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最迷茫的18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08-15 12:30: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最迷茫的18个问题

 

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学英语?怎么蜕变性格?怎么提高情商?学历重不重要?软实力和硬实力哪个重要?专业和学校哪个重要?怎样避免被身边颓废之人影响?不喜欢专业怎么办?大学没学到东西怎么办?迷茫怎么办?……

思辨力是思维能力中的一种,即思考辨别能力。它是区别一个人成熟与幼稚的关键。很多人总是迷茫、走弯路、跟风盲从、纠结各种琐事,大抵都是思辨力这种软实力不够。

以下内容摘选自软实力公司总裁刘兴奇著作《大学生的坟》、《异类》等书。

作者介绍:刘兴奇,现任软实力公司总裁,80后创业者,著《大学生的坟》、《异类》等畅销书籍,研究集中于商业模式、营销管理、品牌战略等领域。作者经历曲折,业界跨度堪称奇迹。他大学因内向而躲在门后面看同学们开班会,现全国演讲上千场,为上百万人答疑解惑。他中文毕业,却教英语、做营销、搞策划、办教育、拍电影、做投资。他大学选错专业、考错去错公司、当过大学老师、任职于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最后创业。曲折的人生经历,给了他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这些东西通过他的书和他创办的中国第一家软实力教育企业展示出来。“每一步蜕变都很艰难,但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我当年的错误、迷茫着我当年的迷茫”,这是他创办软实力的初衷。

 

1、要不要考研

这是一个我讲烂了的题目,我在之前出版的书里、在我博客微博及讲座上都讲了很多次,但总有些人是不读专业以外的书的,活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兀自左冲右突,所以前仆后继地死在这个别人死了很多次的问题上。我不反对考研,但提倡不要盲目考研。

简单来说,你妈妈你老师你女朋友等以各种理由让你考研,都不一定是对的。考不考首先取决于你的人生目标需不需要,其次取决于你的价值观、性格、兴趣(这句话就够你琢磨几天了,想不明白就看一下我相关的书)。你要明白一些基本道理:考研是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但很多人把它当成了唯一。考研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很多人把考研当成了目标。有个专科女生因为她男朋友考上了还很自卑,这类缺乏眼光和思辨力的人至死也不明白:现在考上研究生的,大部分都是一帮菜鸟,因为真正有目标或喜欢所学的人不多,迷茫颓废混日子的比大学生更多。所以,对于这个女生来说,你管他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 ,记住他本质上是个菜鸟,就没啥自卑的了。

鼓励你考研的人,多半是学术界的教授和农民及一些类似农民的人(你知道为什么的),社会的态度会更多样化一些,不信你随便去问几个企业HR的态度。现在你的问题是:你想吃张家的饭,却听李家的话。真的很……(此处省去两个字)

另外还有一个很实在的判断要不要考研的办法,就是去目标院校听听课,现在婚前都进行试婚了,工作都实行试工(实习)了,但惟独没有实行试学、试研、试创业,这是悲剧产生的源头。

更多关于考研的论述,见《大学生的坟》一书。

 

2、要不要学英语

这也是我在讲座上讲了无数次的题目,但还是有很多人傻不啦地往这里冲。我不反对学英语,但提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要学英语及怎么学英语。现在很多人只要迷茫绝望,就拿英语当救命草,却不知道英语专业的人都在找救命草。这种风气的形成很简单:学校的几个硬考试的推波助澜、外面培训机构的煽风点火。

但是你真的应该去看看那些毕业了的人:90%的人工作是用不上英语的,99%的人是过了四六级但不会讲英语的,大部分人都白学了。而且学英语关键是要先明白你的目标:有人为了出国,有人为了当培训师,有人为了做外贸,有人为了考研,只是为了过四级,目的不一样,你学习的侧重点就不一样,所花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很多人傻不啦地跟着别人在“陪学”。

这世界上很多东西,并不是规定的,就是必须的;并不是别人在学的,就是适合你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英语只是个交流工具,对生活来说,不会说是没用的,对工作来说,没与某个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结合起来,是没用的。而且我尤其强调:在合适的情况下,做适当的事情。比如从初一开始学了十年英语,效果可能还不如别人出国半年。当然你可能说你出不了国,那是因为你学的是英语,而别人在你学英语时做的是英语以外的事情。(看不懂的话,多读几遍)

更重要的是,大学四年要完成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但很多人跟四六级同归于尽了。无数企业家说,很多人耗费无数的时间去背单词,却不曾投资过一点点时间、金钱、精力于思维、眼界、沟通表达、社会经验、性格完善等对人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3、要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

很多人在生活中出现了这类问题,比如我专业还不错,但英语很差,要不要学英语;比如我善于思考,但不善于沟通,那我要不要去培养沟通能力?

