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规划

发布时间:2020-11-19 22:21: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规划

白雪松

【摘 要】分析了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工程概况,介绍了其主要规划指标,详细阐述了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规划的设计理念及设计特点,从而对改善山西省的教育环境,全面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7(033)006

【总页数】2页(P39-40)

【关键词】新校区;规划指标;设计理念;教育环境

【作 者】白雪松

【作者单位】大同市二院建筑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大同,037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工业技术

第 33 卷第 6 期 20 07 年 2 月 山西建筑Vol.33 No.6Feb.2007• 39•SHANXI ARCHITECTURE 文章编号: 1009-6825 (2007) 06-0039『02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规划白雪松搞要:分析了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工程概况,介绍了其主要规划指标,详细阐述了山西大同大学新 校区规划的设计理念及设计特点,从而对改善山西省的教育环境,全面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关键词:新校区,规划指标,设计理念,教育环境中图分类号: TU984.14文献标识码:A1 新技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 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空前大发展的时期。高等学校规模的 急剧扩大,对高校新增扩建或改建项目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是在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的 战略指导下,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山西省社会文化事业重大 项目之一,是实现山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重要工程。该校区的建设将对改善山西省的教育环境,全面促进 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校区工程基地位于有“凤凰城”美誉的大同市御东新区北 部,东临文漉湖,校区占地 1 500 亩,地势平坦,环境宜人。新校区 学生规模 20 000 人。新校区规划单位建筑有图书馆、各院系组团、校行政办公校、 综合实验楼、文体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主教学楼、校主大门 及学生公寓等。主要规划指标:校舍总建筑面积: 41 万 m2 ;校内 运动场地: 18 万 m2 ;绿化覆盖率: 58.6% 。2 规划设计理念1)紧密有致和自然合理的总体布局,形成吻合城市肌理并兼有田园特色的大学城。充分尊重城市肌理和地形特点是本方案的一大特征。大同 市的城市道路网是向较为规整的棋盘状发展,层层向外展开,山 西大同大学位于城市东部,城市路网在这里呈东西走向。大学校 园其内部路网应考虑与城市道路整体衔接,以避免大学的过分独 立,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方案采用的路网大结构基本按 用地边缘方向布置,与城市路网平行发展,使大学成为城市中的 一个有机体。同时引入御河干渠水贯穿校园,在路网交接和分区 过渡的位置,用舒展、自由的山水景观及错落布置的建筑群体取 得节奏变化并将主环路构架形成“?”型,构成整个校区的主题 -"学无止境”。与路网结构相应,建筑朝向基本正南正北。建筑密度布置在 一定容积率前提下按“小规模集中”的原则相对紧凑,形成院落组 群,而组群之间则留出大片绿地,正如古语云“疏可走马,密不透 风”。减小建筑单体之间的距离,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又为 日后继续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2)层次分明和连绵呼应的空间序列,将丰富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有条不紊地组织到理性的校园秩序中。 校园的外部空间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由南北布局的文化广场和东西走向的中央生态绿带串联构成,充分体现了理性规整与感性自由的交融。这一收稿日期:2006-10-19层次提供了大规模的室外活动交往场所,也是整个校园的构图中 心。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以便于清晰地被认知,由绿化、道路和 水面共同界定其界面,其上组织丰富的人文景观,铺地则选用师 生熟知的材料,以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和校园的亲切感。 第二层次:各组团之间的带状、块状共享绿地和步行空间。 如在中部教学楼组群中,组织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步行街,并且各 组建筑之间又通过南北向的铺装小路与学生生活区联系,构成了 与城市结构相适应的棋盘状路网系统。第三层次:楼与楼之间的院落,是尺度最小,日常活动最频繁 的场所。在本方案中,院落的设计采用连廊围合,并将连廊底层 局部架空,使其具有介于封闭与开敞之间的空间特质,与大同地 区的气候特点相适应。3)简洁高效和清晰流畅的人车道路交通组织,将每个功能分区紧密联系到一起。本方案道路系统由人车混行道和步行道构成。校园内环形的主干道和主干道上分校的次干道,均为人车混 行道路。主干道和出入口广场一起承担联系校内外各功能分区 的作用,同时也是科技园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学生生活区与 行政区之间的分界线。次干道通往各区内部。地面停车场基本 沿组团周边设置,机动车不进入组团内部。步行系统分为三种:一是各组团之间联系的步行系统;二是 各组团通往中央绿带的步行系统;三是沿水步行系统,随同水流 贯穿了整个校园。每组步行空间的形态各有其特色。 4)兼顾时代气息和晋北地区特色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 计,或以院落为单元“相似”再现,或以单体呈分子结构枝状互相 连接,息、息相生、断而不己。本方案设想的建筑布局和单体设计,朝向基本以南北向为 主,东西方向以外廊相簇,配以部分附属用房,同时连廊和建筑主 体一起围合成院落。5)网格式布局和带状发展,使每期建设既能自成一体、互不干扰,又不破坏总体的有机性。首期建设包括一南一北两个校门,包括综合主楼、学术交流 中心、研究生院、会议中心、图书馆,相互对应的部分教学楼和学 生公寓。道路结构和景观组织也相当完整且具有一定规模。相 对于整个校园的总体规模,首期建设的局部校园具有“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的特点。