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读后感汇总

发布时间:2015-08-31 08:53: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事诸葛孔明的名言。名利场中,谁人能做到? 

试读《大败局》,中国第一批明星民营企业,一个接一个的倒塌,一切都没有偶然。 

这些企业家,好比打保龄球一样:第一次玩保龄,偶然打了一个全中,就以为自己是保龄球天才,往往在他们认为最好的时机吃了大败,作为外人,我当然只能跟着叙述者的脚步走,囫囵吞枣地知道个大概,因为不了解,所以不评论。但隐隐,则有些类似于看见丑妻白头,红颜薄命的不爽——说正常也是正常,但总觉得心中有股无法排遣的,对事态发展之滑稽的嘲笑,与浅浅的恐惧。 

世界上还能有什么悲伤,值得这些人大哭大喊,无法释怀?世界上还有什么遗憾,会让这些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我看着他们,在最辉煌的时刻,无端挨了一闷棍,说根基不佳也好,说体制有误也好,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好……总之他们被一个既看不见,又一时无法理解从何来而的力量抛之局外,不出几年,他们所创下的大好河山,眼睁睁地化为废墟。 

从后往前看,为了挽回败局,也许是个人都可以提出一二三四这样头头是道的办法;就好比我们分析别人失败的恋情,都觉得自己好似一个情圣。当初只要……就不会……断不至于……这些造句由无用的看客说出来更觉事态无常,失败的惨烈也许就是这样,你有一万零一种可以做的更好的臆想,但在现实中只能闭口不谈,拂袖而去。 

我最喜欢里面描写科龙衰败前的一段文字:潘宁离开科龙后,尽管日后风波不断,他却再也没有对这家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企业说过一句话。每年清明,他必由国外归乡扫墓,然后又悄然出境,几乎与科龙旧人再无往来。 

这个潘宁,用汽水瓶当试验品,造出中国第一台双门冰箱;这个潘宁,出任厂长的时候让其厂生产的冰箱稳坐八年全国电冰箱产销量第一的宝座;这个潘宁,年近六十还充满激情与梦想,说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创造出一台百分百的国产冰箱,我们这代电冰箱人愧对后人。也同样是这个潘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忽然被宣布辞去公司总裁职务,交接所有职务……谁让他走的?他自己怎么想?他有过什么反应?外人无从得知,事实就是,他迅速办理了加拿大移民从此不再过问江湖,事实就是中国到现在电冰箱核心技术空心化局面没得到改善,事实就是他曾经的企业科龙从年利润6亿,到年亏损6亿…… 

只说“铁本”

事情已经过去四年,但是放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中来看,它就像发生在眼前。可以说,宏观调控和一个刚好奔波在苏州-南京列车上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几乎毫无瓜葛,可是朋友口中却不断提及,那时GDP开始成为普通民众都会挂在口头的词,而苏州作为GDP的绝对明星,几个异常关心城建和区域经济的苏州朋友又常谈及轨道交通、机场选址之类的事,那年头又出现了新一轮高校新校区扩建的苗头,所以,中央领导视察如火如荼的长三角是必然。然后,铁本事件成了标志,政府的一声喝令,让一个人的钢铁梦就此终止,而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却就此开始,两只手中的一只手狠狠地紧抓了一下。 

今天,它已经成为历史,已经成为记载在书中的案例。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有种历史和现实交错的感觉,想来,08年的很多事马上也就将成为日后书里的记载。然而,之所以还是想写点什么,却是因为另一种情绪,同情。 

两册《大败局》读下来,只有《铁本:钢铁之死》给我的这种感觉最深。这十九个案例里,有的是视民众为蠢蛋、一意孤行、无视商业规则的投机分子,也有的是胆识过人、谋略深远甚至能力挽狂澜的企业家,虽也有为李经纬离开健力宝的悲怆、潘宁离开科龙的可惜而扼腕,却没有看完铁本一文的深深叹息,这里面还有为那只手也许因法不责众挑软柿子捏的一丝忿闷。 

新华社记者徐寿松在《铁本调查》一书中十分感概地写道:同一产业,同一时间,同一省份,铁本和博思格,一土、一洋两家钢铁公司的命运何以相隔生死两重门?有人在门里轻歌曼舞,有人在门外长歌当哭。这句话给我印象尤其深刻。同样深刻的是,铁本老板戴国芳身为一个资产近百亿的企业老总,竟然住在钢铁厂里的一幢普通小楼里,而他年迈的父母,竟然还在农村,事发之后记者去实地调查,发现他的母亲还在农田里挑水浇菜,最后他家被查封,只有八万元。而他给几乎所有人的印象就是话少、憨厚和干劲十足,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也证明,这位学历很低的农民企业家对政治环境之于经济发展、企业成长的影响,也并没有吃透。这一切,甚至能从书中他的那张照片得到某种程度的印证。可是,铁本死了,戴国芳的梦断了。而最后的决断,竟然法罪错位,犯事于东,获罪于西。 

