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7-03-01 09:20: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万万没想到到十万个为什么

——《万万没想到》的读书笔记

前两天和同事们讨论这本《万万没想到》,有人说,看全文没有看摘要惊艳,因为全文看下来,并没那么多“没想到”的东西。这倒也正常:万万也就是一亿,不到中国总人口的十三分之一。考虑到2015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只有9.1亿,这意味着16岁以下青少年和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约有4亿。从这些人中找出1亿没能建立理工科思维体系的人,应该不难。由此我敢断言,这本宣传科学思维的博客文集,至少能给万万人带来没想到的一吨的精神冲击!所以这个题目确实非常理工化呀!

当然,即便是那些已经掌握理工科思维体系的读者,其实也能从这124篇博文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和启迪。毕竟这本书凝聚了一名高水平青年物理学家对生活方方面面几百小时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素材。如果进一步地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统计,还能挖掘出一些故事背后的故事。这也算是作者说的“深度阅读”吧!

下面我先介绍一些有典型意义主题和博文,介绍一下作者是如何用理工科思维看待具体事务的。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观点综合地谈谈理工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的区别。最后,既然都是科学,试着分析分析科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科学看待世界有没有什么问题?

第一章 怎样杀死海星

这篇博客从生物学讲到军事科学,从海星讲到了恐怖主义,讲到了反恐战争。主要内容是中心化的军事体系与去中心化的武装力量的对抗策略。我觉得这篇文章对我深入理解管理学中扁平化与科层制的概念也很有启发。

现代的军队制度的变革非常依赖科学的管理思想。所以现代的企业管理和军队管理有很多想通之处:他们有着相同思想源头。扁平化的企业概念类似于去中心化的军事体制;而传统大型企业对科层制的执着又与正规军事力量对中心化的需求类似。毕竟,一个大型组织,一个技术先进的组织,需要实现很多高度复杂、高级的功能。高级的功能,无论看上去多炫酷,本质上仍是对诸多基础功能的集成。比如中美都在搞的反导系统,需要在不同地点乃至不同高度的轨道上布置各种类型的探测设备,再综合多方面的间接情报来源,才能得出最优的拦截、反击方案。这本身多个部门的协作,而且必须要有统一的信息分析中心汇总才行。

如果在管理学语境下分析,这些复杂系统要正常运转,它们的信息交换、利益交换的交易成本必须要足够低,否则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就会高到自然崩溃解体,降级为更简单的体系。而现实中的企业或其他组织没有解体。这可以用威廉姆森和奥奇的“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他们认为属于科层系统的企业之所以出现, 是因为在特定的交易条件下 , 与其他交易组织形式相比 ,它的交易成本最低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学派述评与比较》费显政

现代企业强调的扁平化,实际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策略。我认为这是因为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实现同样复杂的功能,只需要更小的中心,或者说,同等规模的中心结构,能够实现更高级更复杂的功能。这也是当前“用信息化手段降低决策成本,用智能化手段减少决策需求”成为一种趋势的原因吧。

类似的话题,作者在第四章Holacracy:一种新的管理方法里面也谈到一些。作者介绍的这种“合弄制”看上去像是一种项目驱动的管理体制。不过作者似乎假定一种前提,即传统公司中激励员工的是“向上爬”的欲望,而合弄制公司就能把员工的努力方向转变为工作目标。这个假设未免有点太简单。只要组织内还存在权力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那权力和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就会成为追求目标。这其实问题不大,只要能权责相配就好。永恒的问题在于,怎么保证责任划分合理。合弄制对此似乎并没给出什么新的方法。

第二十章 科学的励志与励志的科学:这一节主要讲了意志力的科学内涵。很有意思。作者从生物学角度解构了意志力的精神内涵,指出科学地看,意志力作为一种复杂的大脑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只有消耗血糖才能维持。所以很多与“坚持”无关的思维活动都会降低意志力,因为这些大脑活动都会消耗维持意志力的物质资源。比如“做选择”、“冒险”、“欣赏美女”等等。按作者所言,读书活动想要举办的好,或许可以提供零食、指定命题、然后分组进行:一组是美女,另一组是男性和不漂亮的女性

