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

发布时间:2015-03-24 23:20: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声声慢》这首词在艺术上极为成熟。它以家国同构作为隐形结构,以深愁的渲染烘托作为显形结构,作者紧紧围绕一个“愁”字,采用总—— ——总的结构模式,以凄楚哀婉的笔触演绎并归纳出她人生的大不幸,从而倾吐了作者国破家亡、孤身独处的悲哀、愁苦与无奈。如果抛开结尾,从纵向看,作品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作无限演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者在作品的开篇连续用了十四个叠字,把她整天无法排遣的浓愁深愁,绝望中的挣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般的倾情渲染,虚空般地倾泻而出。寻、觅是写动作,冷、清是写环境,凄、惨、戚是写心情。眼睛的寻找来自于环境的冷清、心情的凄惨。她寻找什么呢?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她个人家庭的不幸中不难发现,她寻找的是她曾经拥有的青春和美好的生活。那里曾有她的亲请、友情和爱情,曾有她熟悉的乡土、乡音和乡情。她想的既深且广,凡是她曾经历的一切、熟悉的一切、爱恋的一切、拥有的一切都在她思念的范围之内。而今,她却流落异乡,孤苦无依,独自行走在陌生的土地上,没有关爱,没有同情,没有相亲相爱志同道合的伴侣,就连安身立命都成为不可预知的未来。这一切怎能不叫她茫然不知所措,心绪烦乱。而这一切中的任何一个细小都会引发她的无限愁绪。

顺延这样的思路,作品移情于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把自然景物、生活细节和情感活动融合起来,触景则生情,睹物则思人,层层铺叙,一层深入一层,来描写作者现实的生活处境和曾经拥有而现在却引起她无限怅惘的幸福生活。 真是一说一哽咽,一说一伤心。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句是由自然景象引发心理感受。秋天,气候变化无常,忽晴忽雨,忽冷忽热。对于在北方生活惯了的李清照,此时此刻,难服南方的气候和水土,因而,在这种时刻,情绪就更加不定,更何况她是一个背井离乡、孤独、寂寞、体弱多病之人,因而,气候上的一点小小变换,她不但时时都能感受,且时时都会触发她那敏感的神经,有时才刚刚平静一点的心情,此时却因外界气候的变化而烦恼起来,要想得到将养休息自然是困难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一伤心也。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句是由生活细节引发情感活动。面对变化无常的气候,为了消除身体的寒冷,排遣忧愁无助的内心,李清照想到了酒。而此时的她面对的是愁多、风寒和心寒,三杯两盏自然难消心中愁绪,更何况是淡酒,不但不能抵御风寒,反倒因生活的窘迫引发了内心的凄凉。正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此二伤心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是由自然景物联想到生活细节进而引发内心情感活动。秋天到了,大雁返家,北雁南飞。李清照望着似曾相识的大雁,想起了与丈夫赵明诚新婚后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两地相思,曾写过一首《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可以当“信使”,如今“信使”尤在,“锦书”难托。丈夫赵明诚如今已不在人世,不但收信的人没有了,就连家也没有了。大雁还有家可回,自己却无家可归。“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此三伤心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句紧承上片,由自然景物联想到生活细节进而引发内心的情感活动。作者看到大雁,回想起往事;看到菊花,同样是触景生情。黄花是她喜爱且很早就吟咏的对象,她在《醉花阴》中吟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喜爱黄花、采摘黄花、吟诵黄花,多年来已经成为李清照夫妻生活的一部分。而今,夫妻过去生活的影子还在,但花已凋残仍无人与她共采。眼望着满地黄花,想到沧桑变化,悲天悯人,黯然神伤。此四伤心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此句是由生活细节引发情感活动。为了排解内心的愁绪,作者苦苦地寻觅,见秋秋伤心,听风风心寒,喝酒酒增愁,望雁雁声哀,看花花流泪,目力所及,天有天愁,地有地怨。满心希望凄苦的心境能够得到排解,而内心的苦闷、寂寞、空虚、彷徨仍无法排遣。强烈的驱愁欲已使她十分疲倦。此时,她静静地坐在窗前,看上去似乎已经放弃了寻觅的努力,但她的内心却无法平静。孤独的她毫无办法,只能这样寂寞无助地挨到天黑。何况天黑之后还有那难耐的漫漫长夜等在后头。天明时盼天黑又怕天黑,天黑后又想天明。真可谓“度日如年”啊!此五伤心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此句是由自然景物引发内心的情感活动。同时,自然景物的描写同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细若游丝般地吻合在一起。正如温庭筠《更漏子》所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滴滴答答的细雨正是作者疙疙答答、凄凄惨惨的心情的外化。一点点,一滴滴,一声声,打在离人心头。莫名的情状,无端的思绪,时隐时显,时起时伏,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没来由地缠绕在作者的心头。白天难挨,如年长夜更难挨。白天引出了无尽的伤心事,夜晚同样也会引发无尽的心伤。这样的雨夜该如何得过?此六伤心也。

从这六伤心的具体内容看,前五伤心是实写愁,这愁都是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演绎而来,具体可感。六伤心是虚写愁。这愁虽然

