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蛇添足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4-10 10:4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画蛇添足》教案

北海市实验学校 钟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懂得寓言所折射的道理。

重难点: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终亡其酒”?

一、导入

1、师:在上课前老师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前几天马老师给了我一块咸肉,说是醃了很久,够咸的了。可我回家后又加了一把盐继续醃制。等到蒸熟后一尝,已经咸得发苦,没法再吃了。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老师这样做法叫什么?(画蛇添足)

二、揭题

1、板书:画蛇添足

2、我们今天再学习一则以古文形式呈现的寓言,来,齐读课题。

3、师:打开课本。谁来说说这个出自于寓言的成语的意思。 “画”是“画好后”还是“画时”)

4、师:除了意思,你还知道它的有关知识吗?(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出处)

三、初读课文

1、师:既然是一个故事,那我们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讲故事的语气)好的。谁来给我们示范一段?

2、师:××给我们作了榜样。好的,齐读。

3、师:读了这个古文,你知道它主要讲什么吗?

4、师:××已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讲清楚了。快速找

出写起因、经过、结局的相关段落。

5、指名读① 指名读②③ 齐读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板书:祠者赐酒

2、师:学习古文,理解意思很重要。咱们复习上节课的一些方法。 3、第六列指名读。

4、师:我们理解第一自然段时,是怎么把这些方法用上的?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看看舍人如何处理这壹酒,可以自言自语说一说。

2、同桌交流。

3、同桌汇报,一人读,一人说意思。

(注意点拨:1、你把比赛的规则说得很清楚了。2、从“先成”看出画蛇要求快、完整) 板书:蛇成饮酒

4、指导朗读:舍人也是一群廉廉君子,能够明确、温和地商量,不失礼仪。谁来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相约“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那谁喝到了酒,画蛇添足的又是哪个人?

2、自读第三自然段,此段写了哪几个人物?(先成者,另一人)

3、划出描写这两个人言、行的句子,指名读。

4、读“蛇先成者”的句子,说意思。

5、读“另一人”的句子,说意思。

七、学习第四段

1、齐读故事结局,用可惜语气。理解意思,完成板书。

2、为什么“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学生自由发言:因为他画好后做了多余的事。

4、心理诊断:为什么这个人会作出画蛇添足的举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答案。

5、完成点拨:a第一句的朗读,读出骄傲,沾沾自喜,自作聪明。

b、从“另一个人”的话中明确“蛇画上脚就不是蛇”了。

c、读出此人的不屑。

6、总结(就问题24进行)舍人相约“画地为蛇,先成饮酒”,一个人先画完了蛇,但他沾沾自喜、骄傲,给蛇画上了脚,这个多余的举动使蛇不再是蛇,也耽误了时间。所以“终亡其酒”。

八、总结寓意

1、那这个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引导a:画蛇添足者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们归纳的时候可以从相反的说,让别人不要这样,那该怎么组织语言呢?)

b、也可以用“假设” “如果??就”

九、拓展延伸

1、生活有没有做了类似事情的人?

2、因为这个成语有着宽广的生活意义,所以解释时前一部分说了它的本意后,还讲了“比喻”生活中??

3、师:学习了这些理解古文,感悟寓言道的方法后,老师还想请大家看看本课的3个代词,看它们在句子中代替什么?

十、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按照祠者赐酒的故事顺序学习了《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并懂得了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会而弄巧成拙的道理。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课外自己理解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例如我们的《古诗文诵读》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祠者赐酒

自作聪明

蛇成饮酒

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

弄巧成拙

终亡其酒

祠者:??的人 饮之:酒

者先成者:??的人 为之足:蛇

为蛇足者:??的人 一人之蛇成:的

其舍人:他

夺其卮:他的

饮其酒:那壶

终亡其酒:那壶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扩写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课后反思:

一、知识体系比较严谨,课堂思路清晰

按照祠者赐酒——蛇成饮酒——画蛇添足——终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使学生在学习后有一个较有清晰的故事轮廓。并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轮廓,跳出了现代文的印象之框。

二、注意渗透和贯彻古文的初学方法。

用一节课的基本方法:1、单音节字,换成双音节词;2、保留原词;3、弄清代词代替什么;4、直接套用注释;5、增加成份;6、交换语序。来进行一些语段的自学。在同桌互学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取长补短。

三、突出本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归纳寓意的方法。

对本课“的”“之”几个代词进行了整合理解,当堂进行练习和强化。

归纳寓意时组织语言是一个难点。对于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学生往往能意会,但又在正确组织语言表达时遇到障碍。所以,我告诉学生可以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连接,也可直接告诉人们“不要??”。

四、对文本的知识挖掘不足篇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2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2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篇三:《画蛇添足》教案

《画蛇添足》教案

北海市实验学校 钟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懂得寓言所折射的道理。

重难点: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终亡其酒”?

