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标解读整理

发布时间:2020-06-13 02:45: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因此,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

  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是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二)从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

  面对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提出要求,思想政治课课程(包括教材、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自身问题。

  (三)从中央当前对课堂改革的指导和推动来看

  二、确立课程理念的依据和要求(三个层面)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始终关注的因素,也是我们把握课程理念的主要视角。

  三、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一)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二)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三)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四、课程理念:我们的追求是什么?

  (一)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要着眼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

  ★力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二)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要着眼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处理好"坚持灌输""讲求实效"的关系。

  ★加强"引导",首先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三贴近)。

  (三)理念之三: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即课程建构的方法论。

  ★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这种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这种课程,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兴趣、情趣、志趣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

  (四)理念之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追求。

  ★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

  ★从以""为中心转向以""为中心。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创建学习共同体。

(五)理念之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的追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

  总之,课程理念表达了课程理想的追求,反映了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

  五、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的框架设计思路有三个基本点。

  ⊙从课程性质上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从课程理念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从课程理念上看,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据此,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二)思想政治四个课程模块的构建,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课程设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部内容目标的意义。(灵魂)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其二,课程设计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方面,它保存了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设置及其经典教学内容的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它有利于贯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看,它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展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与时俱进的新面貌。

  对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单独设置"文化生活"课程模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看: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

  ★从贯彻十六大精神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从"三贴近"的要求看: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

  ★从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看: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不仅体现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而且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三,课程设计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的支撑,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这是整合各模块内容的共同要求。

(三)理解和把握选修课的设置

  总的来讲,选修课程是在本课程的总体框架中,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相关课程。据此,我们确定选修课的思路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从选择性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置,应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

  ★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后的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比如,《经济学常识》),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比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比如,《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比如,《科学思维常识》);

  ★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比如,《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

  二是 "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课程模块的呈现,主要考虑了两方面关系。

  ★相对于大学对应学科的课程,本课程为了淡化学科的体系结构,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 "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关切,并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框架的基础;

  ★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会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也更具"探究性"的色彩。

  六、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学会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感情。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三)能力目标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五)课程目标集中表达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具体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达课程总目标,这是这次课程改革各科都遵循的规范。它反映了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转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七、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特点

(一)从内容规范上看,采用行动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内容目标,能够较为清晰地提供可把握、可测量、可操作的“标准”。

(二)以能力目标为主导,采取分解内容目标的方式,所呈现出的是网络化的组织体系。

八、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

★如何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何把握内容目标之间的弹性操作

★如何让控制教学的总量

九、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课标对教学提出了四点实施建议:

  ①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③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④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对于新理念下如何实施课程教学?

  1、教育新理念要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中。

  2、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3、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4、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 和思维空间。

  5、关注学生差异,面向学生的学习需要。

十、评价要求(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

1 下面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中的一条内容标准,这条内容标准是如何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20分)

1.3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例如,向政府的信访机构、人民代表反映情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等。

交流:观看反映舆论监督的影视节目的感受。

活动:一次民主监督行动的参与过程。

2、材料:下面是某校高二年级一道学业水平考试的模拟试题及答案要点。

人类离不开海洋,离不开资源丰富的家园。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肆意开发和狂补滥捞,近海渔业资源急剧衰竭。浙江象山21名渔老大通过电子邮件和漂流瓶,向联合国和21个濒海国家元首呼吁每年在鱼类产卵和繁殖的高峰季节停止捕鱼,并向世界渔民发出“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倡议。渔老大的呼吁和倡议,折射出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以“从渔老大的呼吁看……”为题,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各拟一个课题,并说明理由。

评分参考:

1 从渔老大的呼吁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点,在近海渔业资源急剧衰竭的背景下,需要国家规定相应的禁渔期,以增加渔业资源的发生量。

2 从渔老大的呼吁看,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国家应制定渔业生产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渔民的捕捞行为。

3 从渔老大的呼吁看,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果在鱼类产卵和繁殖的高峰期捕鱼,势必影响今后的渔业生产。(其他答案,可根据选题与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所运用知识的合理性酌情给分)

问题:

请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对上述试题及答案作简要评价。(2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d097df0029bd64783e2c85.html

《高中政治课标解读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