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堂笔记)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
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
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3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4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5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
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6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3|4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和方
法认识和解决问题。2发展和静止3矛盾和非矛盾4全面和片面
二、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使用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和方法三、*四、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是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
五、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六、世界的原因
1神学认为是神2、牛顿认为是上帝3、爱因斯坦认为是质和能的相互转换构成的万事万物4、黑格尔和
马克思认为是矛盾七、世界的规律
1牛顿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强调质和能转化规律,还有人强调能量守恒定律,马克思强调以下三
1对立与统一规律○2质变和量变规律○3肯定否定规律大规律:○
八、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斗争又统一,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九、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2二者相互区别a、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
b次要马顿是矛盾体系中居次要地位,被支配的矛盾
3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a主要矛盾规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全发展起决定作用b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并加以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1二者相互区别
a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共性b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个事物都有其特点,有其个性2(3二者相互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a共性存在个性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b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的具体适用
a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都将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b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又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之物
十、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并以此说明自理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意义1内因和外因二者的相互区别
a|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根据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2二者相互联系
a内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b外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3二者相互转化
4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们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根据
a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能主要依靠外
部条件
b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必须对外开放,而不能闭关自守
\

十一、质变量变问题的基本内容
ab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突破了事物的度时就发生质变c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d事物发生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十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
a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
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2二者相互联系
a任何质变都以量变为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4二者相互转化
十三、可定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
2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的否定
3不断的否定使事物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波浪式而非直线式十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万物的自我否定,不是万物的外在否定
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由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否定
实现事物的发展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又抛弃第二章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和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他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三、认识的结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二者相互联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阶段,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四、认识的规律
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五、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管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是否符合,单在主观或客观范围内部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
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才能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2实践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这决定了实践能满足真理本性的
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判断“有用即真理”原命题错误
模式:1、解释原命题含义2、指出错在哪里3、指明正确观点
1本观点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因为a、是否是真理决定于是否对人有用b、是否有用是真答:○
理的标准②它混淆了真假的是非判断,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③正确的观点是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七、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a真理的绝对性指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b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二者相互联系:a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b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所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a、因其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所以要坚持b、因其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要发展
第三章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二、人类社会的结构
1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2、人类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3、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人类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因社会交往而产生,发展和灭亡
c、社会都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社会存在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意识早晚也要跟着变化2、社会意识有性对独立性
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
c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存在有能动性的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当生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由: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和变更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和成果。/
六、人类社会的原因、动力
生产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1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a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成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2推动了生活方式的进步a知识爆炸使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b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c生产率的提高使休闲时间升高,推动了人自由的全面发展3、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化时间决定思绪,生产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思维的变化八、人类社会的规律
1、人类社会总是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的规律九、人类社会的主体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们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既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有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3、人民群众是边个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他们是每次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十、判断:时势造英雄
所谓时势造英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组合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
1时势呼唤英雄2、时势断粮英雄3、时势筛选英雄4、不管英雄多么卓越,他们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起作用
第四章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1、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维护有产者对无产者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的社会制度2、资本主义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资本主义原因、动力:a追求剩余价值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私有制二、资本主义的产生

1工商业、资本家的来源:a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条件为:作坊主b商人和高利贷者c封建社会末期的地主、贵族d各种渠道富起来的人
2、雇佣工人的来源:a手工作坊里的帮工和学徒b破产的作坊主c城乡的家人三、劳动价值论
1本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来源: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3衡量标准: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劳动
4结构:商品的价值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5原因:因为商品中有劳动,劳动会创造价值
6规律a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追寻等价交换原则&
四、剩余价值
1本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绝对拖延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性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本质和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2、结构(表现)a大量产品积压b大批生产企业减产停工c许多金融企业倒闭d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
3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和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
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5、怎么办a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b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第五章
|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1早期自由竞争阶段:基本上没有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操纵和控制商品价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4经济全球化阶段二、经济全球化1本质(含义):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
2表现或结构:a生产全球化: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整个地
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工厂。b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上升c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d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3原因:a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推动b跨国公司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c
各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a资本主义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体地位,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b后来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2、阶层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a因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资本家成为食利者b经理成为企业的实际操纵者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结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a公有制b计划经济c按劳分配d没有商品和货币e没有阶级和剥
2、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a公有制b有商品生产和交换c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和生产率d人民的政权和民主
3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b建立和完善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按劳分配d社会主义政治文明e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原因: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a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根源于资本主义弊端)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发展c改革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四、规律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a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以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发展方式也应不同b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决定按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时代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要根据时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2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落后国家要完成工业的现代化社会化,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要经过长期努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建设是艰巨长期的工程c国际环境的制约:社会主义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既要防止武力侵略又要反对和平分化d社会主义是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五、社会主义的历史三次飞跃四个阶段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展望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理相状态二结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a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b公有制c计划
经济d没有商品交换和货币e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政治上:社会高度和谐
a没有阶级b没有压迫c没有战争d没有工农、城乡、体脑差别e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3、文化上: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共产主义的原因,动力:a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四、共产主义的规律a共产主义必然实现b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工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0f1cee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45.html

《马原(课堂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