一、导入

1、师:在上课前老师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前几天马老师给了我一块咸肉,说是醃了很久,够咸的了。可我回家后又加了一把盐继续醃制。等到蒸熟后一尝,已经咸得发苦,没法再吃了。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老师这样做法叫什么?(画蛇添足)

二、揭题

1、板书:画蛇添足

2、我们今天再学习一则以古文形式呈现的寓言,来,齐读课题。

3、师:打开课本。谁来说说这个出自于寓言的成语的意思。 “画”是“画好后”还是“画时”)

4、师:除了意思,你还知道它的有关知识吗?(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出处)

三、初读课文

1、师:既然是一个故事,那我们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讲故事的语气)好的。谁来给我们示范一段?

2、师:××给我们作了榜样。好的,齐读。

3、师:读了这个古文,你知道它主要讲什么吗?

4、师:××已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讲清楚了。快速找

出写起因、经过、结局的相关段落。

5、指名读① 指名读②③ 齐读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板书:祠者赐酒

2、师:学习古文,理解意思很重要。咱们复习上节课的一些方法。 3、第六列指名读。

4、师:我们理解第一自然段时,是怎么把这些方法用上的?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看看舍人如何处理这壹酒,可以自言自语说一说。

2、同桌交流。

3、同桌汇报,一人读,一人说意思。

(注意点拨:1、你把比赛的规则说得很清楚了。2、从“先成”看出画蛇要求快、完整) 板书:蛇成饮酒

4、指导朗读:舍人也是一群廉廉君子,能够明确、温和地商量,不失礼仪。谁来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相约“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那谁喝到了酒,画蛇添足的又是哪个人?

2、自读第三自然段,此段写了哪几个人物?(先成者,另一人)

3、划出描写这两个人言、行的句子,指名读。

4、读“蛇先成者”的句子,说意思。

5、读“另一人”的句子,说意思。

七、学习第四段

1、齐读故事结局,用可惜语气。理解意思,完成板书。

2、为什么“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学生自由发言:因为他画好后做了多余的事。

4、心理诊断:为什么这个人会作出画蛇添足的举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答案。

5、完成点拨:a第一句的朗读,读出骄傲,沾沾自喜,自作聪明。

b、从“另一个人”的话中明确“蛇画上脚就不是蛇”了。

c、读出此人的不屑。

6、总结(就问题24进行)舍人相约“画地为蛇,先成饮酒”,一个人先画完了蛇,但他沾沾自喜、骄傲,给蛇画上了脚,这个多余的举动使蛇不再是蛇,也耽误了时间。所以“终亡其酒”。

八、总结寓意

1、那这个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引导a:画蛇添足者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们归纳的时候可以从相反的说,让别人不要这样,那该怎么组织语言呢?)

b、也可以用“假设” “如果??就”

九、拓展延伸

1、生活有没有做了类似事情的人?

2、因为这个成语有着宽广的生活意义,所以解释时前一部分说了它的本意后,还讲了“比喻”生活中??

3、师:学习了这些理解古文,感悟寓言道的方法后,老师还想请大家看看本课的3个代词,看它们在句子中代替什么?

十、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按照祠者赐酒的故事顺序学习了《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并懂得了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会而弄巧成拙的道理。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课外自己理解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例如我们的《古诗文诵读》。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祠者赐酒

自作聪明

蛇成饮酒

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

弄巧成拙

终亡其酒

祠者:??的人 饮之:酒

先成者:??的人 为之足:蛇

为蛇足者:??的人 一人之蛇成:的

其舍人:他

夺其卮:他的

饮其酒:那壶

终亡其酒:那壶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扩写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课后反思:

一、知识体系比较严谨,课堂思路清晰

按照祠者赐酒——蛇成饮酒——画蛇添足——终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使学生在学习后有一个较有清晰的故事轮廓。并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轮廓,跳出了现代文的印象之框。

