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业:号:
名:
指导教师:通讯地址:
编:话:箱:
完成时间:年






………....................................................................................................………2
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3二、目前影响职工在就业的主要问....................................................................32.1就业渠道不畅通,老企业自身无力消化下岗职工...................................32.2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严
................................................................................3
2.3.劳动用工不规范,下岗职工受歧视的现象屡有发生......................................3
2.4政策措施不配套,一些相关规定落实无.....................................................3
2.5观念不适应,下岗职工自身再就业潜力有限.........................................5
2.6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解后顾之忧.................................5

三、西方国家就业和再就业机制的三个环节以及对我们的启示........................5
3.1西方国家就业与再就业机制对我们的启.....................................................5
3.2西方国家就业和再就业机制主要由三个环节.................................................6四、解决我国下岗再就业的新思.......................................................................74.1实施就业需求与就业供给并举战.................................................................84.2进一步扩大就业需求,创造就业机.............................................................94.3降低就业供给,缓解就业压
.........................................................................74.4通过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深度开必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城市劳动力供
...............................................................................4.5改进劳动市场服务质量,排除再就业的信息障碍
4.6加大政府的培训力度,提高失业者的转
................................9

....................................................10
4.7探索负所得税的社会保障制度,激发失业者的就业积极性.....................11参考文
..................................................................................................................12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出现大量职工下岗的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必然结果,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深入分析和解决下岗职工就业所面临的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改革之初,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走速度效益型的路子,当时的大气候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工作城乡并举、百废待兴,特别是大量的基础建没拉动着就业需求,迅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所注目的巨大成就,

是,这种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的种种弊端很快显示了出来,搞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力浪费。走结构效益型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已迫往眉捷。也是发展经济搞活企业的现实选择随着产品的更新,技术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结构的重新组合,物质资源和劳动力都面临着一个重新配制的问题,这样结构性失业易在所难免。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实行的是统包统高就业、低收入的就业政策,虽然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容易造成企业人浮于事,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企业和劳动者在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传统的就业安置模式提出了根本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市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者,经营自主,自负营亏,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其效率因素,迫使企业自身对就业

存量进行必要的精简压缩,下岗分流,减员增成为必然选择,这样,企业中的冗员,隐性失业问题将逐渐履陲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就是要转变企业用人机制,提高劳动效率,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就是要转变企业用人机制,提高劳动效率,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淘汰长期亏损的企业使多数企业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为此,国家提出了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
目前,国企改革正在在艰难中行进,下岗、分流、再就业正困扰着政府、企业和广大的国企职工,据劳动部门统计,1993年我国下岗职工300万人,1996年为720万人,据全国总工会统计统计表明,1998年,全国下岗职工己突1500万人,下岗再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企业约有3000万隐性失业者,而有资料显示,日前我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为40%左右,可以预料,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下岗职工数量还会增加,再就业工作形势将更为严峻如何安置大批下岗职工,怎样使下岗职工适应正在变化的市场经济

体制和劳动体制,是摆在我们而前的个严峻课题。
一、目前我国下岗职工的现状1.1计划经济体制造成职业上一次定终,使职工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失业的概念和紧迫感,对下岗、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技能储备,心理上难以承受。
1.2择业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失业职工不愿到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这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到国有企业工作,有稳定的工资福利,才算就业;另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工资收入的稳定性、保险福利水平方面确有明显差别,也有人在择业上贪图轻松、安逸、体面、挣钱容易的的工作,不愿从事苦、脏、累、险、技术难度高和社会声望低的职业,一些人宁愿闲在家里,极等待政府和企业的救济和安置。
1.3从文化构成看,低学历者占绝大多数。抽样调查显示:小学以下学历者占l39%初中以上学历者占567%;高中学历者占272%;犬号以上学历者仅占22%。由此可见,提高下岗职工的文化素质,是帮助下岗职工重新

就业的重要手段。
1.4从性别构成看,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下岗职工比例为59.3%;男性为40.7%;城镇在岗的女性只有395%这既有女性就业难于男性方面的问题,也有保护妇女就业权益问题。1.5从年龄上看,以中年人居多。据有关部门调查,16-24岁年龄段的占1l%25-44岁年龄段的占70.5%45岁以上的占18.5%下岗职工的绝大多数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重。
二、目前影响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问
2.1就业渠道不畅通,老企业自身无力消化下岗职工
人批下岗职工集中在国有老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困难,资金短缺、人员富余的问题,虽然多数企业都在为下岗职工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出路,但很难在本企业或本行业内部为下岗职工找到再就业岗位。而在企业外安置又缺乏信息交流,不少企业有了下岗职上不知道往哪输出,按哪个方向进行再就业培训。

