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8篇)

发布时间:2020-03-19 01:58: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8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8篇)

1.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包一中高二(1)班马跃提到中国古典文化,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儒家、道家、法家等;然而很少人会想到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等的古典学派,更没有人提及诸子百家中剩余的那一百多家学派了。

为何儒家、法家、道家会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脱颖而出,其余各家却在历史的长流里销声匿迹了呢?来看看儒家的发扬历史吧!在孔子时期,儒学刚刚创立,同样,也很不兴盛。

孔子本人有着治世之愿望,却也只能在鲁国为吏。

随后他周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思想,却并不为人看中,在周游途中还几次险些丧命。

可见,儒学并不为当时时代所认同。

儒家被奉为正统思想,是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认同后才产生的。

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种能够顺应集权统治的治国方式与思想指导。

而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说法,很好地反映出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假如没有董仲舒的话,儒学是否会对中国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还是未知的。

然而时代跃迁,现如今,儒学传统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了。

让现代人将几千年前的学术奉为圣典也颇不现实。

如今信息文化交流速度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升,也不可能再产生一个像董仲舒一样提倡独尊的思想家;就算有,也不会被当今时代认同。

传统需要继承才能够流传,而继承则需要当代人对传统的认可。

很显然,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界。

犹如杨修口中的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何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以生机勃勃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呢?要想让传统文化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变化,让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文化

实际上,如今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上真正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大不同。

文化必须活在各个时代中,必须成立在不断的探索与重建中。

这或许会改变甚至否认一部分原有的文化,但若不这么做,现今的传统文化就会很有可能沦落为未来的糟粕文化,民族历史也就变成了真正的历史。

2.重拾文化,共创未来包一中高二(2)班郭占斌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口号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但传统的文化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如何重拾文化的厚重感成了每个炎黄子孙所要解决的难题„„不可否认,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逐渐让人类走向了一条慢性死亡的道路。

不仅如此,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变小,而人心与人心却逐渐的远离„„重拾文化所带来的理智与和谐成了指点人类未来的道路指南针。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其优良部分依然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启示意义。

现在看来此问题实在多虑。

上至治国,下至为人都有的数不胜数的至理名言——“天人合一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逝者如斯夫则给予我们无穷的历史感„„中华文化首先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早在两千年间孔子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的精神才有了我们历史的源远流长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古人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也同样带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那就是爱国情怀!一个国家即使再富裕,再强大,也要有忠心不二的人民的拥戴与支持。

面对磨难,只要登高而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无数的炎黄子孙必然团结一致——这就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力量!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同样是文化留给我们的财富——古人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指导我们树立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同样丰富,其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如此便造就了无数名留青史,顶天立地的英雄核心品质——淡泊名利,不受诱惑,视死如归。

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成就自己的英雄梦想!当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契合时,美好未来指日可待!

3.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一中高二班杨颖道可道,非常道,中庸之道,大道也。

仲尼曰: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甚至矣乎!观中国泱泱五千年岁月长河,你会发现,古代建筑常常具有高度和谐统一的对称性。

如故宫以中轴线为准的双侧对称格局,气势恢宏;又如孔庙两旁耳房对称,颇显文化中正之风。

和谐统一的对称性体现了古人对完美的追求。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通过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完美状态,此即为中庸也。

但在当下,提到中庸,人们往往会误解为毫无追求的中庸,而谈及中庸之道,人们则常贬指为庸碌无为的生活状态。

更有甚者,将中庸之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批驳为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只从字面上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可笑,可叹,可悲!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曾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同时,孔子本人即是中庸的典范: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样德才兼备的类型是中国人时至今日心目中评价机制的最高标准。

譬如法国总统奥朗德绯闻缠身,花名在外,中国老百姓心中或不齿,但毕竟是国外的总统,大可一笑置之;可若换做是中国的主席,国人心中的标准形象则为德才兼备,中正平和,既不失领袖风范,又不乏文雅气质,与孔子所述文质彬彬君子者何其相似。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天平中,或多或少都会以中庸的砝码为称量标准;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又不知不觉,在血液中流淌着中正平和的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同时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深刻反映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

