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

发布时间:2018-10-06 06:48: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

【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1.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意】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简析】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意】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简析】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意】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简析】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意】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敌占区拓跋焘的行宫,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简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担心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意】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简析】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7.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意】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简析】 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8.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意】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简析】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9.

一剪梅·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词意】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简析】 辛弃疾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可是,权奸当道,欺圣蒙主,辛弃疾进奏不被采纳,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这首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遗憾了。

10.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意】 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向谁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简析】 公元1179年,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时年四十岁,辛弃疾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却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后又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现实与他收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11.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意】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简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这首词写于作者被弹劾解官后,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恨,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这首词是代替一位内心充满离愁别绪的女子所作。上片中,词人从写景入笔,通过描写哀景和乐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描写来抒发主人公的愁思。下片直接描写了女子因意中人不在身边而表现的种种痛苦,苦苦思念已经让女子困在其中,不能自拔。此词是作者婉约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极写离恨,在平常的语言中却表达了深挚的感情,情真意切。

12.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词意】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壮岁:少壮之时。⑷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⑸“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燕兵:此处指金兵。娖(chuò):整理的意思。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一说娖为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⑹“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汉:代指宋。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⑺髭(zī)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⑻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⑼东家:东邻。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简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花白的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觮”,侧面说明金兵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13. 醉花阴· 黄花谩说年年好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词意】 菊花啊,不要说年年盛开花亦好,你也会随着秋日时光的流逝而凋谢。少女的乌发青丝不知岁月的无情,恍若把酒小酌,人若安好花都会随之绽放笑颜。

桃树结了多少桃子啊,长满了我家所住的三山岛。什么时候才能跨上回归家乡的鸾凤,人世间沧海浮沉就如一粒微尘一般,都随缘起缘灭最终了结。

【注释】 ①此处原有小题作“为人寿”

。②“斗”:此处有“玩乐、受用”之意。“尊”,酒杯。化用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有“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句。牛僧儒《席上赠刘梦得》诗:“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③

家住句:三山为海内之蓬莱、方壶、瀛州三神山,居其地者均长生不老。见《史记·封禅书》。④沧海飞尘:《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者,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王)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⑤因缘: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

【简析】

这是一首思乡词。本词运用了写景状物,情景融合的手法,创造了独有的佳境。

14. 玉楼春· 风前欲劝春光住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词意】 在凄凄风前,我多想劝住美好的春光停下匆匆的脚步,可惜她仍走在了城南萋萋的芳草路上,愈走愈远。此刻我多想化作片片落花随流水而去,无奈只能像水边花那样徘徊不前;我又想化作丝丝柳絮随春风飘飞而去,无奈只能像沾泥絮那样沉寂不动。

轻轻拂去镜尘,我惊恐地发觉双鬓已被星星涂染斑白。世人都不想辜负美好春光,可如今春光却被我枉自辜负了。梦中我似乎回到了抗金前线,醒来倍添缕缕新愁。此时窗外的梨花正笼罩在一片风雨之中。

【简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由伤春而感伤自己年华流逝。第一、两句,想要留住春光,然而已是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开头即点出伤春的意味,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接着似站在春天的角度说春不甘和落花一样随水而去,了无踪迹,只好暂且作粘于泥上的飞絮。“落花”、“飞絮”均为飘零之物,然在词人笔下,似落花流逝更快,而飞絮尚可在泥上暂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之不愿逝去的不甘和无奈。运用比喻,用春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表达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

五、六两句,看到镜中的华发,想自己年华流逝,自己不愿辜负青春,然而无奈的还是辜负了,一事无成,表达出因功业未就而人已老去,美好的青春理想破灭的浓浓愁绪。“梦回人远许多愁”梦中醒来,似已消愁,貌似洒脱,实则更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这许多的愁都凝聚在风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风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运处境,含蓄动人。从梦中醒来才感觉远离了许多忧愁,只是牵挂着风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15. 一剪梅·

