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8-11-27 14:29: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识:

1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近代百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

2.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了解中华儿女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抗争。

【课堂设计】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古代四大文明古国》。

说一说:从视频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四大文明古国的信息。

议一议: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湮灭了。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

师生交流,教师总结: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出了非凡的贡献。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出了重大贡献。

二、新课讲授

1.回溯历史长河

活动一:中华文明知识擂台赛

(1)看一看:播放视频《中华文明》。

(2)比一比:说说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

教师小结: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我们应为祖国曾经创造的伟大文明而自豪。

活动二:新闻解读

(1)新闻播报:

新闻片段一:《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该书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分为五卷:《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旧命维新》。

新闻片段二:讲到中国科学技术史,很多人会想到英国学者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第6期现场《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总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在与知名出版人贺圣遂的对话中表示,李约瑟的著作有其经典价值,这本著作以浩瀚史料、确凿的证据,挖掘出中国科技史上的显赫成就。

(2)新闻分析:谈谈我国的科技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总结:在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华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回溯历史,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璀璨的画卷。我们为祖国曾经创造的伟大文明而骄傲,为我们是中国人而自豪!

2.百年沧桑,百年抗争

活动一:影视欣赏

(1)播放影片《鸦片战争》片段。

(2)课堂讨论:

①除此之外,外国列强还对我国发动了哪些战争?

②试分析这些战争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③上述侵略战争给我国带来什么危害?

教师总结:除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外国列强还对我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战争均以中国的战败而结束,究其原因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家的落后。同时,上述侵略战争使中国落入灾难的深渊,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百年的苦难。

活动二:课堂探究

教师提问:我国近代有哪些不平等条约呢?这些条约有什么危害呢?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分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使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国的宝贵财富破坏我国的灿烂文化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主权和尊严使我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

教师提问:你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吗?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日本是近现代侵略我国的主要国家之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惨无人道地屠杀我国人民,在中国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

(2)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攻占南京,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杀戮,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有三十多万中国平民被日军杀害,南京城三分之一以上的房屋被日军纵火烧毁。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活动抗争历程

(1)欣赏图片。

国画《虎门销烟图》。

三里元抗英纪念碑

甲午海战中奋勇作战的致远舰。

康有为。

梁启超。

(2)探讨问题。

翻阅中国近代史,你知道哪些英勇抗争的人物和故事

为了改变近代中国落后的现状,我国的有识之士做了哪些努力呢?

从这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1)中华民族有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列强的枪炮声震碎了腐朽清政府的繁华旧梦,也激起了中华民族英勇抗争、抵御外敌的斗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邓世昌等捐躯甲午海战……面对列强一次次的侵,中华儿女奋起反抗,谱写了一曲曲壮歌。

(2)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唤醒了无数有识之士,他们志在改造旧社会,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批批救国先驱踏上了崎岖坎坷的民族救亡道路。

(3)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藐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斗,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大力量和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的精神。

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寄语:

同学们,回顾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出了重大贡献;体味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与沧桑,我们深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勤奋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我国国情,体会并能理解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奥会正式落下帷幕。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导演为全世界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北京八分钟》。

新课讲授。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一:探究优秀传统文化

多媒体依次展示: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龙”字、汉字的演进图示;

(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诗》、《书》、《礼记》、《左传》、《孙子兵法》等;

(3)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中国瓷器、四大发明;

(4)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四大名著、国画、戏曲、舞蹈等;

(5)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佛教……

教师总结:这些材料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

活动二:感受全球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现已成为包容共享、和谐共生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课堂遍布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这又说明了什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

(2)维护和增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我们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基础。它既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和交流中站稳脚跟的基础,又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思考: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内涵是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

爱国主义的含义及其表现是什么?

在中国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哪些精神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教师总结:

思考题: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思考题: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思考题: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表现为:

(1)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望。

(2)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

(3)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

(4)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等。

思考题:中国革命年代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建设时期有铁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活动一:影视欣赏

播放电影《开天辟地》片段。

思考:

(1)影片《开天辟地》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结合历史谈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样的辉煌成就?

(4)结合上述探究,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教师归纳: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活动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图片展示:(1)开国大典。

(2)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

(3)习近平赴江西考察。

(4)李克强赴宁夏考察。

学生讨论:这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活动一:探索近代救国之路失败的原因

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风云》、《谭嗣同》、《孙中山》等影片片段。

学生讨论:上述探索救国之路为什么全部失败了?

教师总结:探索救国之路失败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

活动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学生分组进行辩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还是资本主义能救中国?

教师总结: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活动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取得的成就

学生分三组讨论列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探究:取得上述成就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呢?它有哪些作用呢?

