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5-06 21:44: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材教法分析】:

(一)、《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在某些语句的理解上有点难度,但是人物描写非常传神,性格鲜明,正义凛然,气势磅礴,是一篇训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材料。相信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如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互相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上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用反复朗读和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

(二)、文章塑造的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并且说话技巧十分高明。可以用提问探究、双向互动的方法探讨唐雎说话的技巧和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实现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整体把握课文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翻译、朗读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表演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在翻译、探究中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在理清叙事脉络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了解通过个性化对话和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1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2、唐雎说话的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学习的是关于另一个侠士的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毫不畏惧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关于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名《国策》、《国事》。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唐雎不辱使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流传甚广,文艺性很强,可当作文学散文或小说来读。

2.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释题:“不辱”的含义

四、录音范读、个别朗读,正音后全班齐读课文。

五、借助课文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自行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教师巡行其间指导,遇到共同难点的字词句,板书黑板作提示)

整体感知课文: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果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七、小结: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八、布置作业

1、理清课文脉络,翻译课文。

2认真阅读课文,尤其是唐雎和秦王舌战的部分,准备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使人 虽然,受地先王 五百里之地安陵

广于君 怫然 布衣之怒 庸夫之怒也,非之怒也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秦王色 长跪而 寡人

2、请个别学生口译文段句子大意,教师作适当补充,用投影显示译文,帮助学生更好掌握

(注意加点词)

1)安陵君许寡人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君为长者,故不意也

4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天子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地耳 7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8)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理清课文结构思路:(可让学生参考练习册)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按段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的吗?何以见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想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理由: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第二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来,就会把你韩魏一样灭亡。

(3).秦王说的是不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不是真心话。是对安陵君实行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让安陵君扩大土地是粉饰其欺诈,而对安陵君婉拒则认为是逆寡人和轻寡人,兴师问罪。

(4).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质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5).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不同,使唐雎的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第三段: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5).“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第四段:

(1). 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脸色大变,长跪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 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附板书设计:

秦王 安陵君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秦王 唐雎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 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 布衣之怒(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折服) (不辱使命)

五、总结: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色厉内荏。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对话描写)

六、布置作业:

1、请在课文中分别找出能刻画唐雎和秦王性格特点的句子,准备堂上作答。

2、思考课后练习一的问题,想想唐雎的说话有哪些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3在战国时期有很多,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请同学们查资料,搜集一些关于士的故事,准备在下节课上讲讲

4认真阅读课文,尤其是唐雎和秦王舌战的部分,准备分角色表演。

第三课时

一、 完成上节布置的作业:

请个别学生讲讲“士”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 毛遂自荐 蔺相如完璧归赵 晏子使楚 诸葛亮舌战群儒……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已较为了解,那么课文中的唐雎和秦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章又是如何来刻画他们的?)

1、分角色表演 唐雎 秦王 安陵君 秦国使者

2、小组讨论探究,理解把握人物形象:

(以投影辅助,以提问形式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一:

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爱国忠君: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 怀怒未发,休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 1.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3.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问题二:

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骄横狡诈 色厉内荏)

骄横狡诈: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色厉内荏: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4、文中用了哪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2对比衬托:

对比: 唐雎与秦王 衬托: 安陵君衬托唐雎

板书设计:

秦王: 其许寡人———不悦轻寡人与一——怫然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色挠,长跪而谢

骄横狡诈 色厉内荏)

唐雎:千里不易,岂直五百———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挺剑而起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人物刻画方法:1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2、对比衬托 对比: 唐雎与秦王

衬托: 安陵君衬托唐雎

三、 总结本文主旨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本文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四、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说话十分讲究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否,非若是也。”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3.“巧”在以行正言,言之有“力”: “挺剑而起”

总结: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十分高明。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启示一: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五、结合实际,启迪思想,谈谈学习的现实意义: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参考:

1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话,也是温家宝总理的座右铭,与唐雎的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有相同的精神实质。

2、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唐雎的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勇于和歹徒做斗争,不能贪生怕死,敢于维护正义。

3、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的完整,要象唐雎那样有自主自强的精神。

4、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

六、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完成练习册相关的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3905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b.html

《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