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2-03 20:01: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雨如注(节选)

毕飞宇

    丫头怎么就那么好看呢!主要是气质好。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了。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举止得体,高贵。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写得一手明媚的欧体。素描造型准确。会剪纸。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擅长演讲与主持。能编程。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这是骇人听闻的。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画皮出自《聊斋志异》,指妖怪伪装成美女时披在身上的人皮,比喻掩盖挣拧面目或丑恶本质的美丽外表)。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姚子涵只看了一眼就爱上了。

    还有古筝。他们当初怎么就选择古筝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姚子涵开始痴迷于,她不再喜爱在视觉上不帅的事物。姚子涵参加过学校里的一场音乐会,拿过录像,一比较,她的独奏寒碜了。古筝演奏的效果甚至都不如一把长笛,更不用说萨克斯管和钢琴了。既不颓废,又不牛掰。姚子涵感觉自己猥琐了,上不了台面。

    傍晚的风把姚子涵的短发撩起来了,她眯起了眼睛。姚子涵不只是抱怨,不只是生气,她是恨。他们的眼光是什么眼光?他们的见识是什么见识?——她姚子涵吃了多少苦啊。吃苦她不怕,只要值。姚子涵最郁闷的地方还在这里:她还不能丢,都学到这个地步了。姚子涵就觉得自己亏,亏大发了。她的人生要是能够从头再来多好啊,她自己做主,她自己设定。现在倒好,姚子涵的人生道路明明走岔了,还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飙吧。人生的凄凉莫过于此。姚子涵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老了,凭空给自己的眼角想象出一大堆的鱼尾纹。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钱。她的家过于贫贱了。要是家里头有钱,父母当初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了。但是,归根到底,钱的问题永远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父母的眼光和见识。这么一想,姚子涵的自卑涌上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姚子涵的骄傲,骨子里,姚子涵却自卑。同学们都知道,姚子涵的家坐落在师范大学的大院里头,听上去很好。可是,再往深处,姚子涵不再开口了——她的父母其实就是远郊的农民。因为师范大学的拆迁、征地和扩建,大姚夫妇摇身一变,由一对青年农民变成师范大学的双职工了。为这事大姚的父亲可没少花银子。

    自卑就是这样,它会让一个人可怜自己。姚子涵,著名的画皮,百科全书式的巨人,觉得自己可怜了。没意思。特别没意思。她吃尽了苦头,只是为自己的错误人生夯实了一个错误的基础。回不去的。

    多亏了这个世上还有一个爱妃爱妃和姚子涵在同一个舞蹈班,妖怪级的二十一中男生,挺爷们的。可是,舞蹈班的女生偏偏就叫他爱妃。姚子涵和爱妃谈得来倒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主要还是两个人在处境上的相似。爱妃告诉姚子涵,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发明一种时空机器,在他的时空机器里,所有的孩子都不是他们父母的,相反,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可以随意选择他们的爹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子涵领略到国标的魅力后开始在内心抱怨父母当初的安排,这其实是她开始自我觉醒的表现,她由此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一个错误。

B. “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大姚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看似是对女儿不听劝说的控诉,实际上是引以为傲,借此炫耀。

C. 作者以子涵这一社会上高频出现的名字为主人公命名,意在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自主的现象具有社会普遍性,应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D. 小说倒数第3段交代了姚子涵家庭的真实情况,一方面提示了姚子涵内心自卑的原因,另一方面反映了姚子涵对大姚世故钻营的厌恶。

2画皮意义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义。

3姚子涵现象十分普遍,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 1D

2①“画皮表现了姚子涵在同学眼中气质出众、多才多艺的优秀形象。②“画皮是对姚子涵自卑、凄凉内心的粉饰,是虚假的美丽。③“画皮讽刺了表面光鲜,实际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的家庭教育。

3姚子涵虚荣、要强、自卑的性格。她对自己非常狠,事事追求完美;虽然多才多艺,但觉得自己的才艺上不了台面;渴望自己做主,但不与父母沟通,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一味抱怨。父母一手包办孩子的教育,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姚子涵在姚子涵似的父母的逼迫下,虽然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只是父母炫耀的工具,父母从未体察到她内心深处的凄凉、自卑。整个教育环境的功利化。全才姚子涵成为同学羡慕的画皮,大姚的教育方式成为学校推广的典型。

【解析】【分析】(1A项,选项考查对情节和形象的分析,与文本一致;B项,选项考查人物语言的内涵,与文本一致;C项,该项考查作者的意图以及文章的主旨,与文本一致;D项,反映了姚子涵对大姚世故钻营的厌恶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这一段主要是交代了姚子涵家庭的真实情况,揭示了姚子涵内心自卑的原因,一是家里没钱,二是父母远郊农民的身份,无法看出她对大姚世故钻营的厌恶。故选D

