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教师版

发布时间:2019-07-20 16:18: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外文言文阅读(七年



1.愚人食

2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

4.戴震难师

5.曾子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永某氏之鼠

11.魏文侯从

12.原谷

13.截竿

14太丘与友期行

15羊子妻

16.子毁乡

17习惯说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江之麋

21.木

22.《李将》(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

26.三人成虎

27.郢燕悦

28

1、愚人食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已,更。既得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故。少有尚,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食已口爽,反其患。

【注】:昔:从前;已:听;益:增加;所以:表原因;:因;口爽:味觉败

一、自《百喻经》。《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求那毗地。《百喻经》称'',就是指有一百篇譬故事,但原真正的譬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有两种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构形式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述一个佛学理。它从梵文  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二、【文】

从前,有一个愚人,到人家去做客。主人他吃,愚人得菜的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又加上一些。愚人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自己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有了。很少就如此美味,何况多了?愚人他没有智慧,就只吃(不吃菜)。(只吃)味觉败坏,反而成他的患。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至于他家(

既得美( 缘有盐故(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所以美者,故。



食已口爽,反其患。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在哪些方面。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①到

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有了

就空口吃,吃得口味坏,果反被所害。

3 语言:所以美者,故。少有尚,况复多也?或者,作:愚人无智,便空食他以菜的味道好,就是靠,于是只吃,不吃菜。

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成了谬误

2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子待虎而刺之,是一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而有刺两虎之名。

一、《国策》是一部国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周及秦、、楚、、魏、、燕、宋、、中山各国之事,事年代起于国初年,止于秦六国,240年的史。分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述了期的游之士的政治主和言行策略,也可是游之士的实战手册。作者并非一人,成并非一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西刘向三十三篇,名亦刘向所定。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末年学家、目学家、文学家。



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之累。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

--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亡羊而牢,未为迟也。《国策·楚策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两者不肯相舍,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之,毛羽不丰者,不可以高

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庭若市。《国策·齐策一》

返璞--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战国策·齐策》。

狡兔三窟--狡兔有窟,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二窟。《国策·齐策四》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子若以我不信,吾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之畏己,以畏狐也。《国策·楚策一》

惊弓之--弓弦响,惊密林之。安步当国策·齐策四》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国策·秦策》目而国策·秦策》高枕无国策·魏策一》

国策·楚策》画蛇添足《国策·齐策二》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三人成虎《国策·魏策二》阳泣国策·魏策四》

二、【文】

有两只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管与止住他老虎,是凶暴的物;人是它的美味。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你等两只老虎受后再刺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得一下子死两只老虎的名声。(成二虎相争)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管与止之( 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小者必死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人者,甘



子待虎而刺之,是一而兼两虎也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答】

4.概括说说你从文中得到了怎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 卞庄子(代 那么 小的老虎

2.①人是老虎最美好的食物。 你只需等待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就是一而能得两只老虎了。

3.文章的寓意:智慧利和荣耀 事半功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启示:我做事情要运用智慧,善于察,仔思考,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甚至是事半功倍。

3、王右军诈

王右①年减十岁时,大将之,恒置中眠。大将先出,右犹未起。臾,钱凤③入,屏人事。都忘右中,便言逆。右军觉,既,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孰眠。敦事造半,方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乃吐唾从横,信其熟眠,于是得全。于人称其有智。

【注】(1)王右:即王羲之。(2)减:不足,少。;减十:不。(3)大将:晋朝大将王敦。(4)甚;很;非常。(5)恒:常常,常。(6:曾。(7臾:一会。(8钱凤:人名,字世王敦的参,助敦叛晋,后被。(9)屏:通手下退出,退避。(10:醒来。(11)既:但是。(12)阳:同,假装。(13:假装。(14)孰:通。(15)相与:共同,一起。(16)及:等到。(17)从:通。(18)其:第三人物代,代他的。(19:的确。

一、出自《世·》,述了王右在面危机关自己的故事。并指后人遭遇不、面临险随机应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以自救。《世》是南朝宋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集,主要记载汉末至晋士大夫的言事。又名《世》。《世》是中国魏晋南北朝''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集。它原本有八卷,被失后只有3卷。

二、【文】

王右(王羲之)不到十岁时,大将(王敦)很喜他,常常他在自己的里睡。大将先从里出来,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摒退其他人讨论大事,都忘了右军还里,便一起密叛乱的细节。王右醒后,听到了他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道:不得不掉他。等到他打开子,发现边还有口水,就相信他在熟睡,于是右的性命得以保全。当王右有智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王右年减十岁时 未起(

相与大惊曰( 及开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军觉,既,知无活理



信其熟眠



3.王敦什么认为不得不除之

【答】

4人称其有智,你认为王右的智表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要概括。

【答】

5、启示:当我遭遇不、面临险当随机应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以自救。

【参考答案】

1.①不 一起 等到

2.①王羲之睡醒,已听到他们谈论,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

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

3.因王敦与钱凤的是叛逆的阴(便言逆),一旦泄露出去可是要九族的,所以如果睡在中的王羲之知道此事,必是要除去的。

4.睡在中的王羲之无意中听到了王敦与钱凤叛逆的阴,知道没有活路了,不的他没有惊慌失措,就佯装出熟睡的状(假装呕吐弄脏脸和被子都全然不知),骗过了王敦与钱凤的眼睛。是他机智人的地方。

4、戴震nàn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目成,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一章以下,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曾子之意而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朱文公何人也?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矣?曰:几④二千年矣。“”⑤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先生:老里指戴震。是年:里指1733年,年戴震十。乃:才。能言:说话。盖:里指推蓄:藏,蓄。就傅:跟随老。言:字。塾:私塾,指自家内的学校。何以:以何,凭什么。述:述。人:学生。:回答。相去:相隔。去,距离。几何:多少。几:差不多。然: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一、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塘湖居士,吴老人。

二、【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教《大学章句》到《右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下来的呢?'回答他:'这是朱熹说的。'()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回答他:'宋朝人。'(戴震):'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周朝人。'戴震追:'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蕴蓄者久矣(   ) 日数千言不肯休(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   ) 朱文公何以知然(   )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之?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3.文中戴震的学习态度和学方法与《论语》所提倡的哪些点相一致?你各列一句。

【答】

4.塾师为什么把戴震非常儿

【答】

5、启示我最重要的是刻苦和勤学好,而没有笨与明的分歧,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好的收

【参考答案】

1.①蓄,累  ②每日,每天  ③距离  ④些 

2.①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而由曾子述的?