2.2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严重
从农村来看长期以来我固都是把农村和农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历史上二次就业问题的解决都把清退农民工作作为突破口,但从1979年以来,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契机,我国农业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牛产的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同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和城市又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具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农村人多地少、资源短缺严重,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甲均水甲的1/3人均资源拥有量不到1/4农民就业条件不齐备、就业不充分、从业人员劳动时间利用率低和收入微薄的剩余劳动力现象严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这部分劳动力急需转移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流动,加剧了城镇己存在的卜岗问题的严重性。
2.3劳动用工不规范,下岗职工受歧视的现象屡有发生
对用工单位吸纳下岗职工,各地政府虽然都

有明确规定和鼓励措施,但不规范行为普遍存在,有的用工单位包括非国有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使用下岗职工时,不按《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不给下岗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们认为,安置了下岗职工已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这些职工在国有企业贡献多年,社会保险应由原单位交纳,有的用工单位压低劳动报酬,降低工资标准,把最脏
最累的活给下岗职工干,且同工小同酬,还有的用工单位歧视下岗职工,如发工作服时,让聘用的下岗职工交抵押金;在协议书上写出有工伤不负责任,没有劳保待遇;故意延长下岗职工的试用期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挫伤了职工再就业的热情,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消极影响。2.4政策措施不配套,一些相关规定落实无力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在下岗问题随意性很大,往往不是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定编定岗,科学测算人员结构,确定下岗人员数量,而是下岗定指标增效无责任:有些企业在下岗程序上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领导说了算,个别企业甚至把下岗看作是裁员的良机,惩罚职工的手段,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制定了不少

关于下岗再就业的政策和规定,但总体上还缺乏系统性和职能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套措施,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监督、检查和制约机制力度不够,有些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2.5观念不适应,下岗职工自身再就业潜力有限下岗职丁多出现于转轨行业,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单一是这一群体的普遍特点,他们既不适应向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流动,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农民工、临工竞争也无优势,由于国有企业职工长期收入偏低,没有积蓄,自谋出路又缺少资金,再就业难度很大。
2.6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解后顾之忧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却承担职工医疗、养老、住房等各种生活保障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体系处于不健全的状态;二是改革开放以柬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严重滞后,覆盖面缺口较大,使职工不敢也不愿离丌企业去承担风险,他们担心再就业后,以前的工龄接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得不到保证,不敢轻易与原仓业脱离劳动关系;担心新的工作岗位缺乏稳定

性,就业再失业,尤其是40岁左右的下岗职工,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更难割舍与现有企业的关系。
三、西方国家就业和再就业机制的三个环节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从所周知,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机制调节社会资源起基础作用,而劳动力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构成要素之,如何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和分配,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始终是个世界范围内和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自山竞争阶段,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时而突出,时而平缓,失业现象的存在,虽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常规和人们已习惯的概念,但每当大批失业者涌入社会时,无不冲击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稳定和发展,尤为典型的是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中,不少国家工人的失业率岛达30%,使经济倒退约20年,资本主义社会摇摇欲坠,此后,特别是战后以来,西方国家为减轻社会动荡和遏制失业,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形成了一套就业和再就业机制,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实施再就业工程,确保我国经济与社会健康、协调地发展和囡家
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就业和再就业机制,在实践中,非常有必
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囡家就业机制中的有益之处,为此,就西方就业机制的构成作简略分析。
3.1西方国家就业与再就业机制对我们的启示目前,西方国家都己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北欧、英联邦型
欧洲大陆型两大类型,前者是以全体国民作为保障对象,以瑞典为代表;
后者是以投身保险的职工作为保障对象,大多数欧洲大陆及美国均属这种类型。
我国劳动就业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也可借鉴西方就业机制的经验:第一,要运用政
策和法律手段对劳动力市场加强规范,并注重培训以实现再就业,这是劳动就业
机制形成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只有和其他商品一样既可
自由流动,自由发展,又能循规蹈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提高自身的品

