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1-11-12 14:20: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是一种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已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动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个体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心理和谐的表现一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等)与主体行为的协调统一;二是人际心理和谐,与他人的关系融洽默契,易融合于团队并承担适合的角色;三是人事心理和谐,处理事务的适度与理性。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一、《论语》中的

  是儒家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礼记·中庸》将界定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主张人的喜怒哀乐乃至天地自然都要,才能达到天地人的境界。 不仅指人的喜怒哀乐,凡事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称为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我们今天说是适合,恰当,恰到好处。《论语》中的和谐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立足于政教伦理,重在人和,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是处理人际关系及一切事务的最佳准则。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达到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中庸即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行为的尺度,恰到好处,无不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5]、温良恭俭让[6]是孔子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是孔子对自然生命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8]是孔子审美的中庸。坚守中庸之道的君子能够悦纳自我和现实,善于自我调节,面对外界各种刺激能够调控好自己的心理体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使内心居于适中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达到中和境界。

    二、个体内部心理和谐

  个体内部心理和谐是指构成心理内部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各成分之间的协调统一。人的内部心理是否和谐往往取决于个体理智、情感、意志和欲望的矛盾如何解决。

  1.正确的自我意识

  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我,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具有积极的自我体验是保持心理和谐的重要方法。孔子正是这样的智者,他曾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孔子提倡,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和能力,它是达到仁的基本途径。他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心理和谐的人善于驾驭情绪、情感和行为,尽量减少消极心理,面对负性事件能够从容应对,心地坦然。心理不和谐的人容易感情用事,面对负性事件性情焦急,方寸大乱,乃至败坏大事。

  2.和谐完整的人格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等稳定而有机的统一体。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格,主要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不过,《论语》中还是有大量关于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的言论可供我们参考。

  一是言行一致。孔子特别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10],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应是听其言而观其行[11]。二是内外和谐。孔子提倡个人内在涵养、知识、思想与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3]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心理情感为真正依据,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正如李泽厚所说,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塑造人性心理,追求理性与情感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成为一种-理结构,从耳目愉悦到性爱欢乐,从社交行为到礼制道德,均有这个问题。[14]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格和谐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人格独立。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格是否独立。君子和而不同[15]、周而不比[16]、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7],小人则恰恰相反。四是坚定不移。孔子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8]来说明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恒久保持德行。五是正直公正。公正是孔子的人格特征之一,也是孔子所欣赏的高尚人格的重要内涵,包括平等待人、秉公办事和清正廉洁。

三、人际心理和谐

  人际心理和谐即个体善于积极、主动、理性化解人际矛盾,达成人际交往的默契和融洽,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心灵上的安宁和幸福,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的人伦社会里,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孔子的人际观是主和尚通,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其本义是指用于不同意见或不同个性中谋求一种执中或和谐的状态之义,而是指抹杀不同人的个性来谋求单一性的一致之义,因此,只有而不是才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0]。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尚和思想,正是中庸思想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在孔子看来,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还需把握好一些原则。

  一是尊重。这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它要求平等待人,以礼待人,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其实就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所提倡的人际交往的心理换位原则。二是诚信。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22]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诚是信的内在心理基础,信是诚的外在体现。三是仁爱。《子路》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3]这里的德就是人际互动中所应秉承的原则,其外在行为表现就是。四是宽容。人际交往中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注意调和沟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4]。五是谨慎择友。孔子认为个人的成长受朋友影响极大,与君子交便趋向君子,与小人交便趋向小人。他把交友分成有益和有损两种,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5]。强调结交朋友要慎重,多交益友、少交损友。

  和谐的人际交往还需把握好人际交往艺术。一是要把握分寸,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对待朋友的错误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26]二是要把握时机。与君子交往要避免等三种过失[27]。三是要因人而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8]

  四、人事心理和谐

  人事心理和谐,即个体在对待和处理事务时的理智、冷静、适度和乐观。这里的,指个体遇到的和自己所做的、主要属于客观方面的、非人际关系的活动与结果。[29]心理和谐的人除了对良性刺激事件的欢愉之情适之有度外,尤其表现在善于处理遭遇到的负性刺激事件并努力缩短处理过程。当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也会感到痛苦或遗憾,但经过自我调节和他人劝导仍能做到理智并坦然应对。

  1.强调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身处礼坏乐崩、颠沛流离的时代,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人的生存发展尤其重要。孔子提倡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30],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乱世保全自身的做法。可见,孔子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一面,同时也有灵活变通、洁身自好、保全自身的一面。重视的结合,重视个体的灵活性、主动性,不强调一成不变的绝对律令与形式规则,这也是它与后代宋明理学区别之处。

  2.贵仁重德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是人生目的。孔子把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目标,鼓励个人执着地追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31],乃至杀身成仁。孔子的人生理想则是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2],他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虽不得其时、屡屡受挫,但其深远影响却延其后世。

  生活中能否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贫与富、贵与贱、成与败等人生重大矛盾关系到心理和谐的程度。孔子强调应在把握仁的原则下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各种需要。一方面做到积极乐观,努力争取;另一方面,应虚静淡然,适当超脱,顺其自然而非患得患失,这样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恬淡而不失执著,从而提高生命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3.强调敬事

  敬事而信[33],执事敬[34],心怀慎重敬畏,积极、主动、理智地处理事情,不为之所奴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事要恪守本分,竭力做好份内之事。做事还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就像孔子教学中注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5]