2)从文中来看,画皮源自第一段,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画皮出自《聊斋志异》,指妖怪伪装成美女时披在身上的人皮,比喻掩盖挣拧面目或丑恶本质的美丽外表)。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这是画皮在文中的浅层意思,即同学们眼中的姚子涵的优秀的一面——气质出众、多才多艺,文章二、三、四都是围绕姚子涵这优秀的一面展开;文章第五段说姚子涵不只是抱怨,不只是生气,她是恨。他们的眼光是什么眼光?他们的见识是什么见识,五、六、七三段展示了姚子涵的另外一面,第七段说姚子涵,著名的画皮,百科全书式的巨人,觉得自己可怜了。没意思。特别没意思。她吃尽了苦头,只是为自己的错误人生夯实了一个错误的基础。回不去的,这三段让我们看到了姚子涵的另外一面——自卑,这里的画皮是对姚子涵自卑、凄凉内心的粉饰,是虚假的美丽;结合全篇来看,姚子涵的画皮并非天生,而是源自家庭教育,画皮讽刺了表面光鲜,实际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的家庭教育。考生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分析作答。

3)文中的姚子涵学习上刻苦要强,能力突出,素养全面,琴棋书画舞样样精通,学科竞赛、学业成绩拔尖,但即使这样,她却感觉自己猥琐了,上不了台面;姚子涵思想上成熟有主见,对父母设定的人生不满,却不与父母沟通,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一味抱怨;姚子涵外表骄傲,内心却自卑。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概括姚子涵现象。接着就要思考为何会如此?如文中说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由此可以看出,姚子涵现象与父母的包办逼迫分不开;如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以及大姚在家长会上的发言,无论是同学、家长还是老师,他们认可这种教育模式,所以说导致姚子涵现象还与整个教育环境的功利化分不开。

故答案为:⑴D

⑵①“画皮表现了姚子涵在同学眼中气质出众、多才多艺的优秀形象。②“画皮是对姚子涵自卑、凄凉内心的粉饰,是虚假的美丽。③“画皮讽刺了表面光鲜,实际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的家庭教育。

⑶①姚子涵虚荣、要强、自卑的性格。她对自己非常狠,事事追求完美;虽然多才多艺,但觉得自己的才艺上不了台面;渴望自己做主,但不与父母沟通,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一味抱怨。父母一手包办孩子的教育,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姚子涵在姚子涵似的父母的逼迫下,虽然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只是父母炫耀的工具,父母从未体察到她内心深处的凄凉、自卑。整个教育环境的功利化。全才姚子涵成为同学羡慕的画皮,大姚的教育方式成为学校推广的典型。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主旨、形象、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本中关键字词的作用和内涵。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必须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画皮意义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画皮所在的句子,理解其表面意思,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深层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题干说“‘姚子涵现象十分普遍,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然后结合文本先分析姚子涵现象是什么,再分析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QQ网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我养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 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 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 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2    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3)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答案】 1C

2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母亲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解析】【分析】(1C项,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小说对赵牛的形象塑造没有正面描写。故选C

2)文章最后交待老奶奶的身份有以下重要的作用: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文章标题中救赎有着丰富的内涵:文中赵牛的母亲,一位老奶奶坚持给梁老师送鸡蛋,有意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保留着妻子的QQ,还坚持不断更新,我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文章的主题是反映医患关系的,这个故事也是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⑶①母亲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结尾情节作用和结构安排的能力。本题考查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感受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可以根据情节本身更曲折多姿;效果上吸引读者的兴趣;表现人物性格等角度考虑。

此题考查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本文标题为救赎,思考其含义需要考虑是谁救赎,救赎了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救赎的对象即可。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榜,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空降暴雨,艾迪急匆匆起床。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马车夫亨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了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会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飘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道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带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深的坡底。

    一阵眩晕过后,艾迪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右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即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的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合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是太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微弱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特实施手术。然而,打火机油就快消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照明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包着,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开始支支吾吾:……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突然想起了匣子里的6000英榜,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还没有被打湿。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地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会属于你的!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地问这问那。但是,博格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微笑地对着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身份地位悬殊但精神品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物形象,旨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在于心灵。

B. 当那个中年男子要求打车时,艾迪热情招呼他上车坐下,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中年男人叫博格,是苏菲的哥哥。

C. 小说结构严谨多处埋下伏笔,比如第二段提到博格要回家给父亲做手术,使得后文马车出事,艾迪在泥泞中找到手术箱,博格能给亨特做手术的情节不显得突兀。

D. 洛克不愿意点燃包画的塑料布,是因为他画是他百合节送给苏菲的礼物,不能随便就给毁了,担心名贵的画会被雨水毁坏。

2    小说第一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请探究小说题目是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的妙处。

【答案】 1B

2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点出艾迪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能体现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高下这一主旨。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产生对比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

