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诗比较论

发布时间:2023-02-06 04:15: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4年4月 Apr.2014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n Normal Colege 第28卷第2期 (总第98期) Vo1.28 No.2 (Sum No.98) 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诗比较论 彭慧慧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 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 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 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 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陈子昂;张九龄;《感遇》;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1—7070(2014)02—0077~05 陈子昂一向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这在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写了一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序》。其实,陈子昂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 陈、张感遇诗写作背景及内容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 川)人。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出身豪富,轻财 好施,任侠使气。后折节读书,文明元年(684)举进 士,历任麟台正字、左拾遗。他爱国忧民,不畏强暴, 有远见卓识。垂拱二年(686)随左补阙乔知之平乱, 到过西北张掖、居延海一带。长寿二年(693),擢右拾 就,马端临说他“诗语高妙”(《文献通考》)。闻一多先 生把陈子昂的诗分为三类:感遇诗、同晖上人诸作和 近体诗,并且认为陈子昂的贡献“实在第一类”(《闻一 多全集·唐诗编上》)。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 序》中说:“至于感激顿挫,显微阐幽,庶几见变化之 朕,以接乎天人之际者,则《感遇》之篇焉。”这对其《感 遗,受武三思陷害,以“坐缘逆党”(《谢免罪表》),被捕 入狱。万岁通天元年(696),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 丹叛部,到过东北边陲。他多次建言军事,均不被采 遇》诗作了较高的评价。可以说,《感遇》三十八首代 表了陈子昂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张九龄是玄宗朝 的最后一位贤相,与姚崇、宋瑕被并称为“开元之世以 清贞任宰相”之三杰。他不但政绩卓著,而且善延纳 纳,反被贬为军曹。回军的第二年(698),他便“以父 老,表乞罢职归侍”(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回家居 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他害 才士。后人大多只记住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身份,而忽 视了其诗文方面的才华。实际上,他的诗歌代表作 死于狱中,年仅42岁。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曾被称为“唐之诗祖”①,他这一地位的确 立主要取决于他的《感遇》三十八首。这组诗非一时 《感遇》十二首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独具特色,体现 了他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盛唐的王 维、孟浩然以及中唐的柳宗元、韦应物等诗人产生了 地之作,诗歌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感情也较复杂。 大致说来这组诗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对于当前政治的批判和抗议,如其三(“苍苍丁零 塞”②)、其十二(“呦呦南山鹿”)、其二十六(“荒哉穆 定的影响。本文试从陈、张《感遇》诗的诗歌内容、 写作手法、艺术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等方面 作一比较,并阐述陈子昂和张几龄《感遇》诗对后世的 影响。 天子”)等;其中《感遇》其十二以隐约闪烁的笔法,揭 露了武则天宠任小人,残害无辜。即陈沆所谓“伤权 [收稿日期3Z014—01—28 [作者简介]彭慧慧(1989一 ),男,江两宁都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学、魏晋南北朝诗文。 77 
2014年4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8卷第2期(总第98期) 幸挟私诬陷士类也”。第二,对于人民苦难生活的描 绘和同情,如其十七(“幽居观天运”)、其十九(“圣人 不利己”)、其三十一(“竭来豪游子”)等;其中《感遇》 其十七以“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两句领起,开始 便把神妙难测的天命与诗人忧思百姓结合起来,接着 用诸多例证来证明社会兴衰循环不已和大道如此的 原因。由于“时醉而未醒”,“尧禹道已昧”,使“昏虐势 方行”,使“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使“晋虏复纵 横”,“天道与胡兵”。显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 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第三,对于隐逸生活 的赞美和企羡,如其六(“吾观龙变化”)、其三十二 (“索居犹几日”)、其三十三(“金鼎合神丹”)等;《感 遇》其三十二抒写了诗人幽居蜀中的寂寞心情。