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2-11-18 15:13: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0年第6期(总第43期) 
2010年l2月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ⅡY 
Vo1.10 No.6 
Dec.2O1O 
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宋文婕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奇才,学界对他性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乐观旷达的一面,而 
忽视了其人生的苦和内心的苦。事实上,苏轼的生平遭遇及宗教信仰都包含了苦难因素,但是饱受 苦难的苏轼词却在表面显得旷达,这又跟后天性格及佛教对其影响有关。佛教伴随着苏轼一生,苦 难也一直伴随着他,佛教“八苦”在其词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关键词:苏轼;苦;佛教;八苦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0)06—0079—05 轼好佛也是为了吸取佛理,求得心泰神宁,超 然洒脱。苏轼要想通过佛法超脱苦难,必定对 

前言 
提到苏轼,大家对他的印象莫不是乐观、 
旷达、狂放,就算身陷囹圄也能坦然面对,林 语堂先生对其评价最具代表性——“苏东坡是 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这一观点在学界影响颇 
佛教的苦谛有了解。“苦谛”是佛教的理论基 础。《中阿含・象变喻经》云:“云何苦圣谛? 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 
大,对此笔者持保留意见。李泽厚的《美的历 程》认为苏轼是悲观厌世者,对此观点笔者亦 
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合称“八 苦”。佛教的“生苦”,并非仅指人在出生时所经 
不敢苟同,但这启发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研 究苏轼。通过对苏轼生平、思想、创作的认真 了解分析,笔者认为苏轼性格深处是悲观大于 乐观,内心深处是苦大于乐的。他外在表现的 
超脱旷达是对自身苦难的消解,反过来也是一 种变相的加强,使其内心的苦愈加浓烈了。从 
受的痛苦,而是包含了人生下来就是受苦,人 的一生始终伴随着的就是苦难,人生就是苦, 人世就是苦,苦海无边,苦难无穷的意思。…m 
佛教苦谛的最后一苦是“五蕴盛苦”。佛教认为 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 当“五蕴”与“盛”或“取”(指一种固执的 欲望、执着贪爱)联络在一起就会产生种种贪 欲烦恼。“五蕴盛苦”也形容众苦聚集。这一苦 与“生苦”的意义有相通之处。[9- ̄因“生 
苏轼生前至今学界对其已有全面的研究,从研 究现状来看,只有少数论文是指出了苏轼的 
“苦”,但论述不尽全面。还没有直接论述苏轼 “苦”的表现、其内苦外乐的原因及“苦” 
在其词作中的反映。基于此,本文将对此进行 尝试性论述,因苏轼一生与佛教甚有渊源,文 中论述的“苦”也特指佛教中的“八苦”。 
二、苏轼的苦 
苦”与“五蕴盛苦”所涵范畴大体相同,笔者 
在此把二者放在一起分析。“老苦”、“病苦” 即指个体生命的衰老、身体衰弱引起的心理和 生理上的痛苦。“死苦”的指向是曾经存在着的 切的彻底毁灭。 一‘怨憎会苦”,即是指众生 

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所支配而不得不与不喜欢的 
苏轼青年时代就亲炙佛法,后习染渐深。 
佛教修行的主旨在于引导人们看破红尘,脱离 这受苦受难的尘世,使人们最终离苦得乐。苏 
收稿日期:2010—07—01 
人打交道,不得不从事自己不愿意的事这种身 心交违的痛苦。“爱别离苦”,按照佛教的说法, 
这是指众生不由自主地与相爱的人或事别离的 
作者简介:宋文婕(1986一),女,湖北孝感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79 

2010年第6期(总第43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 10 No.6 
痛苦。_4J。“求不得苦”,即指众生有所欲求而得 不到满足的痛苦。l 苏轼的一生即由这“八 苦”充斥着。 
任何名世的文学家几乎都是悲剧人物,苏 轼也不例外。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却一 生历尽沉浮,曾多次被贬,这跟当时的统治阶 级的派别争斗不无关系,在这场政治漩涡中, 
苏轼尝尽怨憎会苦,被贬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使 其肉体遭受的生苦不言而喻,更让他感到痛苦 的是“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的无法实现而造 
成的求不得苦。 仕途上,东坡历尽挫折,家庭 生活上他也不尽如意。苏轼一生先后共有三位 人生伴侣,都先他而去,使其经历了多次死苦、 
爱别离苦,给他留下无限感伤。她们离去后, 苏轼时常怀念她们,写下了不少传世作品,然 而,把已经撕碎的东西再重新拼回给你看,那 种不可名状的忧伤更令人彷徨不安。 
苦海无涯,东坡的思想寄托于何处?儒佛 道思想因素同时贯串他的一生,其中佛教思想 
对其影响很大。佛教把人生看为痛苦的过程, 宣扬一切皆苦的观念。在佛教看来,人世的真 
相、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苦”字。我们知道, 全部佛学的理论,就是解脱的理论。故从后世 史实来看,佛教最为流行的时期,往往也是历 
史上人们蒙受苦难最多的时代。苏轼信佛,他 也认同佛教的苦乐观,他本人的奉佛经历也证 实了这一点,当他遭受苦难越大时,他对佛教 
越信仰。佛教徒的身份即是对苏轼人生苦难的 有力证明。需要注意的是,苏轼信佛的主要动 机就是消解自己的痛苦,这种逃避行为表面上 是减轻了自身的苦难,让自己得到超脱。熟不 
知回避是另一种加强,表面上苏轼通过佛教减 轻了自己的痛苦,实际上其内心沉淀堆积了他 所有的苦痛,这些苦从未消失。 
三、苏轼词作微苦旷达的原因 
人生既然如此之苦,为何在苏轼的词作中 没有很明显的表达。根据上面的论述,笔者认 
为一方面是苏轼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因佛教 超脱苦难的理论作用。 
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等对一个人的性格有 重要影响。苏轼的父亲与祖父都性格豪爽,其 母亲程氏也是一个颇有气概的女性。苏轼遗传 
了父母及祖父的豪爽,这稍稍消解了其性格深 处的消极。此外,欧阳修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欧阳那种对于自己悲哀忧苦的能够排遣,对于 
宇宙万物能够取一种赏爱之态度,对苏子瞻其 为人其为词,都有所沾溉。林语堂说苏东坡是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这一方面有东坡个性 
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大概也有他恩师欧阳文 
忠公的楷模力量在吧o[4]3这可以解释苏轼在整 体的烦恼人生中,能尽可能享受局部的快乐的 
原因。 
佛教修行的主旨在于引导人们最终离苦得 乐。佛教的苦与乐是辩证地存在着。当我们换 

