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

发布时间:2020-02-02 07:08: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毅力

作家作品

1、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2、 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 著作有《饮冰室合集》。

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议论文。

本文要点

1、 主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败者”,意在勉励“百日维新”失败后伸出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不要为暂时所处的逆境而困扰,要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

2、 作者从人生历程纵横两个方面论证毅力的重要

第二段,作者从人生历程必然会遇上顺境和逆境,事无论大小必有阻力来论证毅力的重要。先纵观人生历程,说明逆境常多于顺境,顺逆互相交替,不断变化,阻力“必无可逃避”的规律;再从横的方面,依次论证“智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逆境、阻力的各自态度和结果,说明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3、 顺境与逆境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

顺境与逆境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管家也在于是否有毅力。作者先从顺与逆的关系入手,指出只有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逆顺才能互相转化;同时还批判了那种只羡慕他人的成功而不知自勉的旁观者的错误态度,进而告诫人们:顺、逆、幸、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征服逆、骞,取得成功,即是否有毅力战胜逆境。作者又以操舟为喻,说明相同的目的和条件,却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关键也在于是否有毅力。

4、 作者从几个角度论证毅力的重要

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毅力的重要。一从人生历程的一半规律来论证;二从人生的历程有顺境有逆境的一半规律,说明人要有毅力;三引用孔子、孟子的名言来作为理论依据,论证毅力的重要。

5、 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败者”。论点本身就是正反距离,把两个相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毅力的就成功,无毅力的就失败。而在下边的再论证中,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第二段中将“顺境”与“逆境”、毅力“至强之人”与非“至强之人”进行正反对举。第三段将遇到挫折而不退缩的人与“旁观者”对举,而操舟中的顺与逆、彼与我、进与退也构成正反对举。第四段中的堆山者与填山者也构成正方对举,前者“功亏一篑”,后者“持之以恒”。全文将正反两个方面比照阐发,把道理说的十分透彻。

6、 运用比喻与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

(1) 比喻。作者善于用比喻的手法,将道理说得形象化。文中共有三处比喻:一是用操舟者作比,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能变逆境为顺境的道理;二是用孔子所说的“堆山”和“填土”来比喻有无毅力将会成功和“功亏一篑”的两种不同结果;三是用孟子一语中的“掘井”来比喻无毅力而半途而废,事业终不会成功的道理。

(2) 层递。层递手法文中有两处:一处是将“志力薄弱之士”到“其次弱者”、 “稍强者”、“更稍强者”、最后是“至强之人”以此层递,说明前四种人毅力从弱渐强,虽有些区别,但终归比不上毅力“至强之人”,充分说明“反是败者”的道理,从而突出了要成功就应有至强的毅力的重要。另一处是以操舟作比,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作了三个层次的描述,他们航行的时间各有长短,但都是遇难而退者,终究不能到达彼岸,说明了“反是败者”的道理。

7、 熟记孔子、孟子的名言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有为者,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参考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孟子也说: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同步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1、《论毅力》一文的成文时间是()

A、百日维新发动时 B、百日维新失败后 C、辛亥革命发动时 D、辛亥革命失败后

2、《论毅力》中,作者所强调的中心旨意是()

A、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B、人生历程,顺逆两境相间以跌乘

C、总体来说,有毅力者成,反是败者

D、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最终成功

3、《论毅力》中,依次罗列“智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五种人的态度和结果,这种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比拟 C、排比 D、层递

4、 梁启超在《论毅力》中两次采用层递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

A、比较不同层次的人生态度

B、阐明毅力大小不同结果也不同

C、显示毅力的重要性

D、强调只有毅力志强者方能取得事业成功

5、 贯穿《论毅力》全文的表现方法是()

A、象征 B、烘托 C、对比 D、类比

6、 梁启超用“操舟”比喻,来论证毅力的重要,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7、 梁启超在《论毅力》中引用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与类比法 B、演绎法与对比法

C、例证法与演绎法 D、类比法与对比法

8、 梁启超在《论毅力》中引用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这句话后来被凝缩成一个成语是()

A、半途而废 B、事半功倍 C、劳而无功 D、功亏一篑

9、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蔡元培 D、王国维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议论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的有()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外带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E、《咬文嚼字》

2、下列《论毅力》的论证,运用对比论证法的有()