无法回答,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啊。

3.学习态度: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学方法:学而不思罔。

4非常词蕴比,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他敢于疑,凡事都大胆的一个什么;不盲目听从,能极的独立思考问题。(意思即可)

5、曾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之,妻止之曰:特②与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⑴之市:到集市去;之,到。⑵女:你回去吧。 女,通'',人称代,你。⑶:等我回来猪。:我从街上回来。 :'',返回。彘:'zhì',意猪。⑷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⑸(曾子欲捕彘):,指猪。⑹特与:只不与小孩子开个玩笑了。特……:……罢了。特:只不,只是。:开个玩笑。 :''了。⑺非与:不可同他开玩笑。⑻待:。⑼子欺之:你欺他。子:你,对对方的称呼。之,代,指儿子。注:文章多'''曾子'的子是古代人的尊称,'今子欺之'的子是您的意思,'其子随之而泣'的子是儿子的意思⑽而:;就。⑾成教:教育有效果。⑿逐烹彘也:于是就猪煮肉吃。

一、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族,战国末期国人(今河南省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出自《非子·储说左上》

曾子(505~436),姓曾,名参,字子,春秋末年南武城(今属山沂市平邑南武城)。十六拜孔子为师,他勤好学,得孔子真极推行儒家主播儒家思想。

二、【翻】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你回去,等我回来你吃。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上要去猪。他的妻子阻止他我不是和孩子开玩笑了,你居然信以真了。曾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今天你欺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猪煮肉孩子吃。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曾子之妻之市( 其子随之而泣(

顾反为女杀彘( 子而不信其母(

2.用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妻止之曰:特与耳。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该杀猪,曾子和他的妻子持不同的点,分析他各自的理由。

【答】

4.由文中我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怎的父

【答】

5、启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父母的言行子女将来的成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以培养他良好的品德。曾子这样做完全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了一猪,眼前利益受,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

【参考答案】

1.①到 跟随 ,返回 于是,就

2.①妻子制止他我只不是和小孩子开开玩笑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交给他欺骗啊。

3.曾子的妻子认为该杀,理由是说杀猪只是跟儿子开个玩笑,好哄孩子回去,不他跟自己去集市,不必当真。曾子认为该杀,理由是答了孩子的事要实现,否没有法教孩子信。

4.曾子是一位言而有信(信,诚实)的父,同他通过细小之以身作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教子有方。

6、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已死,其首五百金,反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安事死而捐五百金!涓人曰:且市之五百金,况生乎?天下必以王能市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至者三。

【注1.君人:当君主的。2.(juān):宫中管清洁的官。3.:向,4.:派,派遣。5.:指古代货币位。6.:'',返回。7.安事:犹言'何用';哪里用得着;怎么能。。8.:丢掉,白白花费。9.:回答。10.:尚且。11.:买。12.于是:(种情况下)。于,在;是,13.不能:不到,不14.(jī):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15.:并非数,表示很多。

一、千金市骨是一个汉语,意用重价购买千里的骨,比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出自宋·黄庭《咏李伯干三子由韵》。

二、【翻】古代有个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了很多年仍找不到。一位近侍之臣国君:'请让我来找它吧!'国君派遣他出去找了三个月,之后找到了一匹千里(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500了死头颅,回来告国君。国君非常生气地:'我要的是活,你白五百金买这的尸骨回来有什么用? '侍臣回答道:'一匹死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下,况且是活的?天下人都一定会认为大王是用重价千里的。很快就会有人献!'果然不出一年,国君得到了多匹人献来的千里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反以君( 且市之五百金(

天下必以王能市 于是(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所求者生,安事死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死,涓人却买其首五百金,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则故事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反:通,返回。 市: 以:认为 是,

2.①我要的是活,哪里用得着浪五百金买这?

以后,不到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好几匹人主献来的千里

3.使天下以王能市,从而得到千里。(或们认为君王的确渴求千里,从而主。可引用原文或自己概括回答,意即可。)

4.①人不要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为长远做考

吸引人才,就应该做出才惜才的姿,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事业兴旺。

7、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曰:外官不易,宜慎之。其人曰:有高帽一百,适人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直道事人④,何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其人出,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①: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比不合,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⑥首:点

一、樾(1821~1907),清代学人。字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曾担任翰林院修、河南学政。其弟子有章炳麟等人,是平伯的曾祖父。现苏州曲园是樾故居。

二、【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的人称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我准了一百高帽,碰到人就送一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很生气,们应以忠直之道人,何如此呢!”那人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头说你的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我(准的)一百高帽,在只剩下九十九了。

阅读练习

1. 文中高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

2.“外官是指什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到一个相

3. 文中末句是什么意思?

