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详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家发改委详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21日说,我国将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近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涉及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为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他说,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位负责人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方向的依据
这位负责人说,为进一步集中力量,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国家从上述七个产业领域中选择了若干重点方向作为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节能环保产业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产业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巨大压力,我国将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
从新能源产业看,绿色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未来我国应积极发展新一代核能;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看,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
从生物产业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其发展要以发挥我国在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巩固学科研究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看,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当前,我国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产业联盟系列化为途径,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知识产权,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突出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作用
这位负责人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应在充分发挥企业投入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
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国家决定提出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 在税收激励政策方面,我国将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重点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这位负责人说,针对一些重点领域突出存在的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关部门将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资源税费调节机制;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有关部门还将制定上述决定的实施细则,编制相关产业具体规划,研究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措施,并落实专项资金。

惠农政策多,收入增加快,安徽农民夏勤发细算收支账后的感慨,是“十一五”期间亿万农民的共同感受。取消农业税、增加各类农业补贴、减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一些农民连做梦都不曾想过的好事,5年来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成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阳光雨露。
农业稳,天下安。“稳”的关键,在于农民的收入能否持续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国家不断完善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取消了农业税,并先后出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构成中新的增长点。从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承担“皇粮国税”,而是成为安居乐业的生产资料。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纯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大幅度缩小,来自非农领域的工资性收入已占40%,政策性补贴、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分别占到其总收入8%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
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属性和目前比较低的城镇化率,未来农民增收最具潜力之处,就在非农领域。加快城镇化步伐,在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方面,各级政府大有可为。就是在城镇化还不能波及的偏远农村,县乡政府也可以通过不断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大城市转移。而对于城市而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也是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重要一环。



十二五”规划
百科名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目录
基本信息 规划进展 规划特色 相关报道 重大选题 相关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编辑本段
规划进展
综述
20081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工作安排
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
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
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编辑本段
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
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
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
编辑本段
相关报道
10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10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会议主要议程之一。
722日和928日召开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日期,并讨论了拟提请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确信号

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近年来,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的平台,党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9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媒体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表述,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十二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十二五关注度密集加温

9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调研,广东、新疆、黑龙江、宁夏……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类型的省区,考察调研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在五中全会前夕高层密集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所需,将有助宏观决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高层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高度重视,对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近期,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新社报道说,五年前,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类的表述,就已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今,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事实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正步入1950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19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次社会转型。

港台地区近期也显示出对十二五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对十二五规划多有期许。《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我们期盼大陆经济得以在未5年内全面转型更新,因为那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联合报》从104日到8日开辟十二五新方向专题,连载5篇文章分析大陆经济转型契机、两岸新产业合作等。文章说,大陆十二五期间将加速经济结构改变,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台湾产业如能掌握大陆转型契机,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培育国际化品牌,自是商机无限。
进入10月,香港各界对于十二五的关注度日益升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
1013日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表达了香港对十二五充满期望。 曾荫权说,香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今年也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以及港澳办商讨这件事。

曾荫权说,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讲清楚香港与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粤港合作、特别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这样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试[1]
编辑本段
重大选题
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2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5.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6.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思路和对策研究。 2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
28.完善金融体系及防范金融风险研究。 29.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研究。
人民生活
30.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3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33.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34.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
资源环境
35.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 36.节能减排问题研究。
37.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38.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39.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编辑本段
相关书籍
《领导》双月刊2009年第五期
者: 领导决策信息


《领导》
杂志社

版: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本: 16 次: 1 张: 胶版纸

I S B N 9787802219618 装: 平装 定价:¥48.00 目录

十二五新思路新战略 十一五规划完成比较乐观 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 十二五规划课题调研工作全面启动 产业转型与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十二五经济转型面临严峻考验 十二五中国城市产业转型展望 十二五区域产业升级的新观点新思路 区域协调与政策创新

十一五区域经济布局基本成型 国家十二五应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区域政策创新路向 谁是十二五区域战略排头兵 政府改革与软环境建设

十二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攻坚期

大部制” “小特色十二五行政体制影响深远 深圳行政三分继续领跑

十二五的重点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一体与社会改革 十一五城乡一体化重点

十二五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

和谐创建是十二五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主题 安全发展与应急管理

十一五安全生产约束目标解读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划纳入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前期安全生产课题研究全面展开 生态文明与节能减排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情况 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

地方十二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向新举措 金融生态和区域金融体系 十一五金融业发展现状
金融战略进入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位置 文化产业与软实力 3G与城市信息化 彩插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者: 北京国际发展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研究院编写 连玉明主编
版: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本: 16 次: 1 张: 胶版纸

I S B N 978-7-80221-970-0


装: 硬精装

定价:¥1200.00(全6册) 目录

01 中国城市十二五背景及发展特点研究报告 1十一五发展成绩奠定城市十二五发展基础 11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12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

2.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标示城市十二五发展高度 21 科学总结建国60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经验 22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23 城市体系显著完善 24 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5 城市管理体制显著优化 26 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3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31 区域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 32 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 33 集群化与网络化

34 构建新型社区与市民社会 35 文化特色与品牌塑造 36 城市群与区域协同

4.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特征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点 42 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攻坚的新阶段 43 城市化进程进入内涵发展的战略期 02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趋势及任务分析报告 1.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1 从三个角度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

12 准确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结

13 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城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2.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1 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最优方式 22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2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抓手 31 城乡一体化制度极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2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3 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现

41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进深层次改革的重要举措 42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迈向深水区 43 滨海新区: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 44 深圳: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 45 重庆: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新动力 46 成都:全域成都构建城乡体系新框架 5.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51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协作联合的重要发展模式 52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 53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区域一体化

03 中国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研究报告 1.国际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 11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3 拉动内需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1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2.各类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 21 当前面临的不和谐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 22 当前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23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 24 统筹兼顾成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3.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 3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管理面临新课题

32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4.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 41 阶层结构变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刻体现 42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43 “十二五时期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两个切入点 5.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51 竞争与合作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52 我国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53 制度创新是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6.城市面临各类风险增多,城市治理任务更趋繁重 61 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62 我国城市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6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 04 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要素研究报告 05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研究报告

06 中国城市十二五以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报告 07 中国城市十二五推动投资体制深层次变革研究报告

08 中国城市十二五区域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报告 09 中国城市十二五提升创新能力科学路径研究报告 10 中国城市十二五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研究报告 11 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

12 中国城市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体制研究报告 13 中国城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任务与措施研究报告 14 中国城市十二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研究报告 15 中国城市十二五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16 中国城市十二五以创业带就业打造创业型城市研究报告 17 中国城市十二五启动文化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 18 中国城市十二五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城市运行体系研究报告 19 中国城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研究报告 20 中国城市十二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研究报告 21 中国城市十二五健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研究报告 22 中国城市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23 中国城市十二五以主体功能区效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 24 中国城市十二五城市群发展机制与政策研究报告

25 “十二五时期综改实验区实践探索与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26 “十二五时期资源型城市转型科学之路研究报告 27 “十二五时期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区科学发展研究报告 28 “十二五规划课题公开招标情况分析报告 29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演变进程研究报告 30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理论研究报告 31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方法研究报告 32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评估研究报告 33 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34 中国城市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重构研究报告 35 中国城市十二五低碳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f27a0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ef.html

《国家发改委详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