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
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2篇:崔颢黄鹤楼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 一是意境美
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
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 一、二两句第
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
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
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两用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3篇: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 崔颢(hao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背景]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怎么个不好?
偷鸡摸狗了?喝酒不给钱了?调戏妇女了?没有记载,书上只是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欢写情诗,描写大胆,情呀爱呀地挤在诗里扎堆儿,让人感觉不正经。遗憾地是,小崔的这些不正经现在找不到,没留传下来。
但他有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小崔录取了。 又一个标签接踵而至:有才无行。
京城工作的崔颢,在士大夫们的眼皮底下,继续上演一幕幕节目。
1.喜欢赌博。(没有欠债记录) 2.经常喝酒。(没有耍酒疯记录)
3.离婚频繁。(离婚4次,没有狎妓嫖娼记录) 总之,小崔另类。
如果长此以往,崔颢也就是崔颢了,像无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无名分母。
查不到为什么?不正经的他从军了,从军入幕的小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阅历真的改变人,从此崔颢粗犷的眼神里经常闪出不易察觉的愁,他变了。
刚参加工作时住单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浑身疲软,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偶尔哼哼唧唧,领导同情俺,回家养几天再来,不算旷工。
推开家门,姐姐高兴地说: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 俺立刻大义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发。
经过一天在水中的较量,没了,完好如初,从此一经验,小病儿就是个屁。
从军期间,诗人游历江面,到了黄鹤楼,豪放崔颢情不自禁,题笔写下这首名作。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乘鹤的仙人。
2句说明了黄鹤楼名字的由来,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停留,还有一传说是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总之,是因为有人曾经乘鹤光临而命名。
2句就是简单的介绍,初读一般。
细读,感觉就不只是介绍,还有一种沧桑在内,这种沧桑的表现,作者用了一个字。仙人乘鹤,那是何等的激动壮观,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应该很憧憬那种场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们一般读诗,只是读字面,很少会带上文字的声调,除非这首诗的气场太强,令我们不得已,读李白时常常这样。 2句有气场吗? 有。 表现如下:
1.“字都是仄调中的入声,入声字读起来有一种急促感,所入声短促急收藏(古典诗词中的入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去声)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入声时,顿挫感会比较明显。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字是理解这句整个字面意思的重点,它的发音是平声,有一种低沉的感觉,与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黄鹤的重复出现,这在诗中是比较忌讳了,但这首诗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字面重复,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只是黄鹤,第2次代表的是,在读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区别,基本不会形成障碍。
仔细体会,2黄鹤的出现,有了一种语感,再加上有”2个入声字配合。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入声字。
想像着诗人写完这2句,肯定亢奋,好句子靠灵感,而灵感可遇不可求。写字的人都有体会。
律诗往往首联点题,习惯思维,这首诗是想表达人世的沧桑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有了前2句垫场,2句想软下来也不可能了,看诗人是如何保持坚挺?
黄鹤再一次出现,而且是在句头,这是最关键的,气场再次扬起。因为第
1、第2两句刚刚读完,黄鹤的重复,还在余音袅袅。
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字一样,前后紧连,感突强。
尤其是又出现了入声字,再一次加强,而且没完没了,低沉也如法重复,在后1句抑扬顿挫。
黄鹤竟然连续重复,由字识人,崔颢绝不是蔫蔫之辈,放荡的回肠。
还有,通过入声字推波助澜,气场完全扬起后,白云千载空悠悠中没有一个入声字,与前1句造成强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2个字还是重复,让人意犹未尽。
恰当的重复和入声字的运用,是加强气场的主要手段。 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时也想题诗,看见了崔颢的这首后,把手缩了回来。李白诗气场最强,他是超级内行,能读出其中的奥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没有一丁点小视李白的意思。
一时想不起,有谁敢像他这样,在前4句里,竟反复重复。 无限风光在险峰毫无忌惮的崔颢打破常规,勇敢地站出来,给我们做着示范表演。
中国古典诗词,让我们兴奋的时候真多。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江面。 历历:清清楚楚。汉阳:今武汉汉阳。
萋萋: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现在与汉阳陆地相连。 2句应该是实景描写。最后一个字又是入声。
如果前4句表达的是一种沧桑,那么这2句为什么不顺承?而是笔锋一转,由远及近,绿树香草,一道盎然风景,他想表达什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故乡家园。
见景生情,汉阳树想起了家乡树,洲中草想起了家乡草,勾起联想之际,正是日暮时分,而日暮正是回家的时候。 最后一个字还是入声。 乡愁,理不尽的思绪。
回不了家,才是愁,这愁就像江上烟波,浩渺无际,蒸腾弥漫。 最后那个字,才是本诗的中心。
2句重复,第2联不对仗,而且平仄不规范。一般首联点题,尾联总结,这首诗也不是太协调(由沧桑逐步引出乡愁),不正经。 一个不正经的人写了一首不正经的诗,但气场飞扬,他的唤起了的人们的共有,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曲径通幽,另类精华。
历代公认的,写黄鹤楼最好的一首诗。 解析完毕。
=====================================
宋代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对这首诗有过一句最狠的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首诗显然给李白以莫大启发,看他的2首诗: 鹦鹉洲 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或者说,崔颢让李白耿耿于怀,不服气。李白性情起来,也是孩子。
===================================== 还喜欢诗人的另一首: 长干行(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妾:古代女子的自称。 横塘:江苏省南京市西南。 这首诗,无论怎么读,也读不出。如此清风明月般女子,不可错过,如果不同乡,那就撒个谎。
======================================
后来的崔颢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司勋:尚书省吏部四司之一,负责官员的功赏,员外郎是该司2把手。
晚年的崔颢非常刻苦,有一次大病初愈,非常虚弱,朋友开玩笑:你小子这么瘦,肯定是吟诗太苦。诗人只是一笑。 公元754年,崔颢离世。
可惜无法知道崔颢的享年,诗人就像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后,陨落下一块玉石供后人欣赏,这块玉石就是《黄鹤楼》
======================================
卓尔不群的《黄鹤楼》不正经的崔颢。 黄鹤楼 崔颢(hao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篇: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武昌古时叫鄂州。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也有传说记载,三国时一个名叫费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黄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黄鹤楼。这使千年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闻名天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从这点说,这首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空余昔人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诗人在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没有苛求对仗工整,词性和声律似对非对,前对后不对,但读起来音节浏亮,一气贯注,显得自然流动,并不着力。

颈联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东汉末年的文人弥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许多诗人喜用。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乡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游子的登临诗作中更为习见。这样的诗歌,抒发的虽不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却可以从诗人那飘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困苦情状。《黄鹤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不失为这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而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与有关黄鹤楼命名之由来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联。驾鹤成仙美丽而虚幻,但诗人却浪漫地认无为有,
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空楼一座,徒有其名而已!于是,诗人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空点出,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空寂寥落感。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事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东晴川阁附近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意盎然。看到亭亭绿树,萋萋芳草,此时,诗人心中蓦地想起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 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怎么能够看得到呢?从而由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浓重的乡愁。这种情思渺渺、悠悠不尽的心灵感受,对客游异乡的人来说,是不难理解的。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作为律诗,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饬归正。否则,就把七律写成七古了。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诗实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2873af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d.html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