很多学校就此开展一些无聊的辩论赛,各执一端,有人说扬长避短好,有人说扬长补短好。

其实要看具体情况:

有些短板是必须要补的,比如性格上的某些缺陷:自卑胆小、狭隘多疑、自私小气、优柔寡断等,不把这些短板补回来,生活都不快乐,更谈不上什么发展。

有些短板是可以不用管的:比如财务出纳不懂桥梁设计、音乐家不懂电脑编程、医生不会跳舞、乔布斯没有赵本山幽默搞笑。

 

4、是人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人?

其实都可以,就看谁的能量更大。比如你们寝室一个玩游戏的,他很疯狂很投入很“友好”,就把你们都教会了玩游戏。但若你能量更大,你可以把他影响得走上“正途”。但大部分时候大部分普通人都是被环境影响的,因为他们的能量实在是太不足了,所以只能选择好环境了。

 

5、是要忍受孤独还是要合群?

有人竟然这样的问题也在纠结。这两者有矛盾吗?真正优秀的人是既能忍受孤独,又能合群的,看场合、看需要而已。

 

6、只要快乐就好?

当你准备努力某件事或行为克制的时候,某些人就跟你说:只要快乐就好。这时候缺乏思辨力的人就纠结了,因为他觉得他们是对的。但事实上,这句话成为很多人颓废堕落的借口。谁都知道只要快乐就好,但对于大多数平二代来说,如果你只在乎目前的“快乐就好”,那你就会“痛苦地度过后半辈子”。所以当你奉行“只要快乐就好”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还能快乐多久?

 

7、计划赶不上变化?

只要你稍微有点头脑,你会发现说这句话的人,多半是颓废的人,因为他们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颓废但心安的理由。计划跟变化并没冲突,你做了计划,但可以根据变化来调整,没人说做了计划就不可以变动了。优秀的人都做计划,以此指导方向并监督进程,有效利用时间并少干无关事情。你稍微观察一下,大部分平庸的长辈或平辈都不用做计划,因为他们本来一天到晚吃了饭就没事干,也没啥需要计划的。

 

8、你要好好学习?

这是一句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话,我们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我们从来不认为它有什么毛病。当然我也没发现它有太大毛病,但我却发现它害死了很多人。我见过很多性格内向孤僻自卑胆小、人际关系极烂的人,还整天在背书自习。

我了解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背书自习能够改变一切,他们以为背书自习是改变性格或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们习惯了自习并且也只有通过自习才能避免接触现实的失落,关键的是,他们认为只有自习读书才是正道,而玩就是不务正业,就有内疚感愧疚感,就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如果你是一个教育者,你会明白性格有问题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你会明白性格孤僻自卑胆小的杀伤力,你会明白一脸死相和一双转不动的死鱼眼带给别人的恐惧。悲哀的事情是:这类人他们始终觉得自己的努力方式是对的。思想观念的迂腐是没得救的。

沟通能力这东西,你不跟别人去沟通,怎么锻炼呢?

表达能力这东西,你不去讲话,怎么锻炼呢?

行业经验这东西,你不去实习实践,怎么积累呢?

但就是有一部分人迂腐地认为,一切能力都是可以通过看书看出来的。如果你不是活在火星上,你应该知道很多人他们是“不愿意玩、也不会玩”的,但是你知道吗?有多少能力,是在玩中玩出来的,比如,跟各种人相处的能力。当然,玩不等于会玩,更不等于颓废。

“好好学习”这句话本来没错,但很多学生却片面地理解了它的意思:觉得只有坐在自习室、只有读书背书才是学习。他们学习了很多年,但始终没有学会学习。

 

9、专业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如果可能,两个都选满意的最好。如果非得二选,那专业比学校重要。你要知道,学校对于你来说,是个外在的东西,用来吓唬别人。而专业是你内在的东西,长在你的身上。如果我要招聘的是程序员,那你就算是耶鲁的哲学博士也没用。如果我要找的是老婆,就算你来头再大,比如你是奥巴马的儿子,那也没用。

 

10软实力硬实力谁更重要?

