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九大学科分析报告(物理)

发布时间:2019-1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
物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理综卷的物理部分贯彻落实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把有效诊断高三教学质量和引导师生补缺补漏、明确复习方向作为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凸显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内容,突出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试题贴近现实生活,注重与当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结合,反映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试题侧重对考生模型建构、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应用数学、躬身实践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立德树人、科学检测、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具有“立足经典、守正创新”的总体特点。
一、试题特点 (一)实
物理试题立足经典,仿真高考,对接高考命题要求,体现良好的诊断性和落实性,考出了“物理味”。如第14151920222433.134.1等基础题,体现了基础性。第16171821232533.234.2等侧重能力考查,体现了综合性。其中,第25题是2019年考试说明中经典例题(例12)板块模型的改编创新;第34.2考查建模与数学计算能力,追根溯源其命制理念对接2017年全国134.2数学计算2016年全国135.2的建模思想的整合考查。试题结合教学实际,重点关注对学生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学习薄弱环节的考查,强调基础概念与规律、基础实验的落实,引导为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素养基础。
(二)变
试题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物理情境和过程中设置问题,转换呈现方式,转变考查方式。如第17题通过估测沙堆体积的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的信息能力、建模能力、估测能力,倡导学以致用的实践创新,是科学实践效果较好的考查方式。再如,实验第22
题的气垫导轨与验证动能定理实验创新测量弹片的弹性势能。试题相对于往年的省质检来看,今年必考部分的计算量相对较小,定性判断或半定量的题量相对增多。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比重增加,如第162534.2题等。另外,第34.2将几何光学与牛顿运动定律相结合,旨在改变师生对几何光学题考查方式的思维定势,引导教学关注牛顿运动定律等基础知识,模型建构等学科关键能力,同时引导师生在复习中关注不同模块的综合问题等教学薄弱环节,这些信息变化引导师生们关注高考导向,防止思维定势,科学应对需求。
(三)活
试题中有较多的取材来源于教材,或改编于模拟题及往年高考题。虽然不少“陈题”改编,但这些试题无论是题干表述,还是部分的问题设置,都非常灵活,考生审题、理解稍有问题就会出错。例如,第24题中U=Edd的准确意义理解偏差就会失分。第18题的考生高频易错点,其中一个易错点是考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接触弹簧后会马上减速,另一个易错点是认为物块P在与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P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始终是滑动摩擦力。这些试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科学分层测试要求,求真务实考查能力,灵活多变彰显素养。
(四)用
试题情境素材来源生活实际、重大科技成果、传统历史文化、STSE等,考查考生合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物理观念,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如,第16题挖掘《墨经》中科技文献,考查力与运动关系理解和应用能力;第17估测沙堆体积;第23题与第33.2题的制作简易欧姆表与简易气温计;第25题自动装载货物;试题设置的情境真实,应用导向,聚焦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另外,试题提供形式多样信息,测评考生的关键能力。如第16题,提供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第21题,第25题,提供量化数据关系。第34.2题新颖的光路情境关系。第21 嫦娥四登月背的背景,提供双星运动空间关系,展现科技成果,考查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做出判断的能力。这些试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最近重大科
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试题情境、创新的设问方式,引导复习教学从解题转变到解决问题;通过联系生产劳动实际的试题,引导复习教学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劳动实践的应用;通过呈现我国古代、当代的最新科技成就以及水资源保护等素材,彰显文化自信,引导教学关注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实测数据 (一)基本情况
1 2019年省质检三明市物理学科基本情况
设区市
人数
平均分 实测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良好率 及格率
优秀率 低分率 最高分 最低分
本省 126184 41.97 三明
9907
41.97 0.38 0.38 21.97 / / 22.81 / / 110 110 / 1 21.49 0.43 2.39% 22.21% 0.32% 91.07% 注:106分及以上全省有129人,其中福州24人、厦门26人、宁德5人、莆田13人、泉州15人、漳州17人、龙岩16人、三明7人、南平5人、平潭1
(二)全市分数段分布各分数人数统计 2 全市分数段分布情况分析
分数段 [110-120 [100-110 [90-100 [80-90 [70-80 [60-70 [50-60 40-50 30-40 <30 人数 1 31 162 373 707 927 1217 1428 1663 3398 比例 0.01 0.31 1.64 3.77 7.14 9.36 12.28 14.41 16.79 34.3 累计 1 32 194 567 1274 2201 3418 4846 6509 9907 累计比例 0.01 0.32 1.96 5.72 12.86 22.22 34.5 48.91 65.7 100 本市考生分数区间人数分布呈现总体非正态对称分布,集中性不明显。试题标准差较大,曲线最大值较小、较扁平。试题总体难度值偏大、区分度较高、平均分偏低、离散度较强,说明试题较难、较活、容易得分的基础试题偏少,对优秀生与中档生的区分明显。
(三)各地市比较

