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意象的文化象征

发布时间:2012-05-13 12:01: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樟树意象的文化象征

摘 要:樟树作为文化符号所遭遇的古冷今热的现象很值得研究。作为自然生长的南方树种,其实用价值表现多多,但是在芬芳比德、植物象征极为盛行的传统时代,樟树却没能获得应有的文化品质,这与其生长在非政治中心的南方区域且隐居深山幽谷有关。至而今,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樟树已被37个地级以上城市选作市树,其符号价值迅速飙升,其主要的实用价值反而在无意间被掩盖忽略了。樟树作为市树确实让城市更美了,伫立在大街小巷的樟树已成为当代人视觉上的一道盛宴。在古代时期,只在深山幽谷之间自生自灭或作为神树守护村庄的樟树,终于走到繁华城市的最前沿,不过它们展示的不是其健壮的肌体,而只是其亮丽的外表。

关键词:樟树;文化象征;功能退化;古冷今热

一、当代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实用功能的退化

樟树是生长于我国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的一种常绿阔叶乔木,今天在城市绿化方面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风景树种。近年来,一些省及许多城市都将樟树选作自己的省树或市树,在已公布的最新中国省树、市树目录中,浙江省和江西省均选择樟树为省树,同时,樟树竟然被37个地级以上城市定为市树,还有为数众多的县和县级市也跟风如潮。樟树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市树树种中被选次数名列第一,超过了历史文化象征深厚的北方主要树种槐树(27个市)。这种现象勾勒出当今时代一道有趣的城市风景线。

现将选择樟树作为市树的城市列表如下[1]

县级市选樟树为市树、县树的也很多,如浙江温岭、义乌、海宁、慈溪,安徽祁门,福建永安,台湾云林、凤山等地。

樟树在淮河以南地区的广泛栽培,导致这个树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指为地名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特例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有一个县级市樟树市,该县原有古樟树镇,自古被称为药都[2],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抚州镇)。该县也是中国唯一以樟树命名的城市,县内现有樟树乡。南方在区以樟树命名的镇、乡、村、组、社区、路等比比皆,现将网络可以查询到的相关资料辑成一表,略见其

另外,以湖、溪、河、桥、田、石、岩等命名的村镇则不胜枚举。这些地名的存在充分体现了樟树在民间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以樟树命名的公司、酒店和品牌等都很常见。安徽池州市烟草公司曾注册“香樟树”作为自己的服务品牌,公司建有香樟园,还定期出版内部服务刊物《香樟报》。近年有32集电视连续剧《香樟树》播放,影响颇大。可见樟树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是根深叶茂的。

樟树的学名为: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属,别名有香樟、木、乌樟、芳樟、番、香、樟木子等。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分布区域在北纬10-30°之间,主要产地是中国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浙江等省区。199984日,国务院公布《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樟树为国家二级保护珍贵树木。

樟树为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樟木可提取樟脑、樟脑油,樟脑供医药、塑料、炸药、防腐、杀虫等用,樟油可作农药、选矿、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樟树的木材耐腐、防虫、致密、有香气,是制作家具、造船、雕刻的良材。

南方城市选择樟树作为市树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点,都与樟木传统的材用及经济特性关系不大,也可以说是樟树文化价值的新发掘。

第一,樟树是就地生长的常见树种。樟树自然生长的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向南延伸的珠江流域和向东延伸的台湾地区,樟树的习性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以上地区的气候特征正可保证樟树生长的需要。因为这些城市随处可见樟树,樟树正可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没有城市会选择一个该地不易生长且不常见的树种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者。由前表可知,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是樟树代言的主要省份,而从樟树的自然分布来看,与之正好处于同步状态。

第二,樟树的外表特征便于城市绿化与美化。樟树枝叶茂密,冠大荫浓,树姿雄伟,能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常作庭荫树、行道树、防护林及风景林,配植池畔、水边、山坡等,或在草地中丛植、群植、孤植以作为背景树。在城市绿化中,樟树是江南地区首选的行道和园林树种。

第三,樟树的花香可为城市净化空气。樟树高大俊伟,但花形却很碎小,与桂花比较类似,花的香味浓郁芬芳,因此该树又拥有香樟的专名。与桂花不同的是,香樟花与叶有杀虫功效,从樟树中提炼的樟脑是重要的杀虫、解毒产品。每当春末,樟树开花之时,满城芳香四溢,确是提升城市生活品位的添加剂。

