?

(考查知识点:周长的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前五个图形是有周长的,第六个图形没有。因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2. 它们跑的路程一样长。

B:

3. 3+2+3+2=10() 10<15 够。

4.(1)的周长是6+10+6+10=32(),(2)的周长无法直接求出,经过平移后得到右边的图形,周长为6+10+6+10=32()。因此裁判员很公平,他们俩跑的路程一样远。

教材第46~47页“练一练”

1.

2. 16厘米   26厘米   14厘米

3. 140+230+160+200+170=900()

4. 15+17+8=40(分米)   18+22+26+36=102()   5+9+5+8+8=35(厘米)

5. (答案不唯一)10厘米    10厘米     8厘米

6.

7. 不一样长;上面2只蚂蚁走的路线一样长,下面2只蚂蚁走的路线一样长。



长方形周长。(教材第48~49)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件。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多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多边形的各边长度加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看课本第48页图一,量一量,算出图中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进行测量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5+3+5+3=16(厘米)

• 因为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所以可以分别计算2个长的和,5×2=10(厘米),2个宽的和,3×2=6(厘米),再相加,10+6=16(厘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为5×2+3×2=16(厘米)

•先算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再乘2,(5+3)×2=16(厘米)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即可,不强求算法的统一。

:你能算出下面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图二)

学生可能会说:

• 把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相加,3+3+3+3=12(厘米)

• 也可以像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样列式,(3+3)×2=12(厘米)

• 依据正方形的特征: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正方形的周长也就是43厘米,所以可以写成3×4=12(厘米)

对于以上方法都给予肯定,表扬解答正确的学生。

: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跟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归纳。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根据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把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图形的特征: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长度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2;正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淘气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最下面例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边靠墙,那么此时需要的围栏长度是两个宽边(4)和一个长边(6),4+4+6=14(),需要14米的围栏;另一种情况是宽边靠墙,那么此时需要的围栏长度是两个长边(6)和一个宽边(4),4+6+6=16(),需要16米的围栏。

对于能算出一种情况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不强求算法的统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1: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根据周长的含义,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也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计算。

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2;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A

1.

 学校足球场是长方形的,100,50,张明沿足球场跑2,他跑了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的周长。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2.长方形的长是16分米,宽是6分米,如果长增加15分米,周长增加多少分米?

3.小丽有一条红丝带,用这条红丝带正好围成了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红丝带围成一个正方形,会围成一个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呢?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力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00+50)×2×2

=150×2×2

=600()

B:

2. 15+15=30(分米)

3.  (6+8)×2

=14×2

=28(厘米)    28÷4=7(厘米)

教材第49页“练一练”

1.

2. (28+15)×2=86()    32×3=96()

3.

4. 40÷4=10(厘米)

5.  (10+5)×2   (10+5)×2   (10+5)×2   (10+5)×2

=15×2 =15×2 =15×2 =15×2

=30() =30() =30() =30()

发现:这四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练习四。(教材第50~51)

1.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件。

:同学们,第五单元“周长”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 能测量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 知道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常用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知道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并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的能力。】

:你能把边长是12米的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吗?自己试着画一画,计算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尝试自己画图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画法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要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就是把大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两份,竖着平均分成两份,这样就平均分成了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2÷2=6(),周长就是6×4=24()

: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与大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 要研究4个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与大正方形周长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画图观察,如下图所示。

大正方形被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后,多出了4条与大正方形边长相等的边,这样在计算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时,就比大正方形的周长多出了4条边的长度,即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边长的8倍。而大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所以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 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24×4=96();大正方形的周长是12×4=48()96÷48=2,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大于大正方形的周长,且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变化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提高?

学生自由交流。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长方形周长=(+)×2

正方形周长=边长×

A

1.一块长方形菜地,18,9,一面靠墙(如下图),其他三面围上竹篱笆。竹篱笆长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的周长。能力要求: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B

2.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为26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还多2厘米,将它围成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还多多少厘米?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力要求: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9+9+18=36()

B:

2. (26+16)×2+2=86(厘米)   86-20×4=6(厘米)

教材第50~51页“练习四”

1.

2.

3. (7+2)×2表示左边的小长方形的周长。

(9+7)×2表示整个大长方形的周长。

4. 15+17+21=53(毫米)  12+20+15+11=58(厘米)  25+18+25+18=86(厘米)

5. 60   20分米   42厘米   28厘米   56分米

6. 48÷4=12(厘米)

7. 1+4+1=6()4+4+1=9()

8. (1)12×4=48()

(2)如右图所示。12÷2=6()

6×4=24()

(3)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因为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边长的8,而大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8÷4=2,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9.

长有几根小棒

7

6

5

4

宽有几根小棒

1

2

3

4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去游乐园”“乘火车”“0×5=?”“买矿泉水”等几个情境活动之中。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也为继续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多位数乘法、两位数除法的试商,以及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奠定基础。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乘火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探究,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乘火车等情境,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帮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在学生独立估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计算方法必然多样。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供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1 蚂蚁做操 1课时

2 去游乐园 1课时

3 乘火车 1课时

4 去奶奶家 1课时

5 0×5=? 1课时

6 买矿泉水 1课时

7 练习五 1课时



蚂蚁做操。(教材第52~53)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件、点子图。

: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做操的情境吗?仔细看一看,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情境图)

:图中有4排小蚂蚁在做操,每排有12只小蚂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向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并交流计算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每排12,共有4,用连加法计算12+12+12+12=48()

• 把小蚂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先算6×4=24(),再算24+24=48()24×2=48()

• 分成两部分计算,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 把12只小蚂蚁平均分成6,先算4×2=8(),再算8×6=48()

: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

10

2

4

40

8

    

第一步,4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上;

第二步,4个十是40个点,写的时候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48

• 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1

2

×

4

4

8

8写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4写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这样书写更简便易懂。

:请你试着算一算213×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各种算法,重点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含义。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和计算道理,尤其是理解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含义。】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由交流。

: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就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蚂 蚁 做 操

12×4=48()

:一共有48只小蚂蚁

A

1.

〔考查知识点: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2.

〔考查知识点: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12×4=448()

B:

2. 212×2×2=848()

教材第53页“练一练”

1. 28  36

2. 88  93  369  428 说一说略。

3. 90  120  150  180  210  240

30 40 50 60 70 80

4. (1)212×2=424()

(2)124×2+212=460()

5. 22×3+23=89()  89<90  能一次运走。



去游乐园。(教材第54~55)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件。

: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都玩过哪些项目?都喜欢玩什么?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游乐园。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从售票处了解到太空船每人需要12,电动火车每人6元。

• 淘气算出了2人坐太空船需要24元。

• 笑笑想知道3人、4人、5人坐太空船,分别需要多少元钱?

……

:淘气是这样算的,他做得对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淘气的算法)

:前两个都对了,第三个好像是涉及进位,应该是不对的。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然后与同伴交流计算过程。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已知坐太空船每人12,5人需要的钱数就是计算12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在计算12×5,可以先计算个位上的数字25相乘,得数是10;再算十位上的数字1,也就是表示1个十与数字5相乘,结果是50;最后计算50+10=60。可以用列表、算式或竖式表示出计算过程:

×

10

2

5

50

10



 50+10=60   10×5=50

2×5=10

50+10=60   

1

2

×

5

1

0

5

0

6

0

2:可以写成比较简单的竖式计算。当计算12个位上的数字2与一位数5相乘时,10向前一位进1,所以积的个位上写0;12十位上的数字1与一位数5相乘时,还要加上进位来的1,所以积的十位上是6。竖式计算如下:

1

2

×

 1

5

6

0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13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自己尝试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鼓励和表扬。

:14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15人呢?16人呢?自己算一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派代表交流汇报,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实现算法的优化。】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自己今天的学习情况。

去 游 乐 园

12×5=60()

1

2

×

 1

5

6

0

:5人坐太空船,需要60

A

1.火眼金睛辨对错,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

〔考查知识点: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3.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返回时用了2时。

(1)从县城到王庄乡有(  )千米。

(2)返回时平均每时行(  )千米。

4.

(1)

×

4

1

8

  (2)

2

×

6

〔考查知识点: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前面两道题是错的,后面两道题是对的。改正如下:

1

5

×

 3

6

9

0

   

1

3

×

 1

4

5

2

2. 18×3=54()

B:

3. (1)156  (2)78

4. (答案不唯一)

(1)

3

2

×

4

1

2

8

  (2)

2

1

×

6

1

2

6

教材第55页“练一练”

1. 48  91  70  21  70+21=91

2. 46  80  96  38

3.