第 四,对于自己境遇的感慨和不平,如其三十四(“朔风 吹海树”)、其三十五(“本为贵公子”)等③。例如《感 遇》其三十五,全诗用劲健质朴的语言,把自己的抱负 和怀才不遇的真情实感表现得非常直率,非常感人, 就像面对挚友,诗人开诚布公地倾吐肺腑。总的说 来,陈子昂的《感遇》诗是“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 列问题的观照与思考”④。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 (今广东韶关)人。他早年以文学为张说所赏识,比之 为“轻缣素练,实济时用”。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 婉。武后神功年间进士,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宰相)。他为官刚正不阿,曾谏除安禄山。开元二 十五年(737)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他 的《感遇》诗十二首就是在他任荆州长史时写的。在 诗歌内容上,这组诗的主题比较单一,即集中思考了 人生的穷达出处。诗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 自己在困境中仍然坚守独立高洁的人格和不屈的进 取精神。例如《感遇》其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⑤《感遇》其八“永日徒离 忧,临风怀蹇修。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感遇》 其九“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美人适异方,庭树含 幽色”等,都是借男女关系来咏叹自己与君王的际遇。 他的每一首感遇诗都写到香草善鸟,或讥刺朝政,或 咏叹自我情怀。 二、陈、张感遇诗艺术特色比较 由于陈子昂和张九龄在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 学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两人的感遇诗在艺术特 色上有不同。在艺术上,陈子昂的《感遇》诗朴素质 直。欧阳修说,陈子昂深得汉魏古诗“淳古淡泊之 声”⑥;胡应麟说:“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 唐初自是杰出”⑦;黄子云说子昂“独创法局,运雄伟 78 之斤,斯哀靡之习,使淳风再造”⑧;刘文蔚称《感 遇》诗“洗华从朴”;赵景深也说它“清劲朴实”⑨。这 些评价,是比较符合《感遇》诗的实际的。如《感遇》其 三十五:“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 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 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在这里既嗅 不到六朝“宫体诗”的脂粉气,也看不到初唐“上官体” 的“绮错婉媚”。张九龄的《感遇》诗的语言较陈诗清 新秀丽。明代胡应麟《诗薮》卷四这样评价其《感遇》 诗“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富神俊于庄严之内”。如《感 遇》其四(“孤鸿海上来”),全诗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 双关,分不出人和物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 人敦厚之旨。 其次,陈子昂的《感遇》诗与他的其他古体诗一 样,往往简单地将抽象思辨附着于感性的形象上,以 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如《感遇》其七(“白日每 不归”)。而张九龄的《感遇》诗重在抒发自己忠浩见 弃的不平,他注重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具有高度审美 价值的意象之中,寄托诗人深厚的人生仕履感悟,物 与情处于和谐的统一,一些诗中已经加入了一定的景 物描写。如《感遇》其六“西山下西隐,北风乘西流”和 其十“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等。沈德潜说:“感遇 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⑩古奥和蕴藉恰恰指出了 陈子昂《感遇》诗和张九龄《感遇》诗的总体风格。清 人厉志也说:“唐初五古,始张曲江、陈伯玉二家。伯 玉诗大半局于摹拟,自己真气进得二三分,至若修饰 字句,固自精深。曲江诗包孕深厚,发抒神变,学古而 古为我用,毫不为古所拘。”@陈、张二人的《感遇》诗 正是他们五古的代表作品,厉志的评价恰好说出了各 自《感遇》诗在艺术上“复”与“变”的区别。唐代诗评 家皎然曾经指出陈子昂的诗歌存在“复多变少”的弊 病(《诗式》)。综观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同样 存在“复多变少”的缺陷。比如单是提到“圣人”的诗 就有其九、其十六、其十九和其二十,“瑶台”这一意象 也在不同的诗中出现了五次。而张九龄的十二首《感 遇》诗则是在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写法上加以 创新,写出了自己的独特心曲。 第三,在写法上,陈子昂的《感遇》诗往往借用对 史实的叙述、咏叹,表达思想感情,与左思的一些《咏 史》诗和阮籍的一些《咏怀》诗相类。而张九龄的《感 遇》诗,则几乎都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如陈子昂的 《感遇》其三十四(‘‘朔风吹海树”)的最后两句“何知七 十战,白首未封侯”,借用历史上“李广难封”的典故来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张诗如《感遇》其一(“兰 叶春葳蕤”),全诗化用屈原《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之意,表现了诗人自明穷通得失,不变 初衷的高洁人格。 