A、有毅力者成,反是败者

B、人生历程,大抵顺逆两境相问以跌乘

C、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D、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E、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下列《论毅力》的论据,强调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最终成功的有()

A、罗列五种人的五种态度和结果

B、“操舟”之喻中的四种情况比较

C、“为山”之喻中的“未成一篑”,“止”

D、“平地”之喻中的“虽复一篑”,“进”

E、“掘井”之喻中的“不及泉”而“弃”

4、《论毅力》中所包含的正反对比关系有()

A、有毅力与无毅力 B、成与败

C、顺与逆 D、止与进

5、下列《论毅力》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证明总论点的有()

A、顺、逆之说 B、“操舟”之喻 C、“为山”之喻

D、“掘井”之喻 E、幸运儿之说

三、词语解释题

1、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要: 何以成:

2、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跌乘

以: 跌乘: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避无可逃避者也。

要之:

4、始固曰吾欲云云

固:

5、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骤: 尝:

猝: 颓:

丧:

6、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

艳羡: 殆:

7、 又以为我骞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骞: 不彼若:

8、 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判:

9、 冒其逆而突过之。

冒:

10、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为山: 篑:

平: 复:

11、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

四、简析题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A、从这个开头可以看出本文的总论点是什么?

B、试析这个开头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的特点。

C、为什么说这个开头体现出全文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2、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分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A、概括这段话的中心旨意。

B、总体来说,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彼”与“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这说明了什么?

D、“我”的几种情况构成什么关系?这说明了什么?

3、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A、这里罗列了几种人的几种结果

B、作者意在突出哪种人?由此可见,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表述才更确切?

C、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D、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4、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A、概括这段话的论点。

B、整体说来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作者用孔子的两个比喻来说明什么?

D、作者用孟子的比喻来说明什么?

E、写出这里所包孕的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D 5C 6D 7D 8D 9B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D 3ABCDE 4ABCDE 5BCD

三、词语解释

1、要:概括地推究。何以成:靠(凭)什么成功。

2、以:而。跌乘:交替地呈现。

3、要之:总之,总体说来。

4、固:必然,一定。

5、骤:很快地。尝:尝试。猝:突然。颓:倒塌。丧:灰心丧气。

6、艳羡:非常羡慕。殆:大概是。

7、骞:跛足,引申为困厄。不彼若:不若彼,比不上他人。

8、判:区别。

9、冒:顶着。突:突破。

10、为山:造山。篑:筐。平:填平。覆:倾倒。

11、数:天数,含规律之意。

四、简析题

1A、总论点: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败者”。

B、纵横捭阖,大开大合:“天下”是横观一切,“古今”是纵观一切,“成败之林”是囊括一切成败现象,“莽然不一途”是包罗一切不同情况,这就是“大开”;“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是设问提顿,将大开的视野一下子凝聚到共同的成败原因上,并顺势得出一个普遍规律:“有毅力者成,反是败者”,这就完成了大合。从“一切”到“一”,这就是大开大合。

C、这个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有毅力和无毅力两种态度和成与败两种结果,全文正是围绕着这正反两种态度和两种结果展开的,从而形成了统贯全篇的正反对比论证法。

2A、中心旨意: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B、总体论证方法:类比法

C、“彼”与“我”的关系:对比。这一对比彰显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D、“我”的三种情况之间构成了层递关系,但都以失败告终,这就反托出: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3A、在这里,作者一口气罗列了五种人的五种结果;志力薄弱之士,一挫而退;志力次弱者,再挫而退;志力稍强者,三四挫而退;志力更稍强者,五六挫而退;志力至强之人,方有“善于其终”的可能。

B、作者意在突出“志力至强之人”,因为非志力至强者全都失败了。由此而见,把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为“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则更为确切。

C、修辞手法:层递法。

D、确切地说,这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层递性比较法。

4A、这段话的论点是: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者,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B、整体说来,这里运用的是比较法中的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方法。

C、孔子的造山和平地两个比喻,构成了进与退的正反对比。作者以此来说明:干什么事情,都要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D、孟子掘井的比喻说明:只有坚持到底,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E、孔子的造山比喻,后来成为一个成语,那就是:功亏一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6b61868af1ffc4ffe47ac94.html

《论毅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