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9-12-31 12:03: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古诗词赏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眦:眼角。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的意思是胜过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 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 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 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5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 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

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3A.“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错误,不是实写。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C. “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错误,甲诗尾联中长精神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故选D

4)乙文,柳宗元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甲诗,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D

(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⑶ D

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分析理解。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参考译文】

甲诗: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用典的作用,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因此这个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这样写,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模式: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8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小题。

【甲】水调歌头·中秋

(北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 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乙】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词开篇先写秋之声的听觉感受,表达对晚来秋意的感受,以不学宋玉解悲愁表现出词人旷逸豪宕的襟怀。

B. 与【甲】词不同,【乙】词开篇先写望月的视觉感受,因之而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甲】词词人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体现的是词人开怀痛饮的忘我境界和超尘脱俗的襟抱。

D. 【乙】词词人把酒大醉,既有因中秋月夜美景的陶醉,更有怀念手足的真情。

2)请结合词句,赏析【甲】词中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两首词,梳理两词作者是如何度中秋的。

【答案】 1D

2)【甲】词下阕中怅襟怀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3)【甲】词作者听砧声,闻蟋蟀,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乙】词作者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根据词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是中秋月夜所写,词中并没有描写中秋月夜的美景。

2是下片的第一个字,结合这首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而怅襟怀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3)结合这两首词中所描写的景和事进行分析,【甲】描写的景物有砧声”“蟋蟀”“明月,做的事有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乙】词描写的景物有明月,事有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故答案为:⑴ D

【甲】词下阕中怅襟怀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甲】词作者听砧声,闻蟋蟀,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乙】词作者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这里是做官的意思。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夜榜:.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首联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________

②“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________

中间两联表现诗人爱上了永州,很喜欢这种安逸闲适的生活。       ________

尾联表现了诗人在这种闲适潇洒的生活中忘却了被贬不幸,心胸旷达开朗。(________

这首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________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案】 1AABBA

2)早晨外出耕田,晚上撑船游玩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解析】【分析】(1首联的意思是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作者将被贬说成是有幸,属于正话反说,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所以该句正确。②“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所以此句正确。诗人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不是真正喜欢。所以此句错误。④“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所以此句错误。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所以此句正确。

2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ABBA

早晨外出耕田,晚上撑船游玩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句赏析正误的判断。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注意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诗中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附参考译文】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哔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________,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接一个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字作为答案。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而且还下一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 “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接一个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11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

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 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昏:傍晚。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D.“怅惘若失的心绪。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

C.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两字极富神韵。

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B

2)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解析】【分析】⑴B:能体现边塞神奇壮丽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故选B

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故答案为:⑴B

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苏幕遮:词牌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 “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 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⑴C 错误,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C

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______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______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意思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由此可知,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由此可知,下片用它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用典、情景交融等。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主旨具体分析。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谩有:空有。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即使我学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字巧妙地衔接下片。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字承接上片中的字。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问;报。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16古诗词赏析。

落花

·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暮春;喝酒赏花;

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 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洛阳。

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18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________的决心。

3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荡胸生曾云作者以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 “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答案】 1)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C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如首句于上着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上特加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据此理解作答。

3C项赏析错误。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重。

故答案为: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⑶C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再结合所给的具体诗句进行辨析。

19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酒食。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斫:砍。

2)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故答案为:八百里:酒食;斫:砍;

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书湖阴先生壁》开头两句写出了湖阴先生家环境________特点,《宿甘露僧舍》开头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________特点。

2)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 1)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2)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词语分析,从净无苔可以看出其洁净的特点,从花木成蹊手自栽可以看出其清幽的特点。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的意思是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因此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气势壮阔(雄伟壮丽)的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王诗,从”“可以看出诗人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还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曾公亮诗的后两句设想新奇,使人有惊天石破之感。诗人住的地方,窗外毕陡的山崖下面,便是长江。据说,当时长江有十八里宽,风浪加上海涛(镇江长江受大海潮汐影响),十八里江面的潮汐和风势,诗人脱口吟出后两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猜想这是诗人在清晨,感受了一夜水气,听了一夜松涛声,起来想看一看窗外,一看银山拍天浪,推开北面窗户,放入大江来。大江如何了?风水相激,排山倒海,波浪翻卷,风起云涌,犹如银山当头压来,使人吃惊吟出放入大江来,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一瞬间的真实感受,成为千古名句,叹为观止!由此 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故答案为: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d3a1c1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f.html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