质。在社会总量上的供求关系大体平衡的前提下,只有这样的劳动力商品才是正
常的市场,它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供求、竞争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充分发
挥劳动力市场机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应有功能;第二,将劳动就业作为宏观目标
之一,并与其他目标相互协调,这是劳动就业和再就业机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环
节和必备条件,因为只有将各项宏观经济目标实现,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协调
发展和社会总量上的供求关系平衡,这是劳动力市场及整个市场体系正常运转及
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大环境;第二,社会保障体系是构成劳动就业和再就业机制不
可缺少的社会保障环节。因为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既保证了职业培
训和增加就业新岗位所需资金的来源,又可调节就业者与失业者之问和不同层
次、不同范围的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3.2西方国家就业和再就业机制主要由三个环节(1充分就业目标与其他宏观目标相结合,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就业目标同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
一起列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西方各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的再生产
过程周期的不同,宏观目标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如80年代后期,美、英等国
经济处于衰退期的同时,日、德等国却处在经济增长期,前者的主要目标是抑制
经济进一步衰退,曾采取扩展性的宏观政策,括扩大政府的开支,降低利息率
和减免税收等;而后者的主要目标是抑制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账,为此采取紧缩性
的宏观政策,包括减少政府开支和降低流通量,提高利息率等。总之,在90
代以前,西方多数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逆经济风向而行,而且各国在
不同时期主要目标的侧重点也较单一,比如,国福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抵制通
货膨胀,卡特上台后又改为降低失业率。90代以来多数国家往往将几项目标
同时兼顾,既控制通货膨胀,又防止经济衰退,以摆脱西方世界自从70年代后,

长期被滞胀局面所困惑的状况,同时,在使经济保持适度增长的前提下,寻求解
决失业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比如美国独立于政府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始终将制止通
货膨胀作为调控目标,并相应采取调高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克林顿政府
实施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高科技,提高田民素质等系列促进经济发展
和保障充分就业的措施,并相应采取适当放松财政的宏观政策。英国为抑制通货
膨胀采取适当紧缩货币的政策,同时为促进就业,向就业市场投入几十亿英镑,
采取了放松财政的政策。德国为控制通货膨胀,实施调整财政,压缩赤字,减少
联邦政府支,厉行节约措施,为缓解自90代以来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发展势
头,进行了税制改革,其中心指导意图是降低税率,减免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
和就业增加,同时,为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吸纳就业能力,联邦政
府在2000年拔款9亿马克,用以增强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中的抗风险能

力;为促使电信市场发展并发挥其在经济增长和就业方面的作用,联邦政府的中
期投资为150-200亿马克;为稳定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减少失业,
联邦政府将继续对农产品利煤的价格进行补贴等。
(2不断用政策和法律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
劳动力市场是西方国家市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所
必须的首要条件,从其始创,在世界范围内就是开放和统一的市场。如北美劳动
力市场的形战,在18工世纪运用高丁资这一市场价格要素,吸引众多移民劳动
力流入劳动力市场,解决了当时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也成为当代美国
高工资的基础,至今仍是有吸引力的劳动力世界市场。为解决由于经济结构不断
发生变化而导致劳动力供应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经济性的不相适应情况,即劳动
者的结构性失业,西方国家普遍制定了再就业培训政策的法规,如美国的《就业

训练合作法》是最早的主要法律之一,此法规定,由州、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合
作进行培训项目的开发、实施和管理,各州设有就业训练协调委员会,由企业、
州有关局、地方政府及失业者代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训练内容提出建议,培
训计划的制定由各州负责任,由私人工业委员会具体实施,该委员会由地方选举产
生,其成员包括企业、教育界、劳工组织、社区组织、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等的代
表,主席必须是企业代表,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各州和企业也提供必
要的资金,近年政府每年向各州就业培训机构拔款近70亿美元,法国、澳大利
亚等国政府规定,企业至少有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5%费用必须用于职工培训
否则,要将与其相当的部分以税收形式上交政府。
(3建立和完善以失业、养老、伤残、医疗等到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30年代经

济大危机这后逐步完善的,在大
危机的打击下,私人资本和市场机制已无力解决大量失业人口问题,为避免社会
动荡,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各国由政府出面,先后制定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建立起失业保险制度和其他保险制度。如美国1935年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对
失业保险、老年保险等作了具体规定;加拿大于1935年颁布并实施了《就业和
社会保障法》1941年又颁布《失业保险金法令》英国工党于1945年执政后,
制定了《国民保险法》《国民保健事业法》等系列法律。