4. (1)18×5=90()  (2)16×4=64()

5. 24  36  48  60  后一个算式的结果比前一个的结果多12,因为每一个算式中,前一个乘数都是12,后一个乘数都比前一个算式里的要大1,结果就多12

12×6=72   12×7=84



乘火车。(教材第56~57)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同学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过得愉快吗?都到哪里去玩了?是怎么去的呢?老师假期也去了很多地方,不过老师是乘火车去的。乘火车的时候呢,老师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利用十一黄金周的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

:请看照片,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情境图)

1:这列火车有5节卧铺车厢和7节硬座车厢。

2:卧铺车厢每节乘72,硬座车厢每节乘118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探究解决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

5节卧铺车厢一共可乘多少人?

: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

:由图可知“卧铺车厢每节乘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就是求72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2×5

:该怎样计算呢?

1:可以列表或进行口算,70×5=350,2×5=10,350+10=360

2:也可以列竖式进行笔算,用一位数5去乘72个位上的210,要向十位进1,在积的个位上写0;然后用一位数5去乘72十位上的735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是36个十,向百位进3,十位上写6,这样百位上就是3,所以72×5=360()。笔算过程如下:

7

2

×3

 1

5

3

6

0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你能自己试着解答这个问题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和解答过程跟大家说说,好吗?

1:由图可知“硬座车厢每节乘118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就是求1187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18×7,可以进行口算,100×7=700,10×7=70,8×7=56,700+70+56=826()

2:也可以列竖式进行笔算,过程如下。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 这列火车一共能乘多少人?

:试试自己解答吧!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前面的问题解答中,我们已经知道5节卧铺车厢可乘360,7节硬座车厢可乘826,所以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360+826=1186()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由出游引入乘车的思考,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形式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的意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连续进位时出现的错误呢?谁能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呢?

(学生说出连续进位乘法的注意事项:①进位的数要和相应数位对齐。进位的数要写的小一点。记着加上进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也增强了课外学习数学的欲望。】

  

72×5=360()

7

2

×3

1

5

3

6

0

:5节卧铺车厢可乘360

A

1.算一算,把乘2的积写在上面,3的积写在下面。

2.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9公顷森林,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大约可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考查知识点: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3.

(考查知识点: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26  64  46  24  44  62  42  66

39  96  69  36  66  93  63  99

2. 85×9=765()

B:

3. 896×2=1792()

8

9

6

×1

1

1

2

1

7

9

2

教材第57页“练一练”

1. (答案不唯一)它们各采了多少个蘑菇?46×3=138()   28×4=112()

2. 54  448  750

3. 小于200:48×4   36×5   24×7

大于200:107×2   29×8   71×3

4.

2

4

×

1

3

7

2

   

7

3

×

1

4

2

9

2

   

2

4

×1

2

5

1

2

0

5. (1)得到的信息有成人票每张15,学生票每张8;(2)班来了14名学生和1位老师;(1)班来了15名学生和1位老师。

提出的数学问题答案不唯一,:(1)班买门票需要多少元?

(2)班买门票需要多少元?

(2)(1):15×8+15=135()   (2):14×8+15=127()

(3)(15+14)×8=232()



去奶奶家。(教材第58~59)

1.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3.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课件。

: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学生听歌曲,回答歌曲名字,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告诉学生。

:是啊,作为晚辈要“常回家看看”,即使做一点儿小事也是对父母、对老人最大的孝顺。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不,淘气就要跟父母一起回家看奶奶了。

【设计意图:由美妙的歌曲引入新课,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情境图)

1:淘气去奶奶家是从家里出发的,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奶奶家。

2:看图更形象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淘气家距离新站比较远,奶奶家距离新站比较近。

:下面是3位同学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的题目的意思,你能看懂吗?在小组里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图)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来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尽管这三幅图采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有相同之处:都是淘气从家出发去奶奶家,中途都经过新站;开始乘4时火车,所行路程比较长;后来在新站换乘汽车行2,所行路程比较短。

• 第一幅图:表示的意思较简单,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行过大部分路程之后,中途在新站换乘车辆,继续前行一小段路程就到达奶奶家。

• 第二幅图:相对于第一幅图来说表示的意思要完整一些,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先乘火车行4,在新站换乘汽车,再行2时到达奶奶家。

• 第三幅图:表示的意思最完整,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开始乘火车每时行115千米,行了4;后来在新站换乘汽车,每时行45千米,行了2时到达奶奶家。

:根据画出的图,你能知道淘气9:00乘火车出发,2时后火车约行驶到什么位置吗?在图中标出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已经知道淘气乘火车4时到达新站,所以图中从淘气家到新站表示的是乘火车4时所行的路程,现在要标出乘火车2时后的位置,因为2时就是4时的一半,所行路程也应该是4时所行路程的一半,所以应该标在从淘气家到新站正中间的位置(如图所示)

:你能算出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好吗?

:淘气家到奶奶家的距离可以看作两段,一段是从淘气家到新站,一段是从新站到奶奶家,这两段路程的和就是淘气家到奶奶家的路程。从淘气家到新站乘火车每时行115千米,4,就是4115千米,用乘法计算115×4=460(千米);从新站到奶奶家乘汽车每时行45千米,2,就是245千米,用乘法计算45×2=90(千米),所以总的路程就是460+90=550(千米)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看图,体会画图能帮助我们分析题意,领悟图形的直观形象性,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A

1.看图说说图意,并列式解答。

(考查知识点: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B

2.花博会期间,老年体协专场在龙泉广场精彩上演方队表演。据悉,这次演出共有6个方队参加,每个方队有128名队员。

(1)参加方队表演的有多少人?

(2)观看比赛的人数比方队队员的人数的9倍还多345,观众有多少人?

(考查知识点: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45×5+30×5=375()

B:

2. (1)128×6=768()

(2)768×9+345=7257()

教材第59页“练一练”

1. (1)乐乐一家去古城旅游,先乘3时的汽车,每时行55千米;在新城换车,再乘5时的火车,每时行98千米。(画图略)

(2)55×3=165(千米)

(3)98×5+165=655(千米)

2. 144  160  768  972

3. (1)28×5+9=149()

(2)24×8=192()  192>185  能坐下。

4. (1)426-122=304(千米)

(2)426+393=819(千米)

(3)152×3=456(千米)



0×5=?(教材第60~61)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审题要认真、计算要正确、检查要仔细、书写要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件。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特殊的数0参与的计算,有信心学好吗?

1.探究规律。

:0×5=?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首先要明白0×5表示50是多少,因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所以不管是多少个0相加,结果都是0

2:还可以根据规律思考。

3×5=15  2×5=10  1×5=5

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依次减少1,积就相应地依次减少5,所以0×5=0

:你发现了什么?

:0乘任何数都得0

2.一个乘数的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道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40×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算法。

• 我们可以用竖式进行笔算,用一位数2去乘三位数240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乘起:2×0还得0,积的个位上写0;2×48,积的十位上写8;2×24,积的百位上写4,得到480,如下所示:

2

4

0

×

2

4

8

0

• 我们在列竖式时,还可以把2240十位上的4对齐,24×2=48,然后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写在积的个位上,得到480,如下所示:

2

4

0

×

2

4

8

0

:你觉得哪种算法更好?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更简便,只要别忘记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就好。

: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计算130×5?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130×5=650

1

3

0

×

1

5

6

5

0

3.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你能尝试自己计算203×3208×7的结果吗?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 用3去乘203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3×3=9,在积的个位上写9;3×0=0,在积的十位上写0;3×2=6,在积的百位上写6,结果就是609,如下所示:

2

0

3

×

3

6

0

9

• 用7去乘208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2

0

8

×

5

7

1

4

5

6

4.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自己完成下面的计算,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最下面的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经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已经知道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对于与0有关的加法计算,我们可以结合0的意义进行思考: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任何数与0相加,实际是什么也没加,所以任何数与0相加,结果还是原来的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掌握与0有关的乘法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总结交流。

0×5=?

0乘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原来的数。

2

4

0

×

2

4

8

0

A

1.

  这列火车可乘坐多少名乘客?

(考查知识点:一个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B

2.育红小学图书室有连环画类图书240,故事类图书的本数比连环画类图书的本数多2,科学类图书的本数是故事类图书本数的2,三类图书共有多少本?

(考查知识点: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05×9=945()

B:

2.故事类图书2+1=3  240×3=720()  科学类图书720×2=1440()

三类图书的总本数240+720+1440=2400()

教材第61页“练一练”

1.