4. 加点的意思。

1)俗以喜人面者(

2)适人送其一

3)今止存九十九矣(

4)其人出,人曰(

5. “有高帽一百汉语的正常应该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句中加点是人称代的句子有(

A.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

B. 师曰:外官不易,宜慎之。

C. 其人云:有高帽一百……”

D. 怒曰:直道事人,何如此!”

E. 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

7. 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有高帽一百,适人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

8. 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行了透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阿奉承

2、首都以外的官。京朝官

3、准了一百高帽,第一顶刚才已了。

4、(1)当面 2)就 34)告

5有一百高帽

6ADE

7、我准了一百高帽,碰到人就送一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8、(1)人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

2听好,喜奉承是人的通病。

8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王而先问岁与民,而后尊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注

1王:时齐王建,襄王之子。威后: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政。2:启封。3亦无恙耶:年成好吧?,年成。亦,,无。无恙,无,犹言平安无事4:通5、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里来。6、苟:假如。

一、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古代国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事》《长书》《修》等名称。西武帝,刘向行了整理,按周、西周、秦、、楚、、魏、、燕、宋、、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取名国策》。

二、【文】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老百姓好王好使者不高下臣奉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里来,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年成和百姓,不是把的放在前面,把尊的放在后面威后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能不根本而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书未发( 岁亦无恙耶(

使者不 不然(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苟无民,何以有君?



3故有舍本而末者耶?句中提一个成,并说说句中的具体指什么。

【答】

4合故事内容,说说赵威后是一个怎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 打开 年成 ,高 这样

2. 怎能把低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②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

3舍本求末”/“舍本逐末指民,即老百姓,,即国君。

4威后是一个以民本,关心百姓疾苦的人。

9、学弈

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使 / 弈秋 / / 二人弈,其一人 / 专心致志,惟/弈秋/;一人 / / 听之,一心以 / 鸿(hόng)(hú) / 将至,思 / 援弓(zhuό) / 而射之。/ 与之 / (jù)学,弗(fú)/若之矣(yǐ) / 其智/弗若与(yú)?(yuē):/然也。 自《孟子·告子》)

【注】弈秋:弈:下棋。(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弈秋。通国:全国。通:全。之:的。

善:善于,擅。使::教。其:其中。惟弈秋之听:只听弈秋(的教)。听之:然在听

认为得。鸿鹄:天。(大雁)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思:想。弓:弓箭。:古丝绳的箭。之:与之俱学:个人和那个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弗若之矣:成却不如另外一个人。是其智弗若与:因他的智力比人差?曰:。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矣:了。弗:不如

一、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亚圣公',尊称'亚圣',其弟子及再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写完成。

二、【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心致志的学,只听弈秋的教;另一个人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却一心以有天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不如前一个人好。道是因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不是这样的。

1.解下列句中加点的

使弈秋二人弈( 一心以鸿鹄将至(

思援弓而射之( 惟弈秋之听(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本文通学弈件小事,作者意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教 认为 ,指代鸿鹄、天

2.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有名的擅下棋的人。

(难道)说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

3.学习态度不同,致学效果不同。一人心致志(一心一意、全神注、聚精会神)另一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心神不宁);或者直接写文中句子也可以(一人心致志,惟弈秋之听;一人听之,一心以鸿鹄将至)

4明了学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的道理。意思即可。

10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己生直子,鼠,子神也,因鼠。不畜猫犬,禁僮勿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食而无。某氏室无完器,椸②无完衣,食大率③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

,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捕之。鼠如丘,弃之隐处,臰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三戒》

【注】⑴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⑵畏日:怕犯日忌。旧迷信,认为年月日辰都有凶吉,凶日要禁忌做某种事情,犯了就不祥。⑶拘忌异甚:禁忌特奇怪;禁忌迷信特多。⑷生直子:出生的年份正当农历子年  。生在子年的人,生肖属鼠。直,通'',正当。⑸子神:子的生肖神。⑹僮:童仆,里泛指仆人。⑺仓廪(lǐn):。庖厨:厨房。⑻悉:全,都。恣:。⑼椸(yí):衣架。⑽累累:一个接一个。兼行:并走。⑾窃(niè):偷咬东西。⑿阴类:在阴暗地方活西。⒀盗暴:盗吃食品、糟踏物品。⒁(hé):闭门窗。⒂撤瓦:搬开瓦器。一撤除屋瓦⒃:悬赏、奖励僮仆。一说指'雇工'

一、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元九年(793),二十一的柳宗元士及第,授校郎。二十六又中博学宏科,调蓝田尉,升察御史里行。与刘禹等参加主改革的王叔文集,任礼部外郎。'革新'后,被贬为永州司。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愈倡古文运,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健,理透。山水游多有寄托,尤有名。寓言笔犀利,诗风清峭幽。著有《河先生集》。

二、【文】

永州有一家的主人,特畏惧犯忌日。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是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老鼠恣意横行,放任不管。

因此老鼠就相互告,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却没有任何灾个人家里没有一完整的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喝的西,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和人在一起活,到了夜晚,西,打打闹闹出的声音千奇百怪,得人睡不成,而他始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后来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猛,认为这家人还跟以前的那家人一样。新搬来的人看见了说:'这些应该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是怎样到达这样的地步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大,撤除瓦器用水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追捕,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们认为这样喝足并且没有灾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恒持久的!

1.下列句中加点的

己生直子( 鼠(

阖门( 臰数月乃已(

2.汉语句子。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



彼以其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3.概括文中永某氏之鼠的原因。

【答】

4.本文自柳宗元的《三戒》,文中作者借永某氏之鼠意在刺哪人?

【答】

【参考答案】

1. 认为 于是

2. 后来住在里的那个人(鼠)是在阴暗穴居活的令人厌恶西。

把天天能没有灾当作是可以久的啊

3.一是因室的主人了,他的好也随之改;二是因为这些老鼠不知道外界的化依然胡作非,不懂得收

4.本文借永某氏之鼠意在刺那些只知道抓住幸得到的机而任意胡作非、不懂得收终导致灾的人

11、魏文侯从

魏文侯使羊①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②。文侯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仁君?文侯怒,任座出。次翟璜,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君仁臣直。向者③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下堂迎之,以上客。

【注】魏文侯:魏国国君,名叫魏斯。使:派使。羊:人名。伐:伐、攻。中山:中山国,的一个小国。克之:攻占了中山。克:攻下,攻克。之:代中山。:魏,魏文侯之子,后君,即魏武侯。出:快走。里是任座主子盛怒,快步走出。:指小步快走。何以知之:根据什么这样认为。知:认识认为。以:无。向者:先前,才。是以:因此。反:通,返回。以:把……