个角度对待生活时,就能获得智慧,苦与乐 
在佛教中并非绝对对立。 
但是,离了苦,苦就不存在了吗?只能说 苦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消解了。苏轼信佛的主 要动机就是消解自己的痛苦,这种逃避行为表 
面上是减轻了自身的苦难,让自己得到超脱。 
熟不知回避是另一种加强,表面上苏轼通过佛 
教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可内心堆积起来的苦痛 又有谁知道呢? 
佛教不仅强化了苏轼对苦的认识,也让他 学会怎样脱离苦海。除了佛教有让苏轼超脱苦 难的贡献,苏轼从先辈身上继承下来和欧阳修 身上学到的的豪放等也都消解了他的苦。在这 些因素的作用下,苏轼作品中的苦显得不是那 么明显。这看似很淡的苦,在词人的回避下显 的更加浓烈。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佛教中的“八 
苦”,然后来看看这些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四、佛教“八苦”及其在苏轼词作中的 
体现 
笔者将采用表格的形式将这“八苦”在苏 轼词中的体现展现给读者。苏轼词作共三百余 首,体现佛教“八苦”的有近百首,因条件限 
制笔者不能完全罗列出来,只择取其中有代表 性的来加以分析。 
(一)“生苦”与“五蕴盛苦” 
通过前面对佛教“生苦”与“五蕴盛苦” 的界定,我们知道二者所涵范畴大体相同,笔 
者在此把二者放在一起分析。具体的“生苦” 
“五蕴盛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看下表1。 

2010年第6期(总第43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01.1O No.6 
表1 
题目 背景 关键词句 赏析 
沁园春(孤 此词为熙宁七年赴密州路 世路无穷

劳生有限,似此区区 词人感叹生命的有限而苦难却无 
馆灯青) 
上寄在齐州任职的子由 之作
长鲜欢
。 
限,表达了生之苦 
。 
木兰花令 此词为追和之作,所和者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 欧阳修是词人的伯乐与知音。东 

(霜余已失 为欧阳修咏的《木兰花 底月
坡感叹无人了解欧阳,亦是感叹 长淮阔) 令》词。 
。 
无人了解自己,这是生苦一种。 
西江月(世 此词于元丰
二年中秋作于 世事
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感叹人生如梦,历尽沧桑,人生 


场大 贬所黄州
。 
 
中的苦有几度呢? 
临江仙(夜 此词写于词人已被贬黄州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饮而醉的东坡倚着杖在江边, 饮东坡醒复 
醉) 之时。 
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内心的悲苦在这无人之地尽情的 
。 
发泄了出来。 
除以上几篇作品暗含“生苦”与“五蕴盛 《浣溪沙》(珠桧丝杉冷欲霜)、沁园春(情若 苦”外,《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南乡 连环)、水调歌头(呢呢儿女语)等词也表达了 子》(霜降水痕收)、《八声甘州》(有情风)、 
词人的“生苦”与“五蕴盛苦”。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点绛唇》(我 
(二)老病之苦 
辈情种)、《谒金门》(秋帷里)、《减字木兰花》 具体的“老苦”与“病苦”在苏轼词作中 (银筝旋品)、《浣溪沙》(缥缈危楼紫翠间)、 
的体现看下表2。 
表2 
题目 背景 关键词句 赏析 
西江月叹平齐落 此为元祜三年词人送钱穆 须信人生如寄
(莫 
人生如寄将生命的短暂表现了出 
父所作

白发千茎相送 
来。一句“白发千茎”又突出了 
落)  
年老,是谓老苦。 
临江仙十日春都过 作此词时,词人已近 我与使君皆自首
(九 
词人直言自己已老

了) 
六十
休夸少年风流。 

不再是风流 
。 
少年时期。言语中暗含老苦。 
临江仙(多 此为词人疾愈登望湖楼赠 词人病体虚弱,瘦骨嶙峋,以至 
病休文都瘦 项长官之作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 腰带都不合身,愈发突出了词人 
损) 
。 
的病苦。 
南歌子岸开青葑)(古 此词 (1090)
于元五年 记取他年扶病
人西州。 “扶病人西州”,直写病苦。 
。 
除以上几首作品表达了词人的“老苦”与 (卫霍元勋后)、b算子(蜀客到江南)、江 “病苦”外,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南歌 
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丛花(今年春浅腊 
8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381dc2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5.html

《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