国人对不卑不亢这四个字尤为推崇,受了屈辱要不卑,受了赞誉要不亢,如韩信之于胯下之辱,孔子之于圣人之称。

孙文先生当年设计中山装时,便以四方袋表示礼义廉耻,衣领紧闭表示严谨治国,而中山装更是风靡一时。

在当下,西装革履,举止优雅又成为了办公,商业之间与人交际的良好开端。

尤其是在大都市,更有不惜重金者参加礼仪培训,只为待人得体有礼。

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在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深刻地折射出来。

中庸之道还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社会政治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引发了一场动荡的十年浩劫。

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时代主旋律,同时实行稳健笃行的政策,才有了这近四十年的国泰民安。

凡事无过无不及,方可使中国成为世界浪潮下的中流砥柱,稳健前行。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庸思想深入国人骨髓,但对中庸之道的看法却随着时代推移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新一代的8090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挑战传统文化中公认的中正平和,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相较上一代人的安土重迁的故乡情怀,他们更愿意外出闯荡;相较上一代人的结婚生子的家庭观念,他们更希求浪漫的爱情。

有人说中庸思想的传承受到了挑战。

但是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国人对于道德底线的标准是千百年来统一相承的,只不过,在新时代,中庸之道不应成为束缚人们张扬个性,发展自我,创造事物,改造社会的桎梏,而是指导人们在无过无不及,即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标准。

如此,中庸之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方能源远流长,迸发出新的活力,为新时代注入改变与创新的新鲜血液。

4.中国精神包一中高二(2)班郭雅曼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携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大地,养育着龙的传人源源不断,川流不息。

仰望苍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炎黄子孙奉行的处世准则;回眸文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是中华民族自古崇德尚义的传统;追溯历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是中华儿女追求梦想,百折不回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息息相通,它们在时代的摩擦与进步中不分彼此,文化是民族孕育之下的文化,民族是文化熏陶之下的的民族,其二者都流淌着中国华夏鲜活的血液,它们的结合为国家,为人民,为全世界跃动出了新的希望。

这是一个平凡的民族,这又是一个不凡的民族。

纵观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儒学逐渐跃居正统。

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甚至是今天闻名全国的孔子学院。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与抗争,经历了碰壁与变革。

流失了多少珍贵的的文物,毁坏了多少难以复原的古建筑,被迫割去了多少土地,牺牲了多少无辜百姓„„即使是如此坎坷的中国道路,中华儿女也未曾遗失了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但曾有人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的发展起到的是阻碍作用,理应完全舍弃,顺应时代的潮流。

其实不然,没有传统,又何谈创新呢?没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又何来的民族底蕴呢?没有之前的探索与拼搏,又何来今天的适应国情而又独具特色呢?一部中国历史,足以令观看者眼花缭乱,令世界各国感叹东方醒狮的后发力量。

面对这样一个饶有兴趣的提问:

如果再生为人,您愿意生在哪个国家?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思索片刻,明确回答:

我愿意生在中国。

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的理由是:

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当我们沉沦在民族的危难之中时,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一雪前耻,步步崛起的呢?是中国精神!但何为中国精神呢?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的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

中国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方式,深远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语曰:

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

自古儒家的和三纲五常约束着我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万事都应以礼为先,以仁德为准则。

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今有位卑未敢忘忧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报国情怀„„由此,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

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以超人的意志力安全停车,保证了全车人的安全;乡愁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

台湾老兵信守承诺,将战友的骨灰罐带回大陆,一一安置;林俊德——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在工作,有限的生命被放大,绽放出一朵倔强的马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一切中国精神都源于一个词爱国!这真正是将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的精神动力。

冰心曾写下诗一般的警句: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中国,这个沉沦与抗争并存的民族凭借着中国精神在百年的风雨中挣扎和拼搏,却依旧屹立不倒。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中国大地,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百年激荡,百年拼搏,百年奋起,中国精神将传承着经典文化,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国家与个人,描绘出一幅新世纪的宏伟蓝图„„