一、出自《治通·

治通》(常作《》),由北宋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1362年的史。《治通》是中国第一部年体通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年体史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司光的《治通》与的《》并列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史学两司

二、【文】

魏文侯派羊攻打中山国,予以攻克,封自己的儿子魏。魏文侯群臣:我是什么的君主?大家都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自己的儿子,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翟璜,翟璜回答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你何以知道?回答臣下我听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才任座的很耿直,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上客。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魏文侯使羊伐中山 克之

翟璜( 对曰

2.汉语下面的句子。

何以知之



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3.用自己的话说说翟璜认为魏文侯是仁君的原因。

【答】

4.根据魏文侯一怒一悦的化,合故事内容,从正反两方面价魏文侯是怎的人。

【答】

5、启示:善于纳谏能改。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利于病要学会听取他人正确的建,知道错误要善于改正。 【参考答案】

1.①派使,派遣 攻下,攻克 第二 回答

2. 凭什么知道我是仁君件事。

魏文侯自下殿堂迎接任座,把他当作上客。

3.翟璜听君主仁明,那么他的臣子就耿直(直率),先前任座说话很直率(直接),所以能明魏文侯是仁君。 (如果照抄君仁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不得分。)

4.反面:魏文侯把中山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弟弟,可他是个有私心的人;魏文侯任座直言自己的不足感到很气,可他不能正自己的缺点。

正面:魏文侯能听取翟璜委婉的劝谏,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待任座,可他的智慧,善于听取他人的意,礼待臣。

12、原谷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ƒ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悔之,乃养。

自《太平御》)

【注】捐:抛弃舆(yú):手推的小 ƒ凶:不吉利

《太平御》是宋代著名的类书北宋李昉李穆等学者奉敕纂,始于太平二年(977)三月,成于太平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编为千卷,所以初名《太平总类》;成之后,宋太宗三卷,一周,所以又更名《太平御》。全以天、地、人、事、物序,分成五十五部,可古今万象。中共引用古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文学类书《文苑英》和小说类书《太平广》合称宋四大

二、【文】

原谷有一个祖父,年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此十五,好言规劝亲说祖父 生儿育女,一子勤劳节俭,你怎么能因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背道的。不听从(他的告),做了手推的小,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后面,把小推收了回来。父亲问什么收回不吉利的器具?原谷等将来你老了,我就不必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在先收起来。感到愧,自己的行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养。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谷年十有五( 谏父曰(

负义也( 无需更作此具(

2.汉语下面的句子。

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汝何以收此凶具?



3.用自己的话说说原父惭而悔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

4.你从文中的事例中看出原谷是一个怎的人?请举出相关语句加以佐证。

【答】

【参考答案】

1.①,用于整数和零数之 规劝 再,另外

2. 哪有(因他)年老而抛弃他的呢?(你怎么能因他年老就抛弃他呢?)

什么回来个不吉利的西。

3.自己不孝敬父被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愧。

4.孝的人。如: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中可以看出原谷体祖父的辛,并认为抛弃祖父是不道德的行,可以看出原谷孝。(或有智慧的人:跟随父来教育父要教育父要孝敬父母。)(人物形象1分,1分)

13、截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②至,曰:吾非圣人,但事多矣!何不以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俄:不久 老父(fǔ):古时对的男人的尊称 选自《太平广记》

一、《太平广》是古代文言纪实的第一部集。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全500卷,目10卷,取材于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释藏主的著,属于类书。全材分92类﹐又分150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其取材重点所在。此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故事集。多已失在本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作品,全而得以流

二、【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要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进不去(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仅仅到的事情多了,什么不用子将竿在当中截断后入城呢?(那个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法)将竿子截断了。世上没有比更愚蠢的事了。1.解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竖执之( 何不以( 中截而( )入

遂依而截之(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计无所出。



吾非圣人,但事多矣,何不以中截而入?



3.理解文意,用自己的言回答问题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进入城门的人,起初先( ),后( ),都不能入,一位老者的主意是( )。如果你是文中的竿者,你将会怎么竿城(不能改竿本身的度)呢?

4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人和老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作简单评价并说说这个故事了你怎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握,持,拿着 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也可不 以:用

遂:于是,就

2.①走投无路,想不出什么法(城)。②我(然)不是圣人,但的事情也多的了,(你)什么不用子从中把竹竿入(城)呢?

3着拿竹竿;横着拿竹竿; 子从中把竹竿入(城);把竹竿横来,扛在肩上,走去。(言之有理即可)

4人:愚蠢,缺乏主,盲目听从,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不知通等。

老父:自作明,佯装内行,好

:遇到任何事情要懂得通,思要灵活,不要片面和固,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不要盲从。

自作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所以不能当自作明、好的人。虚心求教的人同应积动脑筋,不能盲目地人的意

14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无信;父,是无礼。友人,下引之,元方入

自《世》)

【注】①期:时间;②元方: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③委:抛弃,舍弃。

一、《太丘与友期》一章出自义庆编写的《》,述了元方与来客对话时景,告们办事要讲诚信,人要方正。同时赞扬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族,原籍彭城(今江徐州),世居京口(今镇江),南朝宋文学家。著有《》,志怪小幽明》。

二、【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年七,在外玩耍。朋友元方:你的父(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在已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道:真不是君子啊!和人相出行,却人自己走。元方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是不信用(的表);孩子他父是没礼貌(的表)。朋友愧,下去拉元方,元方也不回地走了大

1.解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过中不至 ()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入

2.将下列文言句翻汉语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友人,下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友人,下引之,而元方入,你如何理解元方的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到;②离开;③才;④回看。

2.①友人于是真不是人啊!与定一起出行,却人自己走了。

友人感到愧,就下来拉他。

3.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仪。对粗俗的客又体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也可以理解元方确有失礼,他背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尊敬长辈。况且天下人,知能改仍不失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便底否定一个人呢?(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 做人要守信用、礼貌。