1.平均分
地市 全省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数据 41.97 43.34 49.12 39.53 2.及格率
地市 全省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数据 22.81 24.54 32.50 18.50 3.选择题、非选择题平均分
地市 全省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选择题
龙岩
43.77 三明
41.95 南平
39.40 平潭
36.86 40.68 41.11 41.00 龙岩
25.72 三明
22.21 南平
18.79 平潭
14.29 21.42 22.30 21.51 龙岩 21.58 22.19 三明 20.9 21.04 南平 19.81 19.59 平潭 18.99 17.87 20.74 21.23 21.36 21.98 22.92 26.2 19.71 19.82 20.18 20.51 20.48 20.64 20.33 20.67 非选择
4.达标校平均分
地市 全省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一级
龙岩 53.73 30.38 23.76 35.71 三明 49.47 36.45 24.13 20.4 南平 46.21 28.69 23.99 29.56 平潭 54.33 44.02 30.77 28.43 50.5 33.65 32.8 29.77 54.36 33.42 28.2 25.09 53.27 33.81 49.17 21.59 48.15 35.31 24.48 30.06 50.54 30.61 33.19 32.35 50.08 30.99 25.68 44.51 44.57 37.25 45.01 30.46 二级
三级
末达标
5.模块维度得分率 模块 赋分 全省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物理1 20.00 44.06 45.74 51.37 41.78 42.94 43.03 42.59 45.64 45.32 40.93 37.00 23.00 39.14 40.60 45.29 37.24 39.18 38.28 38.36 40.15 38.41 36.05 35.33 20.00 28.73 29.61 34.58 27.33 28.49 27.97 28.13 29.73 28.14 26.22 24.85 12.00 47.37 49.56 50.70 44.87 45.30 45.93 46.88 51.88 48.32 44.70 44.59 15.00 39.43 34.10 35.21 33.15 41.13 35.84 45.49 43.02 45.34 40.57 37.98 15.00 46.35 50.68 52.67 41.14 36.46 48.31 42.95 46.94 42.41 43.85 36.27 20.00 31.26 32.22 37.83 30.26 29.32 30.93 30.19 32.38 30.06 30.04 26.59 物理2 31 32 33 34 35 6.能力维度得分率
项目
理解
赋分 全省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22.00 59.04 60.90 62.60 55.51 54.65 58.12 59.21 60.92 59.11 57.97 53.31 58.00 41.54 42.09 46.24 37.94 39.79 40.67 41.03 43.86 42.50 39.19 36.37 20.00 25.15 26.22 29.14 23.87 25.15 24.72 24.65 25.58 24.37 23.21 22.11 10.00 16.97 17.88 23.67 16.30 15.38 16.62 16.02 18.61 15.15 14.87 12.10 15.00 30.38 31.18 37.68 28.95 30.43 28.96 30.26 31.19 29.72 27.63 25.65 推理 分析综合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 实验
7.题型维度得分率 项目
单选题
赋分 全省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30.00 45.39 46.72 50.79 43.15 43.50 44.88 44.12 47.38 46.15 43.63 41.34 18.00 39.56 40.81 42.71 37.57 39.58 38.95 39.43 40.93 39.22 37.32 36.62 15.00 30.38 31.18 37.68 28.95 30.43 28.96 30.26 31.19 29.72 27.63 25.65 32.00 31.88 33.63 39.63 30.54 30.81 30.88 30.49 33.59 31.17 28.57 26.02 30.00 42.89 42.39 43.94 37.15 38.79 42.08 44.22 44.98 43.88 42.21 37.12 48.00 43.20 44.50 47.76 41.05 42.03 42.66 42.36 44.96 43.55 41.26 39.57 62.00 35.39 35.82 39.52 32.15 33.12 34.43 35.58 36.99 35.51 33.68 30.04 多选题 实验题 计算题
选考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8.各题得分率 项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赋分 全省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6 6 6 6 6 6 6 6 5 4.44 2.85 2.58 1.93 1.83 2.84 2.27 2.02 2.15 4.55 2.99 2.57 2.01 1.90 2.96 2.30 2.09 2.20 5.06 3.00 2.75 2.44 1.98 3.08 2.42 2.18 2.68 4.30 2.69 2.45 1.76 1.75 2.69 2.18 1.90 2.06 4.24 2.62 2.49 1.90 1.80 2.82 2.19 2.11 2.08 4.41 2.78 2.61 1.86 1.80 2.73 2.27 2.01 2.04 4.32 2.77 2.48 1.88 1.79 2.86 2.25 1.99 2.20 4.49 3.15 2.75 1.98 1.85 3.07 2.29 2.00 2.18 4.39 2.97 2.70 1.96 1.81 2.82 2.30 1.94 2.14 4.40 2.73 2.52 1.70 1.74 2.64 2.19 1.89 1.98 4.09 2.83 2.24 1.47 1.77 2.52 2.21 1.87 1.85
23 24 25 33 34 10 12 20 15 15 2.40 4.63 5.58 5.91 6.95 2.47 4.88 5.89 5.12 7.60 2.97 5.83 6.85 5.28 7.90 2.28 4.36 5.41 4.97 6.17 2.48 4.53 5.33 6.17 5.47 2.31 4.47 5.41 5.38 7.25 2.34 4.44 5.32 6.82 6.44 2.50 4.88 5.87 6.45 7.04 2.32 4.52 5.46 6.80 6.36 2.16 4.06 5.08 6.09 6.58 2.00 3.79 4.54 5.70 5.44 (四)各校比较
物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优秀良好及格当前数分数排名分数排名分数排名分值排名分值排名分值排名百分数排名人数百分数排名人数百分数排名人数4022374546277756266064965455484625374463697616341034225014715416478218208135681231237221916990710073971101061059910797104981071029478868690768975787268726958556141353054110822111459211610271318161614201521182326232528292731323330314545752236641062533758545323512122122331810181051028282277183728102222510410181022282210112837.5821.255.1153.3354.7451.9356.5450.8146.748.2444.1341.542.3334.0434.3434.8326.9733.2426.7825.430.5523.5933.5828.4725.627.8221.7123.9519.9619.2221.5720.441741.971229243516879111015141321172224182616192320272531322830330.30.170.440.430.440.420.450.410.370.390.350.330.340.270.270.280.220.270.210.20.240.190.270.230.20.220.170.190.160.150.170.160.140.3412272425168791110141413201422231825141923202725303227303319.2712.719.8722.2520.2521.9317.4920.5519.2819.9419.7419.5319.5418.1715.7715.1113.7215.313.0612.9613.5811.9415.1213.5812.2812.1111.4510.89.777.5376.0811.221.491123614213310579812141718152122192616192425272930313233280.370.240.40.440.40.440.350.410.380.40.390.390.390.350.30.290.260.30.250.230.260.220.290.260.230.230.220.210.180.150.150.140.190.431122414112310477712141618142123182616182323262830313133290.25002.230.770.6400.400.5500.190.22000000000000000000000.32699123959498799999999999999999999100100146402030110000000000000000000032105.077.344.97.033.33.831.281.821.731.30.91.360000.2900.6800000000000002.391216314265117810139161616151614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8840234638442019710874500010100000000000002376.47019.3818.3418.0617.2515.6814.729.918.768.017.647.42.712.631.840.980.880.80.680.650.61000000000008.93122212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2222222222222222222752608811514010895735448374133102343211100000000000885学校明溪县第一中学三明市实验中学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三明市第二中学宁化第一中学三明第一中学福建尤溪第一中学沙县第一中学将乐县第一中学永安第一中学建宁第一中学清流县第一中学泰宁第一中学永安第九中学沙县社会考生沙县金沙高级中学宁化第六中学福建省大田县第五三明第九中学沙县第五中学尤溪县第五中学永安第三中学高中大田县社会考生尤溪县第七中学永安第三中学尤溪县社会考生宁化第二中学将乐县水南中学尤溪晨光高级中学大田鸿图中学宁化第五中学尤溪职专尤溪县第二中学全部1.优秀率较好的学校有:三明二中、宁化一中、三明一中、永安一中、沙县一中、明溪一中、泰宁一中、清流一中
2.平均分较好的学校有:尤溪一中、大田一中、宁化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一中、沙县一中、永安一中、将乐一中、建宁一中
3.学科进步较快学校有:(相对市质检A平均分)
尤溪一中(+2、大田一中(+2、沙县一中(+2、沙县金沙高级中学(+3 三、逐题分析

1.各题得分
题号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k14 k15 k16 k17 k18 k19 k20 k21 221 222 223 2311 2312 232 233 2341 2342 241 242 251 252 253 331 3321 3322 341 3421 3422 6 6 6 6 6 6 6 6 2 2 1 2 2 2 2 1 1 8 4 6 10 4 5 5 5 5 4 6 4.394 2.975 2.705 1.963 1.813 2.826 2.297 1.941 1.4 0.56 0.18 0.7 0.46 0.27 0.85 0.03 0.02 3.5 1.02 3.84 1.52 0.11 1.6 1.47 0.76 1.23 1.12 0.44 0.732 0.496 0.451 0.327 0.302 0.471 0.383 0.324 0.7 0.28 0.18 0.35 0.23 0.14 0.42 0.03 0.02 0.44 0.25 0.64 0.15 0.03 0.32 0.29 0.15 0.25 0.28 0.07 正确率
73.241% 49.591% 45.089% 32.724% 30.211% 25.416% 14.263% 7.076% 0.92 0.9 0.39 0.95 0.84 0.69 0.99 0.17 0.12 3.41 1.61 2.71 2.18 0.46 1.93 2.04 1.57 2.07 1.65 1.19 区分度
0.44 0.63 0.3 0.56 0.27 0.65 0.55 0.35 0.72 0.41 0.39 0.45 0.6 0.41 0.09 0.1 0.05 0.81 0.68 0.76 0.35 0.02 0.14 0.41 0.32 0.27 0.26 0.14 标准差
2.66 3 2.99 2.82 2.76 2.25 2.04 1.82 70.04% 27.97% 18.21% 34.87% 22.82% 13.63% 42.31% 2.97% 1.54% 43.79% 25.42% 64.01% 15.15% 2.63% 31.9% 29.32% 15.28% 24.55% 28.04% 7.3% 难度系数低于 0.3的试题有22.22324.225.225.33334 难度系数介于0.3- 0.4的试题有17182021 难度系数高于 0.6的试题有1422.325.1 2.逐题分析
14 如图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已知锌的逸出功为3.3 eV,一群处于n = 4能级的氢原子跃迁时辐射出不同频率的光,其中能使锌发生光电效应的有
A.2

4 3 2 n E/eV 0 -0.85 -1.51 -3.1 -13.6
B.3 C.5 D.6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氢原子的能级图为背景,主要考查氢原子能级跃迁及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等基础知识,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着重体现物质观念、能量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4
B 满分 平均分
6
4.394 难度
0.732 正确率 区分度 标准差
73.241%
0.44
2.66 CD(1|0.01%A(989|9.98%B(7256|73.24%C(604|6.1%D(1049|10.59%空白(8|0.08% 【错因分析】若考生不会计算一群氢原子在不同能级跃迁时所辐射光子频率的种数以及跃迁时所辐射光子的能量,考生不了解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就可能错选选项。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从玻尔原子理论理解原子跃迁问题,理解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和逸出功等概念,会计算氢原子处于不同能级发生跃迁时可能辐射几种不同频率的光,会通过比较光子的能量与金属逸出功的大小关系判断能否发生光电效应。
15 图甲为一小型发电机的示意图,发电机线圈内阻为1 Ω灯泡L的电阻为9 Ω电压表为理想交流电压表。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e随时间t按图乙的正弦规律变化,
A. 0.01 s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B.线圈转动的角速度为50 rad/s C.电压表的示数为10 V D.灯泡L的电功率为9 W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小型发电机为载体,主要考查交变电流的产生、交变电流的图象、峰值和有效值,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率等基础知识。侧重考查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从e - t图象获取信息,读出电动势最大值、周期等,理解中性面、瞬时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掌握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明确交流电O V
ON S
L e/V 102