记得同烧此夜香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词意】 记得以前(在一起时)同在此地焚香祈祷,人在回廊里对视,月光也在回郎处洒落,多么美好。而如今(分离后)独自一个人度过黄昏时光,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收到书信,语短情长,信中传达的思念之情,读后更加令人断肠。无人相伴只有和天上的大雁对话。雁儿啊,哪儿才是没有烦恼的地方?大雁也回答不了,来去都孤独。

【简析】 此词主要是表现诗人儿女情长的一面。是一首较为典型的忆妓之作。

上片“记得”三句追忆当初在回廊明月下,共同焚香密誓之情。“而今”三句一转,言分手之后,只能一个人独捱黄昏,无法排遣相思的折磨,前后两对照,愈见“思量”之切,之苦。下片“锦字”三句,写收到对方书信,只有“三两行”,但却语短情长,读后更加令人断肠。“雁儿”三句,言雁的来去给对方传递的只能是“恓惶”烦恼的相思之苦。谁能想到刚强如稼轩,想起女人来,竟也如此情深意切,凄楚悲伤。

从词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的另一面,作为英雄的辛弃疾,在他一生的立身行事中,尤其是对外敌,国政的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风云之气,但在他个人生活里,尤其是对那些美丽温柔的女性,更体现的是儿女情长。他爱江山亦爱美人,爱江山,他可以恢复故国,驰骋疆场,写出慷慨激昂的词篇;爱美人,他又能写出委婉细腻的儿女情词。附录:辛弃疾四十句传世名句 辛弃疾文武双全。在中国诗人群体中,可谓“词人中的战斗机”,独树一帜。辛弃疾不但以诗词纵横文坛,亦曾亲自带兵杀敌,勇猛无比。但在“主和派”占优势的南宋朝廷,“主战派”的辛弃疾,却屡屡受到排挤和打压。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无助的呐喊,进而化为沉郁激昂的豪放诗词。被誉为宋词“豪放词”代表人物的辛弃疾,与苏东坡齐名,称为“苏辛”。辛弃疾的词,豪迈激昂直追李白,婉约柔美直逼李清照。可谓刚柔相济,风格全面。辛弃疾的词,题材极为丰富。政治、哲理、友情、恋情、风光、民俗、阅读等,均纳入他的写作范围。辛弃疾词中名句,对后世影响极大。互联网百度公司的名字,亦出自于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足见其词的影响力。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一遍又一遍遍地搜寻,她,究竟在哪儿?“过尽千帆皆不是”,那种焦虑,谁能体会?然而,就在蓦然回首之际,刹那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突击?是怎样的一种大彻大悟?人生的美妙,往往就在一瞬间。一沙一世界,一水一海洋。瞬间,便是永恒。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看到一江水,想到的,却是行人的眼泪。这诗人,必定是满腹泪水的人。为何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山河飘摇之际,究竟有多少行人,泪洒江中?恐怕要尝一尝,江水的咸淡,才能作出估算。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能遮得住瞭望长安的视线,却挡不住流水前进的脚步。在此,山,仅仅是山吗?水,仅仅是水吗?正义的水流,终将冲垮一切阻挡的力量。收复河山,那是民心所向。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金戈铁马的精锐部队,如猛虎出山,气势如虹。如此有战斗力的部队,焉能不所向披靡?如此气势磅礴、横扫千军的快意战争,恐怕连大唐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都要举双手点赞了。词人中的战斗机,稼轩居士果然是杠杠的。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廉颇老了吗?廉颇不老,饭量依旧大如牛。一餐一斗饭,十斤肉。辛弃疾老了吗?不老。他借廉颇的话说:我虽老,但老当益壮,依然能披甲上阵,为国立功。如此拳拳报国之心,可谁能给他个机会? (6)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辛弃疾却说,天下英雄棋逢敌手的,曹刘孙三人。不管天下英雄是三人还是二人,总有英雄存在。可如今,能杀敌报国的英雄在哪里?这,才是辛弃疾想要说的话。 (7)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登临意是什么?登高,难道就是为了看风景?谁能明白,这登高望远的意图?可惜,竟无人能领会。看看闲置在身边的吴钩,又能如何?一腔热血,难道只能用于拍栏杆?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哪里去找一个,美丽温柔的少女,来擦拭英雄的泪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热血在心中沸腾,却把岁月刻下伤痕。回首天已黄昏,有谁在乎我?”千年之后,歌手王杰的那首苍凉沉郁的《英雄泪》,还在为这句诗作着注脚。 (9)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夕阳下,被敌军占领的国土,胡马纵横驰骋,尘土飞扬。可我们的战马,却养在马棚里,一身肥膘,毫无用场。在这里,辛弃疾的愤懑与讥讽之情,已难以克制了。 (10)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喝醉了,不去量贩K歌,而拿出宝剑反复察看。辛弃疾就是辛弃疾,啥时候都想着披挂上阵。就连梦中,亦是战旗高扬,军号嘹亮。梦想虽好,现实残酷。梦醒来,却发现,已是满头白发(可怜白发生)。 (11)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水调歌头·汤坡见和、用韵为谢》 这白发,真有种。