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唐宋古诗词

发布时间:2019-08-28 14:56: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高中唐宋诗词鉴赏材料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

1.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悲伤之情,写的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2.你认为首联里那些字用的比较好?

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二、《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三、《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

2、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四、《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五、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有一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我最爱的还是湖东,在那白沙堤上,杨柳吐翠,绿树成荫。徜徉其间,总让人留连忘返,怎么游也游不够。尾联即景抒情,直接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最爱潜台词是所有的景物都很可爱.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的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用词具有表现力角度加以品析。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六、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1分)

示例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七、《泊秦淮》杜牧

八、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见面本来就已困难,所以分别时更令人难受。

2.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比拟的修辞,情景交融的手法“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景物的特点,渲染离别时凄楚的氛围。

3.请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爱情。

4.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想象(虚写)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见出离别之久、相思之苦。

九、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2.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首句中的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统领的景物有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4.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

十、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一、 《江城子》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诗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勾勒了苏轼英姿勃发、爱国、壮志凌云伟岸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从军立功、卫国杀敌的爱国情感。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十二、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十三、《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首句表现出词人怎样的一种心情?寂寞、思绪万千、睡不着觉、激动

2.“沙场秋点兵描绘出壮阔的场面,适当联想.想象将这个场面描绘出来。

秋天在沙场上阅兵,人山人海,沙场上响着震天动地军号军令声,气势磅礴

3.最末一句可怜白发生!可怜两字极为沉痛,说说表达出了怎样的意蕴?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这表达出的是一种悲哀,一种无奈

4.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就本篇而言,也可联系辛弃疾另外的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辛词豪放的特点。

内容多为表现军队之中的壮观阅兵景象,气势庞大。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为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这种安排很符合其特点。

十四、《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作者描写了登高所见的哪些具体景色?

急风 高远的天 哀啸的猿 清冷的渚 白色的沙 飞回的

2请用现代汉语描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展现的秋天的情景。秋天里无边无尽的树木,叶子纷纷飘下,望不见尽头的江水翻滚着流来,一片萧索肃穆之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十五、《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诗中的句子简要分析。

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华年流逝的伤痛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如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写诗人遥望沧海,对景伤情,哭悼美好往事。玉生烟又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但又不能把握和亲近的理想景色。

2.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颔联含义:(我)对美好的情景却又是飘渺的梦境感到迷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付给杜鹃。(或:我曾经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 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二词刻画出诗人无端陷入困境,又无力自拔寻求寄托的真实心态。

十六、《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十七、 《念奴娇》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什么特点?

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3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着报国无路的感慨。(解析: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永遇乐》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孙权和刘裕(寄奴)。他们都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是从京口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元嘉年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打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词人用此典故,目的是警告当权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3.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同意。他们都年岁已老,赋闲在家,不得重用;他们都勇猛而持重,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廉颇那样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

      观点二:不同意。这是词人运用的对比手法: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词人却被朝廷弃用,空怀报国之心;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怨愤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9d380cb9d528ea80c7795a.html

《初高中唐宋古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