O
-102

0.0
0.0t/s
压表示数是有效值,会分析电路,能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电功率计算。着重体现物理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理解交变电流的有效值、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能用相关物理知识对实际的小型发电机与灯泡构成的交流电路进行分析和推理,计算出电压表的示数和灯泡的电功率等。
由乙图可知该交变电流电动势e的最大值Em = 102 V周期T = 0.02 st = 0.01 s时瞬时电动势为零,则此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磁通量最大,选项A误;角速度ω = = = 100π (rad/s选项B错误;正弦交变电压电动势有效值E T0.02EmRE10= = 10 V电压表的读数为路端电压的有效值,其示数U = R +r = 9 +1 = 9 (V2U292选项C错误;灯泡L的电功率P = R = 9 = 9 (W,选项D正确。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5
D

满分
6 平均分
2.975 难度
0.496 正确率 区分度 标准差
49.591%
0.63
3 BD(1|0.01%A(971|9.8%B(1469|14.83%C(2541|25.65%D(4913|49.59%空白(12|0.12% 【错因分析】
254125.65%考生错选C说明忽视了发电机线圈内阻的存在。146914.83%考生错选B说明混淆了角速度与频率的概念。971位考生错选A说明基础能力很差,不能从e - t图象获取信息,读出电动势最大值、周期等,理解中性面、瞬时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
【教学建议】教学应注重夯实基础,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正弦交变电流的产生与描述,会分析电路。与交变电流有关的物理概念多,教学中要注意厘清,如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平均值的含义,要能在有关问题的求解中灵活应用,正确理解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转速、角速度、周期,电功、电功率等概念,并能在似是而非的问题中加以分析判断。
16 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我国的《墨经》中就有关于力和运动的一些见解,绳下直,权重相若则正矣。收,上者愈丧,下者愈得,这句话所描述的与下述物理现象相似。如图,一根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各悬挂一重物,当两重物质量均为m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若减小其中一个重物的质量,系统就无法保持平衡,上升的
重物减小的质量Δm越多,另一个重物下降的加速度a就越大。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aΔm的关系图象可能是

【答案】
C
O m Δm
O m Δm
O m Δm
O m Δm
a g a g a g a g m m 【试题分析】本题以我国战国时期《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一些见解为背景,A B C D 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侧重考查推理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灵活选用隔离法等方法分析动力学问题,找出上升重物质量减小时,下降重物的加速度与上升重物质量的减小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结合图象进行分析。本题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着重体现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理解加速度、相互作用和牛顿运动定律等物理概念和规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aΔm的关系并选出正确图象。
当一端的重物质量减小Δm时,设轻绳拉力大小为T对上升重物有:T(mΔmg = (mΔma对下降重物有:mgT = ma解得a = ggΔm可见随着Δm2mΔm2mΔm的增大而增大,当Δm = ma = g,结合图象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6
C 满分
6 平均分
2.705 难度
0.451 正确率 区分度
45.089%
0.3 标准差
2.99
C(4467|45.09%D(1318|13.3% B(705|7.12%A(3403|34.35% 空白(10|0.1%BC(1|0.01%AD(2|0.02%CD(1|0.01% 【错因分析】有14位考生审题能力相当弱,居然出现放空、选择双项答案。全市共有5426人失分,说明连接体问题是大多数考生的软肋。3403位考生错选A,主要是受力分析出错,认为当重物m减少Δm对另一重物所言所受合外力为Δm g若列出Δm g= ma,从而错选A;若采用整体法,列出关系式Δm g= 2ma,从而错选B;错选D考生可能受图像B的干扰,从相似性出发而误选D
【教学建议】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并灵活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利用函数关系结合图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训练,
引导学生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学会关注图象的差异点,能结合极限法与函数关系法判断图象的特征。
17 如图,某同学在沙料场中发现沙子堆积时会形成圆锥体,且堆积过程中圆锥体的底角保持不变。他测得某堆沙子的底部周长约为30 m,沙子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约为0.8则这堆沙子的体积约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的三分之一)
A. 1×102 m3 B. 2×102 m3 C. 3×102 m3 D. 8×102 m3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估算沙料场的沙堆体积为试题情境,考查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知识。侧重考查推理能力,要求考生具备构建物理模型进行估算的能力,同时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旨在引导考生增强生产劳动实践意识。着重体现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沙堆转换成斜面模型;利用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物理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估算出沙堆的体积。
设沙堆底面半径为r高度为h底面周长l = 2πr沙堆倾角不变,可将沙子抽象成在斜面上处于平衡状态,视为摩擦力达到最大h f N 静摩擦力,受力如图,则有mgsinθ = μmgcosθ,得tanθ = μ = 0.8121lh = rtanθ,故这堆沙子的体积V = 3·πr·h = 3×3.14×(3×0.8 102 m3,选项A正确。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7
A θ
mg
r 满分
6 平均分
1.963 难度
0.327 正确率
32.724% 区分度 标准差
0.56
2.82
空白
(21|0.21%BD(1|0.01%A(3242|32.72%B(2528|25.52%C(2887|29.14%D(1228|12.4% 【错因分析】
本题通过率仅有32.72%,说明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区分度。2887位考生用V =πr2·h列沙子的体积求解,会选择答案C2528位错选B1228位错选D的考生可能不会合理构建斜面上的物体模型,随意选择答案。

【教学建议】教学中应加强物理模型建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的典型特征建构相应的物理模型;加强数学运算能力特别是估算能力的培养,可结合其他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实践问题进行进一步估算训练。
18 如图,水平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顺时针转动,传送带右端上方的挡板上固定着一轻弹簧。将小物块P轻放在传送带左端,P在接触弹簧前速度已达到v,与弹簧接触后弹簧的最大形变量为dP的质量为m,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从P开始接触弹簧到弹簧第一次达到最大形变的过程中
A.P的速度一直减小
B.传送带对P做功的功率一直减小 C.传送带对P做的功W μmgd
1D.弹簧的弹性势能变化量ΔEp = 2mv2 + μmg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传送带和弹簧为载体,主要考查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胡克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等知识,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着重体现物理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清晰、系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能用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物理知识对综合性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正确判断出物体的速度、功率、功及弹性势能等的变化情况。
P在速度已达到v后但还未接触弹簧前,与传送带之间无摩擦力。P接触弹簧后,弹簧开始发生形变,P受到弹簧弹力F方向水平向左,由F = kx可知,随着弹簧的压缩,F逐渐增大,传送带对P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ff随着F的增大逐渐增大,在f达到最大静摩擦力之前,P保持匀速运动,当f = fm = μmg后,传送带对P的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不再变化,弹力继续增大,P做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弹簧达到最大形变,可见P先匀速后减速,选项A错误;P接触弹簧后还保持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传送带对P的静摩擦力f越来越大,功率P1= fv,可知P1增大,当P开始减速时,传送带对P的滑动摩擦力μmg不变,P的速度v减小,功率P2= μmgv,可知P2减小,即传送带对P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选项B错误;由于P在保持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传送带对P的摩擦力小于μmg,故弹簧压缩的形变量为d的过程中,传送带对P做的功W μmgd选项C正确;由功能关系可知弹簧的弹性势能变化量ΔEp 1 2mv2 + μmgd,选项D错误。
【数据分析】
P v