【解析】【分析】(1)选项B中说当那个中年男子要求打车时,艾迪热情招呼他上车坐下,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中年男人叫博格,是苏菲的哥哥,艾迪在此之前并不知道那个中年男子是博格。故选B

2)小说第一段是文章开头,有对阿普达镇的情况介绍,特别指出马车是代步工具,交代了艾迪、洛克的情况差别,所以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景,同时使文章情节的发展更具合理性,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3)标题最后三分钟的高贵,指向对人物艾迪的美好精神的赞美,这种高贵无关乎贫富,不能用金钱衡量,越是在生死攸关的最后三分钟越展现的淋漓尽致,越让那些富而不贵者相形见绌。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点出艾迪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①能体现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高下这一主旨。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产生对比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

【点评】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答出语段的语段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结构方面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对小说相关内容的交代和为后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然后从内容方面分析,注意分析对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方面的作用。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位置分析作用,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小说第一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同时文章更具合理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吟:生命的艺术化

刘明华

    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

    自声律问世之后,诗人对诗之的看重以及诗的风气是大超过往日了。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只有通过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换个角度。声律论的产生与魏晋以来吟啸的风气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一般的吟诵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苦吟是一种创作状态,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它正是带镣之舞的表现。

    唐人中最早提出苦吟概念的不是杜甫,但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且取得极大成就的则无疑是他,杜甫提出了长吟的概念。《解阿十二首》之六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里把连在一起,表明的是诗人创作的一种重要形态:边改边吟,边吟边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饶有意味的是,吟的和改的是新诗近体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位才气纵横诗如泉涌的天才常常来不及字斟句酌,对于律诗,他是非不能也,不为也。当他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了,那种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因而,相传他写的《戏赠杜甫》说杜甫做诗太苦以致成了太瘦生,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杜甫的苦吟决不限于新诗。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于是,许多故事、许多感慨由此而生。一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成为受罪遭难式的自我折磨,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

    苦吟诗人刻苦态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苦吟本身又塑造了诗人的个性。大体而言,刻苦吟诗的人中少有浪漫派。他们的行为多少有些乖僻,其风格也自成一体。孟郊自称积恨成狂痴,《唐才子传》记载卢仝性亦古介僻。痴、憨、狂、癖竟成了苦吟诗人的共同性格倾向。

    文人苦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投入。元人杨载对此有一深刻认识:”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曰一生精力尽于诗苦吟在本质上是诗人们对美的创造。诗人在时,既有推敲之意,也有把玩之乐。而把一个字改来改去,为的是什么呢?是服从声律的需要,还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还是为了使意思更新鲜,抑或是为了作者想象的情景更精彩?这样,在苦吟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更准确,一是更艺术。

    苦吟诗人的认真态度,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胡适说:“这样认真的态度,便是杜甫以后的新风气。从此以后,做诗不是给贵人贵公主做玩物了,也不仅仅是应试应制的工具了,做诗成了诗人的第二生命。苦吟诗人们,创造着美妙的第二自然,这是他们对文学的贡献。

(节选自《丛生的文体一唐宋文学五大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作者在进行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后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几许欢乐,几许痛苦。

B. 欣赏者通过吟诵能够感受诗歌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苦吟却是一种创作状态 ,吟涌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C. 以杜甫为代表的批诗人在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而非仅限于新诗创作。

D. 苦吟本身塑造了诗人的个性。这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令人自我折磨、呕心沥血,所以苦吟诗人很少有浪漫派诗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以杜甫苦吟诗歌为列,不仅反映了苦吟边吟边改的形态,也论证了苦吟符合新诗客观的创作要求。

B. 文章以李白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为例,论述了律诗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体现了苦吟之法非人人皆能掌握。

C. 文章引用了一些诗人关于苦吟的诗句,论述了古代诗人对苦吟现象的认识,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充分、有力。

D. 文章结尾引用胡适的话,论述了苦吟态度改变了诗歌创作的风气,强调了其对文学的贡献,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3)诗歌创作过程为何会出现苦吟现象?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 1A

2B

3诗人面临创作困难,需要反复打磨。近体诗体制及声律的客观要求。诗人借助苦吟实现生命的寄托。实现对美的创造,获得艺术的乐趣。

【解析】【分析】(1A项中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不正确。原文第一自然段说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而且苦吟后的作品更准确更艺术,不是使读者感到痛苦。故选A

2B项中说文章以李白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为例,论述了律诗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结合全文文意及第四节内容可知这一例子实际是突出杜甫苦吟的创作态度,并非表现李白受律诗体裁束缚。故选B

