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诗

发布时间:2018-10-04 23:50: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代茶诗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咏茶之作。李白有咏“仙人掌”名茶诗,杜甫写有三篇茶诗,白居易写有50余篇,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尤为脍炙人口。僧皎然咏陆羽诗最多。齐已上人也写有很多茶诗。皮日休和陆龟蒙互相唱和,各写了组诗《茶中杂咏》。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元稹的宝塔诗《茶》亦颇有名。据对《全唐诗》的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诗人和文学家有130余人,写有茶诗550余篇。诗体有古诗、律诗、绝句,还有宫词、联句、宝塔诗等,内容涉及名茶、茶神陆羽、煎茶、饮茶、茶具、采茶、造茶、茶园、茶功及其他诸多方面。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李白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溅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祥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仙人掌茶属特种绿茶。仙人掌茶始创于唐代湖北当阳玉泉山麓的玉泉寺,创始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禅师,禅师俗姓李,是诗人李白(701-762)的族侄。

中孚禅师不仅喜爱品茶,而且制得一手好茶。每个春茶竞相进发之际,他就从珍珠泉水汇流而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边采来细嫩的茶叶,制成形扁如掌、清香滑熟、饮之清芬、舌有余甘的茶。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中孚禅师云游江南,在金陵遇见其族叔李白。即将此茶献上。李白品饮之后,觉得此茶其状如掌,别有韵致,又出于玉泉寺,遂名之为“仙人掌茶”,并赋《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赞之。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前有序。此诗写“仙人掌茶”,系名茶入诗的最早诗篇。作者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作了详细的描述,故此诗成为重要的茶叶历史资料和咏茶名篇。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唐代皎然(704-785)作。皎然原名谢清昼,湖州(今属浙江)人,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出身世家,精于佛法诗文和烹茶技艺。唐至德二年(757),陆羽避安史之乱南渡长江后来到吴兴,结识了皎然,钦佩他的学识渊博,尊为师长,并同居于妙善寺约3年。皎然与陆羽心灵相通,相见恨晚,成为莫逆之交。从至德二年结谊到他们相继辞世,在40余年风风雨雨的岁月中,他们友谊马深,真情不渝,做到了生相知,死相随。皎然与陆羽的佛俗情缘达到生死超然的境界,他们的情谊亦被载入《唐才子传》,为后人所仰慕。

中唐以后,由于“学禚务干不寐”,可以以茶袪困,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当时的禅教佛门,茶禅结合,茶风大盛。作为佛僧的皎然,深得茶中三味,他曾把茶比作“禅经”,说茶“与禅经近”,认为一杯清茶在手,那些佛家面壁打坐,静日参禅的清规戒律都可以取而代之。陆羽《茶经》问世后,皎然对陆羽那种显然渗入了许多儒家思想的茶道不敢苟同,甚至说陆羽是“楚人《茶经》虚得名”。在这种情况下,他借友人赠送他剡溪名茶后煮茶、饮茶所得到的感受提出自已的茶道观。“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只须第三次,便能得“道”。皎然认为只有道家的高师才能深得真传且又有完整的茶道。当然,作为陆羽的密友,这种文化上的分歧并未阻止他和陆羽的深厚友谊。

这首“三饮便得道”的茶诗,和卢仝的“七碗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前四句铺垫,写新茶的名贵和煮茶时茶沫的色香之美。接下来三碗相连、神韵贯通,首次明确提出了“茶道”的“道”。最后八句拟写饮茶之后的愉悦心情,通过有典对比、联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描绘饮茶后飘飘欲仙的美妙体验。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皎然

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唐代皎然作。佳友共度重阳节,一反常规不饮酒。在诗人眼里,“泛酒”为流“俗”,“茶香”才高洁。“谁解助茶香”一句问话,实含香外之香,味外之味。

春风啜茗时

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晴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粉,来往亦无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唐代杜甫(712-770)作。原题《重过何氏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者。诗写春日傍晚,作者在何氏山森的平台上饮茶。兴之所至,便倚石阑在桐叶上题诗,旁边有翡翠鸟、蜻蜓做伴,犹如一幅色调雅致的“饮苍松题诗图”。

与赵菖茶宴

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唐代钱起作。诗用白描手法,写作者与赵莒一道举行茶宴,饮的是紫笋茶,茶味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以后,俗念全消,兴致更浓,所以直到夕阳西下才散。