四、解决我国下岗再就业的新思路
4.1实施就业需求与就业供给并举战略当前,我国就业存在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的矛盾,这一矛盾已成为解决再就业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
(l现有就业需求不足,岗位缺口巨大。要表现在:一是内需不旺,经

济增长放缓,导致就业需求下降。1998年,我GDP增长率己降至78%,经济增
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削弱。二是劳动力就业业渠道的吸纳能力锐减,我国城
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近年来一直不景气,不仅不能
再成为就业需求的增量所在,现在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已经出现减少的局面,二是
现有岗位已在大量压缩,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岗位
数量的需求存量大大削减,传统行业将进一步释放出过剩人员。
(2就业供给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一是已经结存
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至1998年底,全国城镇结存的登记失业率人员数量大
约在550-600万人,另外,至少还有800万以上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二是大量
新增的青少年劳动力,据估计,1999年全国城镇新增的劳动力会在400万人以
上。三是以后几年仍将有相当数量的体制内冗员被排出并需再就业,这其中包括

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分流人员。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就
业供给增加。面对现有就业需求不足与就业供给过剩的双重压力,单纯依靠经济
发展增加对就业的需求已不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而应对就业供求进行双向统
筹协调,从就业需求方面,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人劳动力总需求量;从就业
供给方而,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减少就业的过度供给,逐步降低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l扩人投资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国际经验表明,从事大规模基础设施
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依靠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设施,
能够促进高就业增长。在我国,从长远看,扩大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刺激需求,
开拓市场,是增加就业总量的重要途径。但扩大投资应解决好以下几个矛盾:第一,解决我固长期存在的高投资、高增民与低效益、低就业的矛盾。将投资数量
和质量统一起来,减少无效投资,避免因投资浪

费和效益差而不能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解决扩大投资与投资方向错位的矛盾。后应注重为积累资金选准投资领
域,开辟市场前景广阔、消费潜力大的新领域,适当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扩
大对基础设施、公共工程项目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处理好国家投
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存当前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应制定鼓励非国有经济积极投
资的政策,补充国家积累资会不足,增加就业机会。
(2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创造就业机会与扩大产品出口密切相
关,特别是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于有效地扩大了就业空间,也等于输
出了劳动力。我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吸收了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带动了轻工业
和纺织业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数的l/4,劳动力价格
低,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3多方配套启动消费市场,创造新的就业需求。消费是生产的起点和目

标,消费需求对生产的总量和结构起着牵引和推动作用。消费扩大了才有生产的
扩大,才有就业总量的增加。当前在扩大需求方面:第一要增加居民收入,提
高消费水平,收入增长是消费品需求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物基础,从城市来说,
要适当提高职工的基本工资和最低丁资标准;农村来说,要发展小城镇,增加
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第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当
前,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预期支出提高,因而对现期消费采取谨慎态度。不提
高消费需求,必须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现
期消费倾向。第三,发展消费信贷。在消费品从卖力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时,发展
消费信贷是刺激消费的重要方式,当前为把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需要,必须
在城乡积极推广消费信贷。第四,发展服务消费,增加文化旅游支出。
(4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就业增长。目前我国金融、建筑、电信等行业市场

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便足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国有、集体单位为主,外资和国
内民间投资份额较小。要进一步促进这此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发展,同时扩大新的
岗位,就必须加快这些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首先,要逐步开放银行和保险服
务市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入,就等丁扩大新的就业岗位。其次,对外开放建
筑业市场,建筑业是很需要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其开放潜力巨大,吸引外资进入
国内建筑业市场,有利于促进曰内与国外竞争,提高工程质量,扩大就业容量。
再次,开放电信服务业市场,电信服务业既是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也是吸
引国内投资最有潜力的部门。目前,我国邮电通讯业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儿乎是
独家垄断,应允许国内国外投资者进入电信服务业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和公开竞
争,这本身会成倍地扩大该领域的就业规模。4.2进一步扩大就业需求,创造就业机会(l扩人投资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国际经验表明,从事大规模基础设施