3)根据第1节中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可推断出原因之一,是诗人面临创作困难,需要反复打磨。根据第2节中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可推断出原因之二,是近体诗体制及声律的客观要求。根据第5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从中能推断出原因之三,是诗人借助苦吟实现生命的寄托。根据第7其苦吟在本质上是诗人们对美的创造。诗人在时,既有推敲之意,也有把玩之乐。从中能推断出原因之四,是实现对美的创造,获得艺术的乐趣。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①诗人面临创作困难,需要反复打磨。近体诗体制及声律的客观要求。诗人借助苦吟实现生命的寄托。实现对美的创造,获得艺术的乐趣。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 (节选)

李娟

    ①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③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略懂汉语的居麻却怎么也领会不了。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⑤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⑦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⑧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⑩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注释】居麻和加玛夫妻是冬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场时住在他们家。

1    请赏析选文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    选文第段中加下划线字荣耀和傲慢的含义是________

3    文章多次描写戒指,请结合第段的明亮而意味深长,分析作者赋予戒指的情感。

4)下列对作者的荒野体验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部分细腻地书写了作者独自行走在荒野时内心的孤寂、无助之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力量悬殊,人在自然面前渺小而卑微。

B. 段写到作者打听所在地的地名和调查这里的人数,侧面写出了荒野的偏僻荒芜,同时隐含着牧场生活的人们的孤寂。

C. 选文中草原的歌声和妇女的戒指,与荒野的单调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抹荒野亮色中,有作者对这种乐观热情生活态度的礼赞。

D. 文章最后作者看到一群跑散了马的队伍时的心酸,既有作者对荒野生活艰辛和不易的感叹,也饱含着对当地牧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5)请根据第④⑤段,赏析本文语言特点。

【答案】 1)视觉描写和比喻、化静为动等手法相结合,写出草的坚韧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与第一段牧场周围的荒凉广阔单调作对比,显出草的渺小纤细,又突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和苍凉。引出下文,赞美荒凉牧区中渺小却富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

2)在广阔苍凉单调环境中傲视困难,坚韧生活的凭证和荣耀,是生命的尊严。

3)能体现幽深苍凉牧场的女子们美好又矜持的女性美;显出黯淡生命中的希望、热情和尊严,是傲视恶劣环境的生命荣耀;见证着美好的友谊。

4A

5)词语使用上,颜色词、形容词、动词结合,展现人们淳朴和坚韧的特点;句式和修辞上,对比反复、比喻等修辞和整句、长短句结合富有表现力;风格上,口语化,通俗易懂,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性的美好。

【解析】【分析】(1)划线句用视觉描写纤细”“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和比喻手法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化静为动,写出草的坚韧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与第一段前文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中牧场周围的荒凉广阔单调的牧场作对比,既显出草的渺小纤细,又突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和苍凉。引出后文写广阔荒凉牧区中渺小而富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

2)依据第六段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可知,那些年迈又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身体苍老、生命枯老,因为这些夸张而耀眼的饰物而显得有了更耀眼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他们在广阔苍凉单调环境中傲视困难,坚韧生活的凭证和荣耀。

3)先筛选描写戒指的段落,第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第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第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从这些句段可知,这些戒指让生活于幽深辽阔苍凉牧场的女子们显得美好又矜持,有女性美;能显出生活于此的人们黯淡生命中的希望、热情和尊严,闪耀着朴素生命坚韧傲视恶劣环境的荣耀;能显出俭朴寒碜甚至恶劣条件中友谊之深。

4A项,人在自然面前渺小而卑微错误,结合第一段作者对草的描写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可知,作者展现的是自然面前植物和人渺小但坚韧不屈的生命力。故选A

5)词语使用上,用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红色”“亮闪闪等颜色词、形容词,放下茶碗,起身告辞”“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等动词,展现了生活在广阔苍凉牧场中的人们淳朴和积极坚韧的特点;句式和修辞上,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运用对比或反复的整句、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用比喻、夸张的长句,各种修辞和长短整散句结合,生动展现了牧场人们坚韧的生命力;

风格上,依据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可知,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中又夹着个别典雅的词语,来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性的美好。

故答案为:视觉描写和比喻、化静为动等手法相结合,写出草的坚韧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与第一段牧场周围的荒凉广阔单调作对比,显出草的渺小纤细,又突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和苍凉。引出下文,赞美荒凉牧区中渺小却富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

在广阔苍凉单调环境中傲视困难,坚韧生活的凭证和荣耀,是生命的尊严。

能体现幽深苍凉牧场的女子们美好又矜持的女性美;显出黯淡生命中的希望、热情和尊严,是傲视恶劣环境的生命荣耀;见证着美好的友谊。

⑷A

词语使用上,颜色词、形容词、动词结合,展现人们淳朴和坚韧的特点;句式和修辞上,对比反复、比喻等修辞和整句、长短句结合富有表现力;风格上,口语化,通俗易懂,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性的美好。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能力。文章情感是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情感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5年来,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走向世界。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单纯的种子输出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在国内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再直接出口到目标国家市场的模式是低水平、低效率的输出模式,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才是中国杂交水稻高水平输出模式。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善德认为。