也是从开篇演绎而来,但心伤什么,愁的具体内容没有描状,不得而知,但似乎又可以感知。此时的李清照疲倦得已无力渲染,也无需渲染个人的愁苦,总之是愁苦无限,决非一个“愁”字能包容得下的,因而,不说也罢!其实,李清照的愁有个人的成分,但又不是一般的离愁,而是家国同构之愁。生离死别、家破人亡、收复国土、重返故乡之愁,是此词中“愁”字的内涵,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内涵。即使作无限演绎,这愁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无限演绎中结束的,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果抛去开篇, 从逆向看, 这首词则是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作有限归纳。作者紧紧围绕一个“愁”字,一说一伤心,六说六伤心,仍有无限愁苦欲说,

但李清照没说。为什么没说?因为有这六说就已经足够了,她内心的愁苦是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的。她内心的愁苦有多少、怎么样?从以上的六说就可见一般。因而,六说就已经足够了,完全可以描绘出她内心愁的样子。她内心的苦楚、内心的情景,一个愁字如何能包容得了。因而,有限的归纳起到了无限演绎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清照词《声声慢》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完全取决于家国同构这一艺术载体,个人之愁无关痛染无法达到这一艺术功力。个人之愁只有置于国家苦难这一框架之中才有意义,否则,只能算作闲愁。

叠字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流离江左,于国沦、家破、夫亡之后所作,声声慢吐愁恨,字字血泪凝滴,满纸呜咽,读来令人叹短涕长。如此的艺术效果,与词作所采用的“叠字”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叠字是一种组词造句的手法,又叫复字、重言,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叠成一个词组。叠字是语言文字学上的一种法则,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造语修辞方式,使用这种手法,既可创造出双声叠韵音乐美,又能大大增强对某种事物与思想感情的表达效果,鲜明而强烈地架构意境和渲染气氛,最终达到加强

作品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与情绪冲击,加深读者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与印象,叠字有如此之大的艺术魅力,难怪一部《诗经》305篇,其中就有二百余篇取用此法。

李清照虽然以寻常语人词,却在寻常语中表达出一种清新的意境,体现其独特的自然率真的风格。《声声慢》写愁,以十四个叠音字开头,赋愁以可见、可感、可闻之感觉。这十四个叠音字,不仅使词在声调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而且有助于情感表达的步步深人,层层加浓。对此,历代作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白语斋词话》载:张正夫日:“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

‘到黄昏、点点滴滴。’又是叠字,俱无斧凿痕。”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更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把《声声慢》押平声韵变为仄声韵,调子由舒缓变为急促,由哀婉变为凄厉,而且敢押险韵“黑”字,读时似乎可闻词人的急促喘息之声,似乎可感词人寻求无着的无奈心境,倍添悲怆苍凉之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因此,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意象分析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换言之,意象就是占染或渗透了诗人感情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所有的意象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因此诗人选择的意象都会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那种特定情思的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用分析意象的方法分析一下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凑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中用了六个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六个意象的含义,然后再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等因素综合分析,从诗歌意象之一管窥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的意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优思难忘。何以解优,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表现了优国优民的伟大情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钱别校叔云》)满怀失意愁闷,无从解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以酒消愁,故作洒脱的无奈与苦闷;“艰难苦恨繁霜龚,镣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满腹身世之愁,亡国之恨;“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是怀才不遇之愁;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细写与情人离别之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壮写与朋友离别之愁。

由此可见酒是“愁”的象征,李清照是借酒消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秋风

不论诗人还是文士都喜欢写风来寄托感情,当然,春风是喜悦,秋风是悲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被秋风所破歌》〕表现自己及天下寒士生活的窘迫;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苍凉的秋景蕴涵着无限悲苦的愁绪;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描写妇人秋日思念远方的夫君。“秋风人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是飘泊异乡的孤客,听到苍凉秋声,乡愁油然而生。而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则是用秋风渲染孤苦无依的愁情。这句话表面是怨天,实际上是在感伤自己的衰弱。

过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镇》)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人赵暇《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寥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儿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皇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溺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铺上秋居》)在萧瑟的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凄清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

那李清照看到过雁而伤心也就不足为怪了。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群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黄花

“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镇《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李清照用菊花自喻,不愿做亡国之民,表达坚贞高洁的品格。但同时“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这两句由景入

情,情景交融。表面上写黄花憔悴,无人怜爱,实际上是双关语,喻示自己韶华已去,青春不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人到了落花之中。菊花之用,可谓是一箭三雕,意味无穷。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握到天黑呀!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一个老人的孤苦无依的画面永久的定格在了词中。

雨更是文人墨客为诗作赋必不可少的意象。“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淋漓的秋雨更增加了朋友离别的愁绪;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这不再是普通的人事之愁了,而是作为亡国之君无以言表的深沉的亡国之愁。李清照也无一例外的借雨表达她的国破家亡的感慨。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编《更漏子》)一个心事重重的人,在夜里听到雨打梧桐叶的声音,更增添了满怀的愁绪。“人烟寒橘抽,秋色老梧桐。谁念北

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受权贵排挤,惆怅失意,寒秋登楼怀想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谢眺,思绪万千。浓重的秋色正好寄托诗人内心的愁思,“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借秋雨梧桐表达李、杨的爱情悲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这儿句黄昏秋雨的景物描写是传神之笔,作者暂时摆脱了孤寂愁苦,用自己细腻的心灵去感受天气变化,捕捉到秋雨梧桐的自然神韵。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等这些意象,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也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压在心头的深沉的愁。

由此可见,诗的构思是否巧妙主要在于它是否创造出了深邃、引人入胜的意象。意象是思想的载体,在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时候,我们应尽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来借助诗歌意象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就应当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即从意象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从而提高我们诗歌鉴赏的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fabc10a45177232e60a24e.html

《李清照声声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