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十七年”散文

发布时间:2013-09-06 10:09: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章 “十七年”散文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的具体发展;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三大家的创作及其比较。

【课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

(一)建国初到57年上半期——散文创作的繁荣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生活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繁荣,艺术上比较民主。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发展,给作家提出了迫切的任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和写作实践,作家们方向更明确,生活更熟悉,技巧更精进,因此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1)对党和领袖和新时代的歌颂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2)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杨朔:《石油城》、柳青:《1955年在皇甫村》、秦朝阳《王永淮》、《老羊工》、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

3)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中间》。

4)抒情散文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郭风:《叶笛》、叶圣陶:《游了三个湖》、碧野:《天山影物记》。

5)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题材多样,群众创作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散文新人。

(二)1957年下半年至1959——散文创作的裂变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散文创作受到一定影响。但同时,人民群众的冲天劲,昂扬斗志,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特别是革命回忆录作品空前繁荣。

代表性的作品有: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万炮震金门》,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巴金:《廖静秋同志》,李若冰:《祁连雪纷纷》,陈残云:《珠江岸边》,菡子:《黄山小记》,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

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题材、品种、风格的多样化,但也有着自身的明显的不足,与之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中, “干预生活”的作品和纪实性作品渐少,散文的抒情特征日益突出。

(三)19601966年散文创作的空前丰收时期

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期,然而,暂时的严重困难并没有动摇人民的信念和信仰,相反,人们的斗争意志愈加昂扬。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较为新颖的素材,“发扬革命传统,继续艰苦奋斗”散文创作的主旋律。同时,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也为散文创作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环境。这一时期,散文队伍扩大,题材广阔,品种丰富,风格多样,出现了空前的丰收局面。

代表性作品:刘白羽:《灯火》、《冬日草》、《平明小札》、《长江三日》、《樱花》,杨朔:《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秦牧:《土地》、《花城》,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樱花赞》、《一只木屐》,吴伯箫:《歌声》、《记一辆纺车》,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魏钢焰:《船夫曲》,方纪:《挥手之间》、林遐:《手册》、翦伯赞:《内蒙访古》,冯牧:《湖光山色之间》,于敏:《西湖即景》,李健君:《雨中登泰山》,袁鹰:《井岗翠竹》等。

这一时期,可以说既是散文创作的丰收期,又是散文作家的黄金期。建国以来,许多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是在这一时期臻于成熟。十七年“散文三大家”的重要作品也多出现在这一时期。

报告文学方面,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也都有较大突破,出现了一批影响深广的优秀作品。代表性的有:

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佟希文:《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等。

二.“散文三大家”的创作

(一)杨朔:“拿散文当诗来写”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长期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抗美援朝时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后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

1.杨朔散文创作的主要内容

1)反映抗美援朝的作品《鸭绿江南北》、《春在朝鲜》、《万古青春》等。

2)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品《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

3)反映国际题材的作品《金字塔夜月》、《樱花雨》、《生命泉》、《赤道雪》等

2.杨朔散文的特点

1)人物美:杨朔的散文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善于从他们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绘。《雪浪花》中的老泰山、《荔枝蜜》中的养蜂人老梁、《茶花赋》中的花匠普之仁;《金字塔夜月》埃及守塔者都是典型代表。

2)生活美: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广阔的时代特色。同时,他还善于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

3)诗意美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拿散文当诗来写”。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展现出时代的侧影。

4)结构美杨朔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曲径通幽之美。

5)语言美注意语言的音韵,善于锤炼精警之语。

3.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笔法单调:“动情——思索——意境;物————理”的结构方式;

诗意泛化:对诗性的片面理解,只在“身外大事”上做浅层次的审美关照;回避矛盾,过滤悲剧,在生活的“花丛”中“酿造甜蜜的诗意。”形成“散文新八股”。

(二)秦牧:“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炉”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1.秦牧散文的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3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5)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2.秦牧散文创作的不足:

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三)刘白羽:战士的散文

刘白羽(1916):北京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2.刘白羽散文的整体评价:

浪漫气质和革命战争生活经历构成了刘白羽散文审美品格的两个重要因素。刘白羽用崇高与辉煌建构起散文形象系统。其中蕴含的是乐观的、战斗的哲学,以及激流勇进的精神。但是在散文的抒情方面却显得缺乏节制,有时议论过满过露,这些都限制了他散文的整体成就。

【思考题】:

一.思考十七年时期“散文三大家”散文创作的成就与局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202f115a8102d276a22f6c.html

《第4章:“十七年”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