15羊子妻

羊子行路,得金一以与妻,妻曰:志士不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求利以其行乎!羊子大,乃捐①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妻跪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机而言曰:生自蚕,成于机杼。一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今若断斯也,捐失成功,稽②废时月。夫子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③德;若中道而,何异断斯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注】 捐:弃,舍弃。 稽:延。 懿:美好。

一、(出自《后汉书》)范(公元398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众家《后汉书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反罪被止,写成了十,八十列。原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二、【文】 

  羊子在路上行走,曾经捡到一块别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了妻子。妻子我听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人的失物、求私利来玷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出拜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他回来的故。羊子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机前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一根累起来,才达到一寸,一寸一寸地累,才能成丈成匹。在如果割断些正在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出布匹),延荒废时光。你累学,就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www.szzx100.com

羊子行路( 妻跪其故(

妻乃引刀机而言曰( )④累寸不已(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ww.szzx100.com

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夫子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短文通羊子妻的哪几件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第二段中羊子妻是如何巧妙地劝诫丈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参考答案】

1.①曾 ……的原因 疾走 停止

2.①出久了心里思念,没有其它特的事啊。

累学每天学到自己不知道的西,来成就自已美好的德行。

3羊子妻夫捐金、夫复学二件事。(或劝谏丈夫改正行路拾行和规劝丈夫学求知。)(意对即可) 4羊子妻用纺织作比,读书应当日月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的道理,从而巧妙劝诫丈夫的。(大意即可)

16、子毁乡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③曰:毁乡校,何如?曰;?夫④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行之;其所者,吾改之。是吾也,若之何之?我忠善以怨,不作威以防怨。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不才。若果行此,其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也,曰:以是之,人不仁,吾不信也。

【注】 ①校;古时乡间的公共所,既是学校,又是人聚会事的地方。 执政:政事。然明: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退: 工作完后回来。⑤忠善:尽力做善事。:减少。(6)作威; (7)(jù):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 ,疏通,引(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 ,的确。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称。不才:没有才能。 (13)二三:些,几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只有十 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一、出自《·襄公三十一年》。左丘明,姓左丘,名明(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国人。左丘明世代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详细议论精辟的年史《左》,和存最早的一部国史《国》,成史家的开山鼻祖。《》是儒家典之一,与《公羊》、《谷梁》合称《春秋》三。《公羊》、《谷梁》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春秋》,而《左从丰富的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二、【文】国人到校休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国大夫然明产说除了,怎么产说为什么废除掉?那些人利用一天工作劳动之余在乡校彼此交游,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来防止怨恨。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防怨)就像防止河水决一:河水大决口造成的害,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流,不如我听取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然明我从在起才知道您确可以成大事。小人确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国真的就有了依靠,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看来,人们说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然明___________ 毁乡校,何如 ___________

然犹防川也___________ 不如吾之也__________

2.用汉语下列句子。

是吾也,若之何之?



忠善以怨,不作威以防怨。



3合全文内容,说说是一个怎的人。

【答】

4毁乡这个故事,带给后世治国者很多启示。请你说说后世治国者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迪。

【答】

【参考答案:】

1.①…… 怎么 但是,表 ……当做

2.①是我的老什么要掉它呢?(要出:是:;若之何:什么)

我听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能堵住怨恨。(要出::减少;防:堵住,堵塞)

3.一方面,他主保留乡校,他认为其所善者,吾行之,其所者,吾改之,是吾也。他把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信息的所,而且注意根据民众的意整治国的政策和行,是一个开明的,善于听取民众意,有远见、治国有方的政治家;另一方面,他能从百姓的利益出,尊重百姓的意愿,也是一个仁厚慈民重民的人。

4.作为统治者,要广开言路,广泛听取民众意,从百姓的利益出,适时调整治国的政策和行,疏民怨,实现社会的和。避免因维护的秩序与威福,而制群众的意愿,民怨越越深,于民于国不利,于己也未有长远之利。

17习惯说

  蓉少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仰而思;思有弗得,室以旋。室有洼,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地坦然,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之中人⑤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乎慎始。

【注】1蓉:作者自称。少:年少,年小。2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3 俯:低4 弗得:没有心得。5 旋:徘徊。6 径尺:直径一尺。7 浸(qīn)淫日广:日向外展。8 履:,走。9 苦:是。zhì):倒。10 先君子:就是自称死去的父。先,称已亡故的前辈时使用的尊称。11 顾:看。12 语:告诉。13……为:哪里还谈得上……14 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平:填平。15 蹶(jué)然:急速的16 坦然:地面平坦的子。17 既:已。18 (zhòng)人:适合于人,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19 适:适

20 故:故。21 窒焉:受阻碍的子。窒,阻碍。宁:安宁。22 习:积习、习惯。23 语之:对他谈了这事。

24 浸淫日广:逐地越来越大。25 不与洼适:不能适凹地。26 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27 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一、《习惯说》一文,写于清代,作者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人。他精通古文,著有《养晦堂文集》14卷及《思辨》等作品。本文自《养晦堂文集》。是古代议论明一文章的称,文章短小精悍,主要用来明某种点、某一事物的理,或是通某个象来明道理。

二、【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在养晦堂  西屋子里读书。(刘蓉)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屋有洼坑,直径一尺,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扭,时间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来到屋子里,向四周看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刘蓉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感地面突然凸起一,心里一惊,低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刘蓉很扭地走了多天才渐渐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所以君子做学,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慎。1、解下列加点字。

每履之( 顾而笑曰(

及其久( 故君子之学(

2.用汉语下列句子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胞》中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本文中的哪句

话与爸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一致?

