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家谱序译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19:18: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石氏家谱序译文

石氏家谱原序

我石大士不肖,有幸得到各位文人志士的好处,不敢相望。先祖,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先父崇玉公遗训说道:我家族谱并十世祖。如磐公曾经自编的家谱,由明朝以来,二百余年间代代相传,到清咸丰乙卯年苗民反清起义期间全部遗失,幸亏存有抄录草本,你们应当好好保存,不能忘记。我沉默了许久,仰而叹道:家不可无谱,谱不可不修。祖宗繁衍了我族后人,而我后人却不认识祖宗。祖宗的事业,就好比后人看今天的我们模糊不清,不就像现在我们看前辈一样渺茫吗,

我石氏先祖世曾经在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居住,那是前明朝洪武四年为一世祖。玉公以战功授封为昭信校尉,洪武十一年,调到盖州升任承信校尉(六品官,)直到过世,这是二世祖。荣公于洪武十九年十二月调到宝庆卫(今湖南邵阳)任百户长官跟随颖国公(傅有德,明朝开国功臣)征黔有功,这是三世祖。真公升官为神武卫指挥佥事(御前侍卫指挥官,三品官),这是四世祖。宣公世袭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实授指挥使,后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提督贵州等十二卫 (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从此世袭罔替,就成了贵州清平人,直到之后七世祖。

邦宪公积累战功而升为都督(当时正一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或者总参谋级别 );子孙居址分散迁移,祖坟仍在故乡,相传子孙分成四支,一支远迁黄平,二支失考,这是我十二世祖。

育秀公见炉山瓦窑风俗淳厚,于是定居下来,到现在已经六代了。

后来族中虽然有文人可并不怎么出名,在当时能够做的只有大声感叹族谱的幸存。祖宗默默的保佑我与兄弟良卿,祖宗以战功开始,恩德滋养和惠及了我们及族中的叔侄,族中或考取生员,或取得癝生资格而享受国家补贴,也有不少人。不能说不是大幸。现在族谱遗失而没有续修,实在是礼仪制度的欠缺。我石大士听从家父遗训后,就闭门修谱,()祖坟石碑多有遗漏,其中有碑记载的就可以得知,没有碑记载的就无处考证。就碑所记载的各祖宗名讳,有子孙奉祭的,经过调查就可以知道,如果没有子女,多数就无法辨认了。十二世以上较远的祖宗就难以考证,就无法知道,就算是十二世祖以后较近的,也因信息闭塞所阻难以悉知,于是感叹自己生得太晚了,追终问根太渺茫了,恨不能叫地下的祖先起来问问。我已经想尽了办法,也只能将我听到的和看到的写成序言列在谱中,不至于后人记恨于我。后人啊~我已经郑重,恭敬地把家谱的事来龙去脉记载在书上,愿族中的能人智士共同完成我的愿望,让我们的家谱永垂不朽~

清朝宣统元年十月上旬十八世孙大士恭撰。

第二十二世 石军译

石氏重修家谱序,

家不可无谱,谱不可不修。向前追溯,先祖原籍山东,明朝洪武年间最初在辽宁做官,子嗣奉命调入湖南,由湖南调入贵州做地方官,于是就安家到贵州省炉山,世代当官授禄,屡代不曾遗失过家谱,代

代相传下来,即使经历清朝雍正年间苗民叛乱,也没有遗失过,等到咸丰乙卯年间苗民再次暴动,石氏先祖避难于香炉山,随后香炉山也被苗族义军占领,我族家谱于是遭到战火焚烧的惨重破坏。后来战乱平息,凡是邻里间追问,都不再出现这千百年来相传成的家谱,也就不知道祖宗的名讳。幸亏,伯父良卿早先时候抄有一本家谱,廷辅公一直珍藏着它,才知道祖宗世系来由,这是祖宗在天之灵遗留给子孙后代的。光绪丙午年间,兄长相承,我祖父立志续修,叫我详细记录祖坟碑碣所记内容,我听到后欣然从命。我暗中庆幸,宗谱如果续成,不但向前可以推断出各位祖宗出至何处,向后也可以考证各支派的繁衍,每家每户都有一份,我族的后世子孙想要追溯支派源头也可以得到翻阅,因此我乐于为重修家谱写下序言。

十八世孙大中恭撰

石氏家谱序

家有家谱,就像国有国史,县有县志一样。这族谱,就与国史与县志同等重要,不能视为可有可无而有所缺漏。因此,家族中各位都希望重新修明家谱,以让后世子孙知道自己所出的宗族世系和祖宗功德是怎样惠及本支的。百世一览尽知各派别分支,不至于对族谱混淆紊乱,这难道不是及其重要吗,我族家谱,开始从十世祖如磐公亲手编定,即使后世没能续补,但历代相传珍藏,到清朝乙卯年,苗民反清战乱,先祖们避难于香炉山,等香炉山陷没,家谱就沦遭厄运,幸

亏族中伯父良卿公带得有平日手抄一本,才得以知晓祖宗功德从哪里来,本族世系是怎样派衍的,可以说要不是祖宗在天之灵默然呵护,怎得以留下一线赠送给子孙,同治壬申(1872年),战乱刚刚平息,当时族中能写字的只有伯父一人,又过了不几年,伯父也过世了,修谱的事,再没人做。光绪丙午年(1906年),族中兄长相承曾经对我说:现在,我族宗祠已经建成,但谱牒还没有重修,老本手定家谱所记载的,只不过有前十世祖在做官的时候,谱里各位祖公的履历,以及各位祖太的姓氏,有很多缺失的地方,现在如果再不筹划重修家谱,以后距离过去的年代更加久远,就再也无法记忆,无法考证,将不再知道支派源头了。我虽然知道兄长的话殷切异常,但苦于家里困难,没能够协助他。于是,他个人担当起修谱的重任,调查各支祖宗的名讳几葬所。刚有头绪,忽然又要承担全县的改革运动的重任,公务缠身,日益繁忙,所以没能修成全谱。现在骤然间我应族中的召唤来续修家谱,只得长叹了。

民国壬申癸酉年(1932-1933年)代成弟和我亲弟弟等人去世前嘱咐我一定续成家谱,我心里暗自答应,却没有着手去做。民国乙亥(1935年)春天,在祭祀仪式上要用到家谱进行祝贺,往年的老谱已经不复存在,于是只有叹息往事不几年就杳如云烟。家谱没有续成,那么相承兄当年的遗墨即将失散,于是,我查阅了他当年没有写完的底稿,发现底稿里有几篇序文和几例家谱,还有各房祖宗的名讳以及葬所。其中编写的人物事迹,前后互有联系,相互印证。我就知道是他没有完成的家谱帧页。我想,汉代班超能够续完汉书,她一女流之

辈,都能够完成她哥哥没有完成的事业,我堂堂一男子,怎么忍心让我兄长相承没有完成的事,且又是我家族中不可缺欠的东西,让它半途而废呢,于是,我不顾自己见识浅薄,着手整理他遗留下来的书稿。在例中有不够精纯完备的,我删繁就简,增加了一些图表,写了一些注释,已成一家之谱,并不敢乱改底稿里的成例。族谱是用来告示后人的,所以不得不要求贴切恰当,要不怎能叫做修谱呢,写成家谱,或许能勉强完成相承兄的遗愿,至于修饰润色,只有希望族中品学兼优的人来做了。

中华民国乙亥年天贶节(六月六)十八世孙永动恭撰于自家书房

第二十二世子孙石军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611d0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c.html

《石氏家谱序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