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依靠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设施,
能够促进高就业增长。在我国,从长远看,扩大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刺激需求,
开拓市场,是增加就业总量的重要途径。但扩大投资应解决好以下几个矛盾:第
一,解决我固长期存在的高投资、高增民与低效益、低就业的矛盾。将投资数量
和质量统一起来,减少无效投资,避免因投资浪费和效益差而不能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解决扩大投资与投资方向错位的矛盾。后应注重为积累资金选准投资领
域,开辟市场前景广阔、消费潜力大的新领域,适当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扩
大对基础设施、公共工程项目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处理好国家投
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存当前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应制定鼓励非国有经济积极投
资的政策,补充国家积累资会不足,增加就业机会。
(2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创造就业机会与扩大产品出口密切相

关,特别是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于有效地扩大了就业空间,也等于输
出了劳动力。我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吸收了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带动了轻工业
和纺织业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数的l/4,劳动力价格
低,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3多方配套启动消费市场,创造新的就业需求。消费是生产的起点和目
标,消费需求对生产的总量和结构起着牵引和推动作用。消费扩大了才有生产的
扩大,才有就业总量的增加。当前在扩大需求方面:第一要增加居民收入,提
高消费水平,收入增长是消费品需求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物基础,从城市来说,
要适当提高职工的基本工资和最低丁资标准;农村来说,要发展小城镇,增加
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第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当
前,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预期支出提高,因而对现期消费采取谨慎态度。不提
高消费需求,必须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现
期消费倾向。第三,发展消费信贷。在消费品从卖力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时,发展
消费信贷是刺激消费的重要方式,当前为把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需要,必须
在城乡积极推广消费信贷。第四,发展服务消费,增加文化旅游支出。
(4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就业增长。目前我国金融、建筑、电信等行业市场
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便足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国有、集体单位为主,外资和国
内民间投资份额较小。要进一步促进这此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发展,同时扩大新的
岗位,就必须加快这些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首先,要逐步开放银行和保险服
务市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入,就等丁扩大新的就业岗位。其次,对外开放建
筑业市场,建筑业是很需要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其开放潜力巨大,吸引外资进入
国内建筑业市场,有利于促进曰内与国外竞争,提高工程质量,扩大就业容量。
再次,开放电信服务业市场,电信服务业既是未

来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也是吸
引国内投资最有潜力的部门。目前,我国邮电通讯业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几乎是
独家垄断,应允许国内国外投资者进入电信服务业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和公开竞
争,这本身会成倍地扩大该领域的就业规模4.3降低就业供给,缓解就业压力(1降低青年的就业参与率,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目前在我国19-4岁的
青年中,几乎每5个人就有4个人已经就业,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
较低,多从事体力型劳动,选择职业余地很小,从调整劳动力供给角度看,有计
划地增加对新生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延缓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问,能达到缓
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双重目标。为此,政府方面要培育并逐步规范
劳动力市场,创造出一个自动吸纳高素质劳动者、排斥低素质者的机制;另一方
面要为青年获得足够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创造条件。对于后者,当前,一是针对青
年劳动参与率过高的现实,在农村要努力实现九

年义务教育,在城市和经济发达
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建立劳动预备制度,普通中学毕业而未
能升学的学生,要参加1-3年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方可就业。三是继续增加教育
投入,扩大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规模。
(2实行部分劳动者的阶段性就业。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妇女阶段性
就业,在我国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现阶段,实行妇女阶段性就业有利于保
护其身心健康。当然,要较好地实行妇女阶段性就业,必须搞好社会福利和社会
保障工作,否则,家庭经济收入的过度下降会迫使妇女过早地寻求就业岗位,从
而提高劳动参与率。第二种情况是实行同职工培训和终生教育相结合的阶段就
业。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劳动者必须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适应社
会的需要。因此,劳动者定期、分阶段地参加脱产的学习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而部分劳动者参加学习和培训,就会出现一定时

期的岗位空缺,降低就业供给,
相对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3严格执行劳动法,凡超过劳动工作年龄且在正规部门从事就业者,一
律实行离退休制度,减少老年人占有青年人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
口劳动参与率过高,与新增劳动就业人口形成竞争关系,人为扩大了劳动力之间
就业供给量。为减少退休人员与新生劳动力之间就业竞争,国家应严格执行劳动
法,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等正规就业部门不得聘用离退休人员,而他们在非正规部门再就业则不做人为限制。4.4通过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深度开必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
力,减少城市劳动力供给
当前,农民工围城已对城市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形成了巨大压力。适当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数量和规模是必要的,同时应采取措施就地就近消化吸收农村剩
余劳动力。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城镇是农村经济工作活动,是联