题号
k18 答案
C 满分
6 平均分
1.813 难度
0.302 正确率
30.211% 区分度 标准差
0.27
2.76
C(2993|30.21%D(4909|49.55% B(619|6.25%A(1346|13.59% 空白(19|0.19%AC(1|0.01%AD(6|0.06%BD(3|0.03%CD(8|0.08%AB(3|0.03% 【错因分析】
4909位考生49.55%错选D主要从能量守恒角度认为弹簧第一次压缩到最短过12 程,物块末速度为零,减少的机械能ΔEp 2mvQ =μmgd。本题选错的考生主要有两种错误:一是错误判断传送带对P的摩擦力始终为滑动摩擦力;二是认为运动的物体接触弹簧后会马上减速。
【教学建议】本题的易错点之一是认为运动的物体接触弹簧后会马上减速,另一个易错点是认为物块P在与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P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始终是滑动摩擦力。教学中要讲透物理概念,如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大小变化、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v-t图象对多对象、多过程运动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如在本题的讲解中可拓展分析弹簧恢复原长过程中物块速度和加速度变化情况,以及与传送带有关问题的拓展训练等。
19 如图,光滑水平桌面上两平行虚线之间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桌面上一闭合金属线框获得水平初速度后进入磁场,通过磁场区域后穿出磁场。线框开始进入到刚好完全进入磁场和开始离开到刚好完全离开磁场的这两个过程相比较
A.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 B.线框中产生的平均感应电动势大小相等 C.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相等
D.通过线框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相等 【答案】
AD 【试题分析】本题以线框穿过有界磁场为背景,考查电磁感应的有关知识,涉及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概念和规律。侧重考查推理能力,要求考生对电磁感应现象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有清楚的认识。着重体现物理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清晰的关于电磁感应的物理观念;能用相关知识对线框穿过有界磁场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计算电磁感应中的电动势、焦耳热和电荷量。
B
由楞次定律判断可知,从上往下看,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感应电流沿逆时针方向,线框穿出磁场的过程中感应电流沿顺时针方向,选项A正确;线框进入和穿出磁场这两个过程中,磁通量变化量大小相等ΔФ1 = ΔФ2感应电流受到的安培力阻碍线框的运动,线框在这两个过程中都做减速运动,因此线框进入磁场的时间小于线框穿出磁场的时间,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大于穿出磁场过程的平均感应电动势,选项B错误;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中的速度大于穿出磁场过程中的速度,因此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中受到的安培力大于穿出磁场过程中受到的安培力,本题中线框产生的焦耳热等于克服安培力做的功,故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大于穿出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选项C错误;通过线框导线横截面的电ΔФ荷量q =IΔt = RΔt = RΔ t = nR,由于ΔФ1 = ΔФ2,故q1= q2,选项D正确。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9
AD
EΔФnΔt满分 平均分
6
2.826 难度
0.471 正确率
25.416% 区分度 标准差
0.65
2.25 ACD(16|0.16%BCD(43|0.43%ABC(6|0.06%ABCD(4|0.04%ABD(13|0.13% AB(155|1.56%AD(2518|25.42%BD(160|1.62%CD(151|1.52% AC(207|2.09%BC(68|0.69% 空白(5|0.05%A(3228|32.58% B(1565|15.8%C(701|7.08% D(1067|10.77% 【错因分析】
会错选BC的考生主要认为线圈进入磁场与穿出磁场过程速率与平均电流相等;3338位考生漏选A说明仍末掌握判断感应电流的基本方法;漏选D的考生有5935位,说明求横截面的电荷量q的基本问题末达标。
【教学建议】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注意掌握焦耳热和电荷量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审题,抓住线框进入磁场和穿出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要结合本题拓展分析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电磁感应与电路、动力学、能量等的综合问题,并加以训练,还应进一步分析如速度-时间、速度-位移等图象的特征,以及线框受外力做匀变速运动或不同的磁场边界等问题的探讨。
20 回旋加速器主要结构如图,两个中空的半圆形金属盒接高频交流电源,于与盒面垂直的匀强磁场中,两盒间的狭缝宽度很小。粒子源S位于金属盒的圆心处,
产生的粒子初速度可以忽略。用两台回旋加速器分别加速质子1 Hα粒子2 He这两台加速器的金属盒半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高频交流电源的电压均相等,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则质子和α粒子
A.所能达到的最大动量大小相等 B.所能达到的最大动能相等 C.受到的最大洛伦兹力大小相等
D.在达到最大动能的过程中通过狭缝的次数相等
【答案】
BC
S
B 14
~ 接高频交流电源
【试题分析】本题联系实际,以回旋加速器为情境,主要考查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洛伦兹力的公式、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动量、动能、功能关系等知识。侧重考查推理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回旋加速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交流电源的周期和粒子回旋周期的关系等,通过粒子加速的过程分析,结合质子和α粒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的比值进行分析比较。着重体现物理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清晰系统的关于磁场、洛伦兹力等的物理观念;能综合应用相关物理知识理解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和推理比较不同粒子加速过程中的最大动量、最大动能等。
设回旋加速器的半径为R,交流电源的电压为U、频率为f,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粒子的质量为m,电量为q,粒子的回旋周期为T,粒子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m,达到最大动能的过程中通过狭缝的次数为n,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有qvmB = vm2qBRq11mR,即vm = m,最大动量p = mvm = qBR,由于质子和α粒子的电量之比q = 222222p111qBREk1q1m212 p = 2,选项A错误;最大动能Ek = 2mvm= 2m,故E = q2m = 1,选项B2k221q2B2Rf1q12m21正确;最大洛伦兹力f = qvmB = m,故f = q2m = 1,选项C正确;由动能定理221Ekn1Ek1q22可得nqU = Ek0n = ,故 = = ,选项D错误。
qUn2Ek2q11【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20
BC 满分 平均分
6
2.297 难度
0.383 正确率 区分度
14.263%
0.55 标准差
2.04 AC(189|1.91%BC(1413|14.26%AD(205|2.07%BD(325|3.28%CD(210|2.12%AB(99|1%
空白(7|0.07%ABC(7|0.07% ACD(1|0.01%BCD(31|0.31%A(856|8.64% B(2342|23.64%C(2418|24.41% D(1804|18.21% 【错因分析】
错选A的考生有1357位,说明判断最大动量p = mvm = qBR,可能公式推导出错,也可能认为质子和α粒子的电量相等;漏选B的考生分析最大动能Ek的影响因素时末能正确推导出Ek
q2B2R2= 2m;漏选选项C,说明对最大洛伦兹力f = qvmB影响因素分析出错;错选D的考生有2576位,说明末合理运用动能定理nqU = Ek推导。本题通过率较低,说明考生对公式的推导能力较弱。
【教学建议】教学中应加强联系实际的问题训练,理解回旋加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结合本题进一步分析洛伦兹力的其他应用,如质谱仪、磁流体发电机等。关于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问题,可以在本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特别是有界磁场问题,可设计多种边界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如矩形边界、圆形边界或设定轨迹求解边界范围等。
21 如图,地球与月球可以看作双星系统,它们均绕连线上的C点转动,在该系统的转动平面内有两个拉格朗日点L2L4(位于这两个点的卫星能在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C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保持与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变)L2点在地月连线的延长线上,L4点与地球球心、月球球心的连线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我国已发射的鹊桥中继卫星位于L2点附近,它为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提供了稳定的通信支持。假设L4点有一颗监测卫星,鹊桥继卫星视为在L2点。已知地球的质量为月球的81倍,则
A.地球和月球对监测卫星的引力之比为811 B.地球球心和月球球心到C点的距离之比为19 C.监测卫星绕C点运行的加速度比月球的大
D.监测卫星绕C点运行的周期比鹊桥中继卫星的大
地球
L4 监测卫星
L2
C 月球
【答案】 AC 【试题分析】本题以拉格朗日点、“鹊桥”中继卫星和“嫦娥四号”为载体,主要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考生通过题目描述理解双星系统和拉格朗日点的含义,挖掘出在该系统中位于拉格朗日点的卫星绕转动中心运动的角速度和周期相等这一隐含条件,进一步分析相关选项。试题彰显中国正能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民族自豪感。着重体现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将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转换
成双星系统、匀速圆周运动等物理模型;能综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位于L2L4这两个点的卫星能在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绕C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保持与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变,故整个系统绕C点转动的周期(或角速度ω)相等,选项D错误;设地球的质量为M,月球的质量为M,监测卫星Mm的质量为m,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r,地球对监测卫星的引力F1 = Gr2,月球对监测Mm卫星的引力为F2 = Gr2,故F1F2 = MM = 811,选项A正确;设地球球心C点的距离为r1,月球球心到C点的距离为r2,地球与月球为双星系统,系统的角MMMM2速度为ω,则有Gr2 = Mr1ωGr2 = Mr2ω2,故有Mr1 = Mr2,即r1r2 = MM = 181,选项B错误;设监测卫星到C点的距离为r3,由于r3+ r1rr2+r1 = r,可得r3r2,监测卫星绕C点运行的加速度a3 = r3ω2,月球绕C点运行的加速度a2 = r2ω2,故a3a2,选项C正确。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21
AC 满分
6 平均分
1.941 难度
0.324 正确率
7.076% 区分度
0.35 标准差
1.82
B(2032|20.51%C(2133|21.53%D(1098|11.08% A(2875|29.02% AC(701|7.08%BC(158|1.59% AD(166|1.68%BD(71|0.72%CD(31|0.31% AB(614|6.2% 空白(10|0.1%ABC(9|0.09% ACD(1|0.01%BCD(1|0.01% ABD(7|0.07% 【错因分析】
错选B的考生有2892人,可能错误用
GMm
= Mrω2GMr12ωGM=r22 ωr得:r1r2 = 19错选D的考生有1375人,说明不能用边长关系判断出监测卫星与中继卫星绕C点的半径关系。漏选A的考生有5534人,说明读题信息提取困难,不能建构出双星的模型。漏选C的考生有6873人,说明一方面情景及空间几何关系构建困难,不能正确找到卫星间的半径等关系与联系。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重视天体基本模型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特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规律,从匀速圆周运动基本物理量的关系、向心力等不同角度理解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模型,起到以点带面、建构知识框架的作用;教学还应加强审题训
练,引导学生理解题中保持与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变的含义,掌握有关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本质,了解相关的基本常识,并会利用相关公式进行推理;关注最新航天科技进展,加强科普知识的补充,如地月系统中L1L3L5等其他拉格朗日点的位置特征。
22 某同学发现气垫导轨两端装有起缓冲作用的金属弹片,他想测量该弹片在发生一定形变时的弹性势能,实验步骤如下:
a. 用天平测出带有挡光片的滑块的质量m b. 用游标卡尺测出挡光片的宽度d c. 如图甲,在水平气垫导轨上装一光电门,接通气源,把滑块移至弹片处,挤压弹片使弹片发生一定的形变; d. 释放滑块,测出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
1)释放滑块时,弹片的弹性势能Ep = ______(用mdΔt表示)。 2)测挡光片宽度时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d = _______cm 3实验测得滑块质量m = 100.0 g挡光时间Δt
= 0.012 s,计算得释放滑块时Ep =_______J(保留2位有效数字)。
1d【答案】(12m(Δt 2 20.960 33.2×102
【试题分析】本题以气垫导轨实验为背景,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弹性势能、速度、游标卡尺等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着重考查考生正确使用仪器,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着重体现科学探究中的问题、证据和解释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作出有依据的实验探究假设;能根据已有的探究方案使用游标卡尺、光电门等仪器获得实验数据;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测得弹片在发生一定形变时的弹性势能。
第(1)问,通过实验步骤理解实验原理,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确定测量弹片弹性1mv2,再利用很短时间内平均速度值等于瞬时速度值来测量滑块21dd瞬时速度v,从而确定弹片弹性能的计算式EP = 2m(Δt 2
t
0
1
2 3 cm