教师总结: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是我们国家的价值目标,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对于凝聚人心、汇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推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它是全社会崇尚的道德风尚,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其有深刻的认识,树立崇高的追求,使其更好地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在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要求:我们应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积小德成大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维系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的道理,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形成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的价值取向,产生报效祖国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的原因。

教学难点:让青少年懂得自己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毕业歌》。

二、新课讲授。

1.树立忧患意识

活动一:经典诵读

教师投影,师生齐读孟子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思考:你觉得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总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活动二:合作探究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辉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三峡工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发电,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农村还有一小部分人未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人主要在西部地区,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差,人口素质低下,居住分散。

2017年12月,瑞信研究院发布了“2017全球财富报告”,中国财富总值位居全球第二。中国虽然是第二,但是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其中最大的差距就是科技实力的差距。

学生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师总结:

(1)自建国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方面都取得了发展,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在我国社会进步的同时,我国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2)面对现在的中国,我们要有高度的紧迫感,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

2.立志振兴中华

活动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事会

(1)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寻找“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人物或有关的故事,也可以查找当代的人物或者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及其故事。

(2)思考与交流:

①这些人物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

②向优秀人物学习,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师总结:

(1)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要承担起我们的责任。

(2)我们中华儿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世代相传。

活动二: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1)多媒体展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多媒体播放视频《天津梁启超纪念馆重新开馆 还原百年历史风貌》。

学生讨论:结合上述材料探究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国家兴旺发达的关系,并结合梁启超的事迹谈一下我们要将如何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教师总结:

(1)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兴旺。

(2)青少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板书设计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树立忧患意识(原因)——立志振兴中华

第二单元 行动的指南

第四课 邓小平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国家、社会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归纳分析能力,把握基本路线与基本国情,“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教学难点: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歌词,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这首歌的意境。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歌曲中唱到的那位老人是谁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描绘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新课讲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活动一:来自生活的报道

(1)课前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网络,以衣食住行为切入点,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变化。

(2)课堂汇报: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谈变化。

(3)集体交流:从调研中,你收获了什么?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活动二:材料分析

(1)材料展示。

多媒体展示材料:尽管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一是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二是未富先老问题在落后地区更早显现,三是生态环境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四是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尤其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资本积累和竞争优势。此外,扶贫攻坚还有不少“硬骨头”。东部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别,即使在北京周边也有一个山区贫困带。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唇枪舌剑。

学生展开辩论:

观点一:我国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还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所以,我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观点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域间还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所以,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思考与总结: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教师总结:虽然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所以,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活动一:成就的背后

要求:

(1)时事播报:回顾近一年来,我国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2)合作探究:我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经典验证: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

教师总结:

(1)我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二:探究立国之本

(1)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犹如四根支柱,维系着社会的稳定,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政治基石。

(2)课堂小讨论:结合当前实际,交流讨论四项基本原则的现实意义。

活动三:改革开放进行时

(1)小记者采访:采访家里的父母或其他长辈,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工作、学习等,比较过去和今天的变化,并分小组交流。

教师总结: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农村改革深入,从科技体制改革到社会保障、政府机构改革,我国的改革范围广,力度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2)材料分析:春节前的一天,在某私营企业工作的许小姐一下班,就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到商场给当天过生日的母亲买了一个大蛋糕,还买了一个大果篮。她的汽车是中日合资企业在广州生产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85%;生日蛋糕是在法国独资蛋糕房购买的;果篮里的水果包括泰国的山竹、越南的火龙果和美国的提子。而许小姐最为高兴的是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研发生产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通讯产品,卖到了美国、荷兰等全球90多个国家,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

探究:对外开放使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何认识?

教师总结: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板书设计

邓小平理论

中国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五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增强学生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置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联播片段:《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视频交流。

教师提问:从视频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总结交流。

①什么是“三个代表”?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

(1)“三个代表”是指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新课讲授。

1.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活动一:科技大盘点

要求:

(1)搜集:搜集近两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

(2)思考:这些科技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3)交流: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师总结: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代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体现。

活动二:新闻解读

武直10模型、家庭陪伴机器人、生态蔬菜种植机……这些“高大上”的科技产品和元素,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很难有机会见到,而这些东西在国际科技合作周上却随处可见,令人眼花缭乱。

探究:

(1)上述材料中列举的科技成果说明了什么?

(2)为了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总结: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党和国家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2.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活动一:图片中的启迪

(1)展示图片。

(2)图片解读。

①图片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哪一个方面的内容?

②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对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有何启迪?

(3)小组交流。

教师总结:

(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启迪:

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②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活动二:情景选择

(1)展示情景。

情景一:书法教育进课堂。

情景二:“哈韩族”、“哈日族”。

情景三:充斥“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的“口袋书”、“卡通画册”、网站等。

(2)小组交流。

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这对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有何启迪或警示?