2. 1280  1510   315   820  1208  1600  450  1000

3. (1)150×2=300()

(2)180×2+150=510()

4. > < < =

5. (1)280-67×3=79()

(2)105×3+95=410()



买矿泉水。(教材第62~63)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计算能力、检查习惯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课件。

:秋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序幕,同学们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正积极准备着。为了咱们班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能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在运动会上,张老师给运动员们准备了2箱矿泉水。请同学们帮张老师算一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情境图)

【设计意图:从校园生活入手,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中。】

: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矿泉水是每箱24,每瓶3,张老师要买2箱矿泉水。

:由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多少元?

:是啊,张老师共花多少元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呢?

1:已知每瓶矿泉水3,每箱24,就可以先计算24瓶矿泉水的价钱,也就是1箱矿泉水的价钱24×3=72();再计算2箱的价钱,就是272,算式是72×2=144()。综合算式是24×3×2=144()

2:已知每箱24瓶矿泉水,张老师要买2,可以先计算2箱有多少瓶,24×2=48();再根据每瓶矿泉水3,就可以计算出48瓶也就是2箱的价钱是48×3=144()。列成综合算式就是24×2×3=144()

: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张老师算出了需要准备的钱数,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尝试自己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学生进行看图说题意活动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各自的想法:

• 第一幅图是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应该先计算每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已知书架每层能放35本书,每个书架有3,所放书的本数是353,35×3=105(),那么2个书架能放的书的本数就是1052,105×2=210()。列成综合算式是35×3×2=210()

• 第二幅图是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要先计算每层有多少块,然后才能计算4层一共有多少块。每层的积木是由2排组成的,已知每排有12,所以每层的块数是12×2=24(),总数是24×4=96()。列成综合算式是12×2×4=96()

• 第三幅图是要求鹅有多少只。已知鸡有45,鸭的只数是鸡的5,那么鸭的只数就是45×5=225();又知道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所以要求鹅有多少只,就是计算2252倍是多少,225×2=450()。列成综合算式是45×5×2=450()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解决“买两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的问题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点,对此结果进行估算是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A

1.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9×4     125×3×8

(考查知识点:连乘。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连乘并能掌握一定的简算技巧。)

B

2.每个班要摆8盆植物,育红小学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一共需要多少盆植物?

(考查知识点:连乘。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连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25×9×4        125×3×8

=25×4×9       =125×8×3

=100×9       =1000×3

=900       =3000

B:

2. 8×4×6=192()

教材第63页“练一练”

1. (1)可以把24本看作25,这样25×4×5=500()  所以500元够买5包书。

(2)4×24×5=480()

2. 3×4×3=36()   3×6×2=36()   9×2×2=36()

3. 720  54  300  83  630  1050

4. 6×6×4=144()  12×2×4=96()  30×4×2=240()



练习五。(教材第64~66)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件。

:同学们,第六单元“乘法”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笔算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 我知道了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 我能看懂一些线段图,也能用线段图表示图意。

• 我发现借助画图表示并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

: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请看,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3)

:我知道了小马每天驮着粮食去磨坊,先要上山走9,路程是630,再下山走8,每分走90,之后就可以到达磨坊了。

:把这些信息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结果:

只要正确表达题意即可,没必要强求统一。

:小马8:00出发,5分后大约走到什么位置?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图中标出来。

:小马从家出发先走上山路,小马上山时共用9,我们可以把上山的路程平均分成9,那么小马每分就走其中的一份,所以出发5分后就走了这样的5,画图如下:

:用你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小马每天从家去磨坊要走多少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吧。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小马去磨坊走的路由两段组成,上山路程是630,关键就是算出下山路程,且已知下山用了8,每分走90,所以路程就是90×8=720(),一共走的路程就是630+720=1350(),列成综合算式是630+90×8=1350()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和鼓励。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再写两个类似的算式算一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其中的道理。(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4)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在小组里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2×99=198    2×999=1998

3×99=297    3×999=2997

4×99=396    4×999=3996

5×99=495    5×999=4995

• 发现:积的位数比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多1,积的首位数字是另一个乘数减1,积的末尾数字与首位数字的和正好是9,积的中间数位上都是9

• 举例:8×99=792  8×999=7992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学生加深了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作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1.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不进位、不连续进位和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

3.任何数与0相加仍得原来的数

A

1.商店购进5箱苹果和8箱梨,每箱苹果重12千克,每箱梨的质量是每箱苹果质量的3,这些苹果和梨一共重多少千克?

(考查知识点:乘法的相关计算。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2.下面是某医生给病人开的处方,你能帮忙算一算吗?

处方:每天3,每次15,10天。每瓶药有80,每片5,买一瓶(  )用。

A.    B.不够    C.不能确定

(考查知识点:连乘。能力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2×5+12×3×8=348(千克)

B:

2. B

教材第64~66页“练习5

1. 90  96

2.216 200 16 200 16 216 819 90 1 9 810 9 810 9 819 714 700

14 700 14 714

3. 5×4×3=60() 5×4+3=23()

4.1800 90 1890 2800 49 2849 1500 120 1620

5.说一说略。864 424 1470 3035

6.  624  540  600  

                  8×3×4

=24×4

=96

7. > < > <

13×5>15×3   19×7<17×9

8. 6212   2498

9. 65×8=520()  520>510  能一次运走。

10. 5×8+88×5=480()  480<500  够。

11. (1)214×2+107=535()

(2)25×3×8=600()

12. (1)41×5=205()

(2)41×7=287()  287<325  不能打完。

(3)(41+6)×7=329()  329>325  能打完。

13. (1)

(2)

(3)630+8×90=1350()

14. 2×99=198    2×999=1998

3×99=297    3×999=2997

4×99=396    4×999=3996

5×99=495    5×999=4995

发现:积的位数比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多1,积的首位数字是另一个乘数减1,积的末尾数字与首位数字的和正好是9,积的中间数位上都是9

举例:8×99=792  8×999=7992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时、分、秒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理解离他们的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知道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互换;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学会安排时间表等。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还介绍了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些较小的时间单位,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感性认识。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关于24时记时法,学生在广播、交通等日常生活中已有所接触,甚至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所以这些内容的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表述不严密或者说受到具体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用普通记时法叙述时,丢掉限制性词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经过时间的推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时、分、秒之间是60进制,而不是10进制,学生会更容易出错。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和闰年。

2.会看日历,认识星期,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

3.体会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虽然没有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已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常识,帮助学生加以系统地整理即可。

2.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素材。年、月、日等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或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发现已有的规律,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体验时间与数学的联系。年、月、日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同时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看日历 1课时

2 一天的时间 1课时

3 时间表 1课时



看日历。(教材第67~69)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135781012月是大月,46911月是小月。

3.了解平年和闰年。

重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会辨别平年和闰年。

课件、2013~2016年的日历、2009~20162月份的月历。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时、分、秒。

: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告诉学生要研究的重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0,有的月份是31天。

• 有时候2月是28,有时候2月是29天。

• 有时候一年是365,有时候一年是366天。

• 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

:你们知道得真多。

1.认识大月、小月。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2013~2016年的日历,把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后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3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2014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2015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2016

31

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135781012月都有31;46911月都有30;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

: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2.记忆方法。

:看一看,记一记,并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最下面记忆法)

学生观察、思考并记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说一说你喜欢哪种记忆法,讲给大家听或演示给大家看。

1:我喜欢拳头记忆法,伸出我们的左手,掌心向外握成拳头,然后从左手食指突节开始,数到小指突节为7,突出部分为大月,凹入部分为小月,7后再返回食指,重新从8顺数下去到12止。

2:我喜欢歌诀记忆法,背诵歌诀,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12),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3.认识平年、闰年。

:仔细观察2009~20162月份的月历,把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观察2009~20162月份的月历,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展示交流: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月份天数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一般是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

2:2012年是闰年,2016年也是闰年。

:把下表中是闰年的年份涂上颜色。

学生独立涂色后,组织交流展示: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讲解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要注意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说一说你怎样知道哪一年是闰年的。

:因为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已经知道2016年是闰年,所以先把2016年涂上颜色;我们也知道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按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2020年和2024年也是闰年。

:可以这样找。一般是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注意是“一般”哦,也有特殊的情况。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特殊就特殊在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一年有多少天?

: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我是把一年12个月份的天数加起来计算的,结果是平年一年有365,闰年一年有366天。

2:大月有31,一年有7个大月,所以31×7=217();小月有30,一年有4个小月,所以30×4=120(),平年2月有28,所以一年是217+120+28=365();闰年的2月多1,一年就是366天。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知道了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2月是特殊的月份。

• 知道了平年有365,闰年有366天。

……

A

1.想一想,算一算。

汽车制造厂平均每天生产汽车8,那么20142月份该厂生产汽车多少辆?