    杂交水稻的国际化贸易,在实际运作中受到目标出口国一定的贸易限制。印度是杂交水稻国际市场空间最大的国家,但是印度完全禁止境外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进口。孟加拉国要求相同品种第一次进入后,只可持续2年,过后必须在其境内制种生产才可销售。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15年发布的《中国种子年报》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水稻种子在数量和金额上均以2011年为拐点,前升后降,近几年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趋势。对于这个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是目前将种子作为商品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接近天花板。

    (摘编自 《农财网种业宝典》) 

    材料二: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认为,稻米净进口283万吨,小麦净进口442万吨,稻米和小麦的自给率均在95%以上,口粮安全性没有问题。大豆持续10年大量进口,反应了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开放大豆政策,即对大豆进口没有配额限制,而对进口玉米、水稻和小麦,中国是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就征收20%以上的进口税。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大豆净进口9542万吨,约为上年度我国大豆生产量的7.3倍。事实上,肖国樱强调,中国的土地已经维持不了中国人现有的生活水平,失去的是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保障的是中国人口粮的安全。在肖国樱看来,大豆榨油后也用作饲料,它们的进口保障了我国养殖业的饲料供应,维持了中国人民较好的生活水平。尽管如此,曾任中国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的王大元认为,大豆进口主要是作为饲料,从而保证我国人民对肉蛋油奶的需求,一旦国际形势有变,影响大豆的进口,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大量进口大豆存在隐患,政府在这方面的应对预案显得十分重要。

    肖国樱建议,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多耕地来维持吃好的需求,只有委曲求全选择保障口粮生产、饲料粮外购的策略。另一方面,大豆市场也是一张王牌,是我们手中很重要的筹码,要充分利用好。再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周边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

(摘编自《2017年中国稻米大豆进口量全球第一,中国口粮安全吗?》)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增幅最大,但进口金额却出现了负增长,这或许与当年粮食进口单价下降有关。

B. 中国粮食进口金额的增长率,在2013-2017年之间,经历了增速下降——负增长——快速上升的变化过程。

C. 从前5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粮食进口数量最多的是2017年,达到了13062万吨,较2013年增加了近1.52倍。

D. 20181-5月,中国粮食进口金额近200亿美元,接近2016年的50%,由此可推知2018年有望超过2016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杂交水稻虽已走向世界,但形势依旧严峻,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改变中国杂交水稻的输出模式。

B. 按照孟加拉国的相关政策,如果我国向其出口杂交水稻种子,两年后需在其境内制种生产,否则不能销售其它种子。

C. 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量大,加之政府为了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水平,致使近10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

D. 肖国樱认为,大豆进口不仅保障了我国口粮的安全,也保障了我国养殖业的饲料供应,但大量进口依然存在着隐患。

3)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粮食贸易面临着哪些挑战。

【答案】 1C

2A

3)出口:只有产品输出,没有科技输出;遭遇目标出口国的政策限制;出口市场呈下滑趋势;进口:国内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的缺失;大豆需求量大,对国际市场依赖大;国内耕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现有需求。

【解析】【分析】(1C 项,结合材料二数据分析可知,2013年是8645万吨,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量是13062万吨, “2013 年增加了近 1.52 错。故选C

2B项,否则不能销售其它种子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孟加拉国要求相同品种第一次进入后,只可持续2年,过后必须在其境内制种生产才可销售分析可知,是不能销售相同品种;C项,致使近10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错,原文表述为大豆持续 10 年大量进口D项,肖国楼认为错误。忧患的的观点是王大元提出的。故选A

3)结合再直接出口到目标国家市场的模式是低水平、低效率的输出模式,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才是中国杂交水稻高水平输出模式”“杂交水稻的国际化贸易,在实际运作中受到目标出口国一定的贸易限制”“2008 年以来,中国水稻种子在数量和金额上均以2011年为拐点,前升后降,近几年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趋势。对于这个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是目前将种子作为商品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接近天花板分析可知,只有产品输出,没有科技输出;遭遇目标出口国的政策限制;出口市场呈下滑趋势。结合大豆持续10年大量进口,反应了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开放大豆政策”“中国的土地已经维持不了中国人现有的生活水平,失去的是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保障的是中国人口粮的安全等内容分析概括,进口方面面临的挑战。

故答案为:⑴C⑵A

出口:只有产品输出,没有科技输出;遭遇目标出口国的政策限制;出口市场呈下滑趋势;进口:国内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的缺失;大豆需求量大,对国际市场依赖大;国内耕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现有需求。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大山河远

刘醒龙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

    3000年前,由西周都城丰镐西出200公里,抵达那时叫作西戎的平凉;2000年前,由大汉皇城长安西出200公里去往那时刚刚不再叫义渠的平凉;1000年前,由五代名城大安西出200公里来到名为大原实则野树萧条的平凉;在今天,由西安西出,还是200公里,追随雾中寒雁,到平凉那号称陇首地界的一处山坳,卢照邻诗里的马系千年树依然在那里!