教师总结:

发展先进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还要有效地抵制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消除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3.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活动:永恒的榜样

多媒体出示材料:

榜样1: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抵御自然灾害,在患肝癌的情况下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榜样2:谷文昌,1950年随解放军南下至福建省东山岛,任东山县县长、县委书记。东山岛东南部原有3.5万多亩荒沙滩,风沙时常侵袭村庄,吞噬田园。谷文昌发誓: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带领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在194千米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实现了粮食亩产过千斤,群众称他为“谷满仓”。

小组探究:

(1)上述共产党员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2)除上述模范人物外,你还知道哪些优秀的共产党员?

(3)不忘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如何做?

教师总结:

(1)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高尚品格,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担当、负责任的优秀品质等。

(2)如孔繁森、牛玉儒、李保国等。

(3)对共产党员来说,初心是入党宣誓时的承诺与信念,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因此,作为共产党员,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支持和帮助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第六课 科学发展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其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把握,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失衡的发展方式”,也就是发展过程中只求速度造成的环境问题。观看图片后,学生思考探究:以上的图片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教师小结: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的进步,更不等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必须同步,为此,我们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二、新课讲授。

1.第一要义与核心

活动一:发展是第一要义

教师播放视频:20世纪90年代中期,济钢面临巨大压力:成本压力,能源压力,环境压力,被称为“夕阳产业”。

教师提问:此时,济钢该如何选择呢?是退出市场,还是迎难而上?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过渡:那么济钢到底是如何走出困境,让“夕阳产业”重返生机的呢?

教师播放视频:回顾“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济钢遵循着一条“创新——发展——再创新——再发展”的企业发展之路不断向前。

教师提问:济钢重返生机的过程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观点。

教师总结: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活动二:发展与环境保护

材料一:我国当前资源红灯已经亮起。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内容。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展柴油货车、船舶超标排放专项治理,继续淘汰老旧车,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

教师提问: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结合材料二,请你为推进污染防治出几个“金点子”。

教师总结:我们要明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树立环保观念,亲身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活动三:核心是以人为本

材料: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教师总结:

(1)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

(2)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

2.基本要求与根本方法

活动一: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西部大开发的图片。

教师提问:党和国家为什么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活动二: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展示一个村子以前环境优美的图片和现在秃山、污水、黑烟的图片以及数据显示的村子里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所在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图。

教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个村子呢?

教师总结:

(1)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2)统筹兼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3)党和国家治国理政需要坚持统筹兼顾,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七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要性,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的内容及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四个全面”的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2018年3月11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在党内外、在全国上下已经形成广泛的高度认同。

教师总结: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新课讲授。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活动:学习讲话精神

材料:2017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九大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为中国这艘承载着13亿多人的巨轮前行立起了新的航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吹响了新的集结号。

教师提问: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的是什么?

(2)如何认识中国梦?

(3)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有哪些?

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总结:

(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一方面,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人民的梦,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梦。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做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3)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之成为我们坚定的信念。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活动一: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材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教师提问:

(1)“四个全面”的内容、地位及关系是怎样的?

(2)“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同学们针对问题,认真思考、探究。

教师总结:

(1)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②“四个全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

(2)关系:①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解决当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就要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举措。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活动二:研究数轴

展示一下数轴,找出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总结:

(1)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全民的小康,是覆盖全面区域的小康,是涉及全面领域的小康,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

活动三: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他同时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教师提问:

(1)为什么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2)怎样从严治党?

教师总结:

(1)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

(2)①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②全面从严治党,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3.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活动:学习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提问:

(1)新发展理念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3)青少年应怎样为新发展理念作贡献?

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总结:

(1)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我们党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

(2)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形势下,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是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是坚持不同区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才能建成美丽中国,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④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治理相对滞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只有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进一步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⑤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统一。

(3)①贯彻新发展理念,关键在身体力行。作为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构建与新的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积极地投身到壮阔的改革和发展事业中不断努力。

②我们要树立信心,奋发有为,以治国理政新思想为指导,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第三单元 同在阳光下

第八课 不一样的境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和生存状况,了解同龄弱势群体的境遇,了解平等的内涵,知道同情、尊重、帮助弱势群体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对弱势群体真实生活处境的了解,使他们学会尊重、理解、关爱、信任他人,培养平等意识,坚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类型,了解平等的内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维护平等权利的道德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照片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并说说自己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人群。

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确实处在困境之中,他们最需要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其实,他们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关心,是社会各界人士想方设法帮助的对象,国际上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弱势群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

二、新课讲授。

1.不同的人生境遇

活动一:理解生活

课堂探究:在我国哪些人是弱势群体?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谈谈你对弱势群体的理解。

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的人, 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这些人就是通常所说的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

活动二:走近生活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

探究交流: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哪几类人?具体分析他们成为弱势群体的原因。

教师总结: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农村贫困人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失业和低收入人员、 病人和残疾人、缺乏照顾的老人以及遭遇灾害的人群等。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个人之间的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活动三:观察同龄人

(1)多媒体播放视频:《关注弱势群体 关爱下一代》。

教师提问:看了上述视频资料,你有何感悟?