【答】

4试联实际生活谈谈本文主旨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① 踩、踱步 等到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 屋子里有一洼坑,直径一尺,逐渐扩展每天都在大。

之后,刘蓉又在屋里思考问题,踱来踱去,心里一惊,感要被倒似的,低一看,地面好像忽然凸起一

3.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

4.本文主旨句故君子之学,乎始慎。君子求学,在慎重的待开始段的习惯养成。习惯对自我的展至关重要。例如:开始学写字,要做到一拳、一尺、一寸此以往,才能写正字,保持力的良好,若一开始就以随便的姿写字,那么时间字没写好,力也急退步,可见习惯对是十分重要的,一开始就培养一个好习惯持,一生受用。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以成性,遂至于斯。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1馁:饥饿。2栖:停留,里指藏。3阴:暗中。4夫:发语词,无实义5斯:(地步)。6孰:7徐:缓缓地,慢慢地,里有真的、严肃的意思。8谕:使……明白。9省:反省。10归:承认。11一:整个。12岁饥民馁:荒年,百姓饥饿13盗:小14自是:从此。

一、《陈实与梁上君子》是出自《后汉书》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述的是东汉时期一位叫陈实的古人发现藏在屋梁上的小后,通巧妙智慧感染教化小改邪正的故事。后来人把小便称梁上君子。

二、【文】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成了这样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开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1.下列句中加点的

时岁饥民馁( 有盗夜入其室(

遂至于斯( 自是一无复盗者(

2.汉语下列句子。

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3.有一个成出自本文,它是 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地方体陈实为人仁爱找出相关句并作要分析。

【答】

5、道理人要人,要给别人改正从新的机会.更要尊重人。哪怕方犯了错误也要给对方足的尊

【参考答案】

1.饥饿 用作状,在夜里 于是,就 又,再

2.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好。

陈实知道他贫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

3.梁上君子。在梁上的君子,比在有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4.有一颗宽容之心。想到时岁饥民馁,想到小自投于地,叩头归,他决定一个改正从新的机会,并之以情教他,使其能错误中走出来,重新做人。自是一无复盗者。

有一尊重他人之心。梁上君子者是也。注重措辞,足以表现对的尊重,哪怕方犯了错误给对方足的尊

有一之心。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19、割席分坐

管宁与歆,俱为东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菜,地有片金,管挥锄而不,与瓦石无异。捉而喜,窃管神色,乃去之。又同席读书,有乘冕者过门,宁如故,华废书。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注】金:黄金。席:坐席,座位。割席分坐:把席割断,分开坐。(在文中比朋友交。 )俱:全,都

共:一起无异:没有不同窃:偷偷菜:地,种菜。片:一。捉:握。去:扔掉坐:通,座位

尝:曾经。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轩冕:xuān miǎn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能乘服冕,此指有篷盖的高大华丽子。经过。故:原来,以往,以前:放弃,扔下。:你。非:不是。

一、南朝··义庆·德行》《世》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生的一部主要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今本皆作三卷,分德行、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全共一千多述自末到刘宋名士族的遗闻轶事,主要有关人物评论、清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管宁(公元158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三国魏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歆、同邴原号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的名士,后因厌恶华人而有割席而坐的佳。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管宁末乱世,听学者多,影响甚广,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华歆(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平原高唐(今禹城西南)人。末三国期名士,三国期魏司徒。灵帝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征召郎。官渡之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事,入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敬侯。

二、【文】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草。看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锄头,像看到瓦片石没有区歆高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他同坐在同一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棚的车刚好从经过,管宁像原来一样读书歆却放下出去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歆分开坐,你不是我的朋友了。”1.解下列句中加点的

为东汉末人( 视而不见(

去之( 如故(

2.翻句子

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3文写了哪几件事情?用自己的言来概括。

【答】

4请选择不同的角度,谈谈选来了怎的启示。

【答】

语释义:管宁割席比朋友的情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朋友。

【参考答案】

1.①都 表承接关系。不 于是,就

2.①管宁看了一下好像没有看到继续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歆分席而坐,并对华你不是我的朋友。

3.两人看到金子的不同度。两人在高的人经过时的不同反

4.管宁和朋友交的原因来看:交友要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这样才有共同的言,能两人一起展。

读书时候两人不同的表现来看:学习一定要静下心,专心学习,最后才能学有所成。

20江之麋

  江之人畋 1 ,得麋麑2 ,畜之。入,群犬垂涎,尾皆来。其人怒,怛3 之。自是日抱就4 犬,示之,使勿,稍使与之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犬良5 我友,抵触偃仆6 ,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7 其舌。

  三年,麋出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①畋(tián田):打 麋麑(ní泥):麋鹿仔。 怛(dá):恐吓。④就:接近。 良:真,确。 抵触:用角相抵相触。 偃:仰面卧倒。仆:俯面卧倒。 啖(dàn但):吃,里是舔的意思。 狼藉:散乱。

一、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今山西运城)人,杰出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等六百多篇文章,后人辑为三十卷,名《柳河集》。因他是河人,人称柳河,又因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愈同中唐古文运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文成就均极杰出,可时难轩轾。作者借麋、、鼠三种物的可悲局,社会上那些倚仗人、色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行辛辣的刺,在当很有现实针对性和普遍意。《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寓言,包括《江之麋》、《黔之》、《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其《三戒》,我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之可悲,永鼠之可憎!《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

二、【文】

江西省清江有个打的人,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回家养。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狗看熟了,使狗不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了,忘了自己是只鹿,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越来越近。狗因害怕主人,于是和麋鹿玩耍,和麋鹿低十分友善,然而常地舔自己的嘴唇,想要吃掉麋鹿。三年之后,麋鹿走出家,看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去想跟它玩耍,群野狗了麋鹿既高怒,一起把它了吃掉,麋鹿的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在路上,麋鹿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1.解下列句中加点的

畜之 自是日抱就犬

稍使与之 益狎(

2.把下面的句子翻汉语

犬良我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麋至死不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简述麋最终被外犬吃掉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 【参考答案】