    一棵树生长得久了,便有些哲学意味信或不信,人是树的命运,树也是人的命运去平凉的路上,每隔一阵,就会有人提起那棵树,其间有见过那棵树的,更多是没有见过的。无论见没见过,只要提起那树,从没有一连说出三句整话的人与此行同样要去的公刘故里、峻桐山、大云寺和浸川人遗址相比,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

    为了弥补语言的贫乏,我联想到别的树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在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放眼望去,不要说一棵树,就连紧贴地面的花草也难得一见在绿色苔鲜也朝不保夕的地方,那种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是整个哨所唯一与森林相似的风景。

    哨所里的一位士兵,因为生病从山上下来,到了日喀则,一下车就像抱着亲人一样,抱着医院院子里的一棵白杨放声大哭治好了病,士兵又重新回到那座永远也不可能长出树来的哨所,将自己站成迎着冰霜雪雹的最坚强的白杨。

    平凉所处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无人区是近邻,那位在查果拉主峰值守的士兵,是否知道,邻居家有如此大的一棵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人在哪里,就有沃土在哪里。

    没有叶子,也没有年轮,只有在大地上无限深扎的根须。这样的树,冰雪冻断弓弦,也冻不断一根枝条,台风吹折旗杆,也吹不掉一片叶子。由平凉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由查果拉舒展出去的青藏高原,有太多长不出树木的山野沟壑和坡滩。在没有见到平凉那棵树之前,人心就是那棵树而在没有树的地方,人就是树

    毫无疑问,天下之树都生长在原野的空白处平凉这地名,命中注定为那棵3200年的大树腾出偌大空间。壮游不可无诗,登山,总得见树平凉那棵树,仅次于天下第一的轩辕庙内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轩辕柏和天下第二的浮来山定林寺内那棵银杏树在5000年的轩辕柏和4000年的定林银杏面前,3200年的平凉国槐,虽然贵为天下第三大树,却能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

    在平凉城东锦屏镇的一处山坳,一切都是那样平凡,除了那棵树,万物都不曾有丁点儿异样。下了车,走上百十步,首先看到的树梢,正在生长着嫩芽。走近了些,又能见到大大小小繁复如蛛网的树枝,正由冰天雪地染成的深揭色,逐渐过渡到花香四野时浅浅淡淡的灰黛走得更近时,那粗壮的主干像是一堵老旧的城墙,找不着那扇门就无法入得其内,只好低头环顾,看看如何绕过去。绕着那棵树走了一圈,又走一圈,然后再走一圈。一圈圈走下来,再看那棵树,这才有些明白,为何偏偏这叫国槐的大树,能够一口气生长3200年,至今还是如此生机勃勃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即便是无数文人笔下的常客松柳梅,也难担当如此桂冠。

    山是一种生命,水是一种生命山水的生命是生机蛊然的万物赐予的,包括人,包括兽,包括花卉和篙草,苔鲜与地衣平凉地界上的这棵名为国槐的大树,用苍育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接下来,这32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来过又离开的人,都让这叫国槐的大树走得更远还有长空中的风云,还有天际里的鸿雁,甚至还有当今世界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都使这树朝向更悠远的未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以一组排比句具体表现了3200年来平凉国槐生长的自然环境和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具有深厚而内敛的意蕴和情味。

B. 去平凉路上的人们虽然提及平凉国槐的次数最多,但所说的话却最少,原因在于这些人缺乏文化和见识,认识不到这棵树的价值。

C. 文章叙述海拔5138米的西藏查果拉哨所那位生病的士兵的故事,表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树能鼓舞人的精神,催人奋进,战胜困难。

D. 文章把平凉国槐称为天下第三大树,主要是从它生长和存活长达3200年之久的角度来评价,并未刻意关注和考虑它的外形特征。

2)文章中画横线部分是正面描写平凉国槐的句子,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为何说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答案】 1B

2采取由远及近的观察角度,全面地表现了平凉国槐壮美的外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枝比作蛛网,写出了国槐的繁茂,将主干比作老旧的城墙,体现国槐的历史沧桑感。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写出国槐经历了自然的洗礼,依然生机勃勃,表达对国槐由衷的赞美。

3平凉国槐生长地广袤,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生长地恶劣,长于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命存活久远,成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底蕴。

【解析】【分析】(1B项,缺乏文化和见识,认识不到这棵树的价值分析错误,判断太主观武断,人们提到平凉国槐的次数多而言语甚少体现的是他们被国槐的存活之久所震撼而陷入沉思,让人无法用言语表达。故选B