由于采用了网络化布局和教学区、学生生活 区的平行对应,日后校区的规模将随学校增容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渐次由西向东发展。每一发展时期都完整而协调且不干扰现有 区域的正常使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过程,恰如其分地适应了作者简介:白雪松(1969 ),男,工程师,大同市二院建筑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大同 037006 第33卷第 6 期0 07年月山西建筑Vol.33 No.6 Feb.2007 • 39 SHANXI 文章编号: 1009-6825 (2007) 06-0039『02要:分析了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工程概况,介绍了其主要规划指标,详细阐述了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规划的设计理念及设计特点,从而对改善山西省的教育环境,全面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空前大发展的时期。高等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对高校新增扩建或改建项目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是在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下,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山西省社会文化事业重大项目之一,是实现山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工程。该校区的建设将对改善山西省的教育环境,全面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校区工程基地位于有“凤凰城”美誉的大同市御东新区北部,东临文漉湖,校区占地 1 500 亩,地势平坦,环境宜人。新校区学生规模 20 000 人。新校区规划单位建筑有图书馆、各院系组团、校行政办公校、综合实验楼、文体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主教学楼、校主大门及学生公寓等。主要规划指标:校舍总建筑面积: 41 万 m2 ;校内运动场地: 18 万 m2 ;绿化覆盖率: 58.6% 。充分尊重城市肌理和地形特点是本方案的一大特征。大同市的城市道路网是向较为规整的棋盘状发展,层层向外展开,山西大同大学位于城市东部,城市路网在这里呈东西走向。大学校园其内部路网应考虑与城市道路整体衔接,以避免大学的过分独立,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方案采用的路网大结构基本按用地边缘方向布置,与城市路网平行发展,使大学成为城市中的一个有机体。同时引入御河干渠水贯穿校园,在路网交接和分区过渡的位置,用舒展、自由的山水景观及错落布置的建筑群体取得节奏变化并将主环路构架形成“?”型,构成整个校区的主题-"学无止境”。与路网结构相应,建筑朝向基本正南正北。建筑密度布置在一定容积率前提下按“小规模集中”的原则相对紧凑,形成院落组群,而组群之间则留出大片绿地,正如古语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减小建筑单体之间的距离,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又为日后继续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文景观有条不紊地组织到理性的校园秩序中。校园的外部空间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由南北布局的文化广场和东西走向的中央生层次提供了大规模的室外活动交往场所,也是整个校园的构图中心。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以便于清晰地被认知,由绿化、道路和水面共同界定其界面,其上组织丰富的人文景观,铺地则选用师生熟知的材料,以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和校园的亲切感。第二层次:各组团之间的带状、块状共享绿地和步行空间。如在中部教学楼组群中,组织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步行街,并且各组建筑之间又通过南北向的铺装小路与学生生活区联系,构成了与城市结构相适应的棋盘状路网系统。第三层次:楼与楼之间的院落,是尺度最小,日常活动最频繁的场所。在本方案中,院落的设计采用连廊围合,并将连廊底层局部架空,使其具有介于封闭与开敞之间的空间特质,与大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相适应。校园内环形的主干道和主干道上分校的次干道,均为人车混行道路。主干道和出入口广场一起承担联系校内外各功能分区的作用,同时也是科技园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学生生活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分界线。次干道通往各区内部。地面停车场基本沿组团周边设置,机动车不进入组团内部。步行系统分为三种:一是各组团之间联系的步行系统;二是各组团通往中央绿带的步行系统;三是沿水步行系统,随同水流贯穿了整个校园。每组步行空间的形态各有其特色。4)兼顾时代气息和晋北地区特色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或以院落为单元“相似”再现,或以单体呈分子结构枝状互相连接,息、息相生、断而不己。本方案设想的建筑布局和单体设计,朝向基本以南北向为主,东西方向以外廊相簇,配以部分附属用房,同时连廊和建筑主体一起围合成院落。首期建设包括一南一北两个校门,包括综合主楼、学术交流中心、研究生院、会议中心、图书馆,相互对应的部分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道路结构和景观组织也相当完整且具有一定规模。相对于整个校园的总体规模,首期建设的局部校园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由于采用了网络化布局和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的平行对应,日后校区的规模将随学校增容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渐次由西向东发展。每一发展时期都完整而协调且不干扰现有区域的正常使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过程,恰如其分地适应了第 33 卷第 6 期 20 0 7 年 2 月 山西建筑Vol.33No.6Feb.2007· 40·SHA"JXJ 文章编号: 1009 6825(2川7)06 0040 02 上海豫园一城醒庙老城厢节场空间历史研究孙哲摘要:从历史上的土地归属、空间性质的转变,建筑兴建,改、扩建,建筑功能的转换,空间场景与其中的社会活动、重大 事件等问题入手,结合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整体背景,对上海豫园一城惶庙节场的近代城市空间进行梳理、分析和定位, 并归纳了其建筑学的意义 ι关键词:豫园,节场,场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间中图分类号: TU984.l 13 上海建县于元代至元年间。 