冯仑在《野蛮生长》中的一段话可谓一针见血:面对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代替、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所以,一个企业家,仅有商业智慧、经营才能,纵有雄韬伟略,如果在政商博弈中不能真正运筹帷幄,怕终难逃被吃的命运。《大败局》里败走麦城的企业家,有两三位也都是因为最后在产权问题上采取了不合作甚至对着干的方式而被驱逐,致使本来的金字招牌被分而食之最终轰然倒塌。 

铁本不是没有罪,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层层因由不是读者读几本书可以搞清,甚至也不是从事调查的记者可以搞清,可是,它炼出来的钢是那么硬,而自己却那么软。

大败局败在哪里

虽然激荡三十年里对这本书中涉及的企业和人物都有介绍和讲解,但是这本书更全面也更细致的观察了1990~2000年这十年间几个典型的失败企业。我认为这里不能说是某个人的失败,最多是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段的失败。比如史玉柱,在2000年时很多人都说他很失败,但是现在是2011年岁尾,史玉柱和他的巨人网络在2000年后的十年里不断壮大重新以巨人的姿态站立起来,现在又在银行投资等多个领域有所成就,所以最多只能说在90年代史玉柱是失败的,但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他是成功的。 
   那么读了这本书的收获就是理解或者认识到公司经营成败的基因密码,尤其是失败基因的确有很多。下面整理出这些失败基因没有先后,因为每个公司失败的原因不同,遇到的首要问题不同,所以基因也有异。 
   第一:企业盲目扩张。很多企业在初创阶段迅速发展膨胀,导致企业领导人盲目自信和过于高估了自身的能力,于是在企业进入中期发展阶段拼命扩张,但是同时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团队建设,公司价值体系的形成,甚至人员的理念都还没有跟上公司过于快速的步伐。所以在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泡沫出现,直至泡沫破裂。比如巨人,三株,太阳神。这三个公司也很有趣,都是保健品行业。在九十年代,保健品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获得百姓认可和迅速的发展。同时同行业企业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就成为保健品企业的首要目标。但是盲目扩张带来的恶果也非常明显:营销团队整体素质不高,保健产品品质没有保障甚至像三株帝国因为八瓶三株喝死一条老汉的新闻报导而迅速土崩瓦解。 
   第二:严重透资企业信用。很多企业的一年生产能力的产值明明只有1亿,可是在某些企业家的嘴里敢把他们做大,说大。同时依靠这些虚无缥缈的业绩,融资或者透资企业的信用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立足点不再稳固。任何一个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企业倒下的导火索,甚至成为一颗巨型定时炸弹,导致企业猝死。要说吹泡泡最牛的当属牟其中。他除了干过一票像样的与苏联罐头换飞机外,其他的各种庞大的开发建设计划都属子午须有。比如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吹入西北干旱地区,比如在黑龙江投资建立北方香港,做中俄美的大三角经济贸易区。比如吧重庆火锅快餐化,到达年收入1000亿元。这种不靠谱的泡泡牟其中都想得到,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做到过哪怕一件。除了牟其中的南德集团还有秦池,哈六药,爱多,玫瑰园。这些企业依靠标王或者政府关系迅速扩大知名度,发起造名运动,但是他们的生产环节却出现了问题。产品质量受到了消费者质疑或者仅仅因为某个媒体的不实报道就迅速瓦解。这也反映了九十年代很多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非常薄弱。爱多市场上未付款有几个亿,最后却因为凑不到区区1000万而倒下不能不令人惋惜。秦池因为媒体报导秦池酒是在四川勾兑而成的报道而瞬间倒下。其实当时勾兑酒是一种科学的生产方式,秦池却没有给消费者和媒体一个合理的解释分析,仓促应对,所以死的非常快。 
   第三:企业长期发展目标错误或没有。这在九十年代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因为改革开放刚刚展开,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都想在短期内获得巨额财富,对长期发展的思考不足或者干脆没有。做企业做到哪里算哪里,所以企业在市场发生变化或者国家行业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市场份额快速萎缩。企业就在这样没有长远规划的准备的情况下轰然倒下。这方面比较典型的要属瀛海威,作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一尖兵,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在大雾中奔跑,没有方向没有路灯。就这样她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几个十字路口屡屡犯错,终于迷失了方向而不知前方,甚至连退的路都看不清。搜狐,网易等依靠门户网站和免费网络而迅速崛起的同时,瀛海威却抱着企业网和个人收费网一同死去。还有爱多,年轻的胡指标带领的爱多和他本人一样,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每年的公司发展规划都在变,每年的目标都不同。下级执行任务的时候不是依靠某些长期的目标和计划,而是依靠每年每月甚至每天不同的目标来行动,自然会跑偏,不是偏离了发展目标,因为根本就没有目标。 
   第四:企业领导人个人影响力太大,现代公司制度不健全。一个企业的起步,发展必然依靠某个人或者团队的领导而发展起来。在企业初期,个人英雄主义,个人领袖气质是企业崛起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就需要制度来保障企业大船的平稳前行。因为人毕竟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制度却可以克服很多人性的弱点来保障企业在面临重大决策或者重大事件时保持冷静和作出正确的选择。看看那些百年企业,无不是有一批卓越的经理人在公司制度或者董事会的支撑下应对危机,运筹帷幄。相反看看书中这些倒下的企业很多是因为领袖的失误导致了企业航船的触礁。巨人的史玉柱,飞龙集团充满诗人气质的姜伟,三株吴炳新和吴思伟父子,太阳神的怀汉新,爱多的胡志标,这些人物都是他们时代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缺陷。所以当英雄犯错误的时候造成的影响比普通人的更大,杀伤力更强。 
   第五:诚信。做企业犹如做人。诚信是一个基本的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是企业长青的根基。但是有多少企业能把诚信摆在经营的第一位。有多少企业把诚信抛在脑后。牟其中就不说了,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诚信这个词。那飞龙呢,三株呢,巨人呢。这些保健品有多少是有疗效的,有多少不但没有疗效还对人体有害的?再看看秦池酒的勾兑事件,还有玫瑰园的大骗局,刘常明,邓智仁,一个骗一个,一个套一个,最后玫瑰园的建筑商和债权人梁希森居然变成了玫瑰园的主人。看玫瑰园这段时几次想笑,玫瑰园的十年的历史如果拍成电影大片,一定比无间道更精彩。 
   第六:媒体的力量。报刊报纸电视网络,这些无处不在的媒体可以成就企业的辉煌和腾飞,也可以在一夜间把你踩在脚下。因为媒体本身就是一个逐利的群体,他们不会关心任何一家企业的死活,他只在乎你们能不能制造爆点。只要有爆点,媒体才有料可报,才有钱赚。CCTV为什么搞标王?报纸为什么搞头版头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媒体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今年又有大力发展传媒行业的大利好,但是我希望媒体在报导披露新闻的时候能够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刻薄。多一点真实,少一点虚假,多一点良心,少一点恶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诚信的社会氛围,更离不开媒体正面的鼓励的支持的真实报导。三株死在了八瓶三株喝死一条老汉的新闻报导,瀛海威死在了媒体的墙倒众人推,秦池,哈六药,爱多死在了CCTV的标王,甚至近些年很多企业家死在了中国富豪榜。只要上了中国富豪榜没多久就被查出财务或者个人问题甚至锒铛入狱,这些都是后话。 
   大败局里面当然不仅仅列出了上面六项,更加细致入微,观察的角度更加广泛专业。不过上面六点我认为是一些通病,需要很多企业去在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后及时纠正。总之,大败局阅后不必焚,更应该深入思考,反复琢磨,找出其中的失败基因,避免在企业经营的道路上踩雷。