虽然我无数次说,个人软实力是指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情商、性格品质、眼界见识、行业经验等无法用考试证书来衡量但对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非技能型能力,而硬实力通常指学历文凭所代表的专业能力、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证书所代表的技能型能力。但总有人弄不明白二者的重要性。如果你要区别他们的重要性,请你告诉我:电脑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人体骨骼重要,还是经脉重要。你会说两者都重要。事实也是如此,你不能说一个文凭学历很高的人就可以不讲究情商或为人处世的能力了。当然,对于不同的职业,其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当教授,那可能博士博士后所代表的专业硬实力更重要,但如果你要做市场做销售或创业当老板,那见识、思维分析能力、行业经验等软实力更重要。

更多关于软实力的论述,见本网站各页面。

 

11、怎么听取别人的建议

你会发现,当你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去咨询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比如你问家长、问学长、问老师、问社会人士,他们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这个时候你就更迷茫了。

其实这是你缺乏思辨能力的表现。其实他们都没有错,但他们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角度来讲的。建议你看看《大学生的坟》关于“小马过河”的故事。

教授会告诉你文凭很重要(这是他们找工作的硬标准)。

农民工也会告诉你文凭很重要(他们那个时代吃了这个亏,他们很少告诉你思维的重要性,因为他们几乎从未感受过思维的重要性)

某些国企人员会告诉你关系很重要、为人处世的能力很重要。

白领们会告诉你技能和经验很重要。

老板们会告诉你思维及眼光等软实力很重要。

就比如对公务员,很多人态度就不一样。很多家长告诉你,要去考,因为“旱涝保收”。说这话的人,要么一直漂在社会上,要么尝到了甜头并只熟悉这种生活方式。但也有奋斗者告诉你:你为什么要去过那种论资排辈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最近我还看见一个企业家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不要去做公务员浪费生命。

他们谁对?

他们谁错?

他们谁都没错。

是你缺乏思辨能力。

面对别人的建议,我在相关文章中说过,首先,你要明白自己内心需要什么,你的决定不取决于外在,而取决于内心;其次,你要听谁的,得看看你想成为谁,或你的未来更接近于谁。说的直白点:你想成为什么人,就听什么人的建议。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如果你要一个农民工的孩子去听农民工的话,那直接培养成农民工;如果你要一个下岗工人的孩子去听一个下岗工人的话,那直接培养成一个下岗工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吸收和消化别人的经验建议,是需要功力的,没体验的人,听不明白,更没法用。

 

12、怎样在社会上发展得更好?

这个问题也经常有人问,但这个问题太大了,所以我也只能用“太大”的方式来回答:

最基本的层次,干体力活。相对来说不要太多的技能技术,比如种田,修马路,做保安,占柜台,或站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做工人。

第二个层次,学个手艺。很多父母告诉孩子要“学门手艺”,就是这个意思。有点手艺,起码不用干纯体力活了。所以汽修广告、厨师培训班广告都出来了,其他比如剪头发、修鞋子,以前还流行修雨伞、开拖拉机,现在流行美甲什么的,都算个手艺活。当然还有很多的技校,都是针对某个具体岗位培养人才的。

第三个层次,学个专业技能。这也是很多大学做的事情了。它不一定是门手艺,但也几乎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岗位来设置的,只不过专业度要求更高,所以学习期限更强,学习要求也更高。读大学较为幸福的事情,是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且专业还真是有点“专”的业。在大学不幸福的,是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且专业并不“专”,学的很空泛,社会需求也不强烈。

第四个层次,学思维。其实“学思维”的概括是不准确的,准确来说是练好软实力。它就是能聚集很多人才来做一件事情的领导能力、发现和识别机遇的能力、围绕目标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等等。把这种能力和前面的能力做个对比就是,民兵训练营训练的是“一枪一个敌人”的打靶能力,但西点军校和黄埔军校训练的是军官的战略战术能力。

 

13、关于不公平

这是一个中学生就应该能想通的问题,但很多大学生还在问,我实在想不通。

比尔盖茨也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世界为什么能公平呢?它又不是称量出来的。所以不要提这么“二”的问题。

别人从小可以学各类艺术特长,你只能玩泥巴,很奇怪吗?