2.小明连续在奶奶家住了两个月,这两个月正好是62,聪明的你知道这是哪两个月吗?

(考查知识点:年、月、日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这一年的2月有多少天?

4.你知道王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王奶奶今年(  )岁。(今年是2015)

A. 79     B. 73     C. 74     D. 75

(考查知识点:平年和闰年。能力要求:能运用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2014年是平年,2月有28  28×8=224()

2.7月和8;或者是12月和下一年的1月。

B:

3.因为20084的倍数,说明这一年是闰年,所以2月有29天。

4. A

教材第68~69页“练一练”

1. (1)61  星期日

(2)101   星期三  66

(3)

2. 200888  823

3.4个闰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

4. (1)今年是平年。  (2)181  365

5.

6. (1)  (2)229



一天的时间。(教材第70~71)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难点: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课件。

:这是前几天老师收到的一条短信,为什么老师没有在上午9点接到自己的朋友呢?(课件出示短信:我将乘坐G527次列车今天7点到保定站,在车站口等我,不见不散)

学生可能会说:

• 老师的朋友没有说清楚是上午7点还是晚上7,老师当然接不到他了。

• 上午有7,晚上也有7,没有说清楚具体的时间,所以老师没有接到自己的朋友。

:看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必须注意把话说严密,否则关键时刻会耽误事的。你能帮我的朋友修改一下信息吗?

:我将乘坐G527次列车今天晚上7点到保定站,在车站口等我,不见不散。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呢?

:像广播中那样采用24时记时法就很好啊。

:真聪明!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24时记时法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感受到需要一种记时法来避免这种误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想法。】

:看一看,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1:凌晨1,淘气在睡觉。

2:下午1,淘气在看书。

3:下午1,可以表示为13时。

:是啊,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

学生可能会说:

• 在电视节目预报中一般是应用24时记时法。

• 在大商场、大饭店门口张贴的营业时间,一般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

• 在邮箱上标出的取信时间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

……

:你知道夜里11,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吗?

:夜里11时就是23时。

:15时用普通记时法怎样表示呢?

:15时就是下午3时。

:跟同桌这样互相说一说,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之间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相互转换的游戏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说一说在刚才的游戏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

1: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间,在具体时刻的前面必须有表示限制性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

2:中午12时前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需要在前面加限制性词语“凌晨”或“上午”,24时记时法表示时,直接去掉限制性词语即可;中午12时之后的时刻,把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要去掉前面的限制性词语,然后表示具体小时数的数字加12表示小时数,分钟数不变。如下午3:04,就是15:04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你能尝试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取信时间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好吗?

1:第二次取信的时间14时就是下午2,第三次取信的时间1830分是下午630,中间经过的时间,我们可以在钟表面上数一数,知道是430分。

2:我们可以直接推算出来,从第二次取信的14:00,到第三次取信的18:30,中间有15161718,4,加上30分是430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这里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了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改写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从课堂中走到了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我知道了可以用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2:我知道了怎样改写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

……

:时间很重要!我们就应该遵守时间、珍惜时间。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吧!

【设计意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珍惜时间尤其是遵守时间,应该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有的素质。】

一天的时间

普通记时法     24时记时法

夜里1123

下午315

    

A

1.今天凌晨0时与昨晚12时相差几时?

(考查知识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B

2.一场足球赛上、下半场各45,中场休息20分。小明20:10进场时,下半场正好开始。这场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到什么时间结束?

3.小明说:“从上午9,到下午4,经过了5时。”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考查知识点:推算经过时间。能力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今天凌晨0时与昨晚12时相差0时。

B:

2. 19:05开始,20:55结束。

3.不对。这里采用的是普通记时法,不是直接用大数减小数9-4=5()。计算经过时间要分成两段来计算比较好,以中午12时为分界点,中午12时之前经过了12-9=3(),再加上下午经过的4,所以一共经过的时间是3+4=7()

教材第71页“练一练”

1. (1)14  20

(2)11  740

2. 1555  530

3.

4. (1)68  183

(2)543 画一画略。



时间表。(教材第72~73)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不同区域的时间差异。

2.能运用所学时间知识计算经过时间,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3.逐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并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以及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能运用时间知识计算经过的时间。

难点: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课件。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休息,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下班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制定时间表的问题。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时间表,了解时间表的实际应用价值。】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早晨8点北京的小兰已经开始上课了,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早晨8点才刚刚起床穿衣服。

• 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大约2时。

:我们的祖国非常广大,我国最东边的上海看到了日出的时候,我国最西边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光的夜晚。所以当北京的小兰开始上课的时候,因为时差关系,新疆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看一看“北京启明小学上课时间表”和“新疆民族小学上课时间表”,说一说有什么异同。(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两所小学上课时间表)

1:上午8时小兰正在上课,而新疆的古丽刚刚起床。

2:古丽上午10时才开始上第一节课,每节课也是40分。

3:北京启明小学的午休时间是11:35~13:00;而新疆民族小学的午休时间是13:35~15:00

……

: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下面哪个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钟面图)

学生进行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

• 想知道小兰和古丽第二节课看表看到的是哪块表,就必须知道她们各自第二节课上课的时间段,根据时间段来确定第二节课的时间范围,就能知道她们各自看到的是什么时刻的钟表了。

• 因为小兰的第二节课是8:50~9:30,只有第一个钟面上的时间9:10在这个范围内,所以小兰看到的应该是第一个钟面;古丽上第二节课的时间是10:50~11:30,只有第三个钟面上的时间11:20在这个范围内,所以古丽看到的应该是第三个钟面。

:第二个钟面上是什么时间?这时候的小兰和古丽可能在干什么?

:第二个钟面上的时间是8:45,这时候正是北京启明小学第一节课后的课间活动时间,小兰可能在跟同学们进行课间游戏呢;新疆民族小学是从10:00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所以这时候的古丽可能还在家做上学前的准备呢。

:分析得有道理。你能根据小兰和古丽的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吗?先自己试一试,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自己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你是怎样补充时间表的?先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1:小兰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我们已知每节课的时间是40,所以第五节课的时间是13:00~13:40;第五节课之后是1时的大课间,13:40~14:40;这样第六节课的时间是14:40~15:20。时间表如下:

北京启明小学的上课时间表:第五节   13:00~13:40

大课间   13:40~14:40

第六节   14:40~15:20

2:古丽说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时间也是40,所以第五节课的时间是15:00~15:40;之后是10分的课间活动,然后是第六节课15:50~16:30;最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所以就是16:30~17:30。时间表如下:

新疆民族小学上课时间表:第五节   15:00~15:40

第六节   15:50~16:30

课外活动  16:30~17:30

【设计意图:感知作息时间表的制作方法,为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作好铺垫。学生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并从作息时间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设计意图:回顾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到作息时间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作息时间表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A

1.你能根据图意写出小明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吗?

(考查知识点:制作作息时间表。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安排作息时间表。)

B

2.同学们去游玩,路线图如下:

另外吃午饭、活动用去3时。

(1)从学校出发到返回学校共用去(  )(  )分。

(2)如果准备在下午320分回到学校,应在早上(  )(  )分出发。

(考查知识点:计算经过时间。能力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早晨7:05起床刷牙 上午9:30读书学习

下午6:40看电视 晚上9:35上床睡觉

B:

2. (1)745

(2)7 35

教材第73页“练一练”

1. (1)40 画一画略。

(2)在吃早饭   在读书

(3)14:30~15:40   18:00~18:25

2.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本单元安排了“文具店”“货比三家”“存零用钱”“寄书”“能通过吗”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商品的标价牌等小数已是司空见惯,能够正确地认、读这些小数,而且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这些都为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读、写及理解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的,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1 文具店 1课时

2 货比三家 1课时

3 存零用钱 1课时

4 寄书 1课时

5 能通过吗 1课时

6 练习六 1课时



文具店。(教材第80~81)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课件。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文具店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文具店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主题图)

1:我知道了每本笔记本是3.15元。每支铅笔是0.50元。

2:我看到了每把尺子是1.06,每支钢笔是6.66元。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就叫作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橱窗”里陈列着的文具及其标价牌,初步认识小数。】

:你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几元几角几分吗?说一说。

1:每本笔记本3.15,315分。

2:每支铅笔0.50,050分。

3:每把尺子1.06,106分。

4:每支钢笔6.66,666分。

: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3.15读作三点一五。“.”就是小数点,读数的时候,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仍然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直接按顺序读出数字即可,小数点读作“点”。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读一读这些小数。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听、读小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予读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3.15读作:三点一五。

0.50读作:零点五零。

1.06读作:一点零六。

6.66读作:六点六六。

:你能看图完成下面的习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最下面的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1:第一幅图中是222,用小数表示是2.22元。

2:第二幅图中是204,用小数表示是2.04元。

3:第三幅图中是081,用小数表示是0.81元。

【设计意图:本节课仅仅是对小数的一个初步认识,结合“文具店”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以现实生活用钱(元、角、分)为基础,使学生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体会小数的特征,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A

1.读出下面的小数。

3.072  355.104   23.23

2.写出下面小数表示的含义。

0.81   8.10   8.01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读、写。能力要求:能正确读、写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

B

3.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认识。能力要求:能正确改写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带有元、角、分的数。)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3.072读作:三点零七二  355.104读作:三百五十五点一零四

23.23读作:二十三点二三

2. 0.81元是81  8.10元是81  8.01元是81

B:

3. 0.30   0.80   0.59   0.76

教材第81页“练一练”

1. (1)325

(2)290

(3)左边的“8”表示8,右边的“8”表示8分。

2.