1.饲养 渐渐 更加

2. 狗是它真正的伙伴(朋友);或是:以狗真的是它的伙伴(朋友)。

麋到死都没有悟(到是怎么回事)。

3.原因:主人溺麋鹿,家犬只能假意与麋鹿友。

原因:麋鹿天真幼稚,竟然没有注意到家犬时啖其舌,愚蠢的以狗是它真正的朋友。

4.要有自知之明,分清我。

21、木

者,乃古一民女子也。少习骑而益精。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代父从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余之事因益信。

一、兰诗原文。《兰诗》又叫《木辞》,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府民歌,自宋代郭茂倩的《集》,与《孔雀》并称我国歌史上的乐府双壁,是北朝府民歌的代表作。

二、【文】

是古候的一名民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的增不断精深,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多年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因年老多病而不能任,木便女扮男装,骏马鞍,替父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屡建奇功。哈!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个道理了。

1.解下列句中加点的

长而益精(

数建奇功( 之事因益信()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者,乃古一民女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子可之事女子未必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它与《木兰诗》中哪个句子意思相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本文和《木兰诗》,谈谈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加点的字

更加 屡次,多次 于是,就

2.翻句子

是古候一个民的女子。

男子能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

3.男子可之事女子未必不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答到木是个孝、勇敢、机智、国效力等都可以。

22、《李将》(节选

太史公曰:《》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不从。其李将②之也?余睹李将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尽哀。彼其忠信于士大夫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④。此言小,可以大也。

【注】①自《李将》,《李将传记名篇。西迁作。于《史》。

传:汉朝人称《诗》《书》《易》《礼》《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里的是指《论语》。因《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弟子所,不是孔子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②李将:李广(?-前119年),族,西成(今甘天水秦安)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③悛悛(xūn):小心恭的子,诚谨忠厚的子。也作恂恂。④蹊(xī):小路

一、《史》是西著名史学家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史。前四史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即前四史四本。包括西史学家司迁的《史》、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的《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全包括十二本记历代帝王政)、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侯、勋贵兴亡)、七十列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各种典章制度礼、、音律、法、天文、封禅、水利、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迅誉史家之唱,无韵之《离,有很高的文学价

后四史《宋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清史稿》 (民国 赵尔巽等)

二、【文】

太史公:《论语》里'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自身行不正,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不会讲话下却自然地被人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1.解下列句中的加点

其身正( 虽令不从(

及死之日( 彼其忠信于士大夫也(

2.用汉语下面的句子。

其李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内容,说说李将是个怎的人。(用自己的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言小,可以大也一句中的指什么?又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正直 即使 等到 取信

2.①不正的是李将军吗?(倒装志,倒装句;其:

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宣扬自己,吸引他人),(但是它)树下还是会踩出小路来。(谚:谚语;补上省略处,)

3.正直、老、不善言辞、忠、以身作

4.小: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做人的道理,只要自己的德行端正,那么不用用言去宣,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就像李将口不能道辞。但是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尽哀。

23、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而曲,辗转内避,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入。

樵者窘迫,旁一小②,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③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④,死矣。

此事亦足当止不止之戒也。

昀《微草堂笔》)

【注】①故:通,本来。②:孔穴。 不意:没想到。 不食:不到一顿饭工夫。

一、《微草堂笔》原名《微笔》,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三年(1798)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纪昀(1724--1805)晓岚,也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弈道人,直隶献(今河北人)

二、【文】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中遇到老虎,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打柴的人沿着迂回的隙往里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打柴的人,就力勉。打柴的人陷入窘境,发现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弯弯曲曲地爬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力搬来几,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堆上木柴焚,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山谷,不一会就死了。

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1.下列句中的加点

有樵者,山行遇虎( 遂蛇行而入(

窒虎退路( 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2.汉语下面的句子。

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亦足当止不止之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本文中的老虎与《黔之驴》中的老虎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砍柴 像蛇一 堵住 一起

2.(他)就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了洞。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3.《黔之》中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本文中的老虎:愚蠢莽,有勇无,急躁冒,当止不止。

4.做任何事情当先看情况而定果,不能意气用事。告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求,于的将后悔。

24、《史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齐使者如①梁,孙膑以刑徒②阴见,说③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④驰逐⑤重射⑥。孙子见其马足⑦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⑧重射,臣能令君田忌信然之,与王及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⑨,子曰:今以君之下⑩与彼上,取君上与彼中,取君中与彼下辈毕,而田忌一不而再,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兵法,遂以为师

【注】①如:往;到……去。②刑徒:受刑的人,即犯人。③:游。④公子:族子弟。⑤逐:指赛马。⑥重射:押重金赌输赢。⑦足:的脚力,速度。⑧弟:但,只管。又写作。⑨临质临场。⑩:古代驾车,一,同辆车叫做

一、司迁(公元前145或前135?)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左翊夏阳(今西城)人,父司马谈,学广博。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李陵孤深入匈奴,降,而司迁极言李陵降出于无奈,意在待机朝,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受刑。司完成《史》,忍苟活。出后任中继续发愤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二、【文】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田忌经常跟齐国贵族子弟赛马,下很大的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尽管下大注,我能你取田忌信以然,与王和族子弟下了千金的注。到临场孙膑对田忌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您的中等马对付他的下等三次比完了,田忌了一次,了两次,得了王千金注。于是田忌就把子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教兵法后,就把他当做老

1.解下列加点的词语

忌数与齐诸公子逐重射( 于是田忌曰(

田忌信然之( 临质

2.汉语下面的句子。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王兵法,遂以为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说说孙膑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取比赛胜利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膑帮助田忌取胜的方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屡次,多次 …… 认为……是正确的 等到

2.①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把他国。

威王向他教兵法后,就把他当做老

3.以君之下与彼上,取君上与彼中,取君中与彼下。(用下等马对付他的上等一局(牲劣);拿上等马对付他的中等中等马对付他的下等连胜两局(发挥优势)。)

4.①做事情一种思,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常常要出奇制,不要拘泥于形式。②在劣中找到优势,相信自己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所在,并以己之之短。做事要全大局,学会取舍,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是上策。

