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主要思想

发布时间:2020-10-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 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又“私淑孔 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 、“仁政”、“王道” 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 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谷梁传•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 也。”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 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 “保民而王,莫 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 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 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 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 步将其发扬光大, 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 民、教民 两个方面。
养民: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 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
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 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 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 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 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 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 资源的可贵思想。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孟子•滕文 公上》)“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
“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1



可使富也。 ”(《孟 子•尽心上》)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 率不能再提高, 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 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 的情况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孟子•尽心下》)征布、 粮,还要征劳役,三重负担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 “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君子用其 一,缓其二。”(《孟子•尽心下》)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 谓“良臣”是“民贼”。(《孟子•告子下》)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 子•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育之。”(《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 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也。 圣人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 (《孟子•滕文公上》)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教化可以使人“明 伦”,从而达到“务局。”(《孟子•滕文公上》)
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 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 ,即“以德行政 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 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 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实行 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 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 ,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 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 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 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 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 、“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 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人们无须乎学就会做 的,这是他们的良能;无须乎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的 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 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 孟子进行了论证, 提出人皆有恻隐、 羞恶、
2



让、是非四种心向。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恻隐之心是 仁发生的根源, 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 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 是非之心 是智发生的根源。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 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 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 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孟子认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 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 的。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
上》)仁义礼智这些美德, 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 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 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
孟子学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除了上述几点外, 还有许多精彩而丰 富的内容,如“养气”说,“人格修养说”,“尽心、知性、知天”说,“以意逆志” 说等等。孟子学说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奠基作用, 他与 孔子学说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孔孟之道, 成为中华 传统文化的主干。
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fa697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d4.html

《孟子的主要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