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发布时间:2020-03-10 21:07: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

文章体裁=文体

1表达方式划: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2文学作品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

写作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比喻、拟人(比拟)、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3:衬托、起兴、巧设悬念、联想、想象、象征、铺垫渲染、烘托、讽刺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结合)、由实入虚、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运用典故等。

一.基本知识:

1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要综合运用五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1)正确辨别五种表达方式

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记叙: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2)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更好地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4.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安排的常见形式: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5)时间线 6)地点线 7)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5.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显得客观冷静,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6.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

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7.修辞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几种修辞: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拟人:形象生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气势、加强语气、长于抒情;一气呵成等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强调,加强语气,态度鲜明,强烈抒情。

其他修辞:借喻、借代、顶真、通感、呼告、反语、引用、双关等

答题格式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修辞手法+句子分析+表达效果)

1)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 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4) 设问: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 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6)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7) 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8) 对比: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9) 通感: 两种感觉相通,生动形象写出了

8.表现手法及作用

1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强调了……突出了……)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 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9.记叙中心和详略:详略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

二.中考考点分析:

1.如何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划分层次: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抓住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找各个事件)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总的结构特点划分。(掐头去尾)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就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

1)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赞美了、揭示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a.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b.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c.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

d.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e.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

总之,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3、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1)重点词语: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重点词语还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一方面要注意词的特定含义,另一方面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作答。

2)重要句子的语境义。重要句子包括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技巧: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联系上下文再准确、通顺地表述。

难句答题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几个层面答。

a.修辞句要看运用的修辞及表达效果。

b.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诠释前面的内容或者结构上的照应。过渡句都是前呼后应,一般找到应句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尤其是佐证的具体内容。

c.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或引出问题,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闪光点,考生要认真体味,领会其内涵。

d.总结性语句包括开头、结尾的抒情、议论性语句。分析时应答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及句子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情感。

句子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有A承上启下(过渡),B承接上文,C总领下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D总结上文的作用、线索,E照应前文(照应开头)、首尾照应。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作铺垫,C深化中心、D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具体来说: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4、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

考查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⑨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A、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B、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20多个事例中选了3个典型写入文章。《桃花源记》头尾略写,中间渔人所见所闻详写都是文章的重要特色。

C、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D、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E、分析顺序。看文章运用了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F、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前后照应等。

G、分析语言: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分析时要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总之,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准确、精练等。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是庄重沉郁、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语言特点可从下列词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补充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三)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一、说明文文体基本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特点: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知识性和科学性是主要特点。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2、分类:

1)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分: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2)从内容上(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①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②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3、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有:

①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令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4、说明文的结构: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总总,总分,分总)。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2)列数字: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由于使用时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是明显的、引人注意的,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3)作比较:是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横比和纵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由模糊变清晰,由抽象变可感,增强说明效果。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具体、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服力。

5)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7)画图表:运用示意图、表格、图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强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9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6、语言特点:准确、简明

①语言的准确性。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通常情况下等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去掉?不能,先结合语境解释,再说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补充: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二、考查要点与命题趋势:

1、考查要点:

①准确判断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分析说明文结构,了解说明顺序

③熟练判断说明方法

④理解文中词句的表达作用及说明语言准确性这一点

⑤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2、命题趋势:选材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生命、关注科技发展等。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仍是命题重点,但更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一.基本知识:

1.特点: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1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2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3找出中心论点:(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是作者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出现的四种情况:

一是文章的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文章的标题就是议论文的论点。

二是文章的开头。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文章的论点,如《谈骨气》《说》。

三是在文章的篇末。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归纳文章的论点。

四是在文章的论证过程中提出的。

五是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作者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这些话往往能帮助你理解。

自己归纳。这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把握各段的关键句,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它们的共同指向,归纳得出中心论点。

4辨识中心论点的方法是:

一看是否明确的判断,是否完整的句子,因为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二看能否统摄全篇,切不可把某个分论点误作中心论点有的文章没有把中心论点明确地表述出来,或者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靠读者自己归纳了。