总是在清醒的时刻,一根根栽种在忧愁的脑门上。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就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否定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在这里,辛弃疾也对白发,发出了强烈抗议。 (12)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为人祝寿,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寿桃? 红包?对联?书画?诗词?都不是。最厚重的礼物,当然是大好河山。辛弃疾要送出的礼物,就是收复大宋半壁江山。词中豪气勃发,与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异曲同工。 (13)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大笑出门,是受到皇帝召见,自信满满,意气风发。(见王家无限《李白四十句经典诗句》)辛弃疾的“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是被罢官离任,内心郁郁不平。都是极度自负之人,两声大笑,含义却是两样。 (14)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念奴娇·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的梅花,清香扑鼻,俏丽动人,充满小资气息,是有情趣的梅花。辛弃疾的梅花,则是飘泊天涯,瘦骨嶙峋,满脸沧桑,但标格清高,坚贞不屈,是有抱负的梅花。两者区别,由此可见。 (15)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代人赋》 杜牧说:“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认为岁月难以抗拒,任白发自然生长。(见王家无限《杜牧二十句经典诗句》)辛弃疾原先也不相信人间的离恨,会导致白头。但亲眼目睹人间一幕幕悲情离恨之后,不得不信了。 (1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香扑鼻,蛙声阵阵。好一曲田园牧歌,好一副丰收景象。那此起彼伏的蛙声,在嚷嚷什么?是在说丰收,还是在庆祥和?大地如此丰饶,江山如此多娇,怎不让,无数英雄竞折腰!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疏朗的星星,散落的阵雨,夜色如此清朗明媚,风景如此独特宁静。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还是《地理中国》的摄影画面?总共12个字,竟用了4个数字。儿歌的趣味,赤子的童心,尽在其中。 (18)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清平乐·村居》 老夫老妻,吴侬软语,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再加上溪东锄豆的大儿,门前编织鸡笼的二儿,以及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如此诗意的农家田园生活,曾经羡煞多少城里人。如今遍地开花的农家乐,不就是追求这一诗意生活吗? (19)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愁,不算愁。要愁,也只是为了“赋新词”的“佯愁”。稼轩居士对“愁”与年龄关系的理解,确实精到。对此说法,少年们有异议吗? (20)而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但是到了晚年,那才真正懂得了愁。可这愁是啥?个中滋味,能说得清道得明吗?既然愁的滋味难以言说,那就说一声“天凉好个秋”吧!这一“空中翻身”动作,辛词的味道全出。 (21)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经过漫长冬天,谁不盼望,春天百花早日开放?可辛弃疾,却怕“花开早”。他这么矛盾纠结,难道仅仅是为了花儿?在这里,民族英雄辛弃疾既感伤岁月流逝,更担忧大宋命运。所以,他喊出了:春且住,天涯芳草无归路! (22)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只有屋檐下的蜘蛛最殷勤。整天忙进忙出,用蛛网捕捞空中的飞絮,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春天留住。但这残败的暮春景象,勤奋的蜘蛛,能留得住这春天吗? (2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即使能用千金,买下司马相如的大赋,买下一时的安逸平稳,但能买得下千秋的太平吉祥吗?这内心的愁情别绪,该向谁去倾诉? (24)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别再跳舞了。你没看见,擅长舞蹈的杨贵妃和赵飞燕,都已成一堆黄土了!可不跳舞,又能去干点啥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呀!这无所事事的日子,闲得发慌,最为痛苦! (25)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庄子梦蝶,梦中分不清,到底是庄子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子。李白独坐敬亭山,与青山相看,你看我,我看你,不发一言,心照相宣。辛弃疾看青山,则浮想联翩:我看青山很潇洒,青山看我也潇洒。都是寂寞到了极点的人,只能在孤独中,实现“天人合一”。 (26)近来觉得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西江月·遣兴》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要读书,但更要实践,学以致用。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不能死读书。辛弃疾则更极端,吐槽说,古人书,没有一点可信之处。这当然是气话,他要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27)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 醉眼朦胧中,把松树错当人。以为松树伸手要来搀扶,就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我没醉。酒后憨态可掬,醉酒人活灵活现地凸显在纸上。既滑稽,又惟妙惟肖,十足的一幅“稼轩醉酒图”。 (28)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临江仙·探梅》 在风雪中绽放的梅花,算不算花?梅花不是花,难道梅花是雪?既然如此,那就将梅花从百花中删除掉,添加到雪的行列中吧。 (29)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汉水东流》 男子汉,应当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作誓言。不要提,那些醉生梦死的人。让他们死在温柔乡里,死在石榴裙下吧。 (30)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好汉莫提当年勇。岁月无情,胡子已白。当年雄心勃勃写下的万字平戎策,只能当废纸,去换人家种花养草的休闲书籍。报国无门,英雄迟暮,满腔悲愤,奈何奈何。 (31)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大汉朝开国帝王刘邦的《大风歌》。“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这是陈涛作词、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两者合一,便是辛词。 (32)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鹧鸪天·送人》 流水怎么可以送树?水送的,应该是树的倒影。当然,流水送的,还有作者对朋友的真心和情谊。在这里,辛弃疾也提醒朋友,注意江湖风险,留心黑云背后隐埋的东西。 (33)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 杜甫说:“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李白说:“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人世的风波,险于大自然的风波。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将姑苏慕容家一个家将取名“风波恶”,亦是对江湖风波险恶,有着深刻理解。 (34)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有情有性,交朋友聊天,都要找趣味相投的高人。在高人的眼里,山也是高人。在俗人的眼里,山也是俗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5)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富贵是什么?是千斤重的金银?可笑。富贵是毫毛不值的东西!硬朗的平绒大计,才是真知灼见。可有谁来听?那就喝酒。唱歌。听听音乐吧。此句与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可谓异曲同工。 (36)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名贵的汗血宝马,不用在战场上杀敌,却用来拉盐。用大笔的钱,去千里外收购名马的骨头,却不用于更新战略装备。在这里,辛弃疾的吐槽,已经变成了强烈的讽刺。 (37)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城市里的花,太娇嫩,经不得风出雨打。真正的春天,在城外,在田野间,在野生的荠菜花中。高手在民间。与温室里的桃花李花相比,草根的荠菜花,才是有生命力的花,才是春天的代表。 (38)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梦中醒来,无穷无尽的愁绪去哪儿了?聚集在“梨花风雨处”的愁,都已远去了吗?真正的愁,剪不断,理还乱。慧剑斩愁思,谈何容易! (39)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病中起来,看水中的红莲,互相依偎。看水中的鸟儿,无言静穆。花鸟不语,下自成蹊?人老病来,痴心不改。北定中原,何时可见? (40)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 杜甫说:“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黄景仁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无用,为之奈何?管他有用无用。生命不息,呐喊不止。 (文字内容来自:百度/王家无限/百家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68582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4.html

《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