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段四环节的含义

发布时间:2019-04-24 21:50: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45的含义:3,三段,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拓展;4,四个环节,是指每种课型大致都由四个环节组成;5,五个课型,新知识探索课,综合复习课;测试讲评课;时政点评课,综合探究课。

 

一、时间安排和简要流程介绍:

时间安排:40分钟,

课堂流程:(见演示文稿片1

模块流程:(见演示文稿片2

二、教学流程的宏观思路

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导入课题。

情境设计的关键:把握五个什么。教材的要求是什么?设计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展示?让学生从中思考什么问题?要感悟出什么道理?

注意: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认定目标,独立自学:引导学生认定目标,让目标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和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生成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初次达标

小组交流,质疑释疑:学生在有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质疑释疑、互助落实。一般采用"2-4-8-n"的方式,即先"一对一"交流,再"四人小组"交流……对小组仍有疑问的问题作出标注,作为展示讨论的重点。

课堂讨论,达成目标:对有难度、有价值、有疑问、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拨如能达成目标,进入课堂小结、反馈升华环节。如不能达标,进入教师精讲、达成目标环节。

教师精讲,达成目标: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针对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同时回扣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达标训练。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保目标达成。

课堂小结,拓展升华:通过检测反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思想、习惯、自信心、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升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新认知结构。

 

三、遵循三个原则

(一)集零为整    模块推进

把过去两堂课、三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安排教学程序,进行模块推进,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和把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

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

(三)删去无效环节,减少无效劳动

删去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如不必要的问答环节,假问题、死问题,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不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三讲:易混、易错、易漏点、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学生解决不了的

 

新知识探索课模式

(一)课前延伸

1.依纲定向,编制学案

依据:课标、教材、学情、

内容:预习案、探究案、拓展案

要求:问题变化、学习支撑、情境设计、活动引领、学法指导、形成观点、检测多样

教师根据课标、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应当有预习案、探究案和拓展案

2.学案导学,自主预习

提前发放

圈、点、勾、划,读透教材,理清关系

 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提前发放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主预习,解决问题。该环节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和任务要求,以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指导,

3.多措并举,了解学情

收缴批阅

 设计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

修正学案,尤其是课堂探究案

教师可以抽阅一部分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学情,根据批阅预习学案发现的问题,结合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可以修正和调整学案,尤其是课堂探究案。

 

(二)课内探究

1.“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在两人之间或小组之间小范围地探讨交流。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内容:整合学案的抽阅情况以及 “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中的学生自学未解决的、新发现的问题;

      方式: 1—2—4—6—8—n

      要求:

      及时鼓励和评价。

      鼓励质疑,促思维纵深发展。

      教师的主要任务:

      巡视、观察问题所在和问题的原因,为后面有目的地讲解、测试、反馈提供第一手资料。

 

对于自学中不能解决的、新发现的问题,在合作小组中进行集体互助攻关。操作的顺序可依照1-2-4-6-8-n”进行,即: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个人解决不了,进行一对一2人组)学习;2人组解决不了的,4人组解决,4人组解决不了的,8人组解决,8人组解决不了的,班内合作解决。这样,会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优势互补,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团队学习的作用。

在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还要提出质疑甚至相反的观点,促使思维向深度发展。学生在质疑问难、辩驳解疑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形成观点。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问题所在和问题的原因,为以后有目的地讲解、测试、反馈提供一手资料。

 

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探究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可以是老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可以是具体内容的,也可以是拓展延伸的;可以是感性演示的,也可以是理性归纳的)各小组进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向其他小组展示。

倾听质疑:

当展示结束后,提出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的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长处和存在的不足。

展示方式:

要丰富多样,新颖活泼,健康深刻。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能够让其他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教师角色:

更多地充当协调员、导演、听众的角色,在所有展示结束后,做简洁准确的客观评价,进行重点点拨、归纳和提升。

3.“精讲点拨,突破疑难

在巡视检查、掌握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情况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所在;对学生不能解决的、新发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自学、展示等环节仍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解决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等,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归纳和提升,保证学生形成明确的观点。做笔记: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把关键点用特殊的符号或颜色标记在笔记本上或课本上,以更好地理解和随时温习。