气垫导轨
光电门 滑块
挡光片 弹片
0
5 10 势能的计算式EP第(2)问,使用游标卡尺时首先要确定游标卡尺的精度(由卡尺的分度决定),本题所给出的游标卡尺的分度为20分度,精度为0.05 mm。读数时先读游标零刻度线
前主尺上的数据为9 mm,然后再找到游标与主尺最齐的刻度线位置,读出游标上的读数为0.05×12 = 0.60 mm,所以游标卡尺的读数是9.60 mm,即为0.960 cm
第(3)问,数据处理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单位,代入数据应该用国际单位制中的数值,计算结果要注意有效数字,计算结果为3.2×102 J
【数据分析】
题目 221 222 223 满分 2 2 1 均分 1.4 0.56 0.18 难度 0.7 0.28 0.18 标准差 0.92 0.9 0.39 区分度 0.72 0.41 0.39 通过率 70.04% 27.97% 18.21% 第一空:2(6939|70.04%2-1.6(0|0%1.6-1.2(0|0%1.2-0(2968|29.96% 第二空:2(2771|27.97%2-1.6(0|0%1.6-1.2(0|0%1.2-0(7136|72.03% 第三空:1(1804|18.21%1-0.8(0|0%0.8-0.6(0|0%0.6-0(8103|81.79% 【错因分析】
第一空:弹性势能表达不够规范,错误有:

m写在分母;Δt写成t;(dt2中,少平方或其中一个符号没有平方。有些考生不知道光电门的作用,或为不知道动能的表达式,或为不理解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关系。
第二空:少数写0.960m;较多写成0.960.97;游标上标“510”视为10分度的游标卡尺,认为精确度为0.1mm;精确度误认为是0.1;部分同学不会读数。有的写成9.55 9.60。主要是主尺单位出错,没有先把主尺刻度值用mm为单位表示出来;个别不会读数。

第三空:游标卡尺读数错误,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还有的是计算能力不过关,错误率很高。
有写成“0.03” 不知道有效数字的含义,没有分清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保留两位小数的区别;有写成“32”“32.00”质量没有进行单位换算,用“100”代入计算。有写成“0.033” 前面卡尺读数为“0.97”“0.970”,连带后面计算出错;
【教学建议】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验目标的达成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即从实验过程中要测量什么物理量,用什么方法测量,测量过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等方面来理解实验和方法。

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是基本的实验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数时通过游标卡尺中游标的分度数来确定其精度和有效数字。20等分或50等分的游标卡尺,读数时若发现游标与主尺有几条刻度线接近对齐,应选取游标尺上中间那条对齐的刻度线进行读数。
正确表示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也是实验基本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代入数据时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数值,最终结果要根据要求的有效数字表达,并学会使用科学计数法。
23 某同学用内阻Rg = 20 Ω、满偏电流Ig = 5 mA的毫安表制作了一个简易欧姆表,电路如图甲,电阻刻度值尚未标注。
1)该同学先测量图甲中电源的电动势E,实验步骤如下: 将两表笔短接,调节R0使毫安表指针满偏;
将阻值为200 Ω的电阻接在两表笔之间,此时毫安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该示数为______mA 计算得电源的电动势E = _____V
2)接着,他在电流刻度为5.00 mA的位置标上0 Ω,在电流刻度为2.00 mA的位置标上_________Ω,并在其他位置标上相应的电阻刻度值。
3)该欧姆表用久后,电池老化造成电动势减小、内阻增大,但仍能进行欧姆调零,则用其测得的电阻值_________真实值(填大于”“等于小于)。
4为了减小电池老化造成的误差,该同学用一电压表对原电阻刻度值进行修正。将欧姆表的两表笔短接,调节R0使指针满偏;再将电压表接在两表笔之间,此时电压表示数为1.16 V欧姆表示数为1200 Ω则电压表的内阻为 Ω原电阻刻度值300 Ω应修改为 Ω 【答案】
1)② 3.00 1.5 2450 3)大于 41160
290 【试题分析】本题以制作欧姆表过程中电阻刻度的标定为背景,涉及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电流表、电压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阻的串联等知识,要求考生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解决问题。着重体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解释和交流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在题目提示下完善科学探究方案,使用电流表等仪器获得实验数据;0 mA 1 2 3 4
5 表笔
mA E r
R0