败局何时休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来诠释那曾经辉煌,在商界呼风唤雨的浪尖上的人物,是最好不过了。本书的主角都是在近年商场中的风云企业,风云人物。怎奈物换星移,世事无常,他们都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只在天边划过了一道亮光,就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健力宝、科龙 
  德隆、中科创业、华晨、顺驰、铁本、三九、托普,这些几年前还在大街小巷频频露脸的面孔,已成了昨日黄花,有破产的,有被收购或分拆的,都没能善终,而作为养大这些孩子的父母创业者们,其结局是:大多数人,在今后,都要在监狱里过上一段很长的日子。当中能称为幸运儿的,也都被迫离开了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漂泊四方。这是一幅让人感到惋惜与悲壮的画卷。 
   在吴晓波看来,这些中国式失败基因在于:政商博弈、创业原罪、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书中常提到两个关键因素:1、违背了商业基本逻辑2、企业家内心欲望的膨胀。不可否认,在中国式失败中,的确流着上面两种血液,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但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政府在里面扮演的角色问题。当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操作上百亿资金时,证监会在做什么;当企业在快速圈地时,国土资源局又在为谁铺路;但创业者辛苦养大一个穷小子后,政府又是如何对待劳动人民的。在国退民进当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剧,做为导演之一的政府,到底要承担多少责任呢?我想凭作者的睿智,这点不难悟到,或许是有总总原因,才被隐藏起来了,毕竟言论自由永远对统治阶级是无效的。在一心追逐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政府体制如何才能破局,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鲁迅先生说:历史的进步正如煤的形成,当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结果只前进一小步。中国现在的企业是幸福的,有失败的经验教训可以吸取,同时也是艰辛的,一不小心,就将重蹈覆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17338cfc4ffe473268ab15.html

《大败局读后感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