彭慧慧 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诗比较论 2014年4月 当然,除了以上论述的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陈、 张的《感遇》诗在一些方面还是有共通之处的。例如, 他们都善于用比兴手法,只不过张九龄的比兴手法用 得更明显。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其十二、其廿三、其 廿四、其廿五和其三十一,纯属比兴体,其他诗篇也有 以比兴“显微阐幽”的诗句。而张九龄的《感遇》则可 以说篇篇都用了比兴手法。这可以说是陈张《感遇》 诗的“同而不同”之处吧。 三、陈、张感遇诗差异探源 那么,为什么陈子昂和张九龄的《感遇》诗会存在 以上不同呢?这将是笔者下面要说的问题。 (一】主旨丰富和单一之分 从诗歌反映的内容来看,如前所述,陈子昂的三 十八首《感遇》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张九龄的 《感遇》诗主要是“以志士闻达之难、世路不平之叹为 中心,抒写对功名理想、志士高节的追求”。@即陈诗 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张诗之上。究其原因,应该有两个 方面。其一,陈子昂的这组诗非作于一时,写作的时 间跨度较大,而一个诗人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思想会发 生许多变化,所以他的《感遇》诗内容丰富。而张九龄 的十二首诗都是作于他在任荆州长史期间,思想比较 稳定,所以诗歌反映的主题相对集中也就不足为奇 了。其二,陈子昂的《感遇》诗内涵丰富与他的思想驳 杂有关。卢藏用在《陈子昂别传》中谓子昂“世为豪 族,父元敬,瑰玮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受家风的影 响,子昂有明显的纵横家思想,在《赠严仓曹乞推命 录》中,子昂自述“少学纵横术,游楚复游燕”,这种纵 横家思想在《感遇》其十一中有表现:“七雄方龙斗,天 下久无君。”在《陈子昂别传》巾,卢藏用说:“子昂晚爱 黄老之言,尤耽味《易》象,往往精诣。”这说明陈子昂 也有道家思想,这种思想也渗透在《感遇》其十七、其 十九、其廿五、其三十三等诗巾。在他的一些《感遇》 诗中,有时也用议论来表现其用世济时的思想,如《感 遇》其十五、其十六、其廿八、其廿九、其三十四、其三 十五等。这是因为陈子昂身上有着传统的儒家人世 思想。 总之,陈子昂儒道纵横诸家杂糅的思想导致了其 《感遇》诗内涵的丰富。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均作 于他晚年被贬荆州的两年多时间,荆卅I是屈原的故 乡,身历楚境,直接感受荆楚文化氛围,张九龄的创作 必然会受屈原的影响,他在人格上效法屈原正道直 行、九死不悔的精神,诗歌创作上受屈原“香草美人” 传统的影响,这完全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所以张九龄的《感遇》诗内涵集中。 (二)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别 在语言上陈诗和张诗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 别。首先这是由于他们各自的文学思想不同所导致 的。陈子昂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与东方左史 虬修竹篇序》中,他认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 诗则“采丽竞繁,兴寄都绝”。所以他要重新举起“正 始之音”和“建安风骨”的旗帜,创造一种“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理想诗境。这样他 就明确地和六朝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划清了界限。 然而,陈子昂又未免矫枉过正,忽视了诗歌的艺术性, 这导致了他《感遇》三十八首的很多诗篇都缺乏文采, 未能取得与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样的成就。总之,陈子昂的《感遇》诗刚健质朴有 余,文采情辞不足。这就是胡震亨所说的“其诗以理 胜情,以气胜辞”(《唐音癸签》)。张九龄的《感遇》诗 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他继承了陈子昂 诗歌的“兴寄”传统,而且更加注重文采。他论诗重抒 发性情:“必有以清涤孤愤,舒啸佳辰,寄文翰以相宣, 抑风流而未泯”,“又以为岘山故事,感羊祜以兴言;湘 水遗风,怀屈原而可作”。(《岁除陪王司马登薛公逍 遥台序》),所以张九龄的《感遇》诗较陈诗在艺术上更 高一筹,呈现出语言清丽淡雅,诗味渐趋醇美的总体 风貌。请看下面两首诗。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韪鹅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陈子昂《感遇》其七)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乌跋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张九龄《感遇》其八) 陈子昂的诗抒写了诗人寂寞苦闷的心情,他幽居 山林,却并不超然。青阳时暮,众芳萧条,世道日衰, 莫识高洁。这一切都流露出他对现实的深刻不满。 七八两句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张诗前半部分仿效 《楚辞》解佩赠美人和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的手法,后半 部分引用了陶渊明《读山海经》“我欲因青鸟,具向王 母言”。诗句深婉含蓄,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前人谓“子昂古直,曲江深隐”(陆蓥《问花楼词话》), 以上两首诗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房日晰在《陈子 昂张九龄诗歌比较论》一文中说:“张九龄在重视诗的 思想内容的同时,又特别重视诗的艺术的表现与意 境的提炼,使诗由质直而走向委婉含蓄,既言志又 缘倩,使情志的表达合谐统一。”这段话同时指出了 陈张诗语言上的差异的另一原因。即张九龄重视诗 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陈子昂则有重内容而轻形式 之嫌。 (三)“兴寄”和“比兴”之分 在艺术手法上,陈子昂的《感遇》诗主要采用“兴 7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620abd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0c.html

《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诗比较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