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书愤

发布时间:2019-09-24 23:53: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丰子恺

《书愤》导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①侠骨柔情陆放翁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侠骨柔情陆放翁,《书愤》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今天我们就来研读一下《书愤》,体会诗人这种郁愤的情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

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今尚存九千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著有诗集《剑南诗稿》,文集《渭南文集》,词作有《诉衷情》《秋波媚》《卜算子》《钗头凤》等。

本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岁,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本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忆往事,自伤迟暮, 感慨世事多艰,奸人误国,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透露出诗人矢志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

648988ad8c35684acaa14e65c76f4ade.png

d85e79d1f12bf2380ef0a7668c10e9f2.png

e94b3552a9811811a6b432b31bba5e5c.pngff17bdd315566b662464b0b56e8520a9.png

cb5222decdc25a674b9693a309a5cd3b.pnge0009f7054509da38745da2f89a00639.pngcb16c44de8c3a9a04993a8be63325c19.png

一、字音识记

1.塞上(sài)       2.衰鬓(bìn)

3.谁堪(kān) 4.伯仲(bó)

二、词语释义

1.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情壮志

2.铁马秋风大散关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3.塞上长城空自许 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4.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名传后世

5.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

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书愤》一诗的起句与结句好在哪里?

明确: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结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2.尾联化用诸葛亮的典故,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何不同?

明确:《书愤》中的陆游以诸葛亮自况,借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反衬了诗人至死不悔的北伐之志和报国无门的郁愤,对投降派进行了贬斥。《蜀相》尾联上承五、六句,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痛惜心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伤。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确:(1)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愤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2)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3)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藏着豪壮的感情。

4.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诗集中描写宋军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渡瓜洲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典型,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5.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明确: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中原北望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③自主学习

1朗读:结合下面给出的背景资料自由朗读《书愤》(至少三遍),做到: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把握基调,读出韵律。赛一赛,看谁读得好!

2题解:书:书写;愤: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3、品析写情

本诗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领军收复失地,北定中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①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表现了诗人早年收复中原的远大理想志向。

②二十多年前,在瓜洲做朝廷军队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抒发了军队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他渴望北伐的心情。

③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抒发了了诗人年事已高功业未建,虚度年华、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之情。

诸葛亮的《出师表》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4、手法分析

典故的作用:1、抒情言志,表明心迹2、品评历史,借古论今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4、引发联想。创新意境5、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谈一谈此诗典故的作用?

①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②“塞上长城”比守边将领,陆游以此自许。诸葛亮的《出师表》千古以来,没有谁能和他相比。

③包含诗人人功业无成、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哀和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

2)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谈一谈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①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②一是理想北望中原,豪气如山和现实世事多艰的对比。二是诗人早年豪迈的形象与晚年衰鬓苍颜的形象的对比。③抒发了自己因报国无门、虚度年华而感到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5、《书愤》颔联(第二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

6、延伸拓展

赏析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ji)》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翻译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客:客居,原作,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深巷:很长的巷道。

明朝(zhāo):明日早晨。

矮纸:短纸、小纸。

斜行:倾斜的行列。

草:指草书。

晴窗:明亮的窗户。

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校按:分茶指宋人饮茶之点茶法,乃将茶置盏中,缓注沸水,以茶筅或茶匙搅动,无何盏而现白色浮沫,即所谓细乳。

戏,原作,据钱仲联校注本改。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1-2]  [3-4]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3]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2]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的疑问。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他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历史公断。《临安春雨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诗人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f7295d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19.html

《2017书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