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

发布时间:2020-06-22 12:22: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明确阅读点。阅读选文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

2、学会圈画。在通读的过程中还要动手圈画,在文中留下痕迹。首先要及时圈画重要信息,如姓名,官职及变动情况,任职地点等等;其次要画出事件层次,每件事后用双竖线标志。

3、趋易避难。高考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浅易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较常见,一般在课文中学过。但这并不表示选文中就没有难点,受基础的限制,不同的学生会碰到不同的难点,这时,正确的方式是暂时搁置“难点”,不要在个别词或句子上做过多的推敲,力求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再回头解决“难点”。这些“难点”可能会在读后文时迎刃而解,可能有注释,题目中可能有提示,也可能避开难点命题。

4、善于利用语境。借助语境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语境不仅包括文本内容,还包括篇名、选文出处、注释等。如“谪”、“出”、“左迁”等词语出现,并和主人公发生联系的时候,往往可以推测出主人公的任职经历。

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关注点: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2. 籍贯;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 学识;5. 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 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太史公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附录: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

一、表官职任免调动的词汇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二、与人物生活相关的词汇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鲠、鲠切(刚直)、骨鲠、正直、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厚道;朴实 )、刚毅、周密、宽厚、恺悌(和乐平易,平易近人)、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欺骗)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绦、缟、缣、缯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7.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朝见的:朝、觐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

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8.常见的古今异义: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 容(宽容、或许、许可)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 多(赞扬) 与(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

差(病好了)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

甫(才)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造(造访)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三、表年龄称谓的词汇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韶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4、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黄口:指儿童。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6、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7、志学:十五岁。 8、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9、加冠、弱冠:二十岁。 10、而立之年:三十岁。 11、不惑之年:四十岁。 12、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13、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14、古稀之年:七十岁。 15、 耄耋:八十、九十岁。 16期颐:百岁之人。

四.古代的表刑罚的词汇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7)大辟:砍头   (8)炮烙:将人烧烤死  

(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三公: 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太保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掾(yuàn)】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史、~吏、~属、~佐。如:田单者,为临菑市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eabd2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d.html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