说起读书活动,第九十章“成年人的思想还能进步吗?”一节中谈起了如何持续学习的话题。作者介绍,进化心理学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划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人天生喜欢呆在舒适区,必要的时候才进入学习区,尽量逃离恐慌区。(本书引用了不少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然而我一直觉得进化心理学由于理论特点,从来没有过严格的控制组实验,而且它理论总是非常自洽,似乎并不够科学)所以持续学习的本质就在于如何保持在学习区,如何避免陷入舒适区或误入恐慌区。问题是,有的同事似乎觉得读书活动已经让他们恐慌了。好吧,这是一个“因材施教”还是“教而无类”的古老问题。作者会怎么选择呢?考虑到作者在114章里找了很多材料,科学地说了“填鸭教育”的好话,或许他会是一个比较支持大班教学的传统教师吧。

在学习区里,又如何学习呢?在39章“如何练习一万小时”里作者讨论了这一点。简单说就是“明确的计划”、“大量的练习”、“尽可能及时的反馈纠正”。我念的高中算是体育特长学校,很明显作者说的就是那些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嘛。而且作者还补了一刀:就是这么练,也未必能成才——因为能不能成为大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在8岁前开始专项技能训练。这段文字绝对不能给那些幼教中心的人看到!

作者在118章“思维密度与牛人的反击”中提到“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因此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牛人获胜不是因为他走的比你多,而是他的每一手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这话很有道理。结合上面关于一万小时训练的内容,我们这些虚度8年光阴的,也不必推盘认负——理论上还有取胜可能。毕竟局部最优未必是全局最优。当然,世界这个棋盘太大,人生苦短,棋子总是太少,直观上说,能下好一个边角定式就不错了。毕竟这盘棋有无数棋手一起下,而且还有些人用的是五子棋规则。

作者的博文谈的大多是单纯的某一问题,不同章节之间并无关联。但是第十一章不一样。这节名叫《反常识思维》,谈了理工科思维和人文科思维的差别。作者认为常识只是文科生和那些没有足够理性修养和科学知识的人理解世界的方法,而(高修养)的理工人应该能够突破常识,认识真实。仔细体会一下,这篇简直是整本书的题眼。

实话实说,作者的救世主情节有点重。我想起星球大战里的从小立志要修好一切的阿纳金同志,他们一定能互相理解。文科也好,理工科也好,都有个“科”字——这表明它们都是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作者吐槽芦山地震的央视直播精于煽情而缺乏理性;但是我们对比一下马来西亚以国家层面去请个巫师来寻找MH380,央视的煽情还是可以接受的……难受就要哭,这是常识。地震是自然现象,人力无法阻止,这已经进化到科学常识。央视也有批评质疑的声音,比如当地房屋年久失修居多,所以倒塌较多。政府的扶贫款有没有准确投放,等等。这些质疑也是科学的。不科学的质疑方法是:当地官员做了什么丧伦败德之事,导致大地震怒?

所以说,现代社会的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其实是有共同基础的。回顾历史,理科思维脱胎于理性主义,文科思维发展自人文主义。与人文相反的不是理性,而是“神文”。哲学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发展基本就是中世纪晚期的西方人冲出神学的桎梏,接续上古罗马的遗韵的过程。

正是因为人在神的面前站了起来,人们才开始相信自己也能想明白事情,不用非得等待“神裁”。这样逐渐发展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探索自然知识的哲学指导思想。(启蒙运动,这是哲学家自认为最牛的时刻)后来康德综合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所以现在的理性主义者(包括经验主义者)的核心观点可以说是“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

所以说,作者认为理工科思维与“常识”存在对立,这个嘛,只能说明,作者是“原教旨”的理性主义者,有点不够宽容呀!常识为什么是常识?人们为何普遍相信这些结论?在理性主义者眼中,无论是这些结论(对错不论)还是人们的反应,都是可以用理性认识的,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的。而且作者在这本书中做的,也正是解释这些常见事物背后的原因。所以说,这本书实际上应该叫做《十万万想到的:理工科人已经探索清楚的一些为什么》,(简称《十万万的为什么》)

我们也不应看低人文主义,这是人认识自身的起点和终点。人文主义的根本要点是人不用崇拜人以外的东西。所以如果有人将科学神圣化,那还真就需要补补人文主义的课。科学是支撑现代社会的基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最有力的工具。但它毕竟只是工具,而不是真理。纯粹理性(数理逻辑)如果不引入两条非理性的公理就连数学都构建不出来。所以基于数学的科学成果,本质上仍然是被无数次验证的假说。可见科学不存在什么神圣的永恒自洽性的可能。更何况科学人也从没放弃对任何一条科学结论的证伪。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我们做的科学决策足够多,必然会犯错误。

所以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对直观结论的信赖,就像一个“高限报警”,让科学人在涉及到人本身的问题时,能够三思而行。毕竟,我们是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6991b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7.html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