3. 7.15元是715  32分就是3.02  45分就是0.45



货比三家。(教材第82~83)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基本性质。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小数大小的比较,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学会小数大小的比较,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基本性质。

课件。

:同学们,昨天我们通过去文具店买文具认识了小数。但是在买东西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想知道吗?同学们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主题图)

1: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是1.80,也就是18,可以写成1.8元。

2: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是2.00,也就是2,可以写成2元。

3:豆豆文具店的橡皮是1.90,也就是19,可以写成1.9元。

4:每家文具店都卖同样的橡皮,但是价钱却不一样。

:由这些发现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我们要货比三家,选择比较便宜的来买。

:!“货比三家”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欲望,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如果想买铅笔盒,去哪个文具店买比较便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4.90=49=49,5.10=51=51,49<51,所以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比较便宜。

4.90元比5元少,5.10元比5元多,所以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比较便宜。

4.90元是4元多,5.10元是5元多,45,所以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比较便宜。

只要学生解释合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比较小数的大小。

:淘气想买橡皮,去哪家文具店买比较便宜?

1:1.8元和1.9元都不到2,所以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最贵。

2:1.8=18,1.9=19,可见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最便宜。

:经过刚才比较小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点前面的部分谁小谁就小,如果小数点前面的部分一样大,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部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补充,学生得出了这样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货 比 三 家

4.9<5.1

1.80<1.90<2.00

A

1.哪个岛的面积大?

2.在图中找出8.59.2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考查知识点: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力要求: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B

3.325和小数点摆两位小数,可以摆多少个?把你所摆的小数按顺序排列出来。

(考查知识点: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力要求: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解决稍复杂的比较小数大小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3.4万平方千米<3.599万平方千米,所以台湾岛的面积大。

2.

B:

3.可以组成六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35<2.53<3.25<3.52<5.23<5.32

教材第83页“练一练”

1. (1)图中的三个商店都有相同的毛巾、牙刷和牙膏,但是价钱不同。

(2)3.80<4.00<4.10  到小熊商店买毛巾便宜。

(3)(答案不唯一)参考答案如下:

想买牙膏,因为3.80<4.30<4.50,所以到小狗商店买牙膏比较便宜。

2.

3. > < > <

4.



存零用钱。(教材第84~85)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件。

:同学们,我们接连逛了两次文具店,总是在研究花钱的问题,你们想过存钱的问题吗?我们不能总是伸手向爸爸妈妈要钱,应该把我们手中的零用钱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节俭也是一种美德啊,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是怎样做的。

【设计意图: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告诉孩子们节俭也是一种美德。】

:先说说你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表格)

:我知道了淘气1月份存钱11.5,2月份存钱3.2元。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自己试一试算出结果。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算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们知道11.5元就是115,3.2元就是32,我们可以先计算11+3=14,再计算5+2=7,所以14+7=147,14.7元。

• 因为11.5=115,3.2=32,所以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如下所示):

1

1

5

+

3

2

1

4

7

147角就是14.7元。

• 我们可以根据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笔算,笔算整数加法要求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法相同数位也要对齐,其实质就是小数点对齐(如下所示):

1

1.

5

+

3.

2

1

4.

7

(对于学生的不同计算方法,只要正确就给予肯定,不强求统一,但要适时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这三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都是“元”跟“元”相加,“角”跟“角”相加,“分”跟“分”相加,也就是单位相同的数相加,与之前学习的整数加法中相同数位对齐是一致的。

:我们计算得出淘气已经存了14.7元零用钱,他想买一个29.9元的书包送给灾区小朋友,他至少还要再存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

:要求淘气还要再存多少钱,就是计算14.7元比29.9元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试着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算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觉得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而且准确度比较高,所以我选择用竖式计算。结合我们已有的经验,笔算整数加、减法都要求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法的计算也要求相同数位对齐,所以小数减法也应该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9.9-14.7=15.2()

2

9.

9

-

1

4.

7

1

5.

2

:他至少还要再存15.2元。

:结合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说说小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1: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是相同数位对齐。

2: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元”对着“元”,“角”对着“角”,“分”对着“分”,相同数位对齐之后,才能相加、减。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在实际环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点对齐”的原因,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小数计算方法的掌握。】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知道了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存 零 用 钱

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

A

1.小雪的成绩比小燕的多多少?

(考查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B

2.亮亮身高1.45米。他站在0.4米高的凳子上时,比爸爸高0.05米。爸爸身高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1.4-1.1=0.3()

B:

2. 1.45+0.4-0.05

=1.85-0.05

=1.8()

教材第85页“练一练”

1. (1)15.4+4.2=19.6()  (2)15.4-4.2=11.2()

2. 6.9   1.7   12.9   9.8   1.1   17.4

3. 7.5+0.4=7.9      7.5-0.4=7.1

4.1+10.6=14.7 10.6-4.1=6.5

7.6+2.2=9.8 7.6-2.2=5.4

26.7+3.1=29.8 26.7-3.1=23.6

4. (1)13.6-11.2=2.4()

(2)买陶瓷杯和塑料杯:11.2+6.1=17.3()

买玻璃杯和塑料杯:13.6+6.1=19.7()

(3)11.2+6.1+13.6=30.9()  30.9>30  不够。



寄书。(教材第86~87)

1.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2.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难点: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课件。

:前几天妙想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书,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情境图)

:妙想需要付邮费给邮局,分别是1.6元和12.8元。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呢?

:妙想一共要付多少元?

:可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妙想算一算邮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帮助妙想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在计算之前,同学们先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 我觉得1.6元是1元多,12.8元是12元多,这样一定比13元多。

• 应该比13元多一些,因为我们在估算的时候把1.6元和12.8元都看小了,实际结果应该大一些。

1.6元不到2,12.8元不到13,所以最多不会超过15元。

:算一算妙想到底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计算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1:我们可以先计算整“元”的钱数,1+12=13;再计算“角”的钱数,6+8=14=14;所以一共是13+14=144=14.4元。

2:因为1.6=16,12.8=128,这样就转化成了整数加法的计算(如下所示):

1

6

+

1

21

8

1

4

4

结果是144=14.4,所以一共需要14.4元。

3:我们还可以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列成竖式笔算,注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时候结合整数加法的“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结果是14.4(如下所示):

1.

6

+

1

21.

8

1

4.

4

:妙想付了15,应找回多少元?看谁能自己算出来。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 我计算15-14=1=10,再算10-4=6,6角就是0.6,所以应该找回0.6元。

• 我们也可以把15元转化成150,14.4=144,这样150-144=6,可以用整数减法列竖式计算(如下所示):

1

5

0

-

1

4

4

6

6角就是0.6,所以应该找回0.6元。

• 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减法的笔算方法进行计算,列竖式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右面的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如下所示),即借1元相当于10,减去4,还剩6角。

.

-

1

4.

4

0.

6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方法,然后交流汇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A

1.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B

2.小红家第二季度的水费是39.2,第三季度的水费是43.25,第四季度的水费是32.45元。

(1)下半年的水费一共是(  )元。

(2)妈妈拿50元去交第四季度的水费应找回(  )元。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答案不唯一)一个面包和一根火腿肠一共多少钱?

0.90+2.85=3.75()

B:

2. (1)75.7   (2)17.55

教材第87页“练一练”

1. (1)21.8+14.5=36.3()  36.3>35  不够。

(2)21.8+14.5=36.3()

2. 5.3   4.1   15   1.5

3.

.

-

3.

6

6.

9

    

2

0.

3

41.

7

2

5.

0

    

1

5.