2)划线句子中,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又能见到大大小小繁复如蛛网的树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枝比作蛛网,写出了国槐的繁茂,将主干比作老旧的城墙,体现国槐的历史沧桑感。从观察角度,下了车,走上百十步”“走近了些”“走得更近时采取由远及近的观察角度,全面地表现了平凉国槐壮美的外观。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嫩芽”“正由冰天雪地染成的深揭色”“逐渐过渡到花香四野时浅浅淡淡的灰黛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写出国槐经历了自然的洗礼,依然生机勃勃,表达对国槐由衷的赞美。

3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3200年的平凉国槐,虽然贵为天下第三大树,却能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以上语句说明,平凉国槐生长地广袤,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更能代表一个国家。能够一口气生长3200年,至今还是如此生机勃勃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以上语句说明,生长地恶劣,长于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山是一种生命,水是一种生命山水的生命是生机蛊然的万物赐予的,包括人,包括兽,包括花卉和篙草,苔鲜与地衣平凉地界上的这棵名为国槐的大树,用苍育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这些语句说明,生命存活久远,成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底蕴。

故答案为:⑴B

采取由远及近的观察角度,全面地表现了平凉国槐壮美的外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枝比作蛛网,写出了国槐的繁茂,将主干比作老旧的城墙,体现国槐的历史沧桑感。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写出国槐经历了自然的洗礼,依然生机勃勃,表达对国槐由衷的赞美。

平凉国槐生长地广袤,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生长地恶劣,长于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命存活久远,成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底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重要句段含义和作用、把握重要情节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章主旨、把握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应该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各个选项的对应语段,然后采用比对的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戏剧是生活的反映,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就是生活的缩影、人生的写照。精妙的戏剧故事往往具有原创性,改编自历史或民间传说的戏剧经典往往能脱胎换骨、推陈出新,其故事情节能体现出创作者新的思考和发现,显示出创作者的智慧。原因之二,故事情节是作为叙事艺术的戏剧得以立于舞台之上的基本骨架,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犹如身体羸弱的病人,既不能以健康的形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能有饱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原因之三,故事情节既是剧作家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的载体,更是戏剧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进而拨动观众的心弦,使之感动、沉思、悲伤、喜悦、激动、奋进的媒介。一出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既难以集中再现人生的多变与精彩、人性的微妙与复杂,也难以将观众吸引进剧场并让观众在剧场屏息静气观赏至剧终。

(选自《兰州大学学报》2016 03 期)

1)下列关于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人在戏剧和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进行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探索和实验,但这不符合文学史和戏剧史的基本规律。

B. 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的艺术,离不开情节,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程度。

C.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把情节安排在悲剧艺术六个成分的首位,这表明了情节的重要性。

D. 《诗学》用了不短的篇幅讨论情节并得出一些结论,虽然其讨论的对象是悲剧,但其结论的适用性却不局限于悲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一段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论证戏剧也需要讲故事的观点。

B. 文章列举《雷雨》的例子来说明一部戏剧之所以称为经典,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前提。

C. 文章第四段侧重说理,深入分析了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D.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情节在经过布局安排之后,能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这是今人研究《诗学》所得出的结论。

B. 故事情节是剧作家在戏剧中所呈现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生状态,蕴含着剧作家的思考和发现,折射着他们的创作智慧。

C. 故事情节对戏剧这一舞台艺术来说,具有基本骨架的重要意义,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

D. 故事情节是一种载体的媒介,剧作家借助它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观众则被它引发多种情感体验。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1B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程度扩大范围,原文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仅仅局限于所列举的这些作品。

2D项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C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错,根据原文,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是精彩故事情节,而非故事情节,选项偷换概念,扩大范围。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楚天都市报》披露,湖北黄石九中部分学生家长反映,该校七年级 4 个实验班欲更换高档电子白板,要求每名学生交 2000 元。由于该校七年级普通班不需更换黑板,有家长感觉钻进了贵族班的套子。该校校长认为,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

    曾几何时,择校费是百姓深恶痛绝的教育不公现象之一,而在上述新闻的学校里,择班费就那么现实而残酷地摆在了学生及其家长面前:交了钱,就可以上小班也就是富班,教学质量佳,教学设施全,并保证严格控制每班学生不超过 35 人;不交钱,那就去挤近百人一个教室的大班。交了钱,就可以享受到贵族班富贵的教育;不交钱,校长就会教育家长,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中小学是如此,高校里更直接,教育部不得不强调,高校不得按学生贫富安排住宿。

    凡此种种,难怪 09 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 30 个省、市、区 2952 名公众进行的调查中,有 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 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而校园里存在着的穷富班,让孩子们体味到了贫富的差别。

    “穷富班的出现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尽管 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到 20 世纪末,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要达到 4%,但这个目标目前尚未实现。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就会使学校倾心于谋财,而学校的最大资源,就是学生,多交钱进富班实验班,没钱么,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

    改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的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出的招牌,盛行坊间,大行其道。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细细思量,问题不少。首先,教育如何使家长满意?这其间,众口难调自不必说,又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教育才会令家长满意呢?多少家长满意才行呢?