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经济工作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
带。据估算,我国农村13的剩余劳动将流向小城镇。另一方面,要调整农村政
策,对农业进行深度开发,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主要动因是城乡
现期收入场和预期收入的巨大差异。政府应进步完善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想
方设法减轻农民负担,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通过加快以农业产前、产中、
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一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当地非农产业中。
4.5改进劳动市场服务质量,排除再就业的信息障碍
在众多的失业者中,有种情况最为可惜,那就是许多空缺的职位与失业者想找
的工作正好匹配,但由于信息不灵,一方面这些空缺的职位为招不到合适的职工
而苦恼,另方面那些符合就职条件并向往这些职位的失业者却在家里十等着。
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劳动市场的服务质量,排除再

就业过程中的信息障碍,从而减少磨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数量。
4.6加大政府的培训力度,提高失业者的转岗技
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扶贫帮困工程,更不能用传统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走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老路。此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对已经下岗
的失业人员以及进入劳动年龄但尚未上岗的待业人员进行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
教育及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强其人力资本素质的技术含量。这种教育和培训不仅
对受教育和培训者本人有益,而且还会对整个社会带来诸多好处,诸如增加了失
业和求职者的技能从而提高了职业适应性,延缓了适龄劳动力进入就业领域的时
间,促进了整个社会科技水平以及国民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等等。应该院
政府的投资重点出援助亏损的国有企业,转向对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政
府工作思路转变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同样,政府由侧重于安置下岗转向注重下岗

职工的培训,也是政府工作方法的一大进步。4.7探索负所得税的社会保障制度,激发失业者的就业积极性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大的缺陷之一是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失业者正常渠道
寻找工作的积极性,许多失业者不得不从事较为普遍的隐性就业。西方国家现行
的福利制度也存在着同样的缺点,为此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顿·弗里德曼和耶鲁
大学的詹姆士·托宾都提出了负所得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计划,即当我们的
月工资收入大于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时,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个人所得税,余下
部分的才是实际可支配收入,但如果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下岗职工,他的收入很低,
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帮助,并规定了一个有保正的基本生活费,那么他不仅不用
为他和收入赋税,而且还应该以收入支持的形式接受一份负所得税,当然,这种
负所得税的方法应规定最低的收入标准,当再就业的收入增加时,下岗职工的税
后收入也增加,这样不仅减轻了国企和政府的负

担,而且也保护了下岗职工再就
业的积极性,对社会来说,由于这种办法使人力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社会
宏观经济的效率得到提高,社会不均等现象得到缓解。同时,劳动部门头疼的隐
性就业问题也由于制度的合理变得不理自顺了。
参考文献:
1马文杰,邹玉旋,谷俊杰《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难点与对策研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O月第5期。
2魏羡慕,周滨。《西方国家就业和再就业机制

及对我国的启示》,天津入学学报199963郭永庆,谭雪梅。《对失业者再就业激励机制的探索》,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14宋殿清,庄士成。《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新思路》,财经论从l999年第6
6李金华,《关于下岗再就业方式的评析与思考》中南财经人学学报2000年第2
6陈品,《对当前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的几点认识》辽宁经济2000年第1
7郑学礼,《浅淡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社科纵2001年第5
8苗兴状,《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因素分析》江南论坛2001年第12
9苗兴状,《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因素分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热点评论

10赵伊川,《以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大连海事大学
11李娟,《浅谈职下下岗与再就业问题》湘潭工学院
12傅宪章,《对实施再就业上程的思考》热点透1999年第6
13阎杰,《甘肃省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甘肃社会学》经济研究1999年第2
14陈斯毅,《对实施再就业上程的理性思考》南方经济1999年第11.12
15刘志友,《我国货币政策与再就业政策协调配合的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216邓宝山,《政府、企业和下岗职工在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中国劳动专家论坛
17黄秀玲,陈晓煌,《社区服务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有效途径》理论观察2001年第518陈成文,刘起军,《从职业流动看失业与再就业问题》云梦学刊第22
19《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儿个问题》中国劳动特稿1999年第6

20刘家强,邓颖,《实现再就业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ee911f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e0.html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