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方法浅谈

发布时间:2020-08-30 13:28: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将古诗教化难为易呢?

 

一、结合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因此,要了解一些诗歌作者生活的朝代、生平,以及与诗有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要知晓不同作家由于社会地位不同,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态度不同,作品风格也会不同;另外,同一作家因人生道路的曲折变化,作品前后期风格也会变化。我们如果了解了这些情况,读诗时与之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知人论世”,那么把握作者情感主调,深挖主旨也就不是难事了。

例:阅读下列一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古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酒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该诗的作者王昌龄,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大家都不陌生。他的边塞诗,或是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对开边,反映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往往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联系该诗的第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的浓郁而缠绵的乡愁,扣住这一点,答案即可组织为: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另外,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例::阅读下列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能。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但见解不同。

李商隐认为:

王安石认为: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晚期,朝政的腐败,政权的倾轧使得他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他虽有才能但不能被重用,贾谊就是自己的写照,因而他认为:贾谊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但却不能施展。王安石则不同。他深得宋神宗的器重,被任命为变革的主帅,但由于保守派的阻挠变法不没有真正的施行,因而他认为:贾谊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发挥想像,品味意境。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整了。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例:阅读下列诗歌,试分析其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

 

本诗写夜泊之景,一句一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首句写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所以答案可以组织为:诗歌通过写月、灯、鸟、鱼四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诗中首句写江中月影近人,写出了环境的宁静安谧,第二句写在月光下的灯光冲淡而柔和,第三、四句写沙滩上的宿鹭成全,水中鱼儿欢跃,安静而平和。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诗眼,体味内涵。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  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炙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等等 ,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副词) 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 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更是脍灸人口。

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在神不在貌。因为它的火红,它的艳丽 ,是抗严寒、傲清霜的结果。满山红叶,胜似春花,不但刻划了枫林的外在美,还刻划了它的内在美。杜牧在一般人以为萧瑟的秋风中,有着独特的美的发现,表达了达观进取的生活态度。抓住了诗眼才能体味出诗歌高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才能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因而教师要先将自己进入角色,通过自己的吟咏引起学生的共鸣。

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 。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因此说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使情景完美统一,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使学生对诗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朗读诗歌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没力。要注意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 “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潜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潜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优美意境。

    教师要以无限深情朗读讲析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和李白的《望天门山》等,它们能给人以美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愉悦,教师要一边朗读,一边讲解,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引起感情共鸣, 这时,一种对自然美、对祖国爱的无限赞颂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教师还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 ,如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国牺牲精神,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 的崇高品质,在诵读时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a0d89f20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1.html

《诗歌教学方法浅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