二、注意渗透和贯彻古文的初学方法。

用一节课的基本方法:1、单音节字,换成双音节词;2、保留原词;3、弄清代词代替什么;4、直接套用注释;5、增加成份;6、交换语序。来进行一些语段的自学。在同桌互学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取长补短。

三、突出本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归纳寓意的方法。

对本课“的”“之”几个代词进行了整合理解,当堂进行练习和强化。

归纳寓意时组织语言是一个难点。对于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学生往往能意会,但又在正确组织语言表达时遇到障碍。所以,我告诉学生可以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连接,也可直接告诉人们“不要??”。

四、对文本的知识挖掘不足篇四:《画蛇添足》教案

《画蛇添足》教案

北海市实验学校 钟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懂得寓言所折射的道理。

重难点: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终亡其酒”?

一、导入

1、师:在上课前老师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前几天马老师给了我一块咸肉,说是醃了很久,够咸的了。可我回家后又加了一把盐继续醃制。等到蒸熟后一尝,已经咸得发苦,没法再吃了。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老师这样做法叫什么?(画蛇添足)

二、揭题

1、板书:画蛇添足

2、我们今天再学习一则以古文形式呈现的寓言,来,齐读课题。

3、师:打开课本。谁来说说这个出自于寓言的成语的意思。 “画”是“画好后”还是“画时”)

4、师:除了意思,你还知道它的有关知识吗?(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出处)

三、初读课文

1、师:既然是一个故事,那我们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讲故事的语气)好的。谁来给我们示范一段?

2、师:××给我们作了榜样。好的,齐读。

3、师:读了这个古文,你知道它主要讲什么吗?

4、师:××已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讲清楚了。快速找

出写起因、经过、结局的相关段落。

5、指名读① 指名读②③ 齐读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板书:祠者赐酒

2、师:学习古文,理解意思很重要。咱们复习上节课的一些方法。 3、第六列指名读。

4、师:我们理解第一自然段时,是怎么把这些方法用上的?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看看舍人如何处理这壹酒,可以自言自语说一说。

2、同桌交流。

3、同桌汇报,一人读,一人说意思。

(注意点拨:1、你把比赛的规则说得很清楚了。2、从“先成”看出画蛇要求快、完整) 板书:蛇成饮酒

4、指导朗读:舍人也是一群廉廉君子,能够明确、温和地商量,不失礼仪。谁来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相约“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那谁喝到了酒,画蛇添足的又是哪个人?

2、自读第三自然段,此段写了哪几个人物?(先成者,另一人)

3、划出描写这两个人言、行的句子,指名读。

4、读“蛇先成者”的句子,说意思。

5、读“另一人”的句子,说意思。

七、学习第四段

1、齐读故事结局,用可惜语气。理解意思,完成板书。

2、为什么“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学生自由发言:因为他画好后做了多余的事。

4、心理诊断:为什么这个人会作出画蛇添足的举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答案。

5、完成点拨:a第一句的朗读,读出骄傲,沾沾自喜,自作聪明。

b、从“另一个人”的话中明确“蛇画上脚就不是蛇”了。

c、读出此人的不屑。

6、总结(就问题24进行)舍人相约“画地为蛇,先成饮酒”,一个人先画完了蛇,但他沾沾自喜、骄傲,给蛇画上了脚,这个多余的举动使蛇不再是蛇,也耽误了时间。所以“终亡其酒”。

八、总结寓意

1、那这个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引导a:画蛇添足者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们归纳的时候可以从相反的说,让别人不要这样,那该怎么组织语言呢?)

b、也可以用“假设” “如果??就”

九、拓展延伸

1、生活有没有做了类似事情的人?

2、因为这个成语有着宽广的生活意义,所以解释时前一部分说了它的本意后,还讲了“比喻”生活中??

3、师:学习了这些理解古文,感悟寓言道的方法后,老师还想请大家看看本课的3个代词,看它们在句子中代替什么?