19 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上海 开埠,随着租界的开辟,近代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负载在殖民主 义扩张的基础上,被带入到上海城市之中。上海逐渐成为一个有 者区别于中国传统农业市镇的,带有明显近代资本主义城市形态 特点的,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近代国际性大都会。华界老城厢 内上海本土邑人对租界从心态上亦经历了鄙夷排斥→猎奇观赏 →认可效仿的过程 3 至清代末年,老城厢变化甚剧,逐渐呈现出 商业资本濡染浸润后的近代化的同时亦是本土性的城市面貌。 豫园城惶庙节场,便位于此老城厢的中心地区。1城惶庙 t海城惶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1403 年~ 1424 年) ι 城惶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隐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 以期其政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作为海滨城市,上海的 城隐庙还兼有着护海功能。明初城惶庙改建之时,大门有坊,其 额曰“保障海隅飞进出黄浦江的船艘,必向城惶庙烧香祈祷,城 隐庙由此得以称盛兴旺。上海城惶庙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曾因 管理不善多次遭火,也屡遭驻军和战争之灾,部分庙宇殿堂受损, 神像毁坏甚多。但是由于城惶神在民众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很快又得到修复 c 1924 年,城惶庙最后一次遭火,焚去东楼→角, 殃及殿宇(邑庙董事会协同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捐资重建, 建成全部钢骨水泥的仿古大殿,即今日之现存的城阻庙大殿。 2豫园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 1559 年)。当时的明刑部尚 书潘思之子潘允端在上海老城厢内城隐庙西北隅动工造园,并聘 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ο 其间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 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 涧洞壁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被公认为“东南名园冠”。明 高校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操作中需要的灵活性及可变性。 参考文献:文献标i只码:A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 园几度易主,因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些士绅将豫 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至清代康熙年间( 1662 年~ 1722 年),逐渐有上海县内同业 公所占据豫园厅堂,整改为自己的集议场所0 1710 年,上海士绑 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隆庙东部土地 2 余亩建造庙园,即灵苑, 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四十九年( 1784 年)竣工,历时 20 余年。 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道光二十二年 ( 1842 年)农历五月十一,英军从上海邑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 园和城惶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咸丰三年至五年( 1853 年~ 1855 年)“小刀会”起义,设指挥部于豫园点春堂。 1855 年起义失 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及莲 厅皆道损毁。咸丰十年( 1860 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 入城防守,豫园又做兵营。战事之后的豫园颓败不堪,至同治四 年(1865 年),英法军队从城惶庙和豫园撤出,上海绅商才又集资 招工修复。3 庙国 宗教场所与园林的结合,中国自古有之,称寺庙园林或寺观园林。寺庙园林是宗教寺庙和道观等的附属部分,由于中国所有 的宗教几乎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解释,所以各种宗教的 建筑,不是被建在名山胜景的自然之中,便是移山林的气象于建 筑的封闭环境之内。寺庙园林具有→种开放性特点,不是专供私 人享乐,而为香客和游人敞开。一般的寺庙占有名山大川,不在 闹市建筑,它情趣自然,人工与天趣相融合。丽在上海这样热闹 的城市中,园林与宗教场所的结合,尤其是城隐庙园,却一反此常 规于闹市之中取优雅隐逸,同时此雅逸之所在亦受到民间宗教的 濡染浸润,显示出城市中特有的世俗。[ 1J 王芳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的设计和规划 [J ].山西建筑,2005,31(17):35 37.The planning of Datong Universitynewschoolarea in Shanxi BAI Xue-song Abstract: It analysis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atong University new school area in Shanxi,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 general situa­ tion,itintrcxluces the main planning index,representsthe design conception and d臼ig口 characteristic of planning of Datong University newschool area in Shanxi.This will have big action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Shanxi province,enhance the economical constructionand阳iety 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 entirely.Key words: the new school area,planning index,designconception,education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 2006 09-25 作者简介:孙 哲( 1978),男,硕士,助教,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士木建筑与安全工程学院,上海 2000000 0 7Vol.33No.6 · 40 SHA"JXJ 要:从历史上的土地归属、空间性质的转变,建筑兴建,改、扩建,建筑功能的转换,空间场景与其中的社会活动、重大事件等问题入手,结合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整体背景,对上海豫园一城惶庙节场的近代城市空间进行梳理、分析和定位,并归纳了其建筑学的意义 ι上海建县于元代至元年间。 