教师总结:同样的年龄,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有的生活富裕,有的贫穷;有的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有的却只能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有的无忧无虑,有的却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2)观察身边的同龄人。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弱势者呢?现在让我们谈谈自己了解到的身边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特别是要谈出自己对现在拥有的生活的感想。

学生回答。

2.人类对平等的追求

活动一: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学生辩论:

正方: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反方:人实际上有高低贵贱之分。

教师总结: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每个人的生命都同样宝贵、同样重要,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

教师出示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活动二:七嘴八舌大讨论

讨论下面的观点:

(1)我不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平等的问题与我无关;保护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个人做不了什么;谁让他们生不逢时,生活条件差是他们命苦。

(2)我是社会弱势群体,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像我们这种人,社会不会在乎我们的,学好不学好都一样。

展示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雷闯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就积极地进行乙肝知识的宣传,呼吁人们平等地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在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从事食品行业。于是他就积极地向有关部门申领健康证,他暗下决心:不领健康证永不理发。在他积极争取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终于梦想成真。

教师提问:从雷闯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使社会每一个成员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

活动三: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搜集的关于平等的名人名言。

(1)托·杰斐逊:“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2)在自然法则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3)梭伦:“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

(4)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商鞅

(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6)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

教师提问:为什么古今中外有这么多伟人崇尚“平等”?他们的想法是否只代表他们个人的意见?

教师总结: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代表了至少是一部分人的想法,众多名人的同一思想就代表人类的共同意愿。因此,平等是人类的共同心愿,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对于平等,人类不仅有很多美好的设想,而且为实现平等和正义进行了艰苦的奋斗。让我们追寻人类的足迹,探求人类为平等而做的种种艰苦努力。

活动四:追求平等的脚步

(1)史海话追求:结合所学近现代史,谈谈中国共产党为了追求平等做了哪些努力。

(2)时事话梦想:结合近几年的时事,谈谈为了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

教师总结:为了追求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为每个公民创造了日益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第九课 日月无私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政府、社会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所采取的积极努力,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懂得从哪些方面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心、祥和的美好世界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中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政府为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做出的努力。

教学难点: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微电影《小慈善》片段。

教师提问:小米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关心、帮助那些深陷困境的人们,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小慈善、大感动,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二、新课讲授。

1.共享阳光

活动一:新闻解读

展示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4万人,年均1391万人。但是,脱贫攻坚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教师总结: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方面,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二:图片解读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政府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采取的举措。

牢民生“保障网”。

②习近平: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③教育公平。

免费法律服务。

教师提问:我国政府在哪些方面有哪些举措?

教师总结:我国注重保障民生、坚持扶贫、实现教育公平、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活动三:社会力量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救助弱势群体的社会组织?

教师总结:这些组织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不懈努力,在救助失学儿童和扶贫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用行动和爱心抒写了社会和谐的篇章。

活动四:国际组织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标志吗?他们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在关心、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与困难人群方面,国际社会也在采取积极的行动。

2.我们的关爱

活动一:如果我是他们

用多媒体呈现一组反映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案例(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贫困学生、福利院的孤寡老人、贫困患者),让学生站在案例主人公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心情以及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学生探讨:为什么要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

教师总结: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活动二:我们的榜样

多媒体播放我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老人的事迹,了解高耀洁为防治艾滋病所做的贡献,感受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人的伟大与无私,从中学习如何帮助他人。

教师总结:作为公民,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帮助。在付出中收获安宁与快乐,在关爱他人中,赢得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这是我们的幸福所在。沟通无限,爱心无边,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美好的世界,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第四单元 财富论坛

第十课 走向小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概念

2.能力目标:认识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全面小康的内涵。

教学难点: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康生活恰恰恰》。

思考:从歌曲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小康,曾经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我们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正朝着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小康迈进。

二、新课讲授。

1.感受小康

活动一:众说纷纭话小康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近些年自己家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师提问: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人们衣食住行等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具体表现。也正是在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到来。

活动二:视频中的感悟

(1)播放《辉煌中国》第5集片段。

(2)感悟交流。

教师提问:从小康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

教师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解读小康

活动一:解读“三步走”战略

教师提问:结合“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和时间,谈一下今天我们已实现的目标是哪几步。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二步,即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活动二:走进生活

(1)教师展示情景: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显得薄弱。公交车上,候机厅,玩手机游戏的人群随处可见,阅读书报杂志的人难得一观;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的大有人在。

(2)走进生活,谈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3)合作交流:从小康建设的角度来看,上述情景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活动三:描绘全面小康

(1)多媒体展示:习近平的2017年金句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教师提问:结合习主席的讲话,你对全面小康有何认识?