第四、樟树培植成本不高、移植容易成活、生长速度较快。城市道路绿化一般都移植多年生的成材树,有的广场绿化还喜移植树龄较长的大树,大树能够快速成林,美化环境。

关于樟树意象在当代的象征意义,可以从樟树的习性、特征和功效出发引申出丰富的内涵。安徽省池州烟草公司在注册香樟树服务品牌时,曾对该树的象征意义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在当代樟树文化的认识方面很具有代表性。今简录如次[3]

1、奉献篇。香樟树特色显著,树皮粗糙,质地却很均匀,从来没有白杨树的斑斑驳驳、没有柳树的肿瘤结节;树枝树干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路长去,不会偷工减料,也不会画蛇添足。树冠成球形,曲线流畅,形态圆润,是风景区和道路两侧靓化、美化的理想植物,其经济价值较高。香樟树就像是苏东坡的书法,圆润连绵、俊秀飘逸,却又中中矩。2、合作篇。香樟树参天相映,抱团成林,四季长青,生机勃勃,象征长寿、吉祥。3、价值篇。香樟树主根发达,具有深根性。4、务实篇。香樟树的木材有天然美丽的纹理,像是大有文章之意。香樟作为优质的名贵木材,木质致密坚硬,质地坚韧而且轻柔,不易折断,不易裂纹,不易腐变,能抵御虫蚀。5、责任篇。香樟树枝叶茂密,冠大荫浓,可遮荫避凉。香樟树有美化环境的能力。能吸收有毒气体,是生态环境的生力军。6、满意篇。春天,香樟树开花。花呈淡绿色,跟新叶一样,躲在浓密的绿叶里,花叶相映。花香清冽,仿佛沐浴在森林王国里,仿佛无处不在,却又不着痕迹。香樟木,散发出幽幽清香,可以驱虫防毒,自古以来就是制作衣柜和木箱的最佳材料。7、成就篇。香樟树是特种经济树种,具有重要的材用价值,根、干、枝、叶均可提取樟脑和樟油。8、永恒篇。香樟树生命力强,种子的适应性很强,在任何地方都能扎根、发芽。香樟树的树龄很长,可存活千百年,可成参天古木。

樟树在南方城市的广种普植,已经与其主要实用功能渐行渐远。台湾曾是樟脑的最大生产地,但是近年来生产已经滑坡。樟树的材质功能与作为市树的身份是不协调的,也就是说,广大城市爱护樟树主要是从其外表形象出发的,重视的是其视觉效果,而不是其木质和防毒的实用功能。因为城市在植、护、重的前提下,一个共同的声音是,希望樟树永存并逐渐成为古木,砍伐樟树已经成为绿化阵地前被禁止的行为。樟树成了市树之后,将逐渐成为被保护族。现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广大的樟树苗木市场的经济规划多在绿化树一端,樟树在被两个省和几十个城市定为市树之后,其作为树的实用价值已经式微,高大、健壮、浓密的樟树无论怎样芳香四溢,都不能摆脱其已退化成为一种观赏植物的命运。

二、实用功能的早发与古代文化视野的缺失

当我们将研究视野回转古代时,发现樟树的实用价值虽然很早就被发现,可是它却未能进入传统文化视野,其象征意义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并没有定型。

作为一种野生树种,樟树自古就生长在南方地区,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其实用功效,但是从观念上重视樟树的时间却很晚。许慎《说文解字》中“木部”收字众多,却未收“樟”字。其实早在秦汉之际,已成字,通章字,盖因樟木上有纹路,像文章之意[4]。连称豫章,又作豫,一说“豫”为高大之意,一说“豫”为枕木。豫章乃传说中异木名。

《山海经·中山经》:

东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其木多,多豫

又东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阳多铜,其阴多赤金,其木多豫、楢、杻。

《神异经·东荒经》:

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

《左传·哀公十六年》:

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终。豫章以杀人而后死。”

《战国策·宋卫策》:

荆有长松﹑文﹑楩﹑楠﹑豫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师古注:豫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别,《礼斗威仪》:君政平,豫章常为生