喜园中茶生

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唐代诗人韦应物(约727-约791)作。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他为人性格刚直,在历仕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正的地方官。作为一个诗人,他写个了不少田园风格的诗,这些诗,不光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还常常流露出关心劳动人民的情怀。他对茶无比热爱,不仅喜品饮,还亲自参加种茶劳动。作者利用办完公事后的空余时间,在荒园中开垦种植了一些茶树。

《喜园中茶生》一诗,借茶言志,饮茶修身,种茶育德。开头一名“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的著名诗句,通过赞茶之纯洁和功效,比喻人品的高洁、高雅。该诗全篇讲茶,也是讲人,希望通过饮茶、种茶,来培养自已一生淡泊、不图名利、勤劳廉政的道德情操。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孟郊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唐代孟郊(751-814)作。该诗真实地反映了陆羽晚年在江西上饶辟山种茶,开亭凿泉,啸竹吟花的闲适生活,并且赞扬了他一贯追求茶事的“高洁情”。

茶岭

张籍

紫芽连白蕊,

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

寻常触露行。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为《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中的一首。唐代张籍(约767-约830)作。这首短诗犹如一幅淡雅的“早茶采茶图”:采摘的茶叶很细嫩,是初生的茶芽;家人很早就上山采茶,此时露水很重,因此衣服常常被露水弄湿。似乎不经意的几笔,却抓住了早春采茶的特色。

宫词

王建

延英引对碧衣浪,

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

宫人手里过茶汤。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唐代王建(约767-约830)作,诗写宫廷茶事一景:宫女们端茶给参加殿试的考生们喝。

西山兰若试茶歌

刘禹锡

山僧全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醒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录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堕落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佳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作。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幼好学,对诗书百家有广泛涉猎。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先后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职。永贞元年(805)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政治,刘禹锡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短短几个月内做了好些事。可是,在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改革很快失败,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严重的打击没有使他意志消沉,他继续用诗文进行战斗。宪宗元和九年(814),一度应召还京,在游玄都观时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句子,被执政者认为“语涉讥训”,再次处放连州(今广东连县)、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当刺史。文宗大和二年(828),调回朝廷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以“种桃进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表现了他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刘禹锡在当时被人称为“诗豪”。他的诗歌创作有多方面成就。此诗描述在西北寺内饮茶的情景。采茶、制茶、煎茶、尝茶等写得细腻生动。

别石泉

李绅

在惠山寺松竹下,甘爽,乃人间灵液。清澄鉴肌骨,含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

素沙见底空五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醴泉清。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唐代李绅(772-846)作。素沙:白沙,表明水很清。潜流:潜伏在地面下流动的水,表明是活水。淅沥:象声词,微风吹动竹叶发生的声音。灵液:泉水。玉英:白如玉的花,喻煎茶时茶汤泛起茶沫的美好之状。梵宫:佛诗。洞府: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借指泉源。该诗写惠山石泉水为“人间灵液”,煎茶“皆尽芳味”,既无议论,也无评判,而是以栩栩如生的景物描绘,使效果更加强烈。清澈的泉水,汨汨的潜流,淅沥的竹声,松月倒映,丹桂凝露,茶香阵阵,诗意盎然。

琴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唐代白居易(772-846)作。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理赞叹道:“有名如此,居天下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白居易留存下来的诗作近3000首。

作者喜欢琴和茶,本篇则重点写“抛官后”又“不读书”,更喜爱弹奏《渌水曲》和品尝“蒙顶茶”。以琴茶自娱,也表明了作者所主张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

夏昼偶作

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

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

山童隔竹敲茶舀。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作。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从小聪明好学,十三岁时已经能写出好文章。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主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等执政。柳宗元参加了这个集团,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任礼部员外郎。王叔文集才采取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取缔“宫市”(宦官以给皇家买东西为名,到市场上变相掠夺财物),禁止“五坊小作”(专门替皇帝饲养鹰犬等动物的人)依仗宦官权势欺压人民,罢免贪脏枉法的京兆尹李实,取消一些苛捐杂税,以及遗放后宫宫女及皇家教坊歌女舞女六百人回家等;同时,准备剥夺宦官所掌握的军权。这些行动猛烈地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宦官的利益,他们相互勾结起来,逼迫身患重病的顺宗传位给太子。这年八月,宪宗即位,贬王叔文为渝兴司户(次年被杀)。柳宗元也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加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边远地区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帅晔、凌准、程异等七人,历史上称他们为“八司马”。一场短暂的政治改革就这样失败了。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十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并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有哲理的诗文,该诗写夏日午睡时听到山童敲茶臼的声音,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一不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知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民,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名“七碗茶歌”。唐代卢仝作。卢仝(公元775-835年),自号玉川子,少时曾隐居少室山,刻苦读书。他喜好饮茶,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即兴而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