4.“有效训练,迁移应用

 主要在课堂,可适当拓展向后延伸。

 限时独立,完成学案。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矫正。

学生互批:完成题目后,小组成员互换批改,并相互借鉴,完善答案。

教师面批:巡回检查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先答完的学生及时面批,掌握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讲评点拨。

(三)课后拓展

1.拓展训练,巩固提升

设计试题,延伸训练。根据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提升点结合当前时事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学会知识迁移应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有用性。

2.自我构建,形成体系

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结束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主构建,形成知识体系。一是可以及时复习,防止遗忘,二是可以形成宏观结构,为知识的上挂下联,左右逢源打下基础。

 

综合复习课模式

(一)课前延伸

1.锁定重点,编制学案

依据:《考试说明》及相关要求确立复习目标,编制复习学案,分析理解复习目标,增强自主复习针对性。

形式:问题式、知识结构式、情景解决式、自问自答式等。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设计一些相互比较、系统归类、承上启下的问题。

2.自主巩固,查找问题

完善知识结构。

完成定量训练题。

弹性选作,分层次教学。

3.收集信息,完善设计

 科代表收集、质疑袋收集、小组长收集、教师观察、设计我的问题表格等方式,搜集学生在预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重新完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课内探究

1.学案导学,自主复习

结对或小组交流。

教师巡回解疑指导。了解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合作探究和重点点拨的内容。

2.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提前分组。学生开展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完善自己的知能结构,并记录所得。

寻求帮助。小组成员就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在两人之间或小组之间小范围地探讨交流。重点对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予以解决。

展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本小组最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结构向全班展示,供其他小组借鉴、补充、完善。

高效省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教师虽退居幕后,但仍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及时了解学情,伺机而动,随时指导,发现真问题,为针对性地讲解奠定基础。

 

3.精讲点拨,形成能力

根据批阅预习学案发现的问题,针对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能力。

4.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结合热点,设计典型例题。与学生一起进行精要剖析,重点解析答题的方法,探寻解题的规律,逐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能体现重点内容、具有代表性、体现学习方法和规律。

创设考试氛围,独立限时完成。形成解题能力,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

互批面批相结合。由批阅者负责错题矫正,出错者及时订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出错情况,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点拨,并适时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

1.拓展训练,巩固提升

设计课后作业,搞好延伸训练。作业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要做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做反馈矫正。

 2.自我构建,完善体系

 测试讲评课模式

 (一)课前延伸

1.精析试卷,了解学情

 批阅试卷,统计分析。判断试题的难易度,分析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和意图以及答题思路和技巧。

了解分析答题情况。通过批阅试卷,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分析;逐项分析答题的错误及原因;分析学生解题思路,以了解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弱点。

2.锁住重点,编制学案

用数据说话。计算出学生的得分,并统计出平均分、及格率、高分率和每个题目的得分率等数据(这些数据仅作分析教学之用,不可向学生公布)。

 区别纠错。出错率低于30%的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内协作改正;错误率高的题目确定为讲评的重点,分析共性原因,设计讲评的重点和方法,设计变式训练题,制成讲评学案。

3.自悟自纠,还原思维

提前下发试卷,进行自查自评。

对照答案,分析错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正解题的过程与结果。

 还原思维,自我纠错。

 

(二)课内探究

1.展示误区,互助解疑

互助纠错。对于小组内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寻求其他小组同学的帮助。其他小组讨论后,拿出解决办法,并进行集中讲解。

学会放手。尽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自己剖析,全程参与析错、纠错的过程,以求真正理解。

2.展评样卷,学生反思

 展评。在精讲点拨之后,分别展示有代表性的优秀试卷和问题试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两份试卷,总结出优秀试卷的可取之处,问题试卷的问题所在。

反思。并与自己的试卷进行对比,进一步查找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简要在试卷上面写出反思。

3.精讲点拨,弥补缺漏

 抓偏差。遇到关键点或学生分析出现偏差时,教师可进行引导纠正,适时进行精讲点拨,并注意进行方法和规律的概括和提升。

抓典型。要抓住典型问题带动知识的深化、系统化,抓住典型题目归纳方法规律。

抓漏点。对于在阅卷和学生参与纠错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偿教学,不留死角和遗憾。