樟树的实用价值首先表现在其材质的长大坚固之上,主要用于建筑、造船和制棺方面,多是贵族统治者的专利,庶民是无权享用的。

因为樟木的细密高大,可防虫蛀,是用于建筑宫殿的嘉木。《太平御览·木部六》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曰:“豫章之为木也,生七年而后可知。汉武宝鼎二年,立豫宫,于昆明池中,作豫樟木殿。”时至唐代,樟木还是由皇家所独享。《新唐书》卷二0七:“宪宗之立,贞亮为有功,然终身无所宠,假吕如全历内省、内常、翰林使,坐樟材治第,送东都狱,至闵乡自杀。”如此高官因为“擅取樟材治第”而获罪,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太平御览》又引《淮南子》曰:“藜藿之生,蠕蠕然,日加数寸,以为、栋、楩、、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为棺、舟。”《太平广记》四0七引段成式《酉阳杂俎》:“斗船木。樟木,江东人多取为船,船有与蛟龙斗者。”用樟木制棺,与樟木的生香、防虫、坚固和高大都有关系,不过普通人也不能享用,中古时期朝廷有用樟木制棺的明文规定。

《后汉书·礼仪志下》:

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棺,洞朱,云气画,公、特进棺、黒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

《宋书》卷15:

宋孝武大明五年,闰月,皇太子妃,樟木为,号曰宫。

以樟木制船及航行工具,既与樟木的优质特征有关,又与南方水域广阔、樟木易得相符。

宋王质《绍陶录》卷上:

桨、宜用白木、白植木、乌圆木、樟木、椿木,宜用筀竹,以致为良。

樟树的第二个重要的实用价值——提制樟脑比其材用起源要迟。较早提到樟脑的是唐代陈藏器撰于开元二十七年(739)的《本草拾遗》(已,有辑本)[5],樟脑的发现是中国古人科技上的重要贡献,此后,樟脑进入社会生活,影响甚巨。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樟脑出州、漳州,状似龙脑,色白如雪,樟树脂膏也。”明末樟脑业开始传入台湾。后樟脑开始行销国外,台湾樟脑由此闻名世界。

在民间生活中,樟树的实用功能一直沿用不衰,但是在文化视野中,樟树意象却很少受到文人学者的偏爱,以致与松、柏、槐、桑、枫、桂、竹等木相比,樟木没有形成明确独立的文化品质。

以农耕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视草木文化的,孔子所谓学《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一个早期典训。但在先秦文献中,字则非常罕见。据统计,《诗经》出现植物的字辞一共160类,其中150类专指特定植物,却无樟树[6]。主要取材于黄河流域的《诗经》中没有出现樟树不必奇怪,因为樟树生长区从不过淮河。令人奇怪的是,主要敷陈南方风物的《楚辞》也对樟树视而不见。今存《楚辞》中共出现植物135种(类),其中华中、华南地区特有植物27种,如木兰、扶桑、杜衡、桂、、枫、芙蓉、柚、等常见草木[7],尤其令人置疑的是,《楚辞》多描摹香草之属,而樟树之香却未引起重视。高大、易成活并广泛分布的香樟树不能进入诗人视野,实在是一种文化缺失。究其原因,为深山乔木,而《楚辞》多取湖、、洲、之芳草,虽然樟树木香,但离人间太远,是不易引起行吟泽国的屈原等人注意的。

魏晋时期,松、柏、槐、桂等木均广泛受到文人的关注,如今残存的《槐树赋》就有十多篇[8],北方的槐树与南方的樟树就形态、浓荫、树龄、材质、花色等相较,堪称同类,槐树落叶,樟树常青,但是槐树自古就附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北方社树,并长期被选作行道树。樟树在文化上之所以没有成为槐树的同列,主要原因在于它生长的地域(不过淮河的南方)自古不是政治中心。“忠州之南无槐”[9]的槐树则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成为政治、文学、民俗的全方位参与者,而南方芳香、清新、高伟的樟树因为远离政治便被历史文化触手所忽视。《太平御览》引《高士传》曰:“尧聘许由为九州长,由恶闻,洗耳于河。巢父见,谓之曰:豫章之木,生于高山,工虽巧而不能得,子避世,何不藏身?”又引《新语》曰:“贤者之处世,犹金石穴于沙中,豫章产于幽谷。”这两个例子正好说明,樟树野生于高山之巅顶、幽谷之深处,自古以来,就不为世俗所知,因为樟树已被认定为世外高士。