在诗中,诗人先赞叹好友孟谏议派人送来的封裹、加工极为精致的新茶是至精至好的上品,在珍惜喜爱之时,联想到了茶的名贵难得,新茶采制的辛苦。接着诗人写自已反关柴门亲自煎饮的情况,其中有对茶汤色泽的描绘,尤其是以神奇浪漫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感受。诗作的结尾为议论:哪里知道这珍贵的共叶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上采摘的?老百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

卢仝的《饮茶歌》成功之处、首先是将品茶的审美体验的奥妙之处描绘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你看那一碗到七碗品茗感觉: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每饮完一碗,即开拓出一层极为愉悦的审美天地,就这样层层递进,从口腹之欲升华到精神享受,从世俗红尘展翼飞翔到幻想王国。一切百虑千愁,万种情结,在这里都得到化解,变成了习习而生的清风,飘飘欲仙。这是一种对宇宙生命的总体感悟,人生情感的彻底净化。这种纯洁灵魂的神奇之饮的全过程,在卢仝的笔下得到充分展现。

作者用优美诗名表现对茶的深切感受。特别是对饮七碗茶的描述,十分传神,遂使此诗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后人广为引用。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憎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首宝塔体的诗。唐代诗人元稹作。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他和白居易友情深厚,常相唱和,世称“元白”。

此诗按字句分层排列像一座宝塔。宝塔形诗在茶诗中颇少见。诗的开头用香叶、嫩芽来对茶进行形象的描绘,按下来说的是茶与诗人及僧人的缘分。然后说茶要用白玉碾碾碎,再用红纱茶罗过筛。当茶放进茶铫里煮和泡到茶碗里时,茶汤泛起黄般的茶沫,这说明茶的品质佳美。诗中用“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写出人们晨昏皆饮茶的情致与习惯。最后又写了饮茶的感受:饮了茶会觉得精神饱满,对解酒也有好处。

茶有肋醒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 ;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忆茗芽

李德裕

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

欲及清明火,能消醉客醒。

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

这是一首五方律诗。唐代(787-849)李德裕作。李德裕为唐代大臣,唐武宗时担任宰相。因喜欢用无锡惠山泉水煮茶,曾一度利用职权,派使者为其长途运送惠山泉水。此诗写作者回忆在乡间采茶、煎茶、尝茶的情景,充满着朴实自然的乡土气息。

西陵道士茶歌

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沓冥。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约812-866)作。诗人仕途不得意,其诗辞藻华丽,词多写闺情,风格浓艳。此诗描述西陵道士煎茶及饮茶的情景,把煎茶和品茶时的气氛、心情、心境以及茶品的色、香、味表达得令人神往。

题茶山

杜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涧度喧豗。

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牙香紫壁裁。

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

树荫香作帐,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唐代杜牧作。该诗从四个方面来描述。一是作者因何来到茶山;二是茶山修贡时的繁华景象;三是茶山的自然风光;四是紫笋茶的人贡。作者奉诏到茶山监制贡茶,此时河里船多,岸上旗多,山中人多,笑声多,歌舞多。窈窕女子,舞袖歌声,加上这茶山的自然美景,极视听之乐。经过茶人辛勤劳动,制成了贡茶紫笋茶,于是修具奏章,派出快马,急送京师。最后四句则表示惜别之情,与前面的欢乐情景形成对照。该诗对茶山自然风光的描述,为后人所传诵。

峡中尝茶

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七律。唐代郑谷(约851-约910)作。作者在峡中尝到了“小江园”这种名茶,认为它的色泽、味道可以和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四川的“鸟嘴茶”比美。

与无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唐僧灵一(生卒年未详)作。写作者与元居士划船来到青山潭,取野泉煎茶,一边饮茶,一边观赏山水美景,到日暮还舍不得乘舟归去。野饮之乐,闲适之趣,溢于字里行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92612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e.html

《唐代茶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