能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算出电源的电动势,用已学过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物理知识解决电阻刻度的标定问题;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实验误差,完善电阻刻度的修正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1问,通过步骤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读数时先明确电流表最小刻度值为0.1 mA,读数时应往后估读一位,故电流表读数为3.00 mA;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方IgEEIx,即可求出电源电动势E = 1.5V RΩRΩRxE,式RΩRx第(2)问,欧姆表刻度的确定方法就是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xE = 1.5 VR“450 Ω”
E1.5300所以在I x = 2.00 mA位置处应标上电阻刻度Ig51033问,利用欧姆表工作原理可得欧姆表中间刻度值就是该表的内阻值RΩEIg当电池用久后,电源电动势减少,造成欧姆调零后的欧姆表内阻减小;测量电阻时,指针指到中央刻度的外接电阻值比原来的小,而电阻刻度值已标好,故此时按刻度值读出的测量值会比真实值大。
第(4)问,将欧姆表直接接到电压表两端,先通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方程
IVEEIg,可求出流过电压表的电流IV = 1mA,再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RΩRRΩ就可求出电压表内阻值RVR290
【数据分析】
题目 2311 2312 232 233 2341 2342 UEE1160,最后再用IVIg就可以求IVRΩRVRΩ满分 2 2 2 2 1 1 均分 0.7 0.46 0.27 0.85 0.03 0.02 难度 0.35 0.23 0.14 0.42 0.03 0.02 标准差 0.95 0.84 0.69 0.99 0.17 0.12 区分度 0.45 0.6 0.41 0.09 0.1 0.05 通过率 34.87% 22.82% 13.63% 42.31% 2.97% 1.54%
第(1)题:
2(3454|34.86%2-1.6(0|0%1.6-1.2(0|0%1.2-0(6453|65.14% 2(2261|22.82%2-1.6(0|0%1.6-1.2(0|0%1.2-0(7646|77.18% 第(2)题:
2(1350|13.63%2-1.6(0|0%1.6-1.2(0|0%1.2-0(8557|86.37% 第(3)题:
2(4192|42.31%2-1.6(0|0%1.6-1.2(0|0%1.2-0(5715|57.69% 第(4)题:
1(294|2.97%1-0.8(0|0%0.8-0.6(0|0%0.6-0(9613|97.03% 1(153|1.54%1-0.8(0|0%0.8-0.6(0|0%0.6-0(9754|98.46% 【错因分析】 第(1)题:
三成的考生毫安表读数不过关。写成3.00.003主要对精度与有效位数不理解,单位没注意。
对改装原理不理解,不会列出闭合电路两种情况下的关系式,7646位考生有的要么算错,有的张冠李戴,失分严重。
第(2)题:只有1350位考生做出,说明对万用电表的测量原理不能迁移应用,不能灵活运用闭合电路欧姆确定电流与电阻的一一对应关系。
3题:5715位考生误差分析能力较弱。电池老化造成电动势减小、内阻增大,测量电流相应减小,指针偏转角度过小,其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学生误差判断错误说明主要还是测量本质不理解。
第(4)题:294位考生正确做出第一空;153位考生做出第二空;说明多用电表通过磁电式电表的电流与被测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定量关系来实现不同电表之间的转换是学生的理解较为困难之处。
【教学建议】 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引导学生读数时通过明确仪器的最小刻度值确定读数的位数。

理解欧姆表的工作原理是正确使用多用电表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欧姆表的工作原理,从而理解欧姆表电阻刻度的确定方法和误差分析的原理。欧姆表工作原理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xE;首先先要确定电阻零刻度线位置,一般RΩRxEE 而后再利用IxIgRΩRxRx = 0 Ω位置定在电流表电流满偏Ig位置,由此可得RΩ来确定不同电流处的电阻刻度值。还可以得到,欧姆表中央刻度值正好等于欧姆表内阻值,由此可以分析由于电池用久电源电动势减小造成的误差。
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重要的实验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的实验情境和新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理解实验方案。例如,多用电表就是通过磁电式电表的电流与被测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定量关系来实现不同电表之间的转换。
24 如图,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有一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方向与圆所在的平面平行。PQ为圆的一条直径,与场强方向的夹角θ = 60°质量为m电荷量为 +q的粒子从P点以某一初速度沿垂直于场强的方向射入电场,不计粒子重力。
1)若粒子到达Q点,求粒子在P点的初速度大小v0 2)若粒子在P点的初速度大小在0 ~ v0之间连续可调,则粒子到达圆弧上哪个点电势能变化最大?求出电势能变化的最大值ΔEp 【答案】(1v03qER3qER2EP 2m2P θ
E
O
R
Q 【试题分析】本题以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为背景,涉及平抛运动规律和运动合成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电场力、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等知识,着重考查考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着重物理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清晰的关于电场、力与运动等的物理观念;能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这一综合性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综合应用相关物理知识计算粒子的初速度和电势能变化的最大值。
第(1)问为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的类平抛运动的简单运算;
第(2)问先利用电场力做功特点判断粒子运动到何处电场力做功最多,再利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确定电势能变化最大情况。

【数据分析】
题目 241 242 满分 8 4 均分 3.5 1.02 难度 0.44 0.25 标准差 3.41 1.61 区分度 0.81 0.68 通过率 43.79% 25.42% 第(1)问:8(2827|28.54%8-6.4(50|0.5%6.4-4.8(1000|10.09%4.8-0(6030|60.87% 第(2)问:
4(1991|20.1%4-3.2(0|0%3.2-2.4(168|1.7%2.4-0(7748|78.21%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错误的有:
把带电粒子看成做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竖直方向的动能定理求电势能变化量 带电粒子所受合力认为是电场力与重力之差 计算结果没有化简 计算结果出错,丢了R 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留空白 学生出错可能原因:
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类平抛运动与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混淆,或者随意写公式
不明确动能定理没有分量式,或者不懂得从功能关系去求电势能变化量 审题不清,思维定势胡乱作答;或者时间所剩不多匆忙作答 数学计算不足,不会化简根式,计算过程粗心大意 物理知识缺陷或对物理学习重视不够 【教学建议】模型建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根据物理事实、条件把实际情景转化成物理模型。正确地表达推理过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做到研究对象、过程明确,规律、公式选择有依据。
25 如图甲,一长度L = 1 m的平板车A停在水平地面上,其上表面与斜坡底端的一段小圆弧水平相切,货物从斜坡上静止释放,滑到斜坡底端后滑上A车。当货物释放位置离斜坡底端的距离s与货物的质量m满足如图乙的关系时,货物滑上A后恰好不从其右端滑出。已知斜坡的倾角θ = 37°,货物与斜坡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5货物视为质点,车与地面的摩擦忽略不计,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2sin 37° = 0.6cos37° = 0.8
1)求货物在斜坡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2)求货物与A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A车的质量M
3)若在A车右端停有另一辆完全相同的B车,两车接触但不相连。质量m = 10 kg的货物从距斜坡底端s = 8 m处由静止下滑,判断该货物能否从B车的右端滑出,并说明理由。
s/m
4
2
O
10 m/ kg




m
s θ
A
【答案】(1a2m/s2220.4
M10kg3)货物会从B车右端滑出。由⑧式可知在sm一定时,平板车质量越小,货物恰好不滑出所需要的平板车长度就越小,货物就越不容易滑出。










货物在A车上滑行时,相当与质量为20 kg的车发生相互作用;货物在B上滑行时,只与质量为10 kg的车发生相互作用。
若货物在质量为10 kg的车上滑行,由⑧式代入数据可得货物恰好不滑出所需要的平板车长度L′ = 2 m,故会滑出。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以板块模型问题为背景,考查内容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动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等,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结合函数图象等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着重体现物理观念、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清晰、系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能结合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和题目图象所给信息对货物滑上平板上这一综合性的实际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物理问题,并合理地使用已得到的结论进行论证。
第(1)问,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货物斜坡下滑的加速度。
第(2)问,从货物在平板车A上的运动情景入手,构建板块模型,然后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找到货物滑上A车后恰好不从其右端滑出时货物释放位置离斜坡底端的距离s与货物的质量m满足的关系,再结合运用题目中所给的s-m函数图象关系,求出货物与A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A车的质量M
第(3)问为多对象、多过程的物理问题,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设问采用不同的解答策略来论证自己的结论。如:利用第(2)问所得结论,可以得到sm不变时,平板车质量M越小,货物恰好不从平板车右端滑出的车长L越短,说明平板车质量越小,货物越不容易滑出平板车。这样可先求出只有一辆小车的情况下,货物恰好不滑出平板车时所需的平板车长度。如果该长度大于等于两车长度之和,货物一定会滑出B车。经计算得,恰好不滑出一辆小车的长度为2L,所以货物能滑出B车。又如,可以利用
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先求出货物刚滑上B车时,货物和平板车的速度;而后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出货物滑出B车的速度或时间,从而确定货物能否滑出B车。
【数据分析】
题目 251 252 253 满分 6 10 4 均分 3.84 1.52 0.11 难度 0.64 0.15 0.03 标准差 2.71 2.18 0.46 区分度 0.76 0.35 0.02 通过率 64.01% 15.15% 2.63% 第(1)问:6(5665|57.18%6-4.8(139|1.4%4.8-3.6(599|6.05%3.6-0(3504|35.37% 第(2)问:
10(155|1.56%10-8(43|0.43%8-6(276|2.79%6-0(9433|95.22% 第(3)问:
4(21|0.21%4-3.2(0|0%3.2-2.4(29|0.29%2.4-0(9857|99.5% 【错因分析】 第(1)问:
少数学生对N=mgcosθf=mgsinθ中的三角函数用错,力的分解时正余弦关系混乱;
②倾斜斜面上货物的受力分析混乱、不过关,凭感觉列式,mgsinmgmamgcosmgsinmamgsinmgcosma
③书写中不用物理量表示方程式,而是用前面求解的结果代入,如求得:fmgcos5m,则amgsin5m
m④题中货物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而写成μ 第(2)问:
①无法正确列出动量守恒式,如:mv0mv1Mv2。未关注或理解临界条件货物滑上A车后恰好不从其右端滑出的含义,无法翻译出货物滑到小车右端与小车共速的临界条件;
②不会运用动量和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乐于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去解答,不仅解题速度较慢,步骤也繁琐,得分率也不高;