6

-

6 

9.

6

4. (1)3.8+2.5=6.3()

(2)6.5-4.8=1.7()

(3)1.2+6.5=7.7()  7.7<8  够。

(4)(答案不唯一)

第一种食物价钱

第二种食物价钱

合计钱数

剩余钱数

买法一

3.80

1.20

5

0

买法二

1.20

2.50

3.70

1.30



能通过吗。(教材第88~89)

1.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2.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重点: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难点: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课件。

:今天给大家看一幅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

:从图中可以知道,此处的限制高度是3.50,而汽车的高度是3.25米。

:面对这样的情境,你想知道什么呢?

:汽车能通过吗?

:是啊,汽车能通过吗?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呢?

:要想知道汽车能不能顺利通过,就是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与我们学过的小数有关,可见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生活中的小数。

【设计意图:由情境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数应用十分广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会学习小数知识的应用价值。】

:3.25米有多高?3.50米呢?汽车到底能不能通过呢?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3.25元是325,那么3.25米就是32分米5厘米。

3.5米应该是35分米。

32分米5厘米比35分米小,所以大卡车应该能过去。

: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还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推算出新问题的结论,这样迁移类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很好。生活中有许多小数,请大家看一看,读一读,跟同学说一说,这些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图)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1:从第一幅图“这些瘦肉馅7.9元”中,可以知道瘦肉馅的价格就是79角。

2:从第二幅图“我的50米跑成绩是7.98秒”中,可以知道这个人50米跑用了不到8秒的时间。

3:从第三幅图“我的身高是1.41米”中,可以知道小朋友的身高是14分米1厘米。

4:从第四幅图“你的体温是38.2℃,发烧了”中,可以知道小朋友的体温比38℃还要高,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37℃,的确是发烧生病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小数,你能表示出0.5元和0.5米这两个小数吗?

学生可能会说:

1角是0.1,0.5元是50.1,也就是51角。

1分米是0.1,0.5米是50.1,也就是5分米。

:你知道几个0.1元是1元吗?

:1角是0.1,101角是1,也就是100.1元是1元。

:100.1元是1,那几个0.1米是1米呢?

:1分米是0.1,101分米是1,也就是100.1分米是1米。

:想一想几个0.1就是1

:100.1就是1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认识100.11,进一步体会数的“十进制”。】

:生活中还有很多常见的小数,只要你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努力吧!

能 通 过 吗

3.25<3.50 能通过

A

1.填字游戏。在下面每个数后面添上单位,使这三个数量相等。

10(  )  1(  )   0.10(  )

(考查知识点:生活中的小数。能力要求:理解小数的含义。)

B

2. 1=(  ),1角可以写成(  );3角可以写成(  )元。

1=(  ),1分可以写成(  );5分可以写成(  )元。

(考查知识点:生活中的小数。能力要求: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答案一:厘米  分米   

答案二:       

B:

2. 10 0.1 0.3 100 0.01 0.05

教材第89页“练一练”

1. (1)4.3米就是43分米。4.8米就是48分米。

(2)4.3<4.8  能一步跳过去。

2.

3. (1)0.1  0.5   0.1  1

(2)0.1  0.6   0.1  1

4. 1.2  1.2



练习六。(教材第90~91)

1.在巩固与深化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含义。

课件。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知识,回想一下,我们具体学了小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 我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 我学会了读小数、写小数,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小数。

• 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相同之处,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 我还学会了小数大小的比较,知道了要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的大小。

……

:同学们学会的知识还真多啊!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闯关练习,看谁能顺利通过!

【设计意图:复习上几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第一关:小数的读写及意义。

:请看图,读一读,说说这些小数分别具体表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第9题图)

学生可能会说:

• 电池0.80,表示一节电池的价格是8角。

• 一顶太阳帽2.90,表示一顶太阳帽的价格是29角。

• 一支手电的价格是3.40,表示一支手电的价钱是34角。

• 一块手表的价钱是20.30,表示买一块手表需要203角。

• 一双旅游鞋的价钱是15.60,表示买一双旅游鞋需要156角。

2.第二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你能自己算出买一支手电和一节电池需要多少元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求买一支手电和一节电池需要多少元,其实是考查我们笔算小数加法,算式是3.40+0.80,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这样才能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结果是4.20元。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3.第三关: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如果我有20,买一双旅游鞋和一顶太阳帽,够吗?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这道题实际不仅是考查我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还有小数大小的比较。首先我们要算出买一双旅游鞋和一顶太阳帽一共需要多少钱,然后和20元作比较,就知道20元钱是不是够用了。计算15.60+2.90=18.50(),18.50<20,所以说20元钱够了。

(2):如果老师告诉你雨伞的价格比手表便宜5.9,你能算出买一把雨伞和一块手表共需要多少元钱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思路:

要想计算买一把雨伞和一块手表共需要多少钱,必须先计算出一把雨伞的价钱。已知雨伞的价格比手表便宜5.9,就是说雨伞的价格比20.30元少5.9,20.30-5.9=14.40()。算出雨伞的价格是14.40,就能算出两件商品的价钱之和是14.40+20.30=34.70()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应体现“基本练——综合练——提升练”这样的螺旋上升的态势,做到从基本题入手,发展到综合题,延伸到提升题。让知识在基本题中得到巩固,在综合题中得到应用,在提升题中得到升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凭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上自己的积极思考,让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闯关练习,而且还收获了更宝贵的数学知识,祝贺你们。

  

1.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2.小数的读、写。

3.小数大小的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的大小,整数部分相同再依次按顺序(从左到右)比较小数部分的大小。

4.笔算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相同,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A

1.请你说一说下面这些小数的含义。

2.看图写数。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含义。能力要求: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

B

3.下面是航模比赛飞行时间记录表,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姓名

时间/

王红

58.09

张莉

58.17

李玫

59.02

赵敏

58.52

4.用卡片136(不重复使用)和小数点组成的小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考查知识点:小数大小的比较。能力要求: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4.68元是468  1.2米是12分米  4.5千克是4千克500

2. 0.04   0.09

B:

3.李玫(59.02)>赵敏(58.52)>张莉(58.17)>王红(58.09)

第一名是李玫,第二名是赵敏,第三名是张莉,第四名是王红。

4. 63.1  1.36

教材第90~91页“练习六”

1. 12.03   5.06   0.6 

2. 745   105   2480   067

3. < > = > > <

4. 6   6   6

5. 5.1   1.1   14.8   31.4

6.

7. (1)6.50+3.40=9.90()

(2)15-9.90=5.10()  5.10>4.70  够了。

8. (1)30.8  47.1  56.9  51.2  108.1

(2)

9. (1)3.40+0.80=4.20()

(2)2.90+15.60=18.50()  18.50<20   够了。

(3)20.30-5.9+20.30=34.70()



我学到了什么。(教材第40)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利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课件。

: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吗?

学生可能回答:

• 我学会了根据看到的图片的形状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看物体的。

• 我学会了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还能运用这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 我学会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 我能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和相应的除法。

……

: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呢。现在咱们就边练习边进行归纳总结吧!

【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把知识点进行累积,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的整理,构建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1.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这一小版块,需要同学们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能够想象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进而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说一说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看一看”情境图)

1:第一幅图显示的是物体的上面,应该是从上面看到的,所以说第一幅图是小狗看到的。

2:第二幅图显示的是两个物体重叠了,观察的时候应该是两个物体在一条线上,所以第二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3:第三幅图显示的是两个物体平行的分左右摆放,观察的时候应该是两个物体平行地摆在眼前,所以第三幅图是笑笑看到的。

: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选一组物体摆放在桌上,跟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观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数的运算。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调查表,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小调查”表格)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从中知道了幸福乡三个村安装有线电视的具体户数,桃花村有214,杏花村有147,枣花村有153户。

• 我知道了幸福乡桃花村、杏花村、枣花村和梨花村四个村安装有线电视的共650户。

• 图中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被弄脏了,我也很想知道。

……

: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算出前三个村共有多少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汇报交流:214+147+153=514()

不强求算法的一致,只要解答正确,能讲清道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

:根据这些信息,你觉得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会比100多吗?为什么?