5.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包一中高二(1)班韩仲英中国传统文明在世界向来是神秘、古老的存在,正如易中天所说——文明是液态的。

而中华是水,上善若水、兼容并包,天下莫能与之争纯朴、素洁。

什么信仰都没有,反而可以容纳所有的信仰。

中国传统文明是特有的对农耕文化的沿袭和传承,不可否认的是,她历经岁月的荡涤仍然经久不衰,同样不可否认的也是,她与现代文明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撞,甚至受到了现代中国人的无情地忽视。

究其原因,有些人就是大老粗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情怀。

他已经习惯了现代社会所带给他的一些习气——自私、盲目。

对于传统文明粗略浅薄,可能仅限于端午节要吃粽子、清明节要扫墓等等,唯一了解古代文明的途径就是被改了又改的古装剧。

对于这样的群体,就算是专家学者声嘶力竭地呼吁、宣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也只是一些文人学者的无病呻吟,因为生计在他们心中才分量最重,至于传统文明之虚无缥缈,对于他们来说,不如一餐饭来得实在。

有些人,他们似乎是在这个社会的最高层,不用为生计奔忙,可他们同样没有对于传统文明的意识,生意、金钱、享受充斥着他们的头脑。

对于这些人来说,传统文明之廉价,远不如一个商业订单来得痛快。

最后少数的一些人,文学爱好者、学生群体,这其中不乏有古代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仅仅是少数的他们,在支撑着传统文明。

其实,在国人心目中早已有一些观念已根深蒂固,那就是传统文明的印记,可他们存在的数量已经少之又少了。

在这方面,传统文明也难辞其咎,她的范围实在是太广博了,有没有一个既定的概念,以至于大多数人对于她的存在是模糊不定的。

提到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首先要想到的便是孔孟的儒家思想。

不论是上述所说的哪类人,提到孔子,也总会想到论语,也总能学而时习之的背上几句,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传承几千年来对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从骨子里或多或少带有儒家习气。

礼义廉耻、道德伦理、忠君报国等等,这些思想在国人心中都形成了一种中国的法律,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太清楚什么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可他们认知事物的态度,辩明是非的准则却往往又遵循着它。

何为道德?何为道德义务?这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要遵守的一些道理,有些生活中的事不见得违背法律、在外国人看来也合情合理,可却难逃中国人对它的批判与不认同,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只不过古人对这样礼法的约束似乎更加笃信、执行力更强、舆论的力量也更强。

这是传统文明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说是积极的,它可以更好地约束社会。

同样传统的儒家思想造就了中国人的普遍形象——温文尔雅、含蓄内敛,总是保持着一种谦谦君子的风度;也造就了中国的形象——总是缺少一种霸气,保持着一种退让的态度,秉承着凡事不争不抢的风格。

这样的品格在古代可能会让有修养的邻国敬畏三分,可在竞争如此激烈、我不犯人,人要犯我的现代世界,中国唯有发挥内心深处龙的精神才足以震慑世界!这是传统文明的冲撞,因为随着时代的不同、社会理念的变更,这无疑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需要传统文明适时妥协的时刻,但冲撞不是冲突,不会影响中华的位置。

开篇时便提到过,中华文明是水,可以兼容并包。

是什么信仰支撑了中国的五千年历史?答案是没有。

中华文明真真是与众不同,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宗教信仰好像是人类的一个身份证,它能抚慰人的心灵,在精神上给予人安全感,正如易中天所说:

非如此,他们不能安身立命;非如此,他们不知此身何属。

关于宗教的神秘感,无法用科学实验证明,只能虔诚、只能信仰。

同时,也是成为世界性文明的最好途径。

如此论道,与国家与个人如此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国却没有。

从古至今,皆如此。

儒、释、道均是在中华历史上昙花一现,它们都曾存在过、被统治者推崇过,可它们又都曾被毁灭过。

不像西方的基督,没有十字架这样的标志、不像伊斯兰文明。

中国人的信仰,总是变化不定的,随着需求改变,观音等各路神仙也是各司其职,生孩子拜什么仙、上学求什么神,买房子又要看什么书,信什么都取决于什么灵,这种几近功利性的求神问仙、信而不仰的态度让中国实在难存什么真正永恒不变的宗教、信仰。

