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资料

发布时间:2020-05-21 22:45: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课题:<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编号:X020205

共三课时

主备:李建文 审核:李仲秋

上课时间:

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4.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电脑,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宋八大家及韩愈相关诗作、佚事(如关于“推敲”的典故)。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后人尊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后序除具备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简介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朗读正音

疏通文意 疏通第一、第二段的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1段

1)重要字词:

恨:遗憾.

阙:通,缺少,不足.

2)第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2、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2

1)重要字词:

竟与巡俱守死:守城而死

远诚畏死: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食其所爱之肉:所喜爱的人的肉.所字结构.

当其围守时:被围困。被动用法。

而贼语(yù)以国亡主灭:倒装、省略句。

正确语序:“而贼以国亡主灭语(之)”。

人相食且尽:将要。

2)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得出什么结论?

a. 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b.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c.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d.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小结归纳

课时

一【复习旧知

提问第一、二段中的字词,翻译第一、二段中的句子。

疏通文意疏通第三、四、五段的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3

1)重要字词:

以此诟远:辱骂。

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

引绳而绝之:拉。

从而尤之:从:跟从。而:并且,表递进。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卒:最终。

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

战百万日滋之师:每天增长。

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拥有。而:表修饰。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制造。

2)文本分析:

2、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4段: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从:跟从。事:做事。

屡道于两府间:名作动,取道,来往。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当时的事。

具食与乐(yuè:准备。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于是,就。

一座大惊:全,整。

皆感激为云泣下:感动。

矢著(zhuó)其上砖半箭:加在……之上。

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

即驰去、即牵去、即不屈:于是,就。

不可为(wéi)不义屈:被,表示被动。

2)文本分析:

3、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5

1)重要字词:

少:年轻时。

依于巡:跟随着张巡。

起事:指起兵讨伐叛军。

粗:大略。 

须髯(rán)若神:胡须长得象神仙一样。

尽卷:背完一卷书。  

(zhì):包书的套子。他帙:另外一卷书。

尽然:都是这样。操:拿起。

立书:立即就写。

(zhé):就。张:张开。  

(lÙ):杀。

起旋:指起来小便。一说,指站起来环顾四周。

汝:你们。 怖:害怕。 颜色:面色。 

阳阳:安祥镇定,毫无畏惧的样子。

(yì):去到,往。讼理:告状。

2)文本分析:

小结归纳

课时

知识点归纳

1语言知识点(一)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2语言知识点(二)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文章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畏死亦明矣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第一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第二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第一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第二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第三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2、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3、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4、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5、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6、

7、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8、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9、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10、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了。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靠着千百名誓死就战的士乓,抗击着百万个一天比一天多的敌军,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弃城逃命的,不能一个两个地数;拥有强大的军队坐而观望的人,环绕睢阳城四周有的是。不追究评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坚守,也可见他们自己把自己和叛贼并列了,编造夸大失实邪说而帮助叛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里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兵。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喜欢南霁云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留他,准备酒席与歌舞,请(迎接)南霁云入座。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雎阳的人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咙!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看。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昂地为南霁云流下眼泪。霁云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奔驰而去。 快要出城,抽出箭来射佛寺的佛塔,箭的半截射进了它上边的砖中,说:我回去击败叛逆,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支箭用来作标记!。我在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来互相谈论。城破以后,叛军用刀威胁迫降张巡,张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备杀死他;又迫降南霁云,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呼喊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罢了,不可为不义之人所屈服! 霁云笑着说: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为国捐躯!于是就义了。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投靠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时,于嵩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那时年纪六十多岁。因为张巡,起初得到了临涣县尉职务,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听到张巡、许远的事,没能细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天神。曾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这部书?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对书读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悉这一卷,就乱抽其他书套里的书来试,没有不是这样的。 于嵩又拿书架上的许多书,试着来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毫无迟疑。于嵩跟随张巡时间长了,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作文章,拿起纸笔就写,从来没打过草稿。刚守雎阳的时候,士卒近万人,城里的居民也近数万,张巡凭着一次见面问过姓名,那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胡须就蓬开。到雎阳城陷落,叛贼捆绑着张巡等数十人,坐在地上,将要杀害。张巡起身一动,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大家都哭得不能抬头看他。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安祥得跟平时一样。许远是宽仁厚道的长者,外表如同他的内心;跟张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张巡晚,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年仅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死于毫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说于嵩在毫、宋之间有田产,武人夺去占有它,于嵩准备到州里去告状,被武人杀害。于嵩没有儿子。(以上这些都是)张籍说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42f47966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9.html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