:梨花村的户数当然会超过100,因为四个村的总和是650,前三个村的和是514,514户加上100,根本就达不到650,所以说明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超过了100户。

:介绍一种正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好办法,并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全班交流。

:仔细看图,结合图意说说下面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阳光体育”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算式(23+25)÷4表示的是第一幅图,图中男生有23,女生有25,平均分成4,算出来的结果就是每列有多少名同学。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结果是每列12名学生。

• 算式12×3-35表示的是第四幅图,图中一班有35,二班平均分成3,每组有12,算出来的结果表示二班比一班多几人。计算的时候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二班比一班多1人。

• 算式10×5+3表示的是第二幅图,图中每组5人的有10,只有1组是3,算出来的结果是这11组一共有多少人。计算的时候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结果是这11组一共有53人。

• 算式(8+8)×6表示的是第三幅图,图中每组有8名男生、8名女生,6,算出来的结果是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跳绳。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结果是参加跳绳的一共有96名学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对这半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你们开心吗?今后你们要逐步学会自己整理所学的知识。

A

1.学校买来35瓶红墨水,买的蓝墨水的瓶数是红墨水瓶数的4,学校买来多少瓶蓝墨水?

(考查知识点:口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B

2.学校买来6箱图书,每箱有50,平均分给5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到多少本?

(考查知识点:口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及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35×4=140()

B:

2. 50×6=300()  300÷5=60()



我的成长足迹、我提出的问题和巩固应用。(教材第41~44)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同学们,这几个同学在激烈地讨论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情境图一)

:他们在一起讨论自己的成长足迹,也就是这段时间自己的收获。

:你有什么收获呢?说说这半个学期来你的成长足迹吧!

学生可能会回答:

• 我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画图更形象直观,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意,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 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如“运白菜”中我想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

• 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

• 我最喜欢的数学活动是模拟书中的小朋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

:同学们还真是收获不小,这说明你们在长大,这些成绩都是你们的成长足迹,只要你们每天都努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取得的成绩,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能增强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引入新课借助了情境图,让学生参与讨论,鼓舞学生的学习劲头。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足迹,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我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虽然我们有些进步,取得了一点儿成绩,但是要记住“学无止境”,学习是学不完的,是不能停止的。想一想:还有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吗?你有哪些疑问呢?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慢慢找答案。

:看看这些同学的疑问,你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情境图二)

学生可能回答:

• 因为透视的原理使我们在看同一物体时,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

• 物体无论大小,我们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不管是大的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小的正方体,都是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观察球体时,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某一侧面、正面或上(),这是因为球是曲面,看起来不太明显而已。

• 一个算式里可以先后出现两个小括号;如果有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计算小括号里面的;中括号的作用和小括号的一样,都是改变运算顺序,通常情况下在小括号的外面需要加括号时就用中括号。

• 这些题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竖式除法来计算,这也许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吧。

……

:说得真好,这些问题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那就要努力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个一个地解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为后期学习注入动力。】

2.巩固应用。

: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了,日后会逐渐解决的。现在咱们来一起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13)

学生读题。

: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

1:已知前3天看了39,求前3天平均每天看的页数,这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39÷3=13()

2:照这样计算,一个星期也就是7天看的页数是13×7=91();而这本故事书一共是119,比一个星期可以看的91页多,所以一个星期不能看完这本书。

3:要想在一个星期内看完,也就是在剩下的7-3=4()内看完剩下的119-39=80(),即平均每天要看80÷4=20()。列成综合算式就是(119-39)÷(7-3)=20()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应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悟“学以致用”的道理。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而是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环节作为复习课的主线。】

:同学们真是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成功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明确了自己今后要努力学习,攻克这些难题,加油哦。

A

1.一天共有6桌客人选择了某餐厅内的3号餐桌,共收入360,那么3号餐桌在这一天平均每桌收入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口算几百几十数与一位数的除法。能力要求:准确、熟练地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B

2.某商店里一条裤子40,一双袜子8元。妈妈想买3条裤子和2双袜子,她只带了150,妈妈带的钱够吗?

(考查知识点:口算整十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能力要求:准确、熟练地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360÷6=60()

B:

2. 40×3+8×2=136()  136<150  够。

教材第42~44页“巩固应用”

1. 12×3+6=42()    276+64+276=616()

2. 42  22  50  40  5  10

3. 90  92  34  80  80  84  11  70

4. 90  56  619  94  85  12

5.  384+136-255     7×4+15     24+40÷8

=520-255 =28+15 =24+5

=265 =43 =29

6. 第一幅图是第一个小朋友看到的;第三幅图是第二个小朋友看到的;第四幅图是第三个小朋友看到的。

7. 第二幅图。

8. (1)8×7+7=63() (2)63÷3=21()

9. (1)1800+1600-2500=900()

(2)2680-900-900=880() 880<900 3个月。

10. (1)  经过妙想家、医院再到学校这条路近。(画图略)

(2)从妙想家经过医院到学校的距离比妙想家到笑笑家远多少米?

11. (1)539-349=190(千米)

(2)511-124=387(千米) 画图略。

(3)画图略。

12. (1)知道了李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收车时汽车里程表上的读数。

(2)星期一360-187=173(千米)   星期二525-360=165(千米)

星期三640-525=115(千米) 星期四730-640=90(千米)

星期五905-730=175(千米)

90千米<115千米<165千米<173千米<175千米

李叔叔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星期四行驶的里程数最少。

13. (1)39÷3=13()

(2)13×7=91()  91<119  看不完。

(3)(119-39)÷(7-3)=20()



本册总复习的内容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期具体目标的要求,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这两个学习领域进行编排,并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目的是使复习的知识,在具体练习中得到应用、巩固和深化,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小板块。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以及初步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奠定了基础。需要教师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1.通过总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4.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学生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了解数学的价值,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把握好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掌握好“度”,做好“定位”工作,对于总复习中的每一道题,教师要认真分析知识点是什么,以及应该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复习的课时较少,但是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问题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总复习的目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总复习教学要以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为基础,习题要让学生先做,并发挥小组互帮互教的作用,落实好反馈纠正这一环节。必须发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解疑,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回授,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1 数与代数 1课时

2 图形与几何 1课时



数与代数。(教材第92~9394~97)

1.整理与复习本书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具有一定的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重点: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认识小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熟练掌握运算顺序、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课件。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咱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与代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想一想在“数与代数”这一小板块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会说:

•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

• 三位数的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 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注意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 一年有12个月,大月有31,小月有30,平年2月份有28,闰年2月份有29天。

•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

……

:我们先来说说关于“数的运算”,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第4)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小结:

(1)计算327+46-1351000-582-104这样只含有同级运算的算式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列竖式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结果是327+46-135=238,1000-582-104=314

(2)计算(124-62)×6这样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结果是372

(3)计算72÷8+75这样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结果是84

:想想自己经常出错的题目,并在小组里说一说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我们再来看看“小数”方面的知识。先结合下面的情境,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第1)

学生可能会说:

2.50元表示25角。

3.00元表示3元。

2.80元表示28角。

3.05米表示35厘米。

5.55米表示55分米5厘米。

:你能把前三种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出来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排列小数的大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因为2.50元是25,2.80元是28,都小于3,25角小于28,所以2.50<2.80<3.00元。

2:因为2.50元和2.80元都不够3,那么最大的是3;又因为2.50元和2.80元都是2元多,小数部分的5角比8角小,所以结果是2.50<2.80<3.00元。

:你能完成下面有关小数的计算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第6)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只有小数点对齐,才是相同数位对齐,即“元”对着“元”,“角”对着“角”。)

:最后我们一起来说说关于年、月、日我们学过哪些知识,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组织学生派代表汇报交流:

• 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是大月,31;46911月是小月,30天。

• 平年2月份有28,这时一年有365;闰年2月份有29,这时一年有366天。

• 一般每4年里面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整百年份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 常用的记时法有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用普通记时法叙述时间的时候,前面必须加限制性词语。

……

:这样看来,我们学会的知识还真多,要多练习,多应用,才能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扎实,努力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了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只有学好了这重要的一项才是真正地学习数学,今后要不断努力啊!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数 与 代 数

混合运算 加与减 乘与除 乘法 年、月、日 认识小

A

1.算一算。

14×3    46÷2

2.红星商店每个足球32,每个篮球45,淘气买4个篮球,付了200,应找回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数的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3.一箱苹果连箱的质量是51.5千克,倒出一半苹果后,剩下的苹果连箱的质量是26.5千克,苹果的质量是多少千克?箱子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考查知识点:数的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42  23

2.  200-45×4

=200-180

=20()

B:

3. (51.5-26.5)×2

=25×2

=50(千克)   51.5-50=1.5(千克)

苹果的质量是50千克,箱子的质量是1.5千克。

教材第94~97页“练习 数与代数”

1. 190+30-140=80(厘米)      3×6+2=20()

80-9×6=26()         350+420-190=580()

2. 55  21

3. 400   69   80   32   420   90   70   11

4. 84   812   374  1134  1200  398  5   480   216

5. 略。

6.