    更为重要的是,难道家长满意就行了吗?毕竟,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打个比方,好比家长带孩子去餐馆就餐,孩子吃饭,家长付账,要问对餐馆饭菜、服务满意不满意, 恐怕不能只问家长,还要问最直接的消费者——孩子。家长的感受与评价,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感受与评价。因此,很多学校刻意宣扬的让家长满意,其实在教育观上遮蔽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

    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比这种理论上的困惑更使人纠结。不少学校现在变得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或者工厂。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贪黑的生活,无所不在的激烈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备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因为它不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来展开,而是被功利目的、应试思维、家长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导着、牵制着、撕扯着,在各种现实利益的考量和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活力之源,来自于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来自于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人格, 使他们在成长中追求有灵魂的卓越,而不是沦为考试机器。

    《今日教育》2010 09

    材料三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边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有 60.9%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比较不满意,有 8.7%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非常不满意,而且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的发展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或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威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徐德清说,到公司实习的大学生所学与所用差距很大。而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林可夫也对公司招收的几百名大学生不甚满意,他认为许多大学毕业生事业心不强,挫折压力承受力不大,而且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弱,复合型不强。

    摘自《网易财经》

    材料四

    教育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强调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有学上,实现学有所教。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要做到教育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环节是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和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公平,突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要求相比,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离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特别表现在教育质量方面的较大差距。要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改编自《新浪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为获得更多资金,向学生家长收取择班费,出现贫富班的不公平现象,民众为此担忧。

B.“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只让家长满意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偏离了立足于学生的教育本位。

C.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是因为大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用和所学脱节,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不强。

D.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2)下列对于教育公平这一观点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教育公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B.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其它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C.择校费是教育不公现象之一。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教育规模正不断扩大,消除了教育不公。

D.强调教育公平主要解决上好学,实现学有所教。教育公平关键环节是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和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公平。

3)如何才能真正办好教育?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

【答案】 1C

2A

3公共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进行多样化教学。改变教育现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

【解析】【分析】(1C项,大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可知,应为大部分大学生,故选C

2B项,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于文无据,无中生有;C项,消除了教育不公” 错误 依据材料四第一段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可知,消除了教育不公说法过于绝对。D项,上好学张冠李戴,依据材料四第二段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可知,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问题。故选A

3)依据材料一第四段“‘穷富班的出现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就会使学校倾心于谋财可知,措施一是公共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依据材料二第三段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第五段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因为它不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来展开,而是被功利目的、应试思维、家长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导着,可推知措施二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进行多样化教学。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可知,措施三是改变教育现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依据材料四第二段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要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可知,措施四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

故答案为:⑴C⑵A

⑶ ①公共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进行多样化教学。改变教育现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回归原文,从材料中筛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准确概括。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江苏省的南京、无锡等,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共26市。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624日,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等若干文件,启动了一批科创和产业合作平台,并聚焦质量标准、产融结合等六大高新地建设,签署了86项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192.19亿元。

    今年5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6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同时,九城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交互投资2280亿元,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此外,在政务服务领域,九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

    (摘编自韩俊杰、汪瑞华《长三角G60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新华网20190624日)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0524日)

    材料四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让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

    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正是因为许多地方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了长三角很多地区之间最后一公里无法连通,极大地限制了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从而阻碍了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造成行政壁垒的原因主要是对地区利益的保护。地区利益通常会聚焦于如何分配既有蛋糕,而不去做大蛋糕。安徽不能被动地等待中心城市来领跑,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最近热议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对策。不过区域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区。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

(摘编自王先柱《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破局》,《安徽日报》201904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长三角城市群是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B. 在安徽芜湖召开的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 2008-2017十年间,三大城市群的GDP均稳步增长,但随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优势不断扩大,2017年为全国GDP的贡献近60%

D. 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落后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去年6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许多成果,其中,一网通办体现了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体化。

B. 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都具有优势,2017年,长三角的人口几乎是其他两区之和,这更有利于拉动消费。

C. 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2017年,长三角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是最高的,可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

D. 对地区利益的保护是造成行政壁垒的主要原因,而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会极大地限制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阻碍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3)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如何主动破局?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

【答案】 1C

2C

3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解析】 【分析】(1A项,选项变未然为已然,结合材料一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分析,原文是说要建设,是未然,选项变成了已然。B项,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结合材料二今年5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项,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错误。结合材料四内容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分析,意思是先有发展的不均衡,才出现虹吸效应,而不是先有虹吸效应,才使某地区发展滞后。故选C

2C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三图表内容分析,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都是最高的,但是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故选C

3)结合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分析,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结合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分析,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结合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分析,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①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f4d31d8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6.html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