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间歌谣

发布时间:2020-04-22 05:22: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八章民间歌谣

第一节歌谣的界定与分类

一、歌谣的界定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包括民歌民谣两部分。《诗经·魏风·园有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可见古人是把歌和谣分别看待的。《毛传》注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即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不配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因为要合乐歌唱,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守一定的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讲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歌谣的分类

中国歌谣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在编纂《中国歌谣集成》时,将它们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

1、劳动歌

包括各种号子(船夫号子、搬运工人的装卸号子等)、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劳动歌起源很早,至今仍有不少伴随民众的劳动生产活动留存下来。

2、时政歌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表示对社会政治的褒贬美刺。

3、仪式歌

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有的论著把它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四种。其中礼俗歌在民间最为流行,如出嫁歌、婚礼歌、孝歌或丧歌、起屋上梁歌等。

4、生活歌

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从不同侧面表现各行各业、各种不同遭遇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等。

5、情歌

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它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侧面,如初识、试探、互相赞美、热恋、离别相思、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等,均有生动的反映。在爱情生活比较自由的少数民族地区,情歌尤为发达,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艺术性高,往往是歌谣中的精品。

6、历史传说歌

民歌中有一类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内容的歌谣,是民众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的的集体表达。这类歌谣统称为历史传说歌。以前,民众中少有识文断字者,因而就谈不上从书本文献获得历史知识。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观念。只不过他们的历史知识以及表达历史认知的途径与文人不同而已。民间文学中的大部分体裁都是他们掌握历史知识的途径,历史传说歌就是如此。

7、儿歌

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所创作,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在儿童中长期流传的歌谣。儿歌这个概念,是五四以后歌谣学运动时期才提出来的。在我国古代,儿歌被称为童谣孺子歌小儿语等。

其中童谣使用最为普遍。古时的童谣包括儿童自己创作的歌谣、成人创作专供儿童吟诵的歌谣,以及各个时代产生的表达人民政治态度和呼声的短歌。现在的儿歌则是专指儿童歌谣。

儿歌可以分为游戏儿歌、教诲儿歌、绕口令等。

以上七类,是着重按歌谣的内容并结合它们的某些特殊功能来划分的。歌谣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按照时代,可以分为古代歌谣、近代歌谣、现代歌谣、新民歌等;按照歌唱者职业,可以分为田歌、樵歌、牧歌、渔歌、采茶歌、夯歌等;另外还可以按照民族、地区、语言、格调等进行划分。

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就集结了十五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灵活分类。

第二节民间歌谣的特征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意真切,坦露心声

历史上盛赞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切自然、感人肺腑的学人不乏其人。如明代李开先就说:

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见浦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甲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1页】另一位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也认为山歌最可贵之处在于其情真:

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见浦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甲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105页】清代大诗人黄遵宪将民歌比作天籁,他写道:

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见吴超《中国民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第118页】天籁就是民歌的情真。

很多山歌本身也道出了这个特点:

哥一声来妹一声,好比先生教学生,

先生教学还有本,山歌无本句句真。(苗族)

山曲儿好比没梁子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

心里有甚就唱甚,山曲儿句句都是真。(内蒙)

裁衣要从衣襟起,唱歌要从心里来。(四川)

【见吴超《中国民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第119页】

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我国许多民族在诗歌艺术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民间歌谣的形式和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仅就人们较为熟悉的,便有四句头、五句子、十字调、信天游、爬山调、花儿、乱山歌、藏族的鲁体谐体、壮族的等多种格调。既有字句结构整齐划一,也有长短不齐的;既有节奏韵律十分谨严,也有相当活泼自由的;有的以固定的结构形式体现出自己节奏韵律的特点,有的则按对称的方式灵活变换字句结构,造成诗的旋律;有的适于抒情,有的适于叙事。

它们往往渊源久远,在劳动人民口头上,又适应生活内容同语言的发展而有所创新,从而成为我国各族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美学趣味和诗歌传统的生动反映。

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歌谣的传统手法为赋比兴,劳动人民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借以抒情或叙事,从而使歌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

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微妙的内心情感,在民歌中运用很广泛。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民间歌手创作民歌或用赋、比、兴中的一种,或将两种甚至三种表现手法在同一首民歌中结合运用,创造出情景交融、饱含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下面举一些典型优美的例子:

小小鲤鱼xx腮,下水游到上水来,

游过千张金丝网,游过万座xx

情哥钓我我上来。

送妹送到小桥头,手扶栏杆望水流,

桥下xx长流去,小妹一去不回头。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流岸不流,

刀切藕断丝不断,我俩结交永不丢。

第三节民间歌谣的价值、传承及研究

一、歌谣的价值

民间歌谣是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其社会实用价值而言,歌谣直接介入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它们对现代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文学史上,民间歌谣曾给历代文人诗歌以巨大的影响。《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概述歌谣研究会搜集歌谣的目的除了作为学术资料以备专门的研究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大力号召采录民歌,也是着眼于推进新诗的民族化与群众化,他在给陈毅谈诗的那封信中就明确指出:

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第608页】

二、歌谣的传承

民间歌谣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正如一首广西民歌所唱的:

唱歌不是人发癫,也是古人代代传,山歌好比长江水,不是才流这两年。歌谣的传承不同于传说、故事,有其独特的方式和传统。歌谣的传承主要是靠传统歌圩的拥载,世代歌师的传扬和宗教活动等方式寄存的。

歌圩是青年男女定期聚会的歌唱活动,也称歌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名称,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盘王节,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唱哼节,彝族的跳弓节等。歌圩为歌谣的传承、发展、提炼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每一代人的歌唱活动中,都会涌现出一批智慧和歌才超群的歌手、歌师、歌王,他们在歌咏文化的滋养下成长并脱颖而出,成为歌谣传承的中流砥柱。同时他们也以自己的才华,在歌谣创作实践中,丰富了歌咏文化。

借助宗教活动寄存的,主要是一些古歌。壮族的许多古歌就是寄存在师公唱本中得以代代相传。这些古歌在后来则从宗教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山歌唱本。

三、歌谣的研究

歌谣学在我国有深厚的基础。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就是从五四时期出版《歌谣周刊》、搜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钟敬文选编的《歌谣论集》,朱自清所著《中国歌谣》(据在清华大学授课讲义整理而成),胡怀琛的《中国民歌研究》,是我国早期歌谣研究的成果。

歌谣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再次出现热潮,直到八九十年代才渐趋冷落,积累了很多成果。在整体研究方面,有天鹰的《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张紫晨的《歌谣小史》,朱介凡的《中国歌谣论》,吴超的《中国民歌》等;对不同体裁样式和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歌谣的研究方面,有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黄勇刹的《壮族歌谣概论》,钱静人的《江苏南部歌谣简论》,天鹰的《论吴歌及其他》,韩燕如、郭超的《爬山歌论稿》,王克文的《陕北民歌艺术新探》,枫波的《鄂西山歌初探》,赵宗福的《花儿通论》等。由段宝林和过伟主编的《民间诗律》和《中外民间诗律》,对中国各民族和部分外国民歌的格律进行了广泛而精细的考察。而《中国歌谣集成》已经出版了几个省份的卷本,全部出完后,将是中国歌谣学最具权威性的划时代成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fe66b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cf.html

《第八章 民间歌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