列功能关系式时,对货物和小车分别运用动能定理列式时,没弄清货物与车的位移关系,造成列式错误;列成:2gL121mv0Mv2,少减了货物的动能2212
mv2④无法根据s-m图列出数学表达式s=0.2m+2
第(3)问:
①绝大数学生基本放弃或放空,甚至不懂得去猜答案,白白失分。
②部分学生在陈述理由时,虽有做出一定分析,写了一堆公式方程,却忽略了给出最终结论货物会从B右端滑出,而失去2分。
【教学建议】 分析综合能力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能力。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典型问题,从典型问题的解决入手,进行拓展和演绎,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促进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本题就是斜面上物体运动模型和板块模型组合而成。板块模型解决的关键是分清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力、时间、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先用v-t图象粗略表示出滑块和滑板的运动情况和过程,特别要注意滑块和滑板速度相同后两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分析,然后再根据过程,选用相应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列出相关方程,再加上力、时间、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的方程,得出结论并加以讨论。
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和分析也是处理物理问题的重要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用函数图象来分析处理物理问题,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先用符号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图象表达结论或提供信息,图象提供的信息既有状态又有过程,其中斜率、截距、面积一般都有特殊含义。如本题就是用利用图象s-m提供相关信息结合用相应物理规律求得的sm的函数关系,从而进一步求得相关结论。
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分析。本题第(3)问,就是在第2)问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假设和论证,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板块模型专题需继续强化训练。这一模型考查内容涉及了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动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等,着重培养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抓住解决板块模型的关键是分清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力、时间、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含图象类的综合试题中,学会应用数学规律和方法挖掘图象所隐藏的信息。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用函数图象来分析处理物理问题,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先用符
号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斜率、截距、面积等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如本题就是用利用图象s-m提供相关信息结合用相应物理规律求得的sm的函数关系,从而进一步求得相关结论。
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多深入研究典型的多对象、多过程的物理问题,情景分析要清楚,受力分析要到位,学会用拆解的方法分解复杂过程,化整为零,逐一突破。
解题规范建议:
①受力分析,最好用尺画好受力图,用正交分解法或分解法进行分析; ②答题要求:
技巧1:卷面要整洁,层次清楚,叙述要简明,依题作答,问什么答什么。 技巧2:题目有多问时,尽可能按照要求写清楚(1(2(3;相同表达式的公式可按需要分别在(1(2(3 中重复写出,但得有符号的角标区分。
技巧3:思路不清楚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类,尽量与试题内容挂钩多写表达式,写错不要紧,因为评卷是找对的式子给分,而不是找错的式子扣分!
技巧4:表示物理量,尽可能使用题中所给的字母或者常用的字母表示。 技巧5:答题过程中,如感觉写错,在完成更正前不要轻易划去。
331)题 三江源是中华水塔,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常温下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为10-21 m3 B.质量相同时,0℃水的内能比0℃冰的内能大 C.空中的小雨滴呈球形是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
D.当水面上方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没有水分子飞出水面
E. 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越接近同温下水的饱和汽压
【答案】BCE 【试题分析】本题以与相关的热学概念为载体,考查内容涉及分子动理论、内能、液体的表面张力、饱和蒸气和相对湿度。侧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着重体现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的考查:要求考生了解热学的相关概念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常温下水分子的体积可以将水分子视为球体模型,通过球的体积公式V
6d3(水分子的直Mmol,计算NA10-10 m)或根据水的摩尔质量、密度与阿伏加德罗常数得出水分子体积V径约为
结果为10
-29 m3,选项A错误;温度不变,从冰变为等质量的水,需要吸热,内能增加,选项B确;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故液滴呈球形,选项C正确;饱和蒸汽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时单位时间内水蒸气中回到水面的分子数与飞出水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选项D错误;相对湿度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压强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的比值,相对湿度越高,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越接近同温下水的饱和汽压,选项E正确。
【数据分析】
题目
331 满分
5 均分 2.83
难度 0.57
标准差
1.93 区分度
0.11 通过率
56.57%
5(776|7.83%5-4(2446|24.69%4-3(1|0.01%3-0(6684|67.47% 【错因分析】
有部分考生错选A项;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m应该是高三学生必备物理常识之一,由此造成丢分,实在可惜。
【教学建议】
学生的错误原因主要是学习选修3-3课本过程中重视不够,课时少,大量概念在学习中一带而过,导致理解不足,甚至学过即忘。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基础,注意指导学生研读课本,深刻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多关注热学在气象学、环境科学、新能源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达到拓展视野、了解社会、关注环境、重视应用的目的。
332)题 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简易气温计。他向一个空的铝制易拉罐中插入一根粗细均105 Pa匀的透明吸管,接口用蜡密封,在吸管内引入一小段油柱。外界大气压p0 = 1.0×温度t1 = 29 时油柱与接口的距离l1 = 10 cm温度t2 = 30 ℃时油柱与接口的距离l2 = 15 cm他在吸管上相应的位置标上相应的温度刻度值。已知吸管内部的横截面积S = 0.2 cm
i)求易拉罐的容积V
ii由于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实际温度t = 27 ℃时该气温计读数为29 ℃,求此时的大气压p(保留2位有效数字)。
油柱 接口
2【答案】(iV300cmiip9.910 Pa
34【试题分析】本题以制作简易气温计作为载体,考查内容涉及气体的状态变化方程、气体实验定律等规律,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着重体现物理观念、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清晰的关于气体实验定律的物理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气温计的标度问题转换成气体的等压变化模型,将大气压变化引起的气温计测量误差问题转换为气体的等容变化模型;能应用气体实验定律等物理知识对实际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罐内的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水平油柱才能保持平衡。若外界大气压不变,则罐内气体压强也保持不变。温度变化时,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推动油柱移动,由盖·吕萨克定律列出等容变化状态方程,可求得易拉罐的容积。当外界大气压变化时,罐内气体压强随之变化,但是油柱位
置不变,可将两个状态的过渡等效为罐内气体温度在体积不变时从29 ℃降到27 ℃,由查理定律列出等容变化方程,求得27℃对应的压强,即此时的大气压强。
正确分析出大气压不变时气温计的测温原理是等压变化过程,以及大气压变化时气温计读数与实际值的差异可等效为等容变化过程,并恰当利用对应的气体实验定律列方程是此题求解的关键。
【数据分析】
题目 3321 3322 满分 5 5 均分 2.61 1.35
难度 0.52 0.27
标准差 2.04 1.57 区分度 0.38 0.28 通过率 52.30% 27.04% 【错因分析】
①对易拉罐容积V处理出错:认为V为易拉罐的容积,未考虑吸管部分气体体积。 ②计算错误:有指数运算出错;有数值运算出错;有近似运算错误;有单位换算混乱造成求解错误;有的考生在罗列气体状态参量时,体积V1V2cm3表示,而书写数值时却进行了单位换算,且换算不彻底,只将l1l2单位换成米,而横截面积单位未进行换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错误造成错解;直接将摄氏温度带入公式计算; 气体初、末状态参量对应错误造成错解;
符号运用不规范;符号运用、书写格式等的规范性均有待提高。 ⑤作答时间分配不合理,空白无作答。 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原因:
①物理常识、基本概念不熟练。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关系(或)应当熟练掌握,出现错误可能与平时不注重此类问题的积累有关,也可能与平时练习高频出现的数据(如20℃相应的热力学温度为293K)造成的思维定势有关。
②审题、建模能力有待加强。气体状态参量对应错误,究其原因,可能是对第(2问中实际温度t=27℃时该气温计读数为29的解读出错,其实质是对简易气温计的原理理解不到位所致。要准确理解这句文字的含义,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建模,可画出草图辅助分析(如评分标准补充第(2)题另解得附图)。部分考生无法建立有效的建模,无法理清答题思路,随意堆砌公式。
③解题思路不清晰。易拉罐的容积不包括吸管内气体体积,如果将29℃对应气体体积设为“V”,30℃下气体体积写成“V+1cm3)”,算出V的数值后,应当扣除吸管内气体体积,才能得出易拉罐的容积,部分考生未作这样的处理,误认为V就是易拉罐的容积。