教师总结:全面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描绘一下你心目中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教师总结: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

活动四:我为小康建设出把力

教师提问: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课堂小结。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应准确把握现阶段小康的特征,理解全面小康的内涵,积极参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十一课 财富之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创造财富的源泉有哪些,掌握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途径,理解勤劳、智慧、科技的作用,知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正确认识劳动与懒惰、劳动与财富、智慧与财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创造财富的源泉

教学难点: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如何成功致富》。

教师提问:你想不想做个有钱人?你认为获取财富的途径都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人人都想获得财富,财富的获得有很多途径,如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等。

二、新课讲授。

1.财富基于勤劳

活动一:故事中的道理

教师多媒体展示故事:

在一个树林里,有两只小动物,一只是小蜜蜂,一只是小蝴蝶。

春天到了,哪儿有花香,哪儿就有小蜜蜂在采蜜的身影,小蜜蜂每天都忙着采蜜,而小蝴蝶呢,却不劳动。一天,小蜜蜂对小蝴蝶说:“小蝴蝶,你怎么不劳动呀?”小蝴蝶娇气地说:“春天是展示我美丽舞姿的时候!”小蜜蜂摇了摇头,又去采蜜了。

夏天到了,骄阳似火,花儿开得非常娇艳。小蜜蜂又飞出来采蜜了。而小蝴蝶还是不劳动,照样像春天那样。小蜜蜂又飞到小蝴蝶身边,对她说:“小蝴蝶,春天过去了,你怎么还不劳动?”小蝴蝶感到不耐烦:“这是我自己的事,不用你管,我要跳舞。”小蜜蜂一听,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好走了。

转眼间秋天到了。花儿枯萎了,秋风一阵阵吹了过来,小蜜蜂看情况不妙立即飞回了家。小蝴蝶还在跳舞,她忽然感觉到很冷,立即飞回了家,继续舞蹈。

冬天来了,冬爷爷给所有的生物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小蜜蜂在家里品尝着自己酿的蜜,而小蝴蝶早已饿死。

思考:

(1)你从这则故事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2)这对我们追求财富有何启迪?

教师总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万物土中生,全靠双手勤。蝴蝶不勤最终死,蜜蜂勤劳饱温寒。

(2)从创造财富的角度,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人类所享有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

活动二:歌曲欣赏

(1)播放歌曲《南泥湾》。

(2)思考:

①歌曲《南泥湾》反映了怎样的一段历史?

②是什么改变了南泥湾的状况?

③环顾当下,你知道哪些依靠勤劳致富的故事?

④从这些故事中,你收获了什么?

教师总结:

(1)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著称,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把中国建设成了一个越来越繁荣富强的国家。

(3)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苦干实干的劲头,实现了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4)我国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需要继续发扬勤劳的美德。

2.财富源自智慧

活动:身边的致富能手

案例一:亚麻是中国北方常见的油料作物。在包括朔州地区的许多地方,人们都将亚麻作为一种辅料煎炸食物。朔州小伙付强“异想天开”,将亚麻变为一种饮料,从而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打开了一扇财富的大门。

案例二:2018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参加了“网友问两会,长城全直播”活动,做客直播间,跟大家讲述了他的致富经验。“互联网+”,不但能让老乡们买到优质廉价的商品,还能帮助乡亲们把西瓜、大枣、苹果、鸭梨等优质农产品卖到城市里去。

思考:从创造财富的角度,上述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总结:创造财富,不仅要靠勤劳,还要靠智慧,要有发现财富的慧眼和敢于创新的头脑。智慧创造财富表现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3.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一:探究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教师提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它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总结: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广泛、充分地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调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活动二:探究公平分配制度的意义

有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人组成一个共同生活的小团体,他们同吃一个蛋糕。蛋糕大小有限,为了分配公平,他们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组:指定专人来分,结果那个负责分蛋糕的人分到的最多。

第二组:轮流分,但规定轮值分蛋糕的那个人,自己必须取最后剩下的那块蛋糕。这下奇迹出现了——每块蛋糕几乎都是一样大。

学生讨论:如果要你加入,你会选择加入哪个组?为什么?

