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朝花夕拾文档 (3)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朝花夕拾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表示早年时候,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后记12部分组成。《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作品名称
小引 ··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1 写作时间
192751 1926221 1926310 1926510 1926525

作品名称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写作时间
1926623 1926918 1926107 1926108 19261012 19261118 1927711[1]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2月开始,11月结束。后又在19277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2月再版。19329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表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的《··》;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实质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纳

2
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三一八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主要部分。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人物介绍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粗俗无知)

3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正直、倔强)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自私、阴险)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其他人物
《父亲的病》中两个庸医陈莲河和叶天士:自高身价,毫无真才实学,医蛊不分,草菅人命。
母亲:朴实,慈爱,爱护孩子,端庄,知书达理。 无常:爽直,公正,善良,颇具人情味。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远房叔祖:爱花的读书人,藏书,字画,花草众多;喜欢舞文弄墨,寂寞,悠闲而疏懒,喜爱并尊重小孩子;胖而和蔼。

4
《藤野先生》中的正人君子之流:虚伪,追名逐利,迂腐。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无常》一文中采用《聊斋志异》的讽刺笔法,揭露了人间没有公正的裁判,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父亲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庸医;《琐记》中刻画了洋务学业内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2]
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个热情、纯朴、善良、给幼年的鲁迅以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作者真实地描述了长妈妈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个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的人,但是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民族偏见,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作品介绍了藤野先生为作者修改讲义的详细过程。正是这位人格高尚的日本老师鼓励着鲁迅与资产阶级文人进行着顽强的战斗,使他成为思想文化战线上一位伟大的旗手。《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个性格倔强、落落寡欢、富有正义感的爱
5
国知识分子。鲁迅与范爱农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的,并且有过激烈争吵。原因是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被反动政府杀害,浙江籍留日学生召开同乡会,就是否给北京政府发电,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发生了分歧。鲁迅主张发电声讨,范爱农则主张不必发电,理由是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正是这争吵,说明范爱农生性倔强,对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完全丧失了信任。辛亥革命使范爱农变的兴奋和勤快,说明他是个具有强烈反清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最后这样倔强的知识分子被逼上绝路,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所造成的这一悲剧。文章最后以现在不知他惟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表现作者对亡友的深深怀念。

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思想。这些散文以为线索,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残,使他们受到极大的伤害,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作者无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残忍,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回味无穷。接下来介绍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
6
里只能是习字和对课,读那些枯燥无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违犯了规矩,还要领教罚跪和戒尺的滋味。学生不能向老师提问课堂以外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无聊,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所以乘老师读书兴致正浓之时,便开始各自的游戏。这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教育的一种自发的抵制和反抗。通过这些描写,说明童年的鲁迅对这种束缚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厌烦的。《琐记》对自己南京求学一段生活作了总结,在这里批判了当时的教育是学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杆不可以当个好水兵,钻进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个好矿工。这说明当时的教育和实践相脱节,作者对这样的教育非常不满,所以决定出国学习,继续深造。

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本质。鲁迅一生都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和资产阶级文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战斗,揭露他们的丑恶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韧性的战斗精神。《狗··鼠》开篇便揭开斗争的序幕,资产阶级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态攻击鲁迅的仇猫。鲁迅立即给予有力地回击,不但不否认自己的仇猫,而且说明了仇猫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首先是猫的一副媚态就令人可憎,又以和狮虎同族而自居。其次是它的乱嚷嚷,这说明作者攻击猫,实在是因为要自卫。第三条理由就更加充分了,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作者在这里无情地揭露了猫在弱者面前阴毒凶残的本性。特别是当作者听说是猫吃了他的可爱的小隐鼠,于是开始对猫进行报仇。作者将猫当作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资产阶级文人,作者与猫的战斗,也就是与资产阶级文人的论争。但作者后来又改变斗争的策略,我已经改变态度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这不是作者的妥协,是找到对付这些资产阶级文人的好办法,不使他们的作恶得到善良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最后讥讽这些所谓的以指导青年而自居的前辈,如果不从革命青年身上找出些毛病,他们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这对那些口口声声标榜自己是的资产阶级文人是极大的嘲讽。《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位专爱拨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恶,然后散步流言蜚语的两面派人物。衍太太经常这样教唆孩子们做坏事,并且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作者对衍太太这样的小人是十分憎恶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于衍太太之流的流言家,作者已经找到斗争的办法,那就是揭穿流言,抓住流言家的证据,给予无情的反击。《无常》中的活无常是作者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看到的鬼而人的形象。他虽
7
是勾人魂魄的鬼,但他因活泼、诙谐、办事公允而且富有人情昧,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作者在这是将受到下等人喜爱的活无常与所谓高人一等的正人君子,即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了对比,认为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作者警告这些正人君子自己做了一世人,又能怎样。作者爱憎分明,对与下等人关系密切的活无常,说了他的种种好处,虽说他勾人魂魄,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最后干脆告诫大家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父亲的病》描写当时医学的落后,庸医横行乡里,不学无术,误人性命。这就把当时社会的迷信呈现的非常清楚。《狗··鼠》介绍旧的婚俗,要问名、纳采、磕头作揖,繁琐至极。《范爱农》描写辛亥革命以后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的本质揭示了出来。《五猖会》《无常》描写了江南的迎神赛会和演旧戏的一些情形。既描写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又描写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民风民俗,生活气息很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从儿童时期接受启蒙教育,到南京求学,去日本留学三个阶段的学习生活,使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感性的认识。 [3]
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8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和现实中的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体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
9
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作者简介
鲁迅鲁迅1881925~193610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荷马、但丁、歌德、拜伦、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的民族魂1918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还1921年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还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二心集》,《而已集》,《且介
10
亭杂文》,《华盖集》等。 在他写的人物中虽然没有一个坏形象,但是却间接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
1881925日,鲁迅先生出生在浙江。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渐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志,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并在鲁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世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读书,后转入路矿学堂学习。1902年,鲁迅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后半部分载于第9;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2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1
1918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彷徨。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鲁迅生前出版有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两种。在整理中国古籍和翻译外国文学方面也成绩卓著。其全部著译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位鲁迅全集、鲁迅译全集和鲁迅辑录古籍丛编
1936年鲁迅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c049c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8.html

《2018朝花夕拾文档 (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