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9176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儿童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6-067-02 感染性疾病在儿科是常见病,门诊可居首位,抗菌药物应用广泛,儿童如何安全使用抗菌药物直接影响到将来的智力和身体健康。本文依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探讨怎样安全、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
1儿童的药代动力学及对用药的影响
1.1药物的吸收
婴幼儿的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则;新生儿口服不同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差别很大,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部位血流量不稳定,吸收不规则,故新生儿多采用静脉给药途径。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薄,皮肤通透性高,皮肤用药可致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致耳聋。
1.2药物的分布
新生儿、婴儿的血浆蛋白浓度及药物的亲和力低于成人,在相同血药浓度时游离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增强,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故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磺胺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大剂量青霉素静滴当血药浓度
8-10U /ml,即可能引起和脑炎症状相似的高热、头痛、惊厥甚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
1.3药物的代谢
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肝脏葡萄糖醛酸含量少,导致血中原形氯霉素浓度升高。新生儿、婴儿体内含有较多的胎儿血红蛋白易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在新生儿、幼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低,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等,可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4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如肾血流量,新生儿期只有成人的20%-40% ,出生后两年大致接近成人值,又如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4 个月时只有成人25%-50% ,两岁时接近成人值,而肾小管最大排泄量,在出生后1个月内很低,1-5 岁接近成人值,使血药浓度高,半衰期延长,所以主要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排泄的药物必须注意其体内蓄积问题。
2儿童常用的抗菌药物
2.1青霉素类
他是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发挥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
,现大多数菌株已耐药。青霉素类价格便宜,治疗量毒性低,不良反应少,但变态反应严重,故用前必须做皮试。应用较多的有阿莫西林、强力阿莫仙。
2.2头孢菌素类
他也是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作用机制同青霉素类,抗菌谱广,作用强,耐青霉素酶。第一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较多的有先锋霉素Ⅵ、头孢羟氨苄,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第二代头孢菌素,具有抗革兰阴性菌的能力,故对大肠杆菌、嗜血杆菌等耐一代头孢菌素的菌株有效,常用的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抗革兰阴性菌作用较第二代强40-100,具有广谱、耐酶、高效、低毒、易透过血脑屏障等优点,对抗肠道杆菌、流感杆菌、婴幼儿脑膜炎球菌效果好。目前常用的有头孢曲松、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具有杀菌作用,尤其是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强,常用的是头孢吡肟。另外还有单环类氨曲南,头霉素类先锋美他醇,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等。应用头孢菌素类时应详读说明书,针对患者特点,选择细菌敏感的抗生素,并且要注意询问过敏史。
2.3大环内酯类
是抗革兰阳性菌较强的窄谱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发挥抑菌作用,以红霉素为代表,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为首选。8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品种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诞生,14环的克拉霉素;15环的阿奇霉素,抗菌活性比克拉霉素更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机体各组织内浓度可超过血浓度10-100,半衰期可达40小时。

2. 4多肽类
常用多粘菌素E,抗菌谱窄,抗菌活性强,属杀菌剂,口服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婴儿腹泻。
3儿童使用易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3.1喹诺酮类
该类药品可引起未成年动物软组织损害,导致软骨病,所以儿童使用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3.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谱广,但不良反应严重,耳、肾毒性大,必须做血液浓度监测,应根据病情慎用。
3.3磺胺类
磺胺类是人类最早用于治疗全身性感染的人工合成抗菌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应用磺胺类药物易引起黄疸,故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3.4四环素类
他可与钙离子结合、沉积而损害肾脏,因此在1982年卫生部取消了四环素的小儿剂型。

3.5氯霉素类
1948年第一个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生素,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可致“灰婴综合征”,因此不宜使用。
4儿童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可以治病,但也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甚至致残或危及生命,用得合理即为“药”,用得不当反成 “毒”,即所谓“药源性疾病”。抗菌药物不仅对人体可导致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二重感染,也会使体内某些有致病可能的细菌产生耐药现象。
4.1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争取最佳疗效
确立正确诊断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应尽一切努力分离出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分离出和鉴定病原菌后必须作细菌药物敏感度试验(药敏
4.2熟悉选用药物,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用药
选用药物时应结合其抗菌活性、药动药效学、不良反应、价格等综合考虑。如三代头孢菌素易透过血脑屏障,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效果好。 新生儿体内酶系发育不完全,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尤以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排泄较慢,故按体重计算抗菌药物用量。出生30d期间,新生儿的酶系、肝、肾功能不断发育而渐完,因此宜按日龄而调整剂量或给药间期。

4.3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避免不良反应
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伴发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联合后毒性较强药物的用量可以减少者,可以肯定获得协同作用者等可联合用药。
4.4根据感染程度选用抗生素
如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中度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大剂量红霉素对军团菌病有效,且属首选。
氨基糖苷类由于具耳、肾毒性,宜用于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般与β-内酰胺类合用。不宜用于轻症感染或作为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不适于门诊处理儿童的呼吸道感染或高热。
4.5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各种给药途径各有其优点及应用指征。宜按药动学参数和(抗菌药物后效应制订给药方案,抗菌药物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如临床效果欠佳,急性感染在用药后48-72小时应考虑调整。半减期较长者或有抗菌后效应者可每日给药1次。
4.6从教育、宣传和成立相应组织着手,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收稿日期2009-05-2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d818a3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