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论语》

发布时间:2020-10-14 14:06: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语》选读

学而篇第一

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愠:恼怒,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2)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3),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3)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检查、察看。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1)则弟,谨(2)而信,泛(3)爱众,而亲仁(4),行有余力(5),则以学文(6)。” 

【注释】 

(1)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2)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3)泛:广泛的意思。 

(4)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5)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6)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1)则不威,学则不固(2)。主忠信,无(3)友不如己者,过(4),则勿惮(5)改。”

【注释】 

(1)重:庄重、自持。 

(2)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3)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4)过:过错、过失。 

(5)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

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1),察其所安(2),人焉廋(3)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2)所安:所安的心境。 

(3)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wǎng迷惑、糊涂。 

(2)殆;dài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八佾篇第三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1)《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子语(1)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2)如也;从(3)之,纯(4)如也,皦(5)如也,绎(6)如也,以成。”

【注释】 

(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2)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3)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4)纯:美好、和谐。 

(5)皦:音jiǎo,音节分明。 (6)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2)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

【注释】

(1)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2)二三子:你们这些人。

(3)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翻译】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2):“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里仁篇第四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2)。”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的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

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音nè,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公冶长篇第五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2)斯:就。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雍也篇第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1)!夫(2)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3),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2)夫:句首发语词。 

(3)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述而篇第七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在齐闻《韶》(1),三月(2)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

(1)《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章。(2)三月:很长时间。“三”是虚数。

【翻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 

【注释】 

(1)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

【注释】 

(1)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2)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泰伯篇第八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1),斯远暴慢(2)矣;正颜色(3),斯近信矣;出辞气(4),斯远鄙倍(5)矣。笾豆之事(6),则有司(7)存。”

【注释】 

(1)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2)暴慢:粗暴、放肆。 

(3)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4)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5)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6)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7)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子罕篇第九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5)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6)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乡党篇第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先进篇第十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1)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区别。”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1)游,乐晏乐(2),损矣。” 

【注释】 

(1)佚:同“逸”。  (2)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阳货篇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4)贼:害。  (5)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尧曰篇第二十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

在上位的人宽厚就会获得民心,能守信,民众就信任他,能勤勉做事就能取得成功,处事公平人民就会高兴。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f7a4371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7.html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论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