教师总结:第二组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公平。这种公平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尊重财富、鼓励创造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们凭借勤劳和智慧,通过开拓创新,获得财富,为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十二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获得财富必须遵纪守法,理解合法致富的原因,知道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理解税收的作用,认识到勤俭节约是治国安邦之道,是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价值观;明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激励学生树立“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想,从小做一个有理想、懂得回报社会的人,懂得在生活中应当量力而行,不贪图虚荣,不盲目攀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财富中法与德的要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新闻资料:

据2018年4月6日《北京日报》报道:由公安部起草的《公安机关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规定》中提出,公安机关在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中,发现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网络安全法》予以处罚。即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思考与探究:

(1)你从上述新闻材料获取了哪些信息?

(2)这对我们获得财富有何警示?

教师总结:财富的获得有多种办法和途径。然而,无论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新课讲授。

1.合法致富,依法纳税

活动一:致富之道大家评

(1)王某外出打工当建筑工人,一年挣了3万元。

(2)某局长利用职务之便,给某开发商招揽建筑工程,获得好处费30万元。

(3)张某取得了一项科技发明成果,专利权被某企业购买,获利20万元。

(4)贾某把自己的一批产品贴上某名牌产品的商标后出售,获利15万元。

(5)李某是个体餐馆的老板,年终缴纳各种税款后,获利5万元。

(6)陈某购买了某企业的股票,年终获红利1万元。

(7)司某利用职务之便,贩卖用户的个人信息,获利100万元。

(8)唐某参与赌博,获利300元。

教师提问:讨论一下,上面这些获得财富的方法都是合法的吗?

教师总结:财富的获得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无论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即每个人要获得财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要做到遵纪守法。

活动二:漫画解读

多媒体展示漫画。

思考:

(1)从漫画中,你读懂了什么?

(2)面对税收,我们应如何做?

教师总结:

(1)从漫画中,我知道了国以税为本;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2)我们应积极学习并宣传税法知识,同偷税漏税行为作斗争。

2.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活动一:富而思源

多媒体展示材料:

(1)李连杰创建了一个名为“壹基金”的慈善基金,支持和帮助那些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

(2)我国著名企业家李大鹏热衷于公益事业,先后出资8000多万元人民币。

(3)大批的企业家纷纷到贫穷落后的地方去投资办厂,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学生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富而思源”的高尚境界。

活动二:富而思进

组织辩论:

正方:应“小富即安”。

反方:应“富而思进”。

教师总结:是“小富即安”还是“富而思进”,这是两种不同的财富观、人生观。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向前迈进,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走出更宽更广的道路。

3.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活动一:勤俭节约故事会

(1)多媒体展示勤俭节约故事。

故事: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请你讲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勤俭节约的故事,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3)自由畅谈,故事感悟:你从这些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教师总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做人的美德。

活动二:辩论赛

生活于当代的我们,生活日益富足,同学们对在新时期是否发扬勤俭节约,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那么,现代社会还需要勤俭节约吗?

正方观点:现代社会还需勤俭节约。

反方观点:现代社会无需勤俭节约。

教师总结: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人们追求正常的物质生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讲勤俭节约,不是主张大家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否定合理的物质生活和正当的物质利益,现在的节约,应该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节约,“更高层次”就是“合理消费”、“文明消费”。

活动三:生活探究

多媒体出示资料:

近年来,学校中人情消费愈演愈烈。庆祝生日和节日、朋友相聚、毕业留念等都成为人情消费的理由。例如,校园里流行互贺生日的风气,不论是“16岁的花季”还是“18岁的雨季”都必须隆重庆祝。互送生日礼物逐渐成为时尚,参加生日派对要带礼物,而且必须要拿得出手,似乎礼品档次越高,友情越浓厚。

思考:面对上述现象,你想对同龄人说些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从小就要懂得财富来之不易,牢记奢侈浪费的危害,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恪守合理消费的原则,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课堂小结。

财富中有法也有德,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在积极依靠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的同时,做到遵纪守法、依法纳税、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勤俭节约、合理消费,做到财富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方”。

第五单元 走近民法

第十三课 认识民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民法的含义,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原则,懂得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违背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对民法形成初步认识,学习民法,让民法更好地保障我们的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自己作为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增强权利与义务观念,养成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原则。

教学难点:理解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聚焦两会,关注民法总则”。

教师总结:民法总则在2017年开始正式实施,在民法总则当中,制定了五个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制定这五个原则,这五个原则分别代表着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这节课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新课讲授。

1.民事法律活动的原则

活动一:播放视频“法海你不懂爱,民法总则学起来”

结合视频让学生讨论以下内容:

(1)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民事活动?