抓优点。教师尽量做到激励优秀、鼓励进步,突出典型、抓住重点,把准脉搏、对症下药。

4.变式训练,巩固提升

跟踪测试。设计对应的变式训练题,进行测试。当堂反馈、及时矫正,实现知识的再巩固、能力的再提升。

 题目要求。围绕易错易混点命题,针对审题失误命题,围绕重点、热点多角度设问;变式训练题要限时限量,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三)课后拓展

1.反思整理,内化吸收

 做好满分卷,建立错题本。学会揣摩领悟规律,形成解题能力;把相关的题目类型、错因、知识点进行错误分类,保证不被同样的错误所惑。

2.追踪训练,保证效果

二次过关考试。设计并进行二次过关考试,及时批阅并做反馈和矫正,保证讲评的持续效果

时政点评课模式

 (一)课前延伸

1.确定主题,筹划设计

选择时政主题。根据当前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的关注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某一个作为本组主持时政大家谈时的话题。

2.搜集资料,集思广益

分工搜集资料。然后再汇总、筛选资料,并运用政治学科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设计问题,如有困难的则请教老师或有关人员。

 写出初稿或制成课件。

3.加强指导,思路引领

教师根据时政主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设计一些问题或辩题,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完善他们的能力素养。

(二)课内探究

1.交流展示,凸显特色

在固定的一节课上,由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主持时政大家谈活动,时间为15分钟左右(如有特殊需要也可作调整)。

主要内容一般有:时政概况介绍、理论分析、问题讨论、习题链接等。形式则可多种多样。

2.合作评议,达成共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展示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展示内容进行综合评议、交流,形成一致意见,选出中心发言人。

3.相互点评,因势利导

由老师当场组织其他组的学生对该组的展示情况进行公开点评,然后老师再作重点补充点评,并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对理论分析中的某些不足则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总结评价,记录成绩

每个班的学生自由推荐选出四位同学组成评审小组,由政治科代表总负责,做好每次活动的评审组织和记录工作。在各小组展示结束、教师点评后,由科代表组织评审小组的学生,根据事先商议的评价标准对照各项内容进行评议,评出等次,在期末进行评比时汇总。

(三)课后拓展

1.巩固内化,提升能力

 根据课上各小组展示的时政主题,结合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政治素养,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2.后续拓展,关注生活

 一是让学生继续关注该时政主题的发展情况,以此来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分析解析能力;

二是链接教材,并尝试设计相关的题目,运用教材知识作答。继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合探究课模式

(一)课前延伸

1.精心准备,提出目标

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研究综合探究设计的意图。如弄清楚要落实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要深化、整合、拓展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实践能力等。教师要充分地做好准备,做到备教材、备资源、备学情、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根据设计意图,明确提出探究主题的目标,为探究活动确定方向。

2.集思广益,确定方案

 教师要先把本课设计的全过程告诉学生,并征求学生的意见,接受学生的建议,修改方案,得到学生的认可。其次要告知学生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明确准备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做准备。

3.拓展渠道,整合资源

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现有的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做好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为学生收集资料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上好综合探究课的必要条件。

 

(二)课内探究

1.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各学习小组要制定好活动方案,就是具体明确探究活动的人员分工、探究方法、实施步骤、成果展示方式等。方案制定的要求是具体、合理、可操作。

2.搜集资料,系统整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探究主题,通过适当方法,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要求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交流展示,互通有无

各学习小组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交流展示,其他小组及时提出问题和疑义,相互质疑、答疑;通过交流研讨,既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又可以加强研讨,激发思考,提高与人沟通以及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4.适时点评,内化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情况,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得出准确结论,纠正错误倾向,获得感悟提升。同时,让学生

 

(三)课后拓展

1.系统把握,完善体系

综合探究部分都是对每个单元知识内容的综合、拓展和延伸,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原来知识学习、构建体系的基础上,把综合探究的内容整合到上述知识体系之中,做到融会贯通。

2.注重总结,巩固成果

 对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要系统掌握,相互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并写出探究报告;对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如需要继续探究或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可以再次利用节假日进行补充研究或实际运用。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写成体会、总结、小论文。教师再通过评比,以板报或结集装订成册等方式,以供学生进行再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46805177232f60ddcca12a.html

《三阶段四环节的含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