④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数值运算过程中,当涉及指数运算时,尤其在出现单位换算的情况下,指数部分的加减运算极易出错;涉及分式、数值运算时,交叉相乘容易出现错误;当出现类似这样的运算时,贸然进行近似估算,也容易出错,建议进行笔算验证;至于运算过程单位是否要进行换算,应当考虑清楚再进行计算,如果换算不彻底导致错误,将得不偿失。 【教学建议】
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气温计原理,未能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意题型规范训练,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学会确定气体的各个状态参量,通过过程分析以寻找临界条件,应用气体实验定律解决问题。
341)题 平静的湖面上传播着一列水面波(视为横波)。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4.5 m的两处分别放上甲、乙小木块,两木块随波上下运动。当甲运动到最低点时,乙恰好运动到最高点,且此时两木块之间只有一个波峰,则该水面波的波长为 m测得从第1个波峰到第11个波峰到达甲木块的时间间隔为20 s,则该水面波的波速为 m/s
【答案】 3
1.5 【试题分析】本题以水面波的传播为载体,考查内容涉及机械波的基本概念、波长、周期和波速等,侧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推理能力。着重体现物理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理解波长、周期和波速等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能对简单的横波传播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求出水面波的波长和波速。
波的传播实质是振动的传播,根据横波的特点,木块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就是波的周期。水波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就是波长,从甲、乙两木块分别处于波峰和波谷且两木块之间存在一个波峰,可以推理出两木块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的距离是3,可求出波长为3m。波的传播也能理解为波形的传播,一个周期内波形向前2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两列波峰传播到同一木块的时间间隔求得波的周期是tT2s。利用波速、波长和周期的关系式v求出波速为1.5 m/s
10T【数据分析】
题目
341 满分
5 均分 2.81
难度 0.56
标准差
2.07 区分度
0.26 通过率
56.18%
5(2196|22.17%5-4(5|0.05%4-3(18|0.18%3-0(7688|77.6% 【错因分析】

较多同学算出波长为9m ,波速为4.5m/s。对波的波长,周期、波速理解不到位,审题不认真,没有看到两点间只有一个波峰,本题题义表达个人认为容易造成理解歧义。
【教学建议】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波的概念理解不清,不能从题目情境中找到波长与周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基础,重视指导学生研读课本,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同时关注机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342)题 如图,边长为L的正方体容器中装有透明液体,容器底部中心有一光源S发出一垂直于容器底面的细光束。当容器静止在水平面时,液面与容器顶部L的距离为 2,光射出液面后在容器顶部O点形成光斑。当容器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液面形成稳定的倾斜面,光斑偏离O点,光斑的位置与容器运动的加速度有关。已知该液体的折射率3,重力加速度为g
i)通过计算分析液面倾角为45°时光能否射出液面;

O S
3ii)当容器以大小为 3g 的加速度水平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容器顶部的光斑O点的左侧还是右侧?并求出光斑与O点的距离。
【答案】(i)光线不能射出液面(ii)光斑PO点左侧,PO3L6
【试题分析】本题以装有液体的容器做匀加速运动时,光在液面上的折射为试题情境,主要考查光的折射、全反射等光学主干知识,同时综合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等力学知识,侧重考查推理能力及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物理观念、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清晰的几何光学知识和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匀加速的液体形成的液面转换成斜面模型;能综合应用力学、光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判断光能否射出液面,求得光斑的位置。
容器静止于水平面时,液面水平,光入射到液面时入射角为,折射光线方向不改变,在O点形成光斑。液面有稳定倾角时,光入射到液面的入射角等于液面倾角。由于45°大于临界角C,发生全反射现象,无法射出液面。液面的倾角与水平加速度的关系,需要在液面上取一小液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可求得agtan,代入加速度的数值得到水面新的倾斜角为30°。根据折射定律
sin,结合光路图和几何关系,可知出射光向左偏,新的光斑n,得出折射角为60°sini位置PO的距离PO【数据分析】
题目 3421 3422 满分 4 6 均分 2.56 1.00
难度 0.64 0.17
标准差 1.65 1.19 区分度 0.26 0.13 通过率 63.95% 16.75% 3LL tan(i,代入数据计算得PO62第(i)问:4(2139|21.59%4-3.2(0|0%3.2-2.4(269|2.72%2.4-0(7499|75.69% 第(ii)问:6(275|2.78%6-4.8(47|0.47%4.8-3.6(92|0.93%3.6-0(9493|95.82% 【错因分析】
三解函数的特殊解的值不明确,认为C解为30
找不到入解角
生搬硬套,一看到几何光学就写折射率公式
当加速度为
3g时,不能构建水面倾科的模型,做成了运动学
3 找不到研究对象,无法算出水面的倾角
从答题上看,考生基础知识薄弱,三角函数值混乱;不善于做光路图,不习惯用尺规做图;建模能力较薄弱,几何关系找不到。 【教学建议】 能否正确运用全反射条件是解决第一问的关键,能否建立水平加速度与水面倾角的关联模型是解决第二问的关键,绘制光路图与应用其中的几何知识都是解决本题所需的必备技能。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折射定律和全反射条件,重视画光路图的训练,加强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光学与力学等其他知识的结合。
四、复习建议
本次质检学生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有:1.基础不扎实,选考的基础题得分率不高;2.审题能力弱,不能正确理解情境化试题;3.建模能力差,分析解决物理实际问题能力弱;4.运算能力差,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弱;5.实验原理方法迁移能力差,设计实验能力弱;6.解题规范有待加强,物理表达及书写不规范;7.得分技巧有待优化,答题策略欠科学、合理。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供教师参考。 1.注重基础,夯实主干,以信息转化激发“认知力”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后期复习要注意回归课本,立足于本学科基础知识,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关注体验,重视能力,以实例同化发展“实践力”
在高考能力要求中,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分析问题要注重过程状态研究,突出审题能力提高,对各种新的题型有新的认识,逐步适应高考的变化。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应用联系,将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形成、能力的提高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知识、方法做深度思考,体会物理知识、方法间的内在联系,感悟物理知识与方法中蕴含的物理思想,由此提升学科思维能力。
3.加强建模,解决问题,以视角变化助推“思维力”
今年高考考纲要求新变化之一是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高考试题越来越多以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考查考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真实情境的物理问题的关键是要挖掘其物理本质,通过分析、抽象,将实际问题与头脑中已有物理模型建立联系。教学应精选联系实际需要学生建模能力的试题,课堂上多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建立模型的过程,注意把复杂的真实物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注意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提高分析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质疑,全面提升,以拓展变化引导“实验力”
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在高三后期复习时,对考纲要求的实验要逐一再现,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等,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而不是单一的重复。要在实验中进一步树立动手操作意识和创新质疑意识。重视基本仪器的使用,引导学生对做过的实验所用到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的共性(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微小放大法等),掌握实验数据的收集(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实验数据处理(列表,作图,算术平均等),减少误差法(多次测量,积累法)等。
5.合理控制,注重针对,以多元适切提升“发展力”
高三复习一轮复习存在求难、求全、求快、求多的状况,存在教师单一的讲练和较低层次重复操练的问题。后期复习要加强针对性,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归纳,要注意
把练习难度降下来,控制在中等难度范围,不强调多做,但要强调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习题,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平时教学要关注学生作答质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给予适时适当的督促和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学会针对自主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学会自主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遇到的新问题。
6.加强规范,科学训练,以过程优化提高“得分力”
后期教学要从审题和答题两方面进行解题规范训练。应指导学生在审题时准确获取信息,理解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并能借助画示意图,用文字、图像和方程式等形式,将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表示出来。在专题复习中,要组织引导学生对一些典型试题进行说题训练,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解本题审题的注意点、关键点、思维突破点,充分展开讨论,暴露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展示正确的审题程序,形成良好的审题意识。规范解题将直接影响高考物理成绩。物理解题过程中,层次要清楚,逻辑要缜密,文字要规范简洁。解题中的方程式书写要规范,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题目答案的表达要规范等,减少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阅卷人一目了然;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讨论等。

(执笔:蔡晨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1993a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a.html

《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九大学科分析报告(物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