十、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按照祠者赐酒的故事顺序学习了《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并懂得了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会而弄巧成拙的道理。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课外自己理解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例如我们的《古诗文诵读》。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祠者赐酒

自作聪明

蛇成饮酒

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

弄巧成拙

终亡其酒

祠者:??的人 饮之:酒

者先成者:??的人 为之足:蛇

为蛇足者:??的人 一人之蛇成:的

其舍人:他

夺其卮:他的

饮其酒:那壶

终亡其酒:那壶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扩写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课后反思:

一、知识体系比较严谨,课堂思路清晰

按照祠者赐酒——蛇成饮酒——画蛇添足——终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使学生在学习后有一个较有清晰的故事轮廓。并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轮廓,跳出了现代文的印象之框。

二、注意渗透和贯彻古文的初学方法。

用一节课的基本方法:1、单音节字,换成双音节词;2、保留原词;3、弄清代词代替什么;4、直接套用注释;5、增加成份;6、交换语序。来进行一些语段的自学。在同桌互学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取长补短。

三、突出本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归纳寓意的方法。

对本课“的”“之”几个代词进行了整合理解,当堂进行练习和强化。

归纳寓意时组织语言是一个难点。对于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学生往往能意会,但又在正确组织语言表达时遇到障碍。所以,我告诉学生可以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连接,也可直接告诉人们“不要??”。

四、对文本的知识挖掘不足篇五:《画蛇添足》教案

《画蛇添足》教案

北海市实验学校 钟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懂得寓言所折射的道理。

重难点: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终亡其酒”?

一、导入

1、师:在上课前老师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前几天马老师给了我一块咸肉,说是醃了很久,够咸的了。可我回家后又加了一把盐继续醃制。等到蒸熟后一尝,已经咸得发苦,没法再吃了。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老师这样做法叫什么?(画蛇添足)

二、揭题

1、板书:画蛇添足

2、我们今天再学习一则以古文形式呈现的寓言,来,齐读课题。

3、师:打开课本。谁来说说这个出自于寓言的成语的意思。

“画”是“画好后”还是“画时”)

4、师:除了意思,你还知道它的有关知识吗?(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出处)

三、初读课文

1、师:既然是一个故事,那我们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讲故事的语气)好的。谁来给我们示范一段?

2师:××给我们作了榜样。好的,齐读。

3、师:读了这个古文,你知道它主要讲什么吗?

4、师:××已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讲清楚了。快速找出写起因、经过、结局的相关段落。

5、指名读① 指名读②③ 齐读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板书:祠者赐酒

2、师:学习古文,理解意思很重要。咱们复习上节课的一些方法。 3、第六列指名读。

4、师:我们理解第一自然段时,是怎么把这些方法用上的?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看看舍人如何处理这壹酒,

可以自言自语说一说。

2、同桌交流。

3、同桌汇报,一人读,一人说意思。

(注意点拨:1、你把比赛的规则说得很清楚了。2、从“先成”看出画蛇要求快、完整) 板书:蛇成饮酒

4、指导朗读:舍人也是一群廉廉君子,能够明确、温和地商量,不失礼仪。谁来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相约“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那谁喝到了酒,画蛇添足的又是哪个人?

2、自读第三自然段,此段写了哪几个人物?(先成者,另一人)

3、划出描写这两个人言、行的句子,指名读。

4、读“蛇先成者”的句子,说意思。

5、读“另一人”的句子,说意思。

七、学习第四段

1、齐读故事结局,用可惜语气。理解意思,完成板书。

2、为什么“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学生自由发言:因为他画好后做了多余的事。

4、心理诊断:为什么这个人会作出画蛇添足的举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答案。

5、完成点拨:a第一句的朗读,读出骄傲,沾沾自喜,自作聪明。

b、从“另一个人”的话中明确“蛇画上脚就不是蛇”了。

c、读出此人的不屑。

6、总结(就问题24进行)舍人相约“画地为蛇,先成饮酒”,一个人先画完了蛇,但他沾沾自喜、骄傲,给蛇画上了脚,这个多余的举动使蛇不再是蛇,也耽误了时间。所以“终亡其酒”。

八、总结寓意

1、那这个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引导a:画蛇添足者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们归纳的时候可以从相反的说,让别人不要这样,那该怎么组织语言呢?)

b、也可以用“假设” “如果??就”

九、拓展延伸

1、生活有没有做了类似事情的人?

2、因为这个成语有着宽广的生活意义,所以解释时前一部分说了它的本意后,还讲了“比喻”生活中??

3、师:学习了这些理解古文,感悟寓言道的方法后,老师还想请大家看看本课的3个代词,看它们在句子中代替什么?

十、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按照祠者赐酒的故事顺序学习了《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并懂得了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会而弄巧成拙的道理。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课外自己理解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例如我们的《古诗文诵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093ccdf18583d04864591e.html

《画蛇添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