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07 16:57: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C

2)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解析】【分析】(1C项曲解诗意。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故选C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营造了古朴幽深的意境为;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蓄势,作铺垫。按照意境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C

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在结构上此句的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释】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沈约: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唾余: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乘除: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 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 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 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1B

2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解析】【分析】(1B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袁枚强调的诗的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这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分析】(1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    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捕蝗;伐木

2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民种麦子的过程。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故答案为:捕蝗;伐木

⑵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译文:

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注)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1)诗歌的前后两联分别紧扣________________词来写的。

2)全诗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塑造陆鸿渐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寻;不遇

2)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用诗人欲去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诗,包含题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仔细分析题目,找出关键词语,然后与诗歌内容对应。本诗标题为寻陆鸿渐不遇,题目中两个关键词语是不遇,前两联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写的是郊外之景,不仅写及陆鸿渐新家的位置, 诗人穿行于城外野径,寻幽访友的足迹亦清晰,可见侧重;后两联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人敲门,屋里寂静无声,连狗叫都没有。诗人打算离去,向邻居打听,才知道陆鸿渐早已进山,每天太阳落山才回来。因此后两联的内容照应标题中不遇二字。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句,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类型,本诗属于侧面描写。作者从两方面来刻画人物,首联、颔联描写人物居住之地的景物,尾联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月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一方面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 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由此可见,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侧面描写或虚写。

故答案为:寻;不遇

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用诗人欲去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劲和豪兴来。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故答案为:⑴D

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一般有: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3.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4.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    诗人在该诗写夏莺鸳鸯有何作用?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 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尽日,点出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解析】【分析】(1)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2)首先理解句意,尽日无人看微雨,意思是,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再分析表达效果: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尽日,点出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点评】(1)本题考查综合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释】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B. “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C.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D.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A

2C

3)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解析】【分析】(1)首联蝉声秋巷里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颔联对仗工整;颈联礼数狂疏词性不相对;尾联爱读英雄传功勋恐不如词性不相对。故只有一联对仗,故选A

2C项,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故选C

3)首联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同。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A⑵C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 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中对仗句的理解能力。对仗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可据此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B

2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从手法角度,可能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色彩对比鲜明,点面结合等。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黄花秋容晚节。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1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⑴A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阅读注释,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先翻译诗歌来了解诗歌的基本 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 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D

2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分析】(1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故选D项。

2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写到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和下文吾生如寄写人生短暂。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之愁。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万斛愁化用典故,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写到人生短暂,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漂泊不定的感叹。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词人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只能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就不能归隐,表现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阴雨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注释】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 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 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D

2)上句,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

故答案为:⑴D

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点评】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14201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分析】⑴B像,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分析】(1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故选B

2)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著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意思是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表达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要侧重于把握诗歌的重要诗句,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

杜牧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C

2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

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答题模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某句运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具有……的优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

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释】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鄂杜: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 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C. 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

D. 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1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分析错误,诗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鄂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并在那里赏花。错。故选B

2)首先在诗中找到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概括诗文内容的能力。要结合注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解作答。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D

⑵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D

⑵①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 1B

2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解析】【分析】(1B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故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讽喻寄托。从注释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牛砺角牛斗痛惜残竹,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B

⑵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525d3f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7.html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