同样的,在现代的中国也如此,有人自称是佛教徒、有人自称是基督徒,也有人自豪地说自己是无神论者。

又回到了那句话,中华文明是水,什么信仰都没有,反而可以容纳各种信仰。

那么如此说来,是什么维系着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又是什么让中华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立足?从当今中国似乎可以窥得一点奥妙。

众所周知,国家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想想古代的男耕女织、子孙满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情同手足、君臣父子何尝不是以人为本?古代中国的特点便是家国一体,将国家通过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如今的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何尝不体现着这一特点。

这便是中国的智慧,即使没有宗教的永存,仍然可以历经风雨而不倒。

道德即是法律、纲常伦理便是信仰、祖宗源头便是上帝。

这便是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中国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冲撞中相融合。

可不得不提的,仍是文化意识的淡薄。

一个民族要想自信的生存。

要想自立于民族之林,必须要有自己的深厚底气,尊重历史、尊重传统。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

国人不应仅局限于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些粗浅的习俗,应该积极地去懂、重视

希望在高科技代替一切的未来,中国人依旧可以炫耀自己的传统文明,依旧可以对此侃侃而谈。

6.——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包一中高二(1)班高佳宁王开岭曾经提到:

文化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的认同。

想来的确是这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未间断过,因此文化成为每个时代的,成为人们奉行的事物,成为永恒。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

第一段时期是从天地初开到19世纪初,在此期间,历史舞台上有过百家争鸣,有过焚书坑儒,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儒家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派。

儒学的核心成为维系社会安定和谐的工具,也铸造了无数英雄气节。

第二段时期是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末期,列强的入侵,帝制政治的腐败,使中国文化日益暴露出不能与时俱进的窘迫,不少思想家宣告西方文化优于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并要求全盘西化,但时间证明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在此期间,中国传统文化虽停滞不前,但从未间断,并将最珍贵的部分保留下来。

第三段时期是20世纪末至今,我们如今拥有的文化称作现代文明,它将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新的光芒,时间滤去了传统文化中陈旧的积习,对那些精粹思想加以发扬,融合形成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现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会成为传统文化。

在社会中生活,因此我对于古时与当今社会生活方面的文化感触较深,首先是衣着方面。

中国传统的服饰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衣服的面料、颜色、款式、图案都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标志,其中以皇帝的龙袍为最高级,黄色是土地的颜色,象征着占有天下的统治者,因此皇帝的一切服饰几乎都是黄色的。

而平民只能穿不着一色的白衣。

反观如今,人潮中有着无数种色彩、样式,颜色用来衬托人的美,用来显露人的心情,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穿着任何颜色都与身份、地位、阶级无关,色彩的禁锢被打破,因此我认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是进步的。

快与慢也是深刻的体会。

古代社会是慢的,而现代社会却是快的。

古时写一封信、等一封信是慢的,却也存在着等待中想象的幸福,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使一封e-mail在两三秒内穿越大洋、越过山巅来到地球的另一端,极速却少了等待的幸福。

古时的馒头是手工制作的,慢工出细活,嚼在口中是温暖的味道,具有人情味,而现代却出现了大机器生产下三秒制作一只灌汤包的极速,但每每看到那从同一个模具中制造出的食物,总是容易失去食欲。

中国传统文化是需要泡一杯茶,静下心去体验去感受的,静心养神,乐亦在其中矣,而现代文明更像是一杯速溶咖啡,快节奏的生活有些浮躁,但不是全部的浮躁。

慢给予人感受的时间,快给予人感受的东西,前者要求质,后者要求量,说不上谁好谁坏,就全都交付时间去过滤、去积淀吧,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

在传统社会没有新航路,没有麦哲伦,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奏,那时的文化安静又古老;现代的社会有计算机,有汽车,各国文化思潮迅速冲击、交融,却失去了慢生活的悠闲。

我们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来,这里的继承是指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的继承,而不是将文化典籍束之高阁或封藏在计算机的某一角落,继承也是一门学问。

