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分析:如果能细细体会其中每一步,就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备课时的良苦用心,体会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个真实、源


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科。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那是没有意义的。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挑战性案例4
有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高矮》一课时,觉得教材中的主题图高矮关系不明显,就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创设了一个情境图。他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2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3提问:观察这幢大楼,你发现了什么?1:我发现这幢楼有很多层。
2:我看到这幢楼有很多窗子,有很多门,有很多房间。??(4师:假如你以前曾经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从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3:我会很害怕。4:我会腿发软。5:我还怕会掉下来。


5)师:这座大楼和我们的教学楼相比,有什么不同?6:这座大楼更大。7:这座大楼更漂亮。8:要是我们能到这样漂亮的地方上课就好了????
6)师不耐烦地出示另外一张图片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三个人谁高谁矮?!
这时,教师有点急了,心想:总算引到主题上了。可是,这时已用15分钟了!自然而然,这堂课完不成任务了。1.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应该如何整合教学资源。
2.你认为该教师的引导有问题吗?如有问题请简要谈谈发生问题的缘由。
3.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与引导,并为本教学片段设计至少三个问题。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见《数学课程标准》51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片段一中的教师大胆舍弃教材中的主题图,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作为教学情境图,试图将数学学习内容高矮的导入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匠心独运。然而,学生情境学习时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思维没有指向中心问题——比高矮,总在中心问题之外画圈子最终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策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
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提供专门起导入作用的情境图。另外,从呈现的第1幅场景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教材直接注明图中的男生高、女生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导入时多费时间,也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直接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因此,


教学时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比高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案例5:片段15的认识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请用耳
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生:好!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生:伸1个。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生:12组成312等于31小于22大于1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生:3个、2个、1个。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生:5个。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分析: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尹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案例7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1很大。2非常宽松。3:很温暖、很舒服。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张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吗?可以吗?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案例8“9加几的数学片段
师:怎么计算这三个数一共是多少?(见图)19+4+1=13+1=1429+1+4=10+4=1434+1+9=4+10=1441+4+9=5+9=14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真了不起!不过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计算方法能使我们算得更快一些呢?


生:我认为先算91等于10,再算10+4等于14简单些。师:你真聪明,会用9+1等于10,再用104等于14来计算。如果题目
改成9+5你会算吗?(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实例计算方法的迁移)稍停片刻
1:我会算,把5分成1491等于10104等于142:我的算法和他不一样,我把9分成4555等于10104等于14
根据以上片断,从学生学习方式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学生用小棒摆一摆9+3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优化算法不应太早,应该暴露不同方法的弱点,使学生对方法的优劣有切实的体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真切地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如果没有接受教师有意识的要求,如果没有课堂练习有意识的强化,那么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进而,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将现行知识体系下那些相对的比较基本的方法转化成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案例9
这是一位教师讲授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一个片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即想一想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边三角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宣布小组讨论。结果,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并不让人满意,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同学把此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竟然和同学打闹起来??几分钟后学生安静下来,教师请一名学习教好的学生发言。这位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长方形有


