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知识点归纳

发布时间:2022-11-10 17:23: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韩愈文选·杂说》。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的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二、重点字词 1、解释加点的字 1)故虽有名马(即使) 2)祗辱于如隶人之手(只)(受屈辱) ..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一车,引申为并列) 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用如动词,日行千里) ..6)外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能,能够)9)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方法)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懂得) 2、一词多义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2)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真无马邪(难道) 不以千里称也(拿) 真不知也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3)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它)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辞) 5)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并列) 执策而临之(马鞭) 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勋十二转(记载) 有千里之能(虽然)
3、通假字
1)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食”通“饲”,喂养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4)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5)其真无马邪 “其”通“岂”,难道 4、古今异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古义:通“饲”,喂养;今义:指吃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3)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三、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而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们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民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食之……,鸣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撕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有何作用?
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后人常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2、文中哪一句反映千里马悲惨命运?表达了什么情感?
语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情感:一个辱,一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3、千里马为什么被埋没?(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概括: 因为“食马的”无知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美”。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如何理解“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个反问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5、文中哪一句具体表现庸者“不知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活画出执策者一幅愚昧蛮横的丑态,表现了作者的愤郁之情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为什么?
“其不知马也” 因为天下不是无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意,所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8、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9.分别概括123的内容。
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段总结全文,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10、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文中抨击了什么现象?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抨击的现象: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1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要有千里马的才能;(2)要有展示的机会;(3)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中心思想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贫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六、理解默写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的主旨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伯乐不常有。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七、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到更好。或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2、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3、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4、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5、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如: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
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有些人只会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埋怨领导不重视自己,幻想有朝一日遇见“伯乐”一举成名,这是不现实的。年轻人既要努力学习,不断增加才干,也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增大成功的希望。
【文白对译】
原诗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 【而】转折连词,可是。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祗zh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ǐ)】同“只”,只是。【辱】这里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的手中, 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引申为一起。【槽枥】喂牲口用的马厩里,不用“千里(马)食器。 枥:马棚、马厩。【不以千的称号称呼(它)。 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ù)一石(dàn】。

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一食】 吃一顿。【或】有时。【尽粟(sù)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食(sì)】马者,不知【食sì)“饲”喂养。【其】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其】能千里而食(sì)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据)它能(日行)千里(的也。 里。 特点)来饲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才美不外见xiàn 现在外面。见,同“现”,表露。 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 态无法显示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以其道】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且】犹,尚且。【欲】想要,要。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还办不到,(又)怎么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通其意】通晓跟它的意思。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临之】曰:【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只是)拿着鞭子(站)“天下无马!” 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 面对。 千里马!" 呜呼!【其①】真无马【邪yé)】?【其②】真不【知】马也!


【其①】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马吗?其实(是他们)真【其②】恐怕,表推测。【邪】同不识得(千里)马。 ”,表示疑问。【知】懂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41640e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f.html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知识点归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