在中国传统木文化中,生长于南方的其它科植物如楠木虽然也是人间良材,但是因生于深山、不易采择,在文化史上终属无名之辈。同生南方、独木成林的桑科榕树,在文化史上与、楠均属被遗忘族。还有以植物界“活化石”著称的银杏树自古以来也不为文人重视,与其生长在深山且大规模分布在南方有密切的关系。郭沫若曾在散文《银杏》中深表诧异:“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没有读过中国的诗人咏赞过你的诗。我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画家描写过你的画。”银杏与松、柏、槐同列为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但它并没有进入传统文化视野。野生银杏可生长于辽宁、山东等地,但它的主要分布区域则在北纬30度的长江以南,其不受重视也就不必“奇怪”了。

时至唐代,诗人在营造大量植物意象的时候,樟树也没能被文化视野所覆盖。《全唐诗》数万首诗,言及的植物众多。有人以《唐诗三百首》为例,统计出所选的310首唐诗中共有109首出现植物,植物种类近60[10]。唐诗中,凡是吟唱到或豫(章)的多指地名。一名为豫章,所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也当是因其地广生樟树而得名。应劭《汉官仪》曰:“豫章郡,树生庭中,故以名郡。”《太平御览·木部六》:“《地理志》曰:豫章郡,城南有樟树,长数十丈,立郡因以为名。至晋永嘉年尚茂。”文学家鲁迅,幼时学名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就是取的豫且樟树长生寿久之意。

另一个地名叫驿,在杭州,登亭可以观钱塘潮,引起过一些诗人的雅兴,如孟浩然“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皇甫亭待潮处,已是越人烟”,羊士“曲水三春弄彩毫,樟亭八月又观涛”,白居易“夜半驿,愁人起望乡”,罗隐“戏悲槐市便便笥,狂忆亭满满杯”。又如张祜《题樟亭》、许浑《九日登樟亭驿楼》,郑谷《题杭州樟亭》等,诗中均未提及触目即有的樟树,只是提醒人们,此处的亭驿命名,这与生江南、杭越奇多的事实相符。只有罗隐的那句诗将与槐市[11]相对,是有一层象征意味的。清翟均连《海塘录》卷十“樟亭驿”:《神州古史考》:古樟林也,唐曰驿。按者,若江南朱雀航……,航、通称,以樟木得名矣。”

以樟树(豫、豫章)为诗歌意象的,唐诗中仅有几例可资参考,樟树在诗人眼中高大挺拔,譬如栋梁之才,此外别无深意,这与时至唐代被赋予的槐花象征功名的意义定位很不相同。下面以《全唐诗》为例。

卷149刘长卿《奉饯元侍郎加豫章采访兼赐章服(时初停节度)》:“豫章生宇下,无使蓬蒿。”

卷397元《谕宝二首》之二:“千寻豫干,九万大鹏歇。栋梁生民,艅艎济来哲。”

卷425白居易《寓意诗五首》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疾风吹猛焰,从根烧到枝。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不如粪土英,犹有人掇之。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

卷663罗隐《奉使宛陵别二三从事》:“豫章地暖矜千尺,越天寒一枝。”

卷671唐彦谦《感物二首》之二:“豫章值拥辏,细细供蒸薪。论材何必多,适用即能神。”

卷847齐己《啄木》:“层崖豫章,耸干苍苍。无纵尔啄,摧我栋梁。

唐宋时代的类书以广博著称,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书按类罗列,均有木部之属,但《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的木部中皆未收、豫樟或豫章之木,《太平御览》“木部六”收有豫章木,排在松、柏、槐、桑、榆、桐、杨柳、桂、杉、枫之后,列第十一位,是不太起眼的。

与槐树一样,樟树因其高大久生,又被赋予了一层民俗象征。师古所引《礼斗威仪》“君政平,豫章常为生”就是一种祥瑞之兆。但因为樟树缺乏丰厚的政治寓意,这层民俗象征终于没能在历史文化平台上展开。

《晋书》卷二八:

其七月,豫章郡有樟树久枯,是月忽更荣茂,与汉昌邑枯社复生同,占是怀、沦陷之征。

《宋书》卷二七 :