7. >  >   <   <   >   >

8. 9.4  1.2  3.8  5.4

9. 45+55÷5      289+121-94

=45+11 =410-94

=56 =316

2

1

8

×1

 1

 4

6

1

3

0

8

1

7.

9

-

2

1

5.

9

10. 152+138+147=437()

11. 6-24÷6=2()

12. (1)29-6×3=11()  (2)(95-7)÷8=11()

13. (1)175+126=301(千米)  (2)697-349=348(千米)

(3)95×7=665(千米)  665千米<697千米  不能。

14. 1900-600-300-300-300-300=100()  100<300  5个月。

15. 4   360÷4=90(千米)

16. 40×4×4=640()

17. (1)30

(2)

(3)1650分结束。16:10~16:50

18. (1)33×3+34×2+32=199()

(2)(答案不唯一)一班、三班和五班。



图形与几何。(教材第93页、98)

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 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 长方形周长=(+)×2

• 正方形周长=边长×4

• 计算多边形的周长时,是几边形就是计算几条边长度的和。

……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首先我们在教室里选择一张课桌、讲台或其他物体,从不同位置看一看,与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尝试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

1:从不同位置看同一物体,最多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从不同位置看同一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你有办法测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第2题图)

学生思考并交流:

•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长方形的四条线段的长度和。

• 测量硬币表面的周长就是求绕硬币一周的长度。可以用线绕硬币正好一圈,再测量线的长度。

• 像硬币和树叶这些图形都属于不规则图形,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一般不能用尺测法直接测量,要借助“化曲为直”的思想,一般采用绳测法,先用绳绕一圈,再测量绳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

:那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规则图形,我们又该怎样得出它们的周长呢?打开课本第93页看第3,自己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 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长度,然后根据“长方形周长=(+)×2,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 测量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然后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让“正方形的边长×4=正方形周长”。

• 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长度,然后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实例,趁热打铁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学习到这就快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A

1.下面这些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B

2.选取最佳的方案。

小明的爸爸计划在院墙外面用篱笆围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养鸡场的一边利用院墙,院墙是一个边长为20米的正方形)鸡场长12,8,需要篱笆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的周长。能力要求: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B:

2.提示: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借助画图理清思路,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案,如下所示。

 12×2+8      8×2+12

=24+8 =16+12

=32() =28()    32>28

最少需要篱笆28米。

教材第98页“练习 图形与几何”

1. ②  ④  ①  ③

2.

3. (1)略。

(2)5+3+3=11()    5+5+3=13()

4. (5+3)×2=16(厘米)   16÷4=4(厘米)

5. (7+4)×2=22(厘米)   4×4=16(厘米)

(4+7+4)×2=30(厘米)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时、分、秒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理解离他们的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知道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互换;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学会安排时间表等。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还介绍了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些较小的时间单位,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感性认识。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关于24时记时法,学生在广播、交通等日常生活中已有所接触,甚至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所以这些内容的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表述不严密或者说受到具体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用普通记时法叙述时,丢掉限制性词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经过时间的推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时、分、秒之间是60进制,而不是10进制,学生会更容易出错。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和闰年。

2.会看日历,认识星期,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

3.体会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虽然没有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已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常识,帮助学生加以系统地整理即可。

2.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素材。年、月、日等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或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发现已有的规律,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体验时间与数学的联系。年、月、日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同时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看日历 1课时

2 一天的时间 1课时

3 时间表 1课时



校园中的测量。(教材第74~75)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难点: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件。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校园场景的图片,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图中的同学们的问题都与测量有关。

• 图中的同学有的想知道学校沙坑的长是多少,他们在用尺子进行测量。

• 图中有的同学想知道绕校园操场走一圈,大约走多少米,从图中看,他们应该是先测量一步有多长,然后看绕操场一周有多少步,最后进行估算得出结果。

• 还有的同学想知道篮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有的想知道小树有多高。

……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进行的主要活动——测量。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看图活动引入新课,告诉孩子们今天要研究的重点,同时图中的信息还渗透了有关测量的方法,如尺测、步测等,为新课的教学作铺垫。】

1.活动任务。

:请看,说说今天的活动任务是什么。(课件出示活动任务)

: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是测量学校里的体育器材或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还有一个自己选择的任务,在校园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并去完成。

:任务明确之后,请同学们议一议下面的问题,为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 测量的主要方法有目测、尺测、步测、绕绳测量等,除了目测可以估算以外,其他方法一般都要用到尺子这种测量工具,绕绳测量还要用到绳子。

• 要准备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尺子,需要记录的数据就是测量任务要求的数据:学校里的体育器材或小树的高度,学校操场的一圈长度等。

• 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的至少2;做记录的1;还要有1人为测量人员服务,如拿测量工具等。

2.实践活动。

:做好准备工作,就开始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注意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起头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子的刻度垂直,尽量避免误差等。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测量并记录数据,填写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3.活动总结。

:上面的活动中,使用了哪些测量的方法?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到哪里?

1:步测法,在农民伯伯估测土地时经常用到。

2:尺测法,在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如测量课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

……

: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选择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尺子,测量时要注意起头与0刻度对齐,尺子要放直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子的刻度垂直。

:记录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在今后什么地方可能用到?

:我们主要测量了校园内的一些事物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如操场一圈的长度可能在今后运动会田径比赛中用到,可能在计算操场周长时用到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学习者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体系。由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现实引入,并对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寻求验证方法。这些鲜活的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了经验的重组,有利于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步测法,知道了当我们不容易直接用尺子测量较长距离的时候,可以用步测法知道大约的距离是多少。

• 我知道了测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测量方法。

• 我还想知道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测量像小树这样较高的物体呢?

……

:在活动中,同学们有收获,还动脑筋想到了其他的问题,这样非常棒!相信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你们的问题一定能解决,好好学习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A

1.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考查知识点:测量方法。能力要求: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测量。)

B

2.图中铅笔长度的测量值约是     cm(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

(考查知识点:测量。能力要求:能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 (4)

B:

2. 6



搭配中的学问。(教材第76~77)

1.运用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联系生活实际,训练有序思考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充分感受搭配中的学问。

3.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及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运用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难点:学会有序搭配,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件、帽子和裤子的图片学具。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和“搭配”有关的问题,服装需要搭配,路线可以搭配,饭菜需要搭配,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

1.搭配服装。

:马戏团里的小丑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可以怎样搭配呢?请你摆一摆,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情境图)

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来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是先选了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换另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又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出现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 我是先选了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这样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换选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又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选剩下的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算一算,一共有2+2+2=6()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笑笑是这样表示各种搭配方法的,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最下面的图)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你看懂了吗?说说什么意思。

:笑笑是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正方形表示裤子,然后用连线表示所选择的帽子和裤子之间的搭配,一条连线就表示一种搭配方法。

:是啊,我们可以用图形代替物体进行搭配,也可以用其他的符号或字母代替物体进行搭配。现在请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帽子和裤子,试着连一连。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营养配餐。

:一份盒饭含有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你能根据菜谱,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看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一)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用三角形表示主食,用正方形表示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 我是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主食和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搭配,这样就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进行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如图所示)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搭配的问题,如路线搭配的问题。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二)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把不同搭配列举出来。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以走,而到了少年宫之后出现了CDE三条不同的路,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走法,就像前面的搭配服装、营养配餐一样,我们可以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A,那么从少年宫到动物园可以搭配3种不同的走法:AC,AD,AE。同样的道理,我们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B,也可以出现3种不同的搭配走法:BC,BD,BE。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路可以走。

• 也可以像搭配服装那样画图表示不同的搭配方法,结果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收获,自我总结。

搭配中的学问

A

1.下面是玲玲的妈妈给她准备的衣服,玲玲认为只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认为玲玲想的对吗?到底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画一画。

(考查知识点:搭配问题。能力要求:能结合实际运用有序思考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

2.从下面几种花中任选三种搭配成花束,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案?

(考查知识点:搭配问题。能力要求:能结合实际运用有序思考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1.玲玲的想法是错误的,应该有9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B:

2.4种不同的搭配方案。



时间与数学。(教材第78~79)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课件。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时间与数学”的问题。

1.共同的休息日。

: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9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下面是9月份的日历,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自己作答并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1: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也就是他在91日、2日、3日上班,然后94日休息;接着是95日、6日、7日上班,98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父亲的休息日分别是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

2: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也就是她在91日上班,然后是92日休息;接着是93日上班,94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母亲的休息日分别是2日、4日、6日、8日、10日、12日、14日、16日、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

3:我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奇思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后,可以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这些都是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的日子。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再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681c3ce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34.html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