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的“三部曲”

发布时间:2022-11-11 06:17: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发展战略的“三部曲”【纲目号】分三步走的战略【编著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作者】孙琰【原文出处】邓小平思想精华【原文日期】19931200【原文页号】104113【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文献形式】著作“发展战略的‘三部曲’”[①]形象地高度地概括了从本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在邓小平同志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了解它的形成背景、过程、内容及其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总体构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这一总体构想的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有着十分坚实的客观依据和深刻的理论依据。其客观依据有三: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由过去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制定的政策和政策指导下的实践也相应地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②]这种深刻的历史性转变是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我国的现实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个重要特点。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③]我国基本国情和特点是邓小平同志构思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之一。第三,打开国门,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也离不开世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④]当代世界战争因素依然存在,可是制约战争因素增长的和平力量愈来愈壮大,“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⑤]其二,“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自我设计的思想结晶。“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⑥]在现代化战略目标模式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等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理论模式的经验教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民生活富裕、避免两极分化为基本方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还有非常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这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⑦]实事求是原
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战略构思的哲学基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和工作原则。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以来,邓小平同志几乎在每一次讲话当中都突出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他强调说“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和由之而形成的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同志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二)“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蓝图邓小平同志构想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初,主要是确立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5月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前一段提出的“分两步走”的思想基础上,逐步确立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即到下个世纪中叶,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完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完整的战略构想。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首次向国内谈了这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设想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指出80年代是打基础的十年,基础搞好了,在后一个十年里实现发展目标就有希望。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正式地、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同志在这个时期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并且把它正式写入党的报告中,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水平作出了科学的阐述:“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⑩]并对经济发展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①①]在“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确立后,邓小平同志把这个目标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意识到二者之间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他指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只是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低目标”。中国要“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就必须把目标瞄向更远的未来,是在“小康水平”这个目标之上,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1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构想:在本世纪末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的基础上,再发展30—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样,邓小平同志设想把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定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上,把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时间由20年延伸到70年,在阶段上分两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和部署逐渐清晰起来。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客人的谈话中,全面阐述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部署: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美元,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人均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摆脱贫困。第三步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至此,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
标和战略部署的总体构想基本完成。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概括和阐述了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①②]在1989年的“六·九”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把“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称之为“发展战略的‘三部曲’”。这是一个由低到高,步步向前迈进的三部曲,是一个循序前进,互相衔接的发展战略步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宏伟的战略目标,也是一个经过势力可以实现的总目标。目前,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过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已经奠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国民经济基础。我们现在正在走的第二步是关键的一步,走好这一步,就为我们在21世纪迈出第三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第三个目标创造了条件。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从总体上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能够实现。但前提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兢兢业业,谨慎办事,经过几代人不间断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取得第三阶段的胜利,把我国建成一个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百年时间,也就是从本世纪5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而经济发展战略设定的第三个目标也设想在那时实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并将二者统一起来,是“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们长期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发展战略“三部曲”又是切实可行的现实目标。它是雄心壮志与实干精神、远大目标与具体措施的科学统一。邓小平同志在设计这一发展战略时,一方面认为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又指出“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是很容易的。讲大话,讲空话,都不行,要有一系列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方针和政策。”[①③]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不行的。其次,“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以经济发展数字加以量化,但实际上不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综合性指标。邓小平同志1983年3月在《视察江苏等地回北京后的谈话》中以苏州市为例,详细描绘了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800美元时的社会面貌:解决了吃穿用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改变了农村人外流大城市的情况,普及了中小学教育并增强了兴办公共福利事业的能力,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并大大减少犯罪。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始终联系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两手抓。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物质文明搞好了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但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地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在实施“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时刻坚持的一个原则。最后,实施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战略“三部曲”首先是一个“政治目标”。这是因为,“三部曲”是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中国经济的思考,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三部曲”。“这是大局”,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否“合格”的问题。中国若一步步按着发展战略前进,这本身就是社
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表明它能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发展生产力。正像邓小平同志说的,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①④]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将骄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那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辉煌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辉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5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252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3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6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14页。《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15页。①①《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212、214页。①②《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381页。①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页。①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4—22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b2d3e37c1cfad6195fa775.html

《发展战略的“三部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