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弘扬

发布时间:2023-09-26 12:19: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弘扬作者:易珍丽曹启顺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3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会处,境内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伺族等29个民族,其中土家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6%。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诸如吊脚楼、思施土司城以及一些生产生活用具等都是土家族物質文化的典型代表。土家族的民歌....摆手舞等不回革企盹聋路种类和女儿会、月半节、精午节等民族节日构成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传承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及其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矛盾日显突出。在土家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异,离析与整合,稳定性与创造性等方面,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对土家族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面积极的意义。关键词:恩施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土家族文化的特征土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由于地理、语言、社会、心理等园素在内的文化隔离机制的影响,又使得土家族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土家族文化体现在物质生产,制度行为和精神心理三个层面上。物态文化的典型特征主要是竹木器为主的生产、生活器具,吊脚楼为主的民居建筑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纺织品。制度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在采集、渔猎、农耕生产活动中的碑禁护林,维护安宁、定款护秋、议收桐茶。草标禁约等俗规俗约和喜食酸辣,腊肉等仗食习惯,哭嫁、跳丧、土葬、悬棺葬等婚丧凤俗以及在节日礼仪(春节、元胄节、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过小年、过赶年、半王节等)中体现的民风民俗。土家族文化的精神心理文化,主要包括土家族的语言习惯,故事谜谚,歌舞乐剧和各类信仰禁忌等,具体表现为湘、鄂、揄、黔边50多万土家族群众仍在使用的,保留着独特的语音语序习惯和各种特殊用语的土家语:所创造的富有想象力和爱憎情感的传说故事。具有知识性和艺术性的谜语与谚语,歌舞(如摆手歌、梯玛神歌、哭嫁歌、上果歌、丧歌,薅草锣鼓歌,情歌以及摆手舞等);音乐(如打击乐打溜子、吹奏乐咚咚哩、驻乐吹木叶等);戏账如原始古补性的毛古斯,祭杞性的雠戏等);以围腾崇拜,景祀祖先。敬奉土王,相信梯玛、迷信诸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神、恪守禁忌为特征的信仰禁忌习惯,这些精神层面上的文化现象,构成了土家族的独特心理结构,最能代表土家族文化的民族特征。二、土家族文化现状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民族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总是在既定的,从自己先辈那里承继下来的文化条件下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民族文化的任何发展都以既定的社会文化氖围为前提,都以内化为民族心理结构的特定的文化模式为基础。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也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土家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变异,甚至变异之中还存在着有断裂就文化的变异而言,在物质生产这一层面上,随着廉价适用的金属、塑料制品的普及,土家族传统的竹木器具使用范围日渐绷小,传统工匠,工艺面临失传。在制度行为层面上,土家族文化的俗规俗约,民凤民情也处在迅速变异之中,传统的规约和习俗纷紛地淡出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在精神心理层面上,土家语日益凋零,使用地城逐漸缩小,能听、会说且把土家语作为主要交际手段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大众化,传统的土家族歌舞、戏剧日渐衰落。土家族民族服饰制作工艺、银饰制作工艺、纺织工艺、印染工艺、木雕工艺基本失传。熟知并会表演巴山舞、哭嫁歌等民族歌舞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土家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赶毛九、娘娘会、女儿会、向王节等传统节日只有一些年长老人在过,年轻人基本不过这些节日。土家族的一些民间戏剧和一些比较复杂的仪式,由于对传承人素质要求高、时间长,效益低,后学者很少。对待土家族的巴山舞、哭嫁歌、竹枝词等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大家都充分肯定。但传统的摆手舞、跳丧舞被改造成广场舞,产生了变异。土家族婚嫁中以歌择友、姑娘用哭嫁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姐妹同床之情的怀念,对丈夫缠绵爱情的向往和寄托的形式,随着现代文化的浸染,加之人口外流,导致这种文化无人继承,几近中断。民众普遍认为政府在土家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传承人的补贴奖励政策少,宣传方式少及力度小,资金投入不足。民间组织如文化协会、文化研究所和民间博物馆等,在土家族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仍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文化事业投资主体单一,土家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还急需更多主体参与进来。三、土家族文化的稳定性与创造性从发展的眼光看,传统文化发源于远古,经过千百年的扬弃与整合传承下来,形成了某些固定的程式。观念,习俗,乃至积淀而成为族群共同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信仰模式。它不仅体现于物的方面,而且凝结在制度与观念中,更深存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往往都凝聚成种种制度与习俗,保藏在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结构中,饱含着根深叶茂的民族精神,不容置疑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但从当今时代来说,所谓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如何使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当现代化的浪潮袭来之时,首先被冲刷到表层的,往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显然不合时宜的东西。因此,从文化稳定性的层面上来说,土家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因素往往又是一种惰性的,保守的力量,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阻力,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包袱。但是,从民族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来看,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当今时代必须体现出现代化的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文化的创造性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在土家族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唯有以民族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带来传统文化的新的质变和全面的飞跃。四、感悟和体会一是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作为先导和后盾,先解决好温饱再享受文化大餐,这是从物质决定意识中派生出来的道理。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只有把财政脱贫做得更好,民族文化事业才会获取更多的力量之源。二是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这个地方的文化才会跟着沾上幸运之光,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文化人才能得到应有的激励和足够的尊重,才会更加奋发有为。三是民族自治地区的文化发展,除了需要有国家文化政策层面的扶持之外,还必然要依靠地方自治政策、办法和配套法规予以保障和推动,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机制,持之以恒地倾注较大力度的投入,才可能收到蓬勃发展的显效。四是-个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务必明确自己肩负的守土之责。文化发展得好不好,文化人无论如何都应有着一份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假若老祖宗箱底里压着许多拿得出手的好东西,但是火炬传到自己手里,自己却荒逸怠惰,坚守不住,捧不出来,传不下去,让星星之火悄然熄灭,那就羞见先人,愧对来者。作者简介:易珍丽,女,汉族,随州市广水区,大学专科,主要从事恩施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调查研究;曹启顺,男,汉族,咸宁市嘉鱼县,大学专科,主要从事恩施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调查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4aa62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7.html

《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弘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