四条对称轴??”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没听别人在说什么。
分析:综观上述案例的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一堂课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纵和随意。小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怎么样。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合作,它忽视了合作学习的本质。
合作学习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三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
因此合作学习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合作愿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承担合作学习任务,明确分工,协同交往,共创共享合作成果。这样,学生才会轻松愉悦,无所顾忌,全身心投入,才能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启发,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之花,淋漓尽致的发挥合作学习的精髓。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规范行为,发现思维的火花,排除障碍,引导深化。案例10
南桥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多媒体出示)这是个什么公园,漂亮吗?从我们学校到这个公园乘公共汽车要一元钱,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哪些地方还要用到钱?(由远及近兜圈子)案例5
在一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停放着一辆车,它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显然,教师是想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排列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规律来推理并找到答案。
这时,有一位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当教师让他发言时,他特别认真的说:这汽车开走就行了对此,听课老师全乐了,而执教教师却一本正经的对这位学生说:。。。。。。。。
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路偏离学习主题的一种现象,你认为该采用怎样的纠偏做法来处理这种情况。请你替代执教教师来完成。。。。。。。。中的内容,并说说你这样处理的想法。案例11教学片段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说明生活中掌握时间非常重要)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现在几点了?什么时候上课?几点下班?几点放学?等等,说明生活中掌握时间很重要。接着播放录像:一轮红日从东方天边升起,伴画外音,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小红清晨630起床了,800到校了,晚上900进入甜甜的梦乡。学生甲拉着大提琴,学生乙边看边问:姐姐,你学习好,琴也拉的这么棒,有什么秘密吗?甲:实很简单,秘密就在这儿!手指时钟、教师揭示课题:你想成为时间的主人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出示课题。教学片段二:谈话导入新课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看我们上课,老师心情很激动,早上500就起床了,你们呢?生1:我也很激动,我是600起床的。生2:我630起床的。~~~~~~~~~~~~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刻的?
1:妈妈提醒的。生2:自己看钟表的。
师:对了,钟表是我们用来记时的工具,有哪些同学会看钟表是那个的时刻(许多学生举手)逐一出示2008051050225


等钟面图,指名读相应的时刻,把有争议的8051050等钟面挂在黑板上。师:这些时刻你是怎么看的?指名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看时刻的方法。
以上是时、分的认识这节课的两个导入片段,请你结合教学时间对这两个课例做出简要的评价?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罗新明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


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么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生:书写。集体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集体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
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


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篇三: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搭配中的学问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标准》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创设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操作,既会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与创造性,也能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欲望,同学们的应用意识、能力加强了,创新思维也最终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活动就更精彩。二、案例描述
(一)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评析: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在游戏中进入数学学习,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
(二)谈话引入: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师: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课件:图t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师: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师: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1426
师: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评析: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起来。而学具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转化和发展。学具操作,对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同步发展十分有利。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从各方面去了解、解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并且喜欢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有意识记的发展。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40分钟教学的效益和质量。]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师: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师: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生:有顺序,不重复
师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师: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评析: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以系统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以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为导向而设计、确定和管理的教学环节,合作学习也是以团体成绩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以小组的方式来达到生生、师生互动,对教学的动态因素进行互动与反馈,达到
一种良好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汇报组1:衣服衣服裙子裤子裤子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好,不漏
师:这种方法中同样两种裤子,是哪条裤子呢?1:写了裤子,是哪条颜色裤子呢?2:第一条裤子边上画上三角形3:把第一件衣服改成上衣。汇报组
师:用哪几种图形表示两件上衣的?师:用汉字表示的有哪些组?(生举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汇报组3??
师: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板书图形表示的那种。(板书:简单,明确)(三)生活中的应用1、早点搭配。图:牛奶豆浆蛋糕油条饼干
师: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你能知道我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1:牛奶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豆浆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2:先是蛋糕和牛奶、豆浆搭配,油条和和牛奶、豆浆搭配,饼干和和牛奶、豆浆搭配。(师同步演示课件连线)师:如果增加一种点心汉堡,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18种,因为多了一种点心,再和两种饮料搭配,所以多了2种。[评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上面所获得的知识验证了正确的
搭配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2、走路中的搭配图:
百鸟园儿童乐园黄山
师: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黄山,一共有多少条路线?请学生在书上数一数几条路线?课件出示: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3、从太原经过杭州到黄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图:太原杭州黄山
三种交通方式:火车、飞机、汽车
[评析: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


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4、用123数字卡片组成三位数,有顺序的摆一摆。师带生共同摆。[评析:这个练习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5读、好、书一共有几种读法。出现六种搭配读法。
妈妈为了让我把(),特意让我每周六到图书馆()。上周六,我借了几本图书馆的阿姨对我说:你现在正是的时候,这几本(),利用业余时间()。(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三、案例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要求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感受。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进来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


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二)动手操作,让学生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三)动手操作,让学生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fa2608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f1.html

《小学数学教案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