别人从小喝牛奶补钙,你饭都吃不饱,想不通吗?

你看别人稍微有点背景或有点钱的都出国读书去了,就你及跟你差不多的人在那里“放羊”,很奇怪吗?

别人毕业父母送房送车拼爹找工作,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而你必须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过渡到现代社会,很奇怪吗?

如果要谈不公,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公了:比如你的家庭背景,比如你的出生地址,比如你的长相,等等。

小草也没抱怨自己没树那么高大,照样碧绿;蚂蚁也没抱怨自己不是大象,照样忙碌;长在峭壁上的松树也没因为自己没长在沃土里而松手掉了下来;羊也没说“同样是活着,狼吃肉,我吃草”而想不开就一头撞死了。

如果要谈公平,估计以后也实现不了。就算其他各方面都公平了,但就找老婆这事,似乎很难公平:人家的漂亮些,你的丑一些,那就不公啦。怎么办?漂亮的只有那么多,那就得克隆啦。所以唯一公平的方法只能是把别人漂亮的老婆克隆之后人手一个。然后你会继续发现不公啦:老婆虽然平等了,但自己还是这么丑怎么办?似乎方法也只有一个:把自己废了,把世界上最帅的那个男人克隆啦,然后每个女人人手一个。然后你会继续发现不公啦:怎么我被废掉了,而那个男人享有那么多女人……。而别的男人也觉得不公啦:怎么我老婆被克隆之后变成了每个人的老婆,干吗不把你老婆克隆之后变成每个人的老婆呢……

 

14、贫穷怎么办?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大部分时候学校也不谈这个问题,他们谈的是课上的知识问题。名人一般也不跟你谈这个问题,他们谈的是理想问题。区别是名人们鼓着腰包站在台上,你瘪着荷包坐在台下。

谁要是跟你谈这个问题,就显得很“俗”了,高大公知的形象就会倾塌,所以他们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并且那些“高尚”的人马上就会站出来代表“道德和理想”进行批评:怎么能告诉学生赚钱呢,怎么不树立他们远大的理想呢?

但我必须实在而明确地告诉大家:赚钱不等于不高尚,贫穷不等于高尚;生存不等于不要理想,要理想不等于不吃饭;谈理想不等于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劳动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按照社会主流,如果你很穷,那就把专业知识学好,把文凭拿到,就可以找个工作,就可以拿到工资了。找个工作打份工,虽然很多时候不一定让你大富大贵,也不一定会让你脱贫,但起码能赚钱了。

但现实问题是,你读了大学,首先是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其次是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再次是找到好工作也不一定买的起房(这本来就很现实),然后是买得起房不一定能追逐得起梦想。

所以,现实就是要求你得学一些有用的知识,长一些有用的能力,明白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但是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关于知识和能力见本书专文)

有两句话虽然是捡来的,但确实是大实话,可以仔细品读一下,你会充分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两句话是:一个人的贫穷是脑袋的贫穷;穷人唯一的竞争力是学习力。

另外,要正确对待逆境这个东西。

经常有报道,说有些学生因贫困自杀了,说有学生因性格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压力或就业压力而杀人或跳楼了。

但我也见过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因为贫困,反而练就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商机。因为被人嘲笑过梦想,所以更尊敬别人的梦想。因为内向自卑过,所以他们练就了极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包括忍耐力和抗孤独的能力。

也就是说,逆境可以杀死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修炼在于自己。

 

15、性格内向好还是外向好?

经常有人问这种问题。不过大部分“智者”的回答是:内向也好,外向也好,无所谓好坏,你自己感觉过的舒服就行了。

我不喜欢回答得模棱两可,然后让别人纠结不已。说实话,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外向总体来说比较好一点。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能成为“人格分裂症患者”(在我这里是褒义词,是指融合多种性格的人),我觉得更好。

也就是说:

你很外向,但也很内向。

你很好动,但也能安静。

你很乐观,但也很悲观。

你很稳重,但也很风趣。

你很老练,但也很直率。

你很成熟,但也充满童真。

你要坚信自己是个人才,但同样要认为自己还很残缺。

你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还可以是浪漫主义者。

我也告诉你,以上种种,可以融于一身,杂而不乱。

如果你做不到,那是因为你修炼还不够,人生是需要修炼的。

就改变性格来讲,我在在课堂上讲过很多方式了。我也做过一个观察,发现真正能彻底改变的,多半是“物极必反”的,你也经常听说过或见过那种:原来很内向自卑胆小的,但他们现在阳光灿烂魅力四射。你都难以置信,但那是真的。一个人贫穷到了极点,或自卑到了极点,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变过来。很多人都变过来了。但也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变过来的,因为他们还有退路:有点自卑,但也还过得下去;有点贫困,但凑凑还好。

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过了让他们感到屈辱、难过的时间段,又可以颓废、松懈一段时间了,直到等到下次病痛复发,他们才有改变的打算,所以大部分人其实都没啥出息。

 

16、什么时候你该绝望或放弃自己?

这是一个无聊的题目,我一般都不回答这种问题的。让你绝望的,不是癌症晚期;不是失恋;不是因为你读的是专科或三本;不是因为大家都鄙视你排挤你不看好你;不是因为你现在无比自卑胆小贫穷窝囊年老色衰一无是处,而是你自己觉得自己像一坨屎。

 

 17、要不要校外学习?

很多学生纠结这个问题,他们一方面感觉几年来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要不要去校外学习。

其实,对于学术派(指将考研考博做学术的人,当然也包括盲目跟风考研的人),把全部心思像高中一样背诵课本就行了。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校外学习非常必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不可能像老师教授一样,一辈子待在校园的,大部分学生是迟早要接触社会的,与其大四毕业空白经验惶惶汲汲接触社会,不如大一大二就参与社会。这就是大部分学生应有的对于校外学习的基本态度。

校外学习又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实习或兼职,这对于培养起初步的社会经验,有一定作用。其二是参加一些校外学习班,这对于某些学生来也非常必要,比如人生规划、沟通表达、性格蜕变等等,这些东西在学校没人专门教,没人过问你的迷茫、性格、人际关系等,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你的专业、英语、杂七杂八的考证等重要一万倍。很难想象一个迷茫的人大学四年会有什么收获,很难想象一个性格不健全的人在工作发展上会有什么出息。

如果你不知道校外学习和经历的重要性,你可以尝试做两份简历(内容如下),在招聘网上发给相关企业,你会发现简历2比简历1受欢迎100倍,也就是给你发招聘邀请的,简历2更多。各位不信可以试试。

(简历1)日本语能力2级,驾驶证,全国大学英语6级,全国计算机2级,涉外秘书4级,会计从业证,导游证,普通话二甲等

(简历2)大学期间参加过商业实战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大二做过校园代理并赚了一万元;大二在暑假在软实力公司市场部实习并业绩排名第六。大三与同学合伙开过一点店铺但失败了;大三暑假自己赚钱游历江南六省。大四在康卯公司行政部、鼎誉公司销售部实习。

 

18、怎么看待商业化?

老师及学生群体是比较反感商业化的,这是一件不正常的现象。

首先,商业化是无处不在的,哪怕“圣洁的校园”,也商业化无处不在:学费是交了的、书费也没少交、住宿费交了、电费网费交了的、食堂吃饭收费的……

其次,“圣洁的校园”也是需要商业支撑的,社团活动也需要拉赞助,没有赞助,活动是搞不起来的。没有商业,你永远看不到这么多姿多彩的娱乐节目。

个别学生问:大家都去做商业公司了,那社会谁来创新?

事实上,这个世界80%的创新,都是由商业公司来完成的,看看微软、看看谷歌、看看百度、看看苹果、看看阿里巴巴和淘宝、看看不计其数的公司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

商业化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方给你提供一个服务,你掏钱购买。就这么简单。不管是购买一本书、或一台手机电脑等实物,还是做一个职业规划咨询或心理咨询、或参加一个能力培训课程。不论有形还是无形,对方都给提你提供给了劳动、时间、产品、服务、知识、价值。

当然对于只读书的学生来讲,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掏出了钱”,却没看重自己“得到的产品或享受的服务”,所以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这种简单的逻辑。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商业,并通过商业活动给社会和他人提供价值。

而这个社会的逻辑是: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免费的。用货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也是应该的。因为没有人应该义务为你提供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反之,你也一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6329bacc1755270622085e.html

《大学生最迷茫的18个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