(2)民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活动二:新闻展播

播放新闻:中国第一部民法总则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通过视频内容让学生简单了解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活动三:小林的故事

(1)假设我们的主人公叫小林,小林的一生可能会这样走过:自从小林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与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产生亲属关系。虽然小林还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权益,但他已经进入民法总则保护的网络。每天中国都有上万个孩子出生,无论身处哪里,在民法总则这个保护网中一律平等。

教师提问:这体现了民法的哪条原则?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平等原则。

(2)尚未成年的小林,如果父母尽不到应有责任,法律也将会主持公道,必要时甚至会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

教师提问:这体现了民法的哪条原则?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

(3)一转眼,小林18周岁了。此时,他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小林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对劳动得来的收入拥有所有权,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时间一晃,小林完成了人生大事,结婚、生子,也由此产生新的法律上承认的亲属关系,小林也和家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幸福生活。不过,这期间小林却遇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烦恼,比如亲属关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婚姻生活中出现了子女抚养纠纷,朋友借钱3年不还,个人照片被滥用,遭遇电信诈骗等。面对这些问题,小林都在民法总则中找到了原则依据。

教师提问:小林都在民法总则中找到了哪些原则依据?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自愿、公平、诚信原则等。

(4)年过半百的小林已经不年轻了,但是小林仍然像年轻时一样喜欢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而民法总则对见义勇为也予以鼓励,同时规定如果在救人时受到损害,可以得到补偿,小林说,这样让他更放心大胆地去帮助别人了。

教师提问:民法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体现了哪些原则?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遵守法律、尊重公序良俗。

(5)小林和家人开了一家餐馆,他们遵守法律规定,使用清洁能源,拒绝使用“地沟油”,对生活垃圾交由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教师提问:小林以及家人的行为为什么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他们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2.民事权利和义务

活动:小林的故事

随着小林的长大,8周岁时,他就有权独立进行一些民事法律行为了。如果这时小林变成熊孩子,把爸爸妈妈的钱都打赏了一位网络主播,那么小林的这种赠予行为法律上就是认可有效的。因为,新出炉的民法总则中,考虑到中国人生活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从10岁降至了8岁,小林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一转眼,小林18周岁了。此时,他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小林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对劳动得来的收入拥有所有权,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时间一晃,小林完成了人生大事,结婚、生子,也由此产生了新的法律上承认的亲属关系,小林也和家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幸福生活。

教师提问:在小林的故事中,小林享受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你从中感受到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民法的含义,了解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十四课 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知道侵犯民事权利的后果

2.能力目标:能够明辨生活中的侵权行为,并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权利意识,学会用民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

教学难点:了解特殊侵权行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一不小心就侵害了别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可能一不小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就被侵犯。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民事权利?如果违反了民事义务会承担哪些民事责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吧!

二、新课讲授。

1.民事权利知多少

活动一:案例分享

2017年10月3日,被告人黄某在霞浦县某饵料船上,见非本船人员周某到该船上翻找零食,上前劝阻周某期间双方发生争执、扭打。黄某拳击周某脸部数拳,致周某脸部多处受伤。经宁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鉴定,被害人周某的伤情属轻伤二级。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损失。

2017年10月6日,黄某向公安机关投案。案发后,黄某已赔偿被害人周某经济损失人民币8000元,并取得谅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该案例中涉及的民事权利有哪些吗?民法是如何保护我们的人身权利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回答。

活动二:明辨是非

“不论你在干什么,都会有无数眼睛注视着你”,近日教室被监控直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监控中有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区域,涉及学校包括高中、小学、幼儿园等。

辩论:

观点一:为了学生的安全,应该这样做。

观点二:这种做法不可取,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合法么?

律师分析:“若是未经被直播人允许的直播行为,违反了我国侵权责任法等规定,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教室、自习室等封闭空间,相对公共场合而言具有私密性。学生在教室、自习室等私密场所中做出的各类行为均属于个人隐私。未经授权,老师将教室内情况公开在直播平台使公众知悉,涉嫌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南昌洪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彭丽鹏表示。

活动三:小品表演

让学生表演捡到钱后不归还的生活情景。

教师提问:捡到钱后可以不归还吗?

教师总结: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例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

活动四:生活在线

情景一:一天早上,小敏上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她跨越护栏,横穿公路,差点被车撞到;在班上,小敏因个子矮小、皮肤黑被同学取笑“小矮子”、“黑猪”,为此她很生气;小敏喜欢写作,常以“小草”署名在某报纸上发表文章。

情景二:某公司以一万元购买小东发明的多功能文具盒专利,小东把这一万元捐给了希望小学。但该公司未经小东许可,把他的照片发到网上做广告,某网民私自把小东的家庭状况和地址“晒”到网上去,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思考:

(1)小敏、小东的哪些民事权利受到了侵害?

(2)小敏、小东行使了哪些民事权利?

教师总结:

(1)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

(2)知识产权、财产权、姓名权。

2.了解民事责任

活动:律师在线

让学生扮演律师,分析咨询案例。

王女士咨询:我带着孩子散步时,邻居家未拴养的宠物狗扑过来咬伤了孩子的左手。我要求饲养该狗的邻居赔偿我们因看病所支出的费用,却遭到对方拒绝,该邻居声称他的狗从不主动伤人,是我孩子逗狗才被咬的,他没有赔偿义务。请问我是否可以要求该邻居赔偿损失?

