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作业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望月怀远》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小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作者离家欲为平叛效力,但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此诗作于长安期间。②虚幌:指透光的窗帘或帷幔。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庭地白”描写了月光朗照庭院、地上铺着一层霜雪的景象,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采用从对方设想的写法,不直接写自己而从妻子方面落笔,巧妙地抒发了感情。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直接抒情,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将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D.“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帷幔旁,月光照着你我擦干两人的泪痕。
2.请简述两首诗各借“望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小题。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临平山上。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好彼此衬映。B.次句承接自然,全不着力,紧扣上句。“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绾合。
1

C.第三句明写景,暗写人。松子落、空山幽,唯有未眠人能感知。写景一衬,末句便有了情味。
D.整首诗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淡淡着墨,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4.虚实结合是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请结合整首诗对这一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小题。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的大好山水。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这首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6.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小题。
后①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②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③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③〔棣萼〕比喻兄弟,《诗经·小雅·棠棣》中有“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诗句。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8.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6


《望月怀古》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常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描写了月光朗照庭院、地上铺着一层霜雪的景象”分析错误,此处写月光皎洁,照到庭院,好像给庭院铺上一层霜雪,并非真的有霜雪。故选A
2《十五夜望月》,诗人通过“望月”,表达了诗人思人怀远的情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何时”二字,表达作者对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的愿望。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
3B(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情感以及技巧的理解能力。B项,‘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绾合”错误,“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因“怀君”难以入睡,故而“散步”;因是“秋夜”,所以感觉天凉。故选B
4.①诗歌前两句实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②后两句虚写(想象)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整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解析】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上句,实写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因此,本诗虚实结合,抒发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5CC项,“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
3

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
6.①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空虚和失望更加触动了思乡之情。②对比手法: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变成蝴蝶回到家乡的快乐与现实中子规啼叫、月色冷清、凄凉的思乡之苦的对比。③渲染(烘托)由蝴蝶的翩翩起舞回到故乡,营造渲染了一片与家人团聚的快乐温暖氛围,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④运用典故: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
7B“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8.①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②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③国家局势动荡、故乡已非昔日面貌,心感悲哀;④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附:
《十五夜望月(王建)》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4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作者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月夜(杜甫)》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5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忆往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至后》(杜甫)赏析】
首联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颔联中“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位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不复当年模样。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铜驼,指的是铜驼陌,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以肯定为杜甫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陌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已非从前的样子。
《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诗人是在讲两种花,指棠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诗人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洛阳。尾联是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36a56931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9.html

《《望月怀远》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