19 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随着租界的开辟,近代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负载在殖民主义扩张的基础上,被带入到上海城市之中。上海逐渐成为一个有者区别于中国传统农业市镇的,带有明显近代资本主义城市形态特点的,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近代国际性大都会。华界老城厢内上海本土邑人对租界从心态上亦经历了鄙夷排斥→猎奇观赏→认可效仿的过程 3 至清代末年,老城厢变化甚剧,逐渐呈现出商业资本濡染浸润后的近代化的同时亦是本土性的城市面貌。城惶庙t海城惶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1403 年~ 1424 年) ι 城惶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隐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政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作为海滨城市,上海的城隐庙还兼有着护海功能。明初城惶庙改建之时,大门有坊,其额曰“保障海隅飞进出黄浦江的船艘,必向城惶庙烧香祈祷,城隐庙由此得以称盛兴旺。上海城惶庙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曾因管理不善多次遭火,也屡遭驻军和战争之灾,部分庙宇殿堂受损,神像毁坏甚多。但是由于城惶神在民众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很快又得到修复 c 1924 年,城惶庙最后一次遭火,焚去东楼→角,殃及殿宇(邑庙董事会协同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捐资重建,建成全部钢骨水泥的仿古大殿,即今日之现存的城阻庙大殿。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 1559 年)。当时的明刑部尚书潘思之子潘允端在上海老城厢内城隐庙西北隅动工造园,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ο 其间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壁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被公认为“东南名园冠”。明高校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操作中需要的灵活性及可变性。参考文献: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因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至清代康熙年间( 1662 年~ 1722 年),逐渐有上海县内同业公所占据豫园厅堂,整改为自己的集议场所0 1710 年,上海士绑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隆庙东部土地 2 余亩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四十九年( 1784 年)竣工,历时 20 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农历五月十一,英军从上海邑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惶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咸丰三年至五年( 1853 年~1855 年)“小刀会”起义,设指挥部于豫园点春堂。 1855 年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及莲厅皆道损毁。咸丰十年( 1860 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做兵营。战事之后的豫园颓败不堪,至同治四年(1865 年),英法军队从城惶庙和豫园撤出,上海绅商才又集资招工修复。庙国宗教场所与园林的结合,中国自古有之,称寺庙园林或寺观园林。寺庙园林是宗教寺庙和道观等的附属部分,由于中国所有的宗教几乎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解释,所以各种宗教的建筑,不是被建在名山胜景的自然之中,便是移山林的气象于建筑的封闭环境之内。寺庙园林具有→种开放性特点,不是专供私人享乐,而为香客和游人敞开。一般的寺庙占有名山大川,不在闹市建筑,它情趣自然,人工与天趣相融合。丽在上海这样热闹的城市中,园林与宗教场所的结合,尤其是城隐庙园,却一反此常规于闹市之中取优雅隐逸,同时此雅逸之所在亦受到民间宗教的濡染浸润,显示出城市中特有的世俗。[ 1J 王The planning of Datong Universitynewschoolarea in Shanxi Abstract: It analysis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atong University new school area in Shanxi,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 general situa­tion,itintrcxluces the main planning index,representsthe design conception and d臼ig口 characteristic of planning of Datong University new school area in Shanxi.This will have big action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Shanxi province,enhance the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andKey words: the new school area,planning index,designconception,education environment 作者简介:孙 哲( 1978),男,硕士,助教,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士木建筑与安全工程学院,上海 20000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ec9974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4.html

《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