你觉得王女士的要求合法吗?

律师提醒: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九条中“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本案王女士邻居未按管理规定给狗拴狗链,致使狗扑咬王女士的孩子,该邻居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也就是邻居即使没有任何过错也要向王女士赔偿损失。

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叫无过失责任原则。它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通过讨论该案例,让学生了解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以及侵权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民法中规定的民事权利,知道了侵犯民事权利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十五课 培养契约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合同,知道许多民事活动需要合同提供权利和义务的依据,知道违反合同内容属于违约,知道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知道什么是契约精神,如何培育契约意识

2.能力目标:提高社会成员守合同、讲信用的意识,树立契约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坚守契约精神,发挥契约的价值,从小做一个讲信用、守契约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契约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如何培养契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又一个100年过去了,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教师提问: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二、新课讲授。

1.合同

活动:关于广告是否是合同的辩论

某房地产公司在推销商品房时印发了大量宣传广告,称出售的商品房依山傍水,小区内绿化率达60%,一户一梯等。李某被广告吸引,签订了购房合同。交房后发现广告中的多数条件并未兑现,李某认为开发商违反了合同约定,于是要求退房。开发商认为合同才是确认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而广告既不是合同,也不是合同条款,故不同意退房。

学生辩论:李某和房地产开发商哪方观点正确?

学生分组查找合同的含义、订立合同的条件、合同的条款、订立合同的方式等概念。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

教师总结:开发商在宣传广告中的条件属于合同条款,因为该广告的内容具体明确,符合订立合同时要约的条件,应该被当作房地产公司向李某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所以李某的观点是正确的。

2.合同违约责任

活动:生活在线

暑期,强子约了10名好友委托一家旅行社安排了“周末邻区风光二日游”,根据行程设计,每人旅游费用400元。经过双方的协商后,11名旅游者与该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同。按照合同约定,该旅游团往返全程乘坐豪华空调旅游大巴,住宿标准约定为“双人标准间,独立卫生间”,餐饮标准为“八菜一汤”,不含酒水,游览5个景点。当旅游团抵达下榻饭店后,导游给旅游者安排房间入住。但是这时,强子认为所在的饭店“房间中无中央空调、无热水供应、地毯陈旧……”,并不符合二星级标准,拒绝入住。导游向强子等旅游者进行了解释,但是强子等旅游者不能接受导游的解释,进而与导游发生了争执,并自行决定解除与该旅行社之间的旅游合同,当夜自行返回。回来后,强子等11位旅游者向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要求旅行社退还全部旅游费用,并支付违约金。

学生讨论:旅行社到底有没有违约?

教师总结:

(1)合同履行是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实现各自权利义务的行为,在合同履行中,双方当事人互有权利和义务,而履行合同义务是履行合同的核心。强子不听导游解释并自行解除合同的行为显然违法。

(2)依法订立的合同可以解除,但要符合法律规定。合同重在履行。

结合该案例分析违约行为的形态、违约应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责任的方式等问题。

3.树立契约意识

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展示:谁把女硕士的13000元底薪变成了4000元?

杨斯涵是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2018年3月份毕业。去年得知某卫视一档节目以现场招聘的形式面试并聘用求职者,杨斯涵报名参加节目的选拔,在电视求职节目中,杨斯涵和一家公司达成聘用意向,公司开出13000元的底薪给予杨斯涵销售运营总监助理的职位,公司随后给杨斯涵发了入职通知的电子邮件。可杨斯涵提前到公司去办入职体检时,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称工资有变动,底薪变为4000元,通过自己努力最后月收入能达到13000元。杨斯涵拒绝接受这样的变动,因为在电视节目里给出的13000元应该是每个月的底薪,并不是综合月收入。

教师提问:

(1)你如何评价该公司的做法呢?

(2)你认为杨某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1)公司的做法违背了契约精神,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公司在公开播出的电视节目中做出同意录用及13000元底薪的意思表示属于民法上的“要约”,求职者作为受要约人当场做出承诺,是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那么公司和求职者就应当遵守该约定,并正式签订相关合同。

公司公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不履行约定,求职者因该要约支出了费用,并丧失了其他缔约机会,那么公司应当依法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求职者相应损失。

(2)杨某可以与公司协商解决赔偿事宜,如果不能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要求对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结合该案例讨论树立契约意识的必要性,以及中学生应该如何树立契约意识。

三、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合同的有关知识,知道了违反合同内容属于违约,违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了解了什么是契约精神,如何培育契约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444b1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7.html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