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考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药学》总论:
1.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 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3.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 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润。②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③酸:收敛固涩、生津。④苦:泄热、燥湿、坚阴。⑤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⑥淡:渗湿、利小便。⑦涩:收敛固涩。
5.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6.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质地轻重;炮制;④配伍。
7.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
8.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9. 中药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举得例子,必须牢记!


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⑤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
⑥相恶——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即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⑦相反 ——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
10.相须、相使能提高药效(增效)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减毒)


相恶是药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应尽量避免使用;

相反是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
11. 十八反:①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②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③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12.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3. 十九畏与“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义不同, 十九畏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相畏是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当运用的药物配伍。 14. 妊娠用药禁忌:

①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②慎用药物——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15.中药剂量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
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16. 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17.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18.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中的所有常见药物举例,一定要记清楚。
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包煎。
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后下。 19. 服药时间:
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 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 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 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服; 慢性病定时服;
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一、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素称“夏月之麻黄”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紫苏叶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呕家圣药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荆芥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辛夷:包煎。 二、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清利头目, 蝉蜕: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解痉透疹,明目退翳 牛蒡子 疏散风热 解毒利咽 宣肺透疹

桑叶: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升麻:发表透疹,升举阳气。清热解毒 柴胡:疏散退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
葛根:解肌退热 升阳止泻。生津止渴,痛经活络 解酒毒 透疹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 收湿敛疮 生肌止血。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四、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五、清虚热药
青蒿: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射干: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止痢 贯众: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重楼: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大血藤: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一、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二、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三、峻下逐水药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巴豆霜: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四、祛风寒湿药
独活: 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 止痛,消骨鲠。 川乌: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蕲蛇: 祛风,通络,止痉。 木瓜: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五、祛风湿热药
秦艽:祛风湿,止弊痛,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


六、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利水消肿。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狗脊: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七、化湿药
广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砂仁:化湿开胃 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一、利水消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薏苡仁:利水消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猪苓: 利水渗湿。
泽泻: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二、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清热利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用收湿敛疮。 海金沙:清热利湿 通淋止痛。


三、利湿退黄药
茵陈:清热利湿 利胆退黄,

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四、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五、理气药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散痞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川楝子:疏肝泄热 行气止痛,杀虫。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六、消食药
山楂:健胃消食,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六神曲:消食和胃。
鸡内金: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七、驱虫药 使君子:杀虫消积。 苦楝皮:杀虫,疗癣。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雷丸:杀虫消积。 鹤草芽:杀虫 鹤虱:杀虫消积 八、凉血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苎麻根:凉血止血 安胎 清热解毒 九、化瘀止血药
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蒲黄:止血,化瘀,利尿。 包煎。 十、收敛止血药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紫竹叶:凉血收敛止血 散瘀解毒消肿。


十一、温经止血药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十二、活血止痛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十三、活血调经药
丹参:活血调经,通经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牛膝:遂淤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十四、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自然铜:散瘀止痛,续经接骨。
骨碎补: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

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 十五、破血消癥药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一、温化寒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散结消肿。 白附子:祛风痰,定惊搐 止痛,解毒散结。 芥子: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止呕。包煎。 二、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 解毒散结消痈。 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礞石:坠痰下气 平肝镇经 三、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紫菀: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白果: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四、重镇安神药 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明目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五、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远志:安神益智,交通心肾 祛痰消肿。 灵芝;补气安神 止咳平喘

六、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七、息风止痉药
牛黄:清心豁痰,凉肝息风,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全蝎: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八、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开窍豁痰 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九、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复脉固脱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黄芪:补气升阳 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 生津养血 行滞通痹 托毒排脓 敛疮生肌。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十、补阳药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淫羊藿:补肾阳,祛风湿。强筋骨, 巴戟天:补肾阳,祛风湿。强筋骨,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崩漏,续折伤。 肉苁蓉:补肝肾 益精血 润肠通便。
补骨脂:温肾助阳,温脾止泻,纳气平喘。外用消风祛斑 锁阳;补肝肾 益精血 润肠通便。 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十一、补血药
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为补血之圣药。 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白芍: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敛阴止汗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何首乌:制首乌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强筋骨 化浊降脂;生首乌 毒,截疟,润肠通便。 十二、补阴药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益气,化痰。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麦冬:养阴润肺 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枸杞子: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 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之崩 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十四、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乌梅:敛肺涩肠 止泻,生津安蛔。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罂粟壳:敛肺涩肠 止痛 十五、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金樱子:固精缩尿 固崩止带,涩肠止泻。
海螵蛸:涩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 止带 养心安神 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63de0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5.html

《中药学考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