25、工之侨为

工之良桐焉,斫而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自以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谋诸漆工,作断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曰:悲哉世也!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

【注】①斫(zhuó: 砍削。②鼓:用作动词的意思。③国工:最秀的工匠,乐师。④古款:古代的款式。⑤期()年:一年。⑥宕冥:高深的子,作者虚的山名。

一、《工之侨为琴》是浙江青田人刘基所著的寓言故事,作于元朝末年。文章自《郁离子》。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间进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刘基是元末明初有名的文作家,一些作品反映了当的社会乱和人民的痛苦。

二、【文】

工之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了一下,它的声和共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清亮听。工之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现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秀的乐师来看看,大家都这不是古琴。把琴退了工之侨。

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他与漆工商量件事,漆工帮着出主意,在琴面制了断裂的理;又与篆工商量,篆工帮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文字,(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土里。了一年(才)把它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恰好)一个大官从集市路,看架琴,用一百两黄金了下来,并把它献朝廷。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听到了,慨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去哪儿了。

1.下列句中的加点

斫而琴( 弦而鼓之(

希世之珍也( )④遂去(

2.汉语下面的句子。

自以天下之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之以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工之侨闻具体指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做。 装上弦,名次活用为动词 ,稀有。 离开。

2.自己认为把琴)是天底下最美好的器。

用一百两黄金把琴下。

3.朝廷的国工都称他(工之)的琴是稀世珍宝件事。

4.这则寓言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习气。

26、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去大梁也于市,而臣者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知。于是辞行,而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

【注】①:人里用作动词,指作人将人作抵押品,代国与国之的外交例。

一、《战国策·魏策二》。《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料,主要出于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集成当在秦一以后。原来的名不确定,西刘向考整理后,定名国策》,共三十三篇。

二、【文】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呢?魏王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魏王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离大梁,比我到街市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我知道怎么于是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很快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束了人的生活,葱果真不能再魏王了。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是哪一?(

A 今一人言市有虎 B 夫市之无虎明矣

至之市而忘操之(《履》) 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C 今邯去大梁也于市 D 臣者于三人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日》)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

2.汉语下面的句子。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愿王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说说这个故事告了我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是把自己的意君主,本文中的葱与《普》一文中的普,在奏君主方面有什么不同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人成虎是一个成,意思是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言当作事[

【参考答案】

1B

2.①在有一个人来街市上出了老虎,大王相信它

希望大王能考察识别那些人的

3事不能以多数人的就可以信,而要多方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言,就会人犯错误。

4葱利用一个故事(或假)把自己即将招人陷、诋毁的情况告知了太子,希望太子不要言,要多思考、明察,委婉而又形象的出了劝谏;而了推荐臣,三次上奏,直至太祖怒仍不放弃,是之臣。

27、郢燕悦

郢①人有②燕相国者。夜,火不明,因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意也。燕相受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矣,非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

【注】①郢,楚国都 1.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北。2 .遗:wèi,送3.燕相国:燕,指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附近。相国,官名,相当于后之丞相而略小。4.举烛:高举蜡烛。5.尚明:崇尚光明。6.举:选拔,推举。7.任:委任,任用。8.白:告。9.以:介,因此。10.治:太平,指治理好。11. :在夜晚写信。12.说:通,高,喜

一、自《非子·储说左上》: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国末期国人(今河南省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文】楚国有一个写信燕国的相国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明亮,就对举着蜡的人举烛。。像这样(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解它的意思,“‘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才担任重任。燕相把个意思告燕王,燕王很高,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做的。

1.下列句中的加点

( ) 者曰 ( )

云而过书 ( ) 王大

2.下面两个句子。

举烛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燕相受而悦之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这则小故事,作者想要表明什么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悦:楚人的信,燕人来解,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参考答案】

1.①写信 于是 ,高

2.①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书信里要说的意思。

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我们应该才然后委以重任

3.因他从信当中收到启,悟出了一个治国的很好的策略。

4刺当的学者引用前的言,往往不原意。凭自己主想象加以发挥,断章取,穿附会。

28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以酬功。刑者天下之刑,非陛下之刑也,得以喜怒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

一日,大宴,雨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不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喜作,适当其,乞令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宴。(自《续资治通·卷七》)

一、续资治通作者挂名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洪亮吉、黄仲等均参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 二、【文】独担任宰相共十年,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我不同意()升官,想怎么?”赵普说:用来人,奖赏用来酬立功者。刑奖赏,是天下人的刑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奖赏啊,哪里能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普跟着他。皇帝进宫普站在宫门旁,久不离开,皇帝最了他的求。

一天,(皇帝)行盛宴,一大雨突然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普乘机皇帝'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您的盛宴有什么妨碍呢!不沾湿一下幕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开,奏乐庆祝。正欢乐刻,我等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直到宴会束。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

刑以惩恶 帝竟从其

帝怒形于色( 百姓正望雨(

2.用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帝素嫌其人,不与。



者天下之刑,非陛下之刑也,得以喜怒之?



3述了关于普的哪几件事?简洁言概括。

【答】

4试结文内容,具体说说赵普的性格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于; 脸色; 期望,盼望。

2.①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他)。

奖赏,是天下人的刑奖赏,不是陛下您个人的刑奖赏,您怎能因个人的喜讨厌而独断行呢?

3文中述了关于普的两件事:

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

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4.①普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国之士。如:了国家的利益,普在皇帝怒的情况下仍竭力劝说皇帝要以国事重,求皇帝准予当迁官者升迁。

赵普是一个耿直刚毅的人。如:当赵普发现皇帝因下雨而破坏了宴会的气氛发怒,而身边的大臣们非常地震惊害怕时,赵普却耿直地如实说出这场雨对百姓的重要性,劝其要体恤民情,使皇帝恍然大悟,可见赵普的耿直、胸怀天下。(意思对即可,但一定要注意结合选文来加以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375e9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fa.html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