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有无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1年小学
2020春季部编版
原文:

部编版语文
无晴。人。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上册上学期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

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
下册下学期
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一、定风波原文
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试卷教案
也无晴。
二、定风波翻译

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1

2021年小学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部编版语文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上册上学期下册下学期

三、苏轼定风波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试卷教案
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
2

2021年小学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

部编版语文
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四、苏轼定风波创作背景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
上册上学期
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
下册下学期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以上是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
试卷教案


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2066c5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5.html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有无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