豫章有大樟树,大三十五围,枯死积久。永嘉中,忽更荣茂,景纯并言是元帝中兴之应。

《陈书》卷二

初,侯景之平也,火太极殿。承圣中,议欲营之,独阙一柱,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围,长四丈五尺,流泊陶家,监军邹子度以闻。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康熙六巡江浙》:

初,无锡惠山寄畅园有樟树一株,其大数抱,枝叶皆香,千年物也。圣祖每幸园尝抚玩不置。回銮后,犹忆及之,问无恙否。查慎行诗云:“合抱凌云势不孤,名材得并豫章无。平安上报天颜喜,此树江南只一株。”迨圣祖宾天,此树遂枯,亦可异也。

在民间,樟树还化为神鬼,不过面目模糊,人格未成,神功不显。《太平广记》卷三五四“田达诚”,一个鬼欲娶樟树神女儿为妻。卷四一五“陆敬叔”,“使人伐大樟树,不数斧,有血出,树断,有物人面狗”,樟木已成精。清初民间流行一个叫柳神[12]的,虽以名,但也不知与何干。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樟柳神》[13]

今吴越间有所谓沿街算命者,每用幼孩八字而毙之,名曰柳神。星卜家争相售买,得之者,为人推算,灵应异常,然不过推已往之事,未来者则不验也。乾隆甲辰七月,有邻人行荒野中,闻有小儿声,似言奈何,倾听之,又言奈何,乃在草间拾得一小木人,即星卜家之所谓柳神也。

樟树死而复生的祯祥之兆和神异之事,其实是从《山海经》中的神树衍化而来,但因樟树的文化身份不明、资质甚浅,神或鬼之类文化人格没能树立出来。不过在民间,因为樟树与日常生活非常接近,在南方村中、渡口、桥头、井边、院内、庙前、路侧或野外等处,樟树几乎是如影随形地存在着。虽然在社树文化系统中樟树册上无名[14],但在民间,它们却肩负着村社神树功能,民间以名地的习俗就是这种心理的一种折射。樟树一方面参与村野之人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也成为南方村落的文化守护者。至今皖南、苏南、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古镇、古村落里遍地植且多有树龄悠久的老,它们已经成为村庄的镇村之宝,成为需要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中疯狂栽种的风景樟树大异其趣。如广东湛江粤西南亚热带植物园附近,保存了一片有500年历史的古樟神林,被称作“云脚古樟神林”,已成为旅游景点。其实这样的老在明清时代就已屡见不鲜,我们可以从明清时期南方与有关的地名来略见一斑。

现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大清一统志》为例作简表。

若从南方各县市的明清地方志来搜寻,收获将会更大。将这份表与今日南方各省以名村的简表对照起来看,不难发现,它们古今呼应的态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小结

樟树作为文化符号所遭遇的古冷今热的现象很值得研究。作为自然生长的南方树种,其实用价值表现多多,但是在芬芳比德、植物象征极为盛行的传统时代,樟树却没能获得应有的文化品质,这与其生长在非政治中心的南方区域且隐居深山幽谷有关。至而今,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樟树的符号价值迅速飙升,其主要的实用价值反而在无意间被掩盖忽略了。樟树作为市树确实让城市更美了,道路更清凉了,颜色更好看了,樟树就像时装模特一样,经过包装后,伫立在大街小巷,成为当代人视觉上的一道盛宴。在古代时期,只在深山幽谷之间自生自灭或作为神树守护村庄的樟树,终于走到繁华城市的最前沿,不过它们展示的不是其健壮的肌体,而只是其亮丽的外表。

同是樟树,古冷今热,这巨大的反差之间,到底潜藏着怎样的心理暗示呢?樟树被当代城市大规模圈养起来的结果到底是利是弊?笔者不揣谫陋,提出六个未经证明的论点便可以结束本文了,但是这六个论点的代价甚至危害性却是难以评估的。第一,樟树已成为园艺刀斧的受刑者。第二,樟树已成为当代生活的陪衬者。第三,樟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短命者。第四,樟树已成为政绩工程的标识者。第五,樟树已成为自然遗传的退化者。第六,樟树已成为野生环境的遗忘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40b879168884868762d65f.html

《樟树意象的文化象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