当然我们也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一个方向,发展才是硬道理。

万变不离其宗,纵使世界如何变化,文化始终是不变的东西,它如同夜空中的北极星,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

7.儒道法与华夏文明包一中高二(1)班韩茹雪如果说中国是一株花,那么现代文明便是它的花瓣,而传统文化则是它汲取水分的根。

没有根的花终将枯萎,而没有花瓣的花也难以在繁花盛开的世界中立足,最后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才造就了今天独具魅力的华夏文明。

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的吃穿住行各方面无不具有中国特色,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身影。

但实际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我们的思想,支配我们行为的思想。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在我国一直处于无法逾越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是根植于中国人的血液里的,这些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利益观;儒家讲求的博爱、厚生、公平、文明等,更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由于儒家入世的思想更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追求,所以现在,相比道家和法家,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体现儒家思想的事和物。

道家主张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等,教导我们要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与此相对应的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除此之外,道家还提出不追名逐利、要绝圣弃智,然而如今只有部分人可以真正做到,他们洒脱自由,视名利钱财如粪土,这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多么的难得啊!法家提倡的富国强兵、依法治国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

但法家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它强调依法治国,以刑去刑,忽视道德等,但尽管如此,法家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如果将各种传统思想当作食物的话,那么儒家思想则是米面类的主食,顿顿都不能缺;道家思想则是蔬菜类的副食,虽难以充饥,但却极富营养;法家是油盐酱醋类的调味品,看似用量很少,却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只有将它们都结合起来,才能称作是一道佳肴,才能使中国体格健壮。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明我们则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习并发展先进科学技术。

我们都是一棵棵正茁壮成长的树苗,虽然未来通向广阔的蓝天,但应时刻记住我们脚下的是中国,我们的根在中国,即便现代科技再发达,也要明白真正孕育我们的是传统。

无论身在何处,都要铭记:

我们是中国人,并为此自豪!

8.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包一中高二(1)班郭佳荣文化是祖先千百年来思想的沉淀,世世代代人文成就的汇集,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它记录着历史的兴衰迭起,反映着传统对思想的深厚影响,发挥着承古传今的重要作用!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研究它所展现的历史风貌中,而是该更多的发掘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提及传统文化,就不得不赞颂孔子对此的卓越贡献,他是学术界的翘楚,更是人们思想的先驱。

其思想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而又极为理智的入世思想。

集中了稳定社会、建立秩序的,完善社会成员自我人格的

孔子不仅涉猎于为民品质道德,对于为政似乎也颇有见解。

在孔子思想里,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在《为政》中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将道德与为政相融合,使人们对于为官之正有了界定,当代人们仍然将为政以德作为清廉与否的评判标准。

儒家文化首先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与进步。

为了实现理想社会,中国儒家文化要求社会成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

这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谋而合,在这种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的工作,可以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儒让我们奉行仁礼道德。

而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价值理想就是闻道,不光儒家,道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人们同样秉承至今。

正如道德经中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自然形成于万物之前,自然界物质生长都具有顺应自然的特性,因此道就无所不在,道存在的现象就是和谐。

不追名逐利,苛求富贵利益,能安于现状共同富裕的和谐之景不正是现代社会所执着的追求吗?同时人们意识到了自然的力量,终于懂得疏水须引水的道理,万物皆有道,一味的改造堵塞只会自取灭亡,道传授我们变通。

社会是一个拥有极其复杂内涵的定义,又因其拥有不同组成成分而多变。

一个社会的运作需要人力和各个行业的带动,而治人则需执法,法家便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的动荡时期诞生了。

有法则有规矩秩序,法制是对非善良人性的限制,身处人人交往的社会,没有法制来限制人欲,我们又怎么在芸芸众生中超凡脱俗?如今强调的法治社会,更突出了法的重要意义。

法指引我们正确的相处。

由现代社会纵观历史,古人的智慧令我们拜服,先辈们对于人性人理人为的探求剖析,为现代社会要求的基本轮廓添了一笔重彩。

是我们拥有更丰富的民族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f9b373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0f.html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