三注意提示语,如由此可见、足以说明、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因此等

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分论点内事实论据的作用:一方面用来证明分论点,也用来证明中心论点。

作为事实论据,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材料要真实且能很好地证明论点。②事例的叙述应以简洁为主,否则就变成记叙文。

③如果有多个事例,还应当注意分析它们排列的次序和叙例的详略。

议论文引用名言、谚语或俗语的作用:要么是论点、要么充当道理论据,要么作为结论

(起到强调论点的作用)。

事实论据的后面往往有一番的评论,它的作用:把所举事例与论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更严密。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

反驳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证、驳论据

分析论证过程:(本段的论证过程分析)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分析论证段的层次。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段之间、分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或并列、或对照、或总分、或层进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开启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无独有偶"表示引出相关的材料;"诚然"表示转入相反的内容;"再说"表示推进一层;"总之"表示由分到总或作出结论……论证段一般可分为三小层(也可分为四小层,即将中间一层分作两层,即将中间一层分作两层):第一层为小论题或分论点,第二层或正反事实对比,或引名言作阐发……第三层或归纳或引申,或考概括作者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4 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结构三段式: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1)引论
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是提出问题。好的引论简明扼要,既能鲜明的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又能引人入胜抓住读者。
常见的论写法有如下几种:
A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
B 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例如:
C 提示内容,对全文作扼要的介绍。
D 因事设问,启人思考。例如:
E 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例如;
G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2本论
本论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本论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A 并列式(横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
B 递进式(纵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C 推进和并列的结合式
3结论 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部分。是全文的综合与概括,总结与提高。

5、论证的方法:

1举例论证: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
作用: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的事例,确凿、典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已知的事理论据来证明论点。道理论证常常表现为引用名言警句。

作用: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
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横比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印象,增强文章说力。

4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喻巧而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

作用: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使观点通俗易懂,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5反证
顾名思义,反证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

6类比
这种方法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6、语言特点: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抽象性、严密性、严谨

二、考题的具体分析

(一)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论据的补充方法: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自己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3、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努力贴近文章的观点,不能只是简单的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4、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三)议论文中记叙、说明等成分的作用:准确判断表达方式

记叙——是为了交代写作背景、提供议论对象、陈述事实论据,从而为说理服务

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感想或评价作者观点

A、自由表达

B、你认为这个观点对不对(态度鲜明、有依据、从现实生活找依据)

C、结合实际谈看法、感悟(典型例子)

D、仿写。注意形式、内容

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字数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E、作批注,从句子内容、写法、语言特点回答(句子——观点、论证方法、修辞、句式)

(五)句首采用排比段式的作用:

既对每段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有时是分论点),又使全文段落井然有序,层次清楚,文章又有气势。

一.散文的一般知识:

1.何为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特点: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色。

“形散”:a取材自由广泛:写人,记事,绘景,状物b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c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不散”( 神聚):是指散文自始自终紧扣一个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2.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A、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B、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借景抒情的目的。

C、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3.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抒情、议论性语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从文题中了解。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

A.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B.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

形式A,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B,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6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a.对描写对象;b.对人物情感;c.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d.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要体现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二、小说的三要素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三、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情节更加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紧凑。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小说的人物形象

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1.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描写方法+性格特征(思想品质)。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与作用(见下)。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五、小说的环境描写: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

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六、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理清情节的相关题型:如:文中说,“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方法指导:

先审题,弄清题目是对全文还是部分内容的概括;还有字数上的要求等。

其次通览全文,筛选有关信息。

最后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简洁连贯的句子。

3、贯穿情节的线索。既有单线,也有双线。

线索可分为:具体的事、物线索、逻辑线索、情感线索、时空线索等。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七、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常用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八、小说的表达技巧

A、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明确各种描写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3)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4)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5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C、表达方式

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埋下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设置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九、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一、分析标题的含(内容概括+主题概括)

1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二、理解标题的作用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

总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往往是: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7e344531b765ce050814a9.html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