  

 3.《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方法

  从个体角度上讲,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关键和内在动力。自我教育实质上是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认识、调节、评价、提高的过程。《论语》中富含个人身心修养的态度和方法,比如笃志而固执、反躬内省、慎独、从善改过、下学上达、推己及人、存心养性等。这无形中也与现代心理学所主张的以人为本、重视个人在身心保健中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调适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孔子主张的这种内省历经传承业已成为中国人日常心理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本土思想家探索人类心灵活动和规律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达成心理和谐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修身养性,强调心灵的内观和内求,主张通过人内在的、经常的自省,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控,通过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个体心灵境界,达到身心适应、心理和谐并获得个人成长和人生幸福。孔子宣讲的修己以安人[37]被后代儒家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认为是起点和基础。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中庸等伦理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修养身心的重要方法。

  学习也是孔子大力倡导的提升修养、促进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怎样有效地学习,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心理和谐水平,孔子给出了诸多建议。一是温故而知新[38]、学而时习之[39],强调勤奋好学、开拓思想、时常练习,同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40],善于发现、学习和借鉴他人长处。三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1],学与思要有机结合。四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2],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论文 关键词】:《论语》; 思想 政治 教育 ; 借鉴意义

  【论文摘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在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并非只是需要我们研究学习的学问,论语之中承载了治国安邦之天地大道,更渗透了人际交往,人人关系的微妙技巧,于我个人而言,每当我有什么困惑的时候,可能当时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基本上每次我都会在以后某个闲暇时在看书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原来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了解了我的困惑,他在书中告诉了我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性

 

 一、“仁学”思想重在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 “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仁”这个做人的最高准则,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交往的秩序: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一) 什么是“仁”?

  《论语》开篇就阐明“仁”的根本立足点。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纽带,指向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这个意义上仁的“孝”“ 悌”是整个儒家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也确立了个人行为准则: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③这是对他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实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这里“以人为本”超越了个体自身,波及到整个社会关系之中。“仁”要求个体在行动时要从自身与别人两方面约束自己,也就是实行“忠恕”之道。这是《论语》思想的基本原则,树立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④就个人性格来说,必须刚强、坚毅、执着;在行动上,必须语言谨慎、质朴、正直。从反面来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这里“说”和“实际行动”脱离,内心缺乏正直、诚信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这不属于仁的行为。只有具备“刚、毅、木、讷”这些心理品质,才有可能孝悌、实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不过反观一下说,孔老夫子说君子当讷于言,敏于行,可以说孔子的这个观点和他自己不善言辞,也有关系, 他的弟子官至季氏家臣,而他只能挂个闲差,和他言辞缺乏煽动性,无法与其他能言者竞争有很大关系。 而孔子一方面在出仕上是失败的,另一方面他又不甘与这些人为伍,所以他经常批评那些会文饰词藻的人,说他们大多数只关注外表,不注重自己的内在,孔子他看重做实事,而非巧言善辩。鲜矣仁是孔子在那个时代的观点,但是对于现代来说,并非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也并非是讷而近仁,在当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刚、毅、木,更要会巧言令色,乃至察言观色。可以说行动上刚强、坚毅、执着,言语上谨慎、质朴、正直使我们每个人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但是如今的社会愈加开放,竞争愈加激烈,我们必须学会用语言的技巧推销自己,向老师,向同学们,向面试官,向企业,这不再是一个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二)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论语》“仁”思想,贯穿“人本理念”:人与人之间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是以仁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这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忠恕之道”启示就是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对别人要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个人要具备与人为善、团结他人、宽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鉴意义。

  《论语》对个体价值取向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须能了解大学生当前生存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更主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肩负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将思考他人、集体、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教育中,须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沟通、交流,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通过对“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为政以德”, 即以“仁”为核心的“德政”主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就是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国君只有具备“仁”基础上的道德,实施德政,才能够成为众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实现被“众星共之”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这里,孔子仍强调个人须具备优秀的品质、正直的品格。但这是不够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⑥将德政扩展到和个人优秀品质、孝顺父母、慈爱百姓结合起来,这样,德政就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德政是每个人的 政治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教育 体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处事,缺少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可持续性 发展 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重视以下问题:

  必须重视“孝悌”思想,这是为人的基础。《论语》“孝悌”思想是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时,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个人思考。大学生在与人相处、参加社会实践中,难免出现价值取向冲突。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论语》“仁爱”“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启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挖掘《论语》有益思想,重视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须培养“正直”、“诚信”、“责任感”、“理想信念”意识。当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亚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做人原则。价值取向也出现不良现象,这都是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论语》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及不懈追求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学”指什么呢?如仅理解为学知识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联系《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一词古代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这里所谓“学”,是指“明明德”的“大学”。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习得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在于对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和追求,努力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从而“止于至善”。

  由“学”到“仁”,道德品质由抽象转为具体:家庭伦理、个人道德行为及个人道德追求。在《论语》中,主张对个人道德品质追求须有一个学习体知过程。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见最重要是树立对“仁”的态度,回归到对自己的要求、规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将其视为不懈追求的过程。孔子赞赏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⑨的精神。归结起来,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锤炼道德品质,发展自己。

  总之,《论语》蕴含深刻的为人、修身、治国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鉴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论语》精髓,在创新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